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时期的佛教概述

明清时期的佛教概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97 更新时间:2023/12/16 17:32:21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尊崇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但他因早年曾出家为僧,又投白莲教郭子兴部下为兵,登上帝位后对佛教不能忘情,曾经大兴佛教,广修庙宇,刻印佛经,但是朱元璋究其根本,小沙弥出身,无法理解佛教的真正道理,鉴于宗教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威力,在当时佛教庞杂、混乱的情况下,他以控制为出发点,对佛教采取整顿,下令分寺院为禅、讲、瑜伽三类,各类僧分住其寺,各安本业,以免僧俗混杂,败坏风教。并令天下僧俗人等不得乱建寺观庵堂,度僧给牒须按有关规定。朱元璋对佛教的强化管理,目的在于切断它与民众的组织联系,防止惑众滋事。他还提倡沙门讲习《心经》、《金刚经》、《楞伽经》,力图引导佛教思想的统一。

明成祖用僧人道衍(姚广孝)之谋兴“靖难”之师,即帝位后因此礼敬佛教,亲为《法华经》作序,撰《神僧传》,尤重视西藏喇嘛教,迎哈力麻至京,赐号大宝法王。

明武宗,极喜佛教,托名大庆法王,度僧无数。嘉靖帝崇信道教,热心斋醮,佛教势力遭到遏制。而万历朝由于两宫皇太后笃信佛教,广建寺院,开经厂,印藏经,分送名山大寺,崇佛之势又炽。天崇祯朝,此风未减。可以说,明代佛教为大多数帝王所崇信。

明朝的佛教内部,由于世俗化的影响,除净土宗之外,佛教各派都已经衰落,禅宗的棒喝机锋在数百年的流传中,早已失去其本来意义,成为不学无术者遮掩其窳陋的把戏,为有识者所深恶痛绝。他们呼吁由虚返实,在修行中增加信仰成分,反对纯务知解。在佛教的理论改造中,由于受到理学的强大影响,佛教的儒家化越来越明显,开始出现了“三教调和论”和“三教同源论”。

三教调和论,也可以称之为“三教相资论”,最有代表的人物是云栖宏(莲池大师),他大力提倡孝道,“戒虽万行,以孝为宗”,在他所撰的警惕自己,奉劝行善的《自知录》中,许多条目完全是儒家伦理的翻版:事君王竭忠效力、敬奉师长、敬兄爱弟、居官视子如民等等。

“三教同源论”则比“三教调和论”更进一步,认为儒释道三教在根本处是相同的,从形式上说,儒释道三教都是理论学说,任何学说都是人心灵的创造。从内容上说,儒释道三家学说虽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目的是对世人进行教化,其善世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而这正是人类心灵共同的最高的追求,其不同只在于用以教化的方式和理论特点不同。在这一见解指导下,明代许多佛教僧人主张多读儒道之书,以增加通识。比如,认为精通《易》,可以使微密难见者显明,使显而易见者神妙。再如认为学儒达到最高境界即是学佛,学佛达到最高境界即是学儒。儒释道若真通得一门,其他两门也可以掌握。

与“三教同源论”相适应的则是明代儒学也受到了佛教的巨大影响,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以佛教的一些理论为基础建立的,他自己曾说过:“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在王阳明的理论中,“性善”论与佛教的“本心清静”同出一辙,禅宗中的“直指本心”的修习方式成为儒者的最高境界“致良知”。与宋儒的理学相比,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受到佛教影响后,以直截了当而见长,吸引了一批士大夫学佛参禅,如董其昌、“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等等。

在“三教同源论”的影响下,结社念佛的信佛形式逐步在民间流行,这些信佛的人一方面有出家的欲望,另一方面却有严格恪守儒家的伦理观念,这样的双重性格被“三教同源论”完全调和,居家念佛的居士逐渐增多,慢慢地成了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的传播过程中,适应不同层次信仰的佛教着述问世,现在将这些民间的着述称之为“善书”和“宝卷”,其内容将儒家伦理完全溶解到佛教教义,或以佛教故事阐扬佛教教义,这些传播方式对民间的社会生活影响极深。

但是随着佛教化的儒学思想逐步扩大的时候,王朝统治者意识到这会对思想的控制产生动摇,于是开始了对佛教的打击,从万历十五年(1587年),徐桓向皇帝上书,认为科举考试必须以阐发孔孟之学为准则,不得牵强附会佛教话头。尤其佛教与道教之间矛盾的扩大,统治者认为“异端之害,惟佛为甚”,严禁官员学佛,如有学者,就要解职。限制了佛教的发展与佛教思想改变的继续进行。

清代统治者入关后,延续了明王朝后期的佛教政策,而且他们信奉的主要是萨满教和喇嘛教,因此对汉地佛教的发展作用不大,尤其在文化领域以理学为根本,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不允许佛教自由的发展,只能承担统治的工具。

