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开国驸马李贞富不忘贫、心系百姓的故事

明朝开国驸马李贞富不忘贫、心系百姓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142 更新时间:2024/1/9 4:21:27

李贞(1318~1379年),山东盱眙人,明朝开国驸马、陇西。他那富不忘贫、心系百姓、教子有方的动人事迹,多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一、心系百姓

李贞原是一位普通农民,20岁时与朱元璋的姐姐结了婚,并生下一子“保儿”。6年后,由于旱蝗迭至,颗粒无收,不得已而去求助于从盱眙迁往濠州(今安徽凤阳)的岳父一家,不料濠州天灾比盱眙还重,其岳父、岳母和三位妻兄均在饥寒交迫中染病身亡,小弟弟朱元璋初为皇觉寺僧人收留,后来又离乡出走,一去杳然无音。朱氏闻讯悲痛欲绝,终因劳苦忧伤过度而去世。临终前,嘱托丈夫两件事:一是拉扯好儿子,二是找到小弟弟的下落。

从此,李贞带着儿子离乡背井去讨饭,同时多方打听朱元璋的下落。一路上,兵荒马乱,难民成群,他见哀鸿遍野,不禁又联想起去世的亲人。为使人世间尽量减少一些悲剧,他尽管自己多次饥寒难忍,而一旦讨得食物、衣物,也总是分给一些更可怜的人。有时候,他们路过农民的庄稼地,见稀稀拉拉的玉米秆上有些可吃的,还总是劝儿子再忍耐一下,而不做损害老百姓的事。

两年后,李贞带着儿子经过千难万险,找到了驻扎在濠州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一打听,才知道朱元璋果然参加了郭子兴的队伍,并被郭子兴委任为镇抚,正守卫滁州。他欣喜万分,遂向200多里外的滁州奔赴。临行前,那支义军的头领还送给他一些散金碎银做盘缠。行至中途他们又遇到了一些贫病交加、濒临死亡的人。李贞又多次解囊相助,以至于未到滁州而囊中空空,不得不再次依赖乞讨。

二、富不忘食

不久,李贞父子找到了朱元璋。双方见面,悲喜交集,自有一番说不尽的话。从此,朱元璋将对亡姐的思念之情,全都倾注在保儿身上,并让保儿改为朱姓,取名“文忠”,决心把他培育成一位文武全才。

朱文忠生性聪颖,加之勤学苦练,不出三年便长于写诗撰文,精于布阵斗兵,出落得一表人才。朱元璋十分喜欢他,经常在众人面前对他大加赞扬。而李贞却不时地将儿子叫到跟前,训导他如何为人处事,尤其是千万不要忘记贫贱之时。

有一次,朱元璋的贤内助马秀英带着两个使女过府来为李贞父子添置衣物,发现李贞仍用着讨饭时的破被子,大为不解。李贞则十分动情地说:“这是亡妻临终前亲手拆洗过的被子。虽然破旧,但它伴随我度过两年乞讨的日子。看见它,我就像看见妻子,就忘不掉已往!”马夫人十分感动,遂拿去亲自将被子拆洗干净,交给李贞。李贞再也舍不得盖它,竟将它放进箱子里珍藏起来。

朱文忠19岁时开始带兵打仗。在一次援助大将常遇春攻占池州时,表现得十分出色,致使元军苍惶出逃,青阳、石埭、太平等地全部收复。为此,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加上他又是朱元璋的外甥,言过其实的奉承也愈来愈烈。涉世不深的朱文忠面对如此场面,不禁飘飘然忘乎所以。

李贞得知后极为不安。但他没有当面训斥儿子,而是打开箱子,取出旧被,重新盖了起来,朱文忠看到后心中一怔,随之理解了父亲的用意,主动向父亲承认了错误,并表示再也不敢忘本和自傲。李贞点点头,露出了笑容,遂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

为牢记父亲“富不忘贫”的教诲,朱文忠又基于读书人都有个字号的习惯,特地给自己起字为“思本”,意思是永不忘本。

三、教子爱民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升任义军大元帅,并很快夺取了应天。从此,他以应天为根据地,向江苏南部及浙江用兵。朱文忠由于战功赫赫,也便任命为左副都指挥使,兼领元帅府事,守严州。朱元璋基于李贞谨慎持重,让他在严州帮助儿子料理军政大事。

在朱文忠每次出兵打仗之前,李贞都谆谆告诫他要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不要践踏百姓的庄稼,不要伤害百姓的牛羊,不做任何有损于百姓的事。于是,朱文忠特地三令五申,严格要求所辖官兵绝不与民争利。他还明确规定:凡是私自进入民宅或私取民物的,一律处斩。有一次,一个士兵未经批准而私自用了百姓的一口锅去做饭,朱文忠得知后,当即将那个违令的士兵处以军法。随后,他又将此作为反面教材,通报全军。从此,他的军队更是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的欢迎和拥戴。

在个人生活上,李贞也常常要求儿子不忘当年的战乱之苦,处处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朱文忠也铭记在心,并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文忠率大军攻下余杭后进逼杭州,杭州守将潘原明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在大军入驻杭州的第一天,潘原明组织女乐欢迎朱文忠。而朱文忠则令免去这一仪式,还将部队驻扎在城外的丽谯,保证了“城中帖然”。

