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禁止一切奢华,穿戴、饮食皆如此。
早晚膳食很简单,必有的是一道家常豆腐,日用也极其一般,毫不奢侈。
但政权稳固后,朱元璋这种俭朴生活有了根本改变。台湾的邱仲麟先生,在明人笔记中发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六月某天午餐的一份菜单,由这份菜单的内容可知,坐稳了龙椅的朱元璋已经不再节俭了。菜单曰:
“胡椒醋鲜虾、烧鹅、燌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这哪里还谈得上俭朴?
成化以后,宫廷饮食更加奢华。宫廷中虽然依然保持着吃豆腐的习惯,不过那时的豆腐已经不是由黄豆制成,而是用百鸟脑酿成,一盘豆腐,需花费近千只鸟脑。正德皇帝特别嗜好饮酒,常常随身携带酒杯,终日颠倒迷乱。他还开设了“豹房”,终日取乐。
奢风由皇宫浸淫开来,城市饮食生活逐渐变得奢靡。在酒宴上,鸽子、斑鸠之类的山珍野味并不鲜见。鹅,一般家庭不轻易食用,但那时有人请一次客,杀鹅达30余只。《明实录》对当时的风气多有提及之处。
如所说的“屠宰之类,动及千数;肥鲜之味,恒致百品”,就是明中期以后城市饮食生活的写照。饮食器皿也打破了原来的规定。士庶之家,初登仕途,就购置犀玉酒器,象牙、玉杯已习以为常。宴会的费用也日渐增长,一般一席需花银一两,多者达数十两。
皇帝的饮食,已经完全不同于明初了,所吃食品或为名贵品种,或为民间的普通食物。如明世宗信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平常所吃,有“麒麟脯”、“五色芝”。明熹宗喜食什锦海味杂烩,用炙蛤、鲜虾、燕窝、鲨鱼翅等海味十余种,“共烩一处食之”。隆庆皇帝有时喜食驴肠,有时喜食果饼,由尚膳监、甜食房到东长安大街勾栏胡同采买。东宫皇后喜吃“市畅”,去崇文街坊采买。每当遇到斋戒时,皇帝干脆食素,减节饮食。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即使皇帝素食,其制作方法也不是老百姓能想象到的。如崇祯帝每月要持十斋,但又嫌素膳无味。于是,尚膳监就将生鹅褪毛,从后穴取出内脏,再将蔬菜放进鹅肚,煮一沸,取出,用酒洗净,另外用麻油烹煮成菜肴。明宫饮食,原料多为贡品,但也有采办自民间的,再由尚膳监的膳夫烹调而成。在这当中,就出了不少独家所创的食品。仅以赐筵食品为例,品种已让人眼花缭乱,分别有:宝装茶食、响糖、缠碗、大银锭、小银锭、大馒头、小馒头、肉汤、粉汤、像生小花果子油酥、花头鸳鸯饭、马牛猪羊肉饭、棒子骨、羊背皮、黑白饼、甘露饼、大油饼、小点心、凤鸡、凤鸭等几十种。陈宝良、王熹先生的《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这方面的史料很丰富。
帝王、缙绅的生活,这般靡费,至于一般的士子秀才,城市贫穷人家,断不如此。据《如梦录》记载,在开封府,秀才参加乡试时,吃的不过是大米饭、细粉汤。当时有一首《煮粥诗》云:“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奢华下的贫穷生活,一如这般。
明代的皇帝和任何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样,取得政权初期勤俭治国,崇儒重道,勤于政事;一旦站稳脚跟,就要比享受,就要视民如草芥,为所欲为。宵衣旰食的朱元璋,只能代表初握权柄的一代帝王,他的子孙怎样作为,他丝毫也代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