至于佛教在社会思潮中的作用,由于清代的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重儒学经典,主导思想上恪守传统观念,讲求义理、训诂,因而佛教的思想只不过是他们思想的一种补充,是他们闲暇时候表示恬淡的一种姿态,说到底,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一

标签: 佛教时期明清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的惯用伎俩,空手套白狼——“捡了”一支巢湖水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一支,巢湖,水师

    过了几天,巢湖水师行进到了一个叫黄墩的地方,这里曾是水师头领赵普胜驻军的地方。赵普胜触景生情,顿时醒悟:我赵普胜,江湖上人称双刀赵,闻名大江南北,即使退居到了巢湖,那也是赫赫有名的万人统领。可如今却莫名其妙地被这个“鞋拔子脸”忽悠到了这里,还要上他的地盘上去,看他在我们巢湖的

  • 胡惟庸蓝玉案:共诛杀四万五千余人,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千古,残忍,蓝玉

    明初的统治集团,是由两方面势力组成的,一方面是原有的权贵,如淮西和浙东权贵势力,他们支持朱元璋建立了新政权;一方面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的将领,他们转化成统治者以后,和支持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旧权贵,都是新朝权贵。在巩固和发展新王朝的统治中,他们的阶级利益虽然一致了,但发生了新的矛盾,在财产权力再分配中,淮

  • 建文帝失踪之谜:建文帝到底到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之谜,去了,建文帝

    朱元璋从一个穷和尚当了皇帝,经常想起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刘邦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斩白蛇起义,最后创立了汉朝的四百年天下。朱元璋觉得自己和刘邦很相似,所以许多事情都仿效他。第一件事是立太子。朱元璋认为,立了太子就可保证朱家皇位传下去。那么,谁当太子呢?在26个儿子中(有两个早亡),朱元璋选中了长子朱标。于

  • 改变明清格局:马士英有如此巨大的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巨大,明清,格局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着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马士英的画像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

  • 明朝历史常识与重大历史事件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常识,明朝

    明初改革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后,就立即开始着手治理百废待兴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战乱,全国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社会生产一度停滞不前。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奖励开垦荒地在全国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他又下令清丈土地,编制户籍将农民无形地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其国家的

  • 明代秘史:尚美人更衣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代,秘史,美人

    胡宗宪虽已除了徐海、陈东诸人,尚有海寇汪直未死,仍然纵横海上,宗宪与汪直,同系徽人,直为海寇,母妻未曾带去,被拘狱中,宗宪令同乡士卒,至徽州释直母妻,迎至杭州,馆待甚厚,且亲去慰问一次,嘱他母妻致书招直。直得家书,才知家属无恙,意颇感动。宗宪又遣宁波诸生蒋洲往说汪直,直喟然道:“徐海、陈东、麻叶三人

  • 杨嗣昌亲自率兵镇压张献忠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献忠,率兵,结果是

    明朝的亡国之君便是崇祯皇帝,登基时不过16岁,别看还是个未成年,可志气不小,第一年崇祯潜伏下来,并没有什么大动作,他默默积攒力量,打算先稳住帝位再对阉党发难。登基第二年,崇祯渐渐收回权力,引导大臣弹劾阉党,后逼死了魏忠贤,彻底铲除了阉党,还政治一个清明。可是魏忠贤虽然死了,大明的困境却没有解决,外有

  • 海瑞简介: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怪,官僚,模范

    海瑞海瑞(1514-1587),回族,今海南琼山人,字汝贤,自号刚峰。自幼刻苦攻读诗书,知识渊博。36岁那年,海瑞中举,由此走上了仕途,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隆庆三年(1569)调升右佥都御史。他惩治贪官,打击豪强,推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博得&ld

  • 明代金榜状元太平宰相申时行生平简介,首府执政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之路,太平,申时

    申时行作为苏州人,跟此地的大多数官僚一样,低调而有涵养。跟明代大多数首辅一样,申时行年少得志,经历了翰林院学士到部院官员,最后入阁拜相的过程。申时行原名徐时行,曾被过继给舅舅徐尚珍,成年后又返回申家。虽然他跟徐阶一样都是苏州人,虽然他也跟徐阶一样人情练达,但他无疑比徐阶更加圆润。在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

  • 明朝的皇帝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明朝的四次宗藩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叛乱,四次,明朝

    具有中国特色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皇帝是万民之主。如果主政的帝王能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既有雄才大略,又能兢兢业业,必定出现江山永固、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盛世。否则,如果皇帝无才无德,或虽有才而身心疲惫,罢工罢朝,只知道四处游幸拈花惹草、荒淫无度,王朝的统一就岌岌可危,百姓也跟着遭殃。俗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