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称帝。二月册封李贞为驸马都尉。

李贞死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冬,享年61岁。当时,朱元璋强忍悲痛令人将其葬于南京大平门外。紫金山麓,还册封他为陇西王,谥恭献。

标签: 不忘明朝驸马

更多文章

  • 第一节 生不逢时,跌停童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生不逢时,童年,跌停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尽管他“相貌雄伟,目重瞳子,龙行虎步,声若洪钟”,也没能讨朱元璋的喜欢。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他生不逢时。因为他出生时正是朱元璋打败仗的时候。于是,朱棣的童年就如同徘徊在“跌停板”上,最重要的是得不到父亲的宠爱。后来,朱棣就藩北平,

  • 王化贞为什么会和熊廷弼产生分歧 王化贞不是极善于处理朝中的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分歧,善于,朝中

    明末,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在辽东的精锐尽失,只能处于战略防御,再也没有进攻的能力。熊廷弼受命危难之际,在辽东整顿了一年,颇有成效,后金席卷关外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这个被后金又畏又惧的“熊蛮子”,人际关系太差,朝廷中的言官纷纷弹劾,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免职。后来朝廷又任命了袁应泰,不过他是书生意气太足,

  • 高级奴才与非常主子:“捡来”的大明开国大将军——常遇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主子,大明,奴才

    人要是交上好运,想挡都挡不掉。就在朱元璋桃花运极盛之际,事业运程也呈现出势不可挡之势。至正十五年四月下旬的一天,朱元璋带了一些护卫,骑着高头大马在和州城外巡视,远远望见农田里好像躺了一个人,于是命令手下人一起去看看。到了地里头,手下几个护卫又喊又踢,就是一时弄不醒那个睡觉人。后来大家左右折腾他,总算

  • 胡琏与邹守益和程文德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系,程文德,邹守益

    胡琏,明代沭阳县人,生于沭阳,老于山阳(今淮安),从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背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官至巡抚、侍郎。他带动了一个家族,他的儿孙当中,另有二人考中进士,一人考中举人,还有贡生、生员若干人,成为“万石君家”。淮安府、沭阳县乡贤祠中皆供奉胡琏,两地地方志中皆有他的记载。他教育了一批学生,他的

  • 朱元璋治政:营造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清正,风气

    〇营造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朱元璋治政向来十分严厉,甚至有很多时候还很苛刻,但对于有能力又有品质的官员,他却不拘一格予以大胆任用。王兴宗,江宁人,仆隶出身,在当时来说几乎与贱民相差无几了。但他品质很好,又有才干。朱元璋打下南京时,王兴宗来投,被安排在“猪腰子脸”身边,当

  • 明朝天启皇帝热衷木匠,据史料记载他是个贪图享乐的人,事实果真如此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天启,明朝,的人

    不知何种原因,从明朝末期开始,舆论便对天启皇帝的看法不是很友好,时至今日,天启皇帝的名声在多数历史爱好者当中和周幽王、商纣王等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在位期间因疏于治理从而导致明朝衰败,事实果真如何吗?当我们仔细阅览史料时,我们会发现天启不仅仅热衷于关心朝堂上的事物,而且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会亲自派人去

  • 为何宋朝三百年不能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朱元璋仅仅用一年就收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仅用,宋朝,朱元璋

    历史上对燕云十六州的边关地位还是很看重的,但凡中原掌握了对燕云十六州的控制对国土稳定具有绝对的意义,但是在宋朝时期相继三百多年的争斗为何总是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反倒是到了明朝,朱元璋用了一年久收复了。古代战争频繁,有时候打不过别人怎么办,和亲呗,嫁过去一个公主就解决了。不过,事情可没有这么简单,后晋

  • 可怜兮兮的明朝被欺负了——萨尔浒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兮兮,战役,明朝

    大明王朝,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名字。在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并且配备了火炮的情况下,明朝的军队能够打赢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吗?兵分四路的包抄之计,能够达到它应有的效果吗?呵呵,就让历史来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吧!“七大恨”的由来古

  • 宵衣旰食的朱元璋与朱氏子孙的奢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奢靡,子孙,宵衣旰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禁止一切奢华,穿戴、饮食皆如此。早晚膳食很简单,必有的是一道家常豆腐,日用也极其一般,毫不奢侈。但政权稳固后,朱元璋这种俭朴生活有了根本改变。台湾的邱仲麟先生,在明人笔记中发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六月某天午餐的一份菜单,由这份菜单的内容可知,坐稳了龙椅的朱元璋已经不

  • 大太监刘瑾:与朱厚照一起玩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瑾,太监,朱厚照

    明孝宗驾崩,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朱厚照为东宫太子时,太监刘瑾便常弄些鹰犬鸟兽进宫,以博他的欢心。朱厚照即位,便封刘瑾为司礼监。刘瑾欺朱厚照年幼,便乘间广植势力,欺凌大臣,渐渐地干预政事。朱厚照对所有奏疏,只批“闻知”两字。刘瑾刘瑾找了几十个女伶人,进献宫中。朱厚照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