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化贞为什么会和熊廷弼产生分歧 王化贞不是极善于处理朝中的关系吗

王化贞为什么会和熊廷弼产生分歧 王化贞不是极善于处理朝中的关系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874 更新时间:2023/12/18 22:27:05

明末,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在辽东的精锐尽失,只能处于战略防御,再也没有进攻的能力。熊廷弼受命危难之际,在辽东整顿了一年,颇有成效,后金席卷关外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这个被后金又畏又惧的“熊蛮子”,人际关系太差,朝廷中的言官纷纷弹劾,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免职。

后来朝廷又任命了袁应泰,不过他是书生意气太足,军事并非其长,迅速丢失了沈阳、辽阳,并且畏罪自杀。接着上任的薛国用能力虽然还行,无奈身体太差,并不能理政,而且病逝在任上。这样看来看去,朝廷只能再次用熊廷弼做经略。也就在同时,升任王化贞为辽东巡抚。

其实,王化贞在朝为官,最让其出名的不是政绩,而是他的医术。这是一个高明的大夫,不光实践能力强,很多达官显贵直接找他看病,还有非常了不起的理论知识。

他根据《本草纲目》为蓝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将各种单方、验方按病名分为中风、破伤风、伤寒、瘟疫等150余类,着成《普门医品》48卷之多。直到清朝康熙年间,还有御医不断补充完善这部医学着作。

不光如此,王化贞还极善于处理朝中大佬之间的关系。明末时,内阁大臣的能力远不如张居正高拱那帮人,但内部党争却更为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王化贞是东林党领袖、首辅叶向高的门生,但又和楚党等其他派系关系不错,甚至连阉党对他印象也很好。在朝廷之中,王化贞可谓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很早的时候,王化贞就以户部右参议的身份来到广宁,当时广宁尚属于后方,压力不是很大。当沈阳、辽阳陷落后,广宁成为最前线,王化贞的任务变得艰巨起来。

不过,朝廷看中的恐怕就是他照方抓药和八面玲珑的能力,王化贞在广宁干得不错。他一方面利用自己性格上的优势,对于蒙古的炒花等部极力安抚,避免了明朝落入多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人人都以为广宁必失,他却招揽流民,募集勇士,硬是苦苦支撑,带领这一支弱兵将广宁城保住了。

薛国用身体不行,都是王化贞在主持大局。等到薛国用死后,却派来了熊廷弼,这可能让王化贞心态有所失衡。熊廷弼为人暴躁易怒,对于下属毫不留情,这让王化贞与他的关系雪上加霜。

两人刚碰面就对辽东怎么防守产生了分歧,王化贞认为应该沿着河设立六个军营,分兵把手。但是熊廷弼认为本来就打不过,还分兵防守简直就是自取灭亡。应该利用广宁城三面环河,居高临下的优势,死死守住广宁。朝廷选择了信任熊廷弼,这让王化贞非常沮丧。

从此,王化贞绝口不提防御,他偏偏和主张防守的熊廷弼作对,一门心思要进攻后金。为了让朝中的大佬、宝座上的皇帝相信,他吹牛说自己可以让蒙古虎墩兔部落的林丹汗、炒花部落的卓里克图洪巴图鲁出兵协作,还自作多情的告诉朝臣,已经投降后金的李永芳将会做他的内应。

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张鸣鹤本来就与他关系好,又巴不得辽东战事早日结束,当然选择了相信他。尽管熊廷弼反复上书表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可平日里人缘极差的熊廷弼根本得不到大佬们的信任。

经抚不和越来越严重,熊廷弼总是上书讥讽、弹劾王化贞,王化贞脾气再好,也犟上了。多次军事行动都被熊廷弼叫停,他也恼火了,上书请求给他六万精兵,保证踏平后金,一劳永逸解决后患。为了表明自己必胜的决心,他隔空向大明朝廷承诺:“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

最终,朝廷同意了王化贞的建议,将当时辽东几乎全部家当交给他,而身为经略的熊廷弼,仅仅分到了五千士卒。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王化贞希望蒙古人能派四十万援军,结果一个人影都没有。王化贞希望能让李永芳叛变,没想到自己的心腹孙得功却被后金收买,刚一交锋便率部投降后金,还想活捉王化贞献给努尔哈赤

总之,王化贞的表演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广宁城不战而败,数万精兵溃不成军,他本人也和剩下的将领以及逃难的百姓南下。在大凌河边,他遇到了熊廷弼,泣不成声。

熊廷弼却刻薄的笑着问他:“你说要用六万精兵踏平后金,现在做得怎么样了?”王化贞还在哭,熊廷弼仍然不依不饶的在他伤口上撒盐:“嘻,晚矣!”

不过王化贞在这种局面,仍然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建议,他恳求熊廷弼带兵死守宁远、锦州。熊廷弼却摇摇头,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心态,他宁愿这次失利的恶果扩大,也不愿意浪费精力在王化贞身上。熊廷弼将关外了老百姓迁至关内,一把火烧毁了辽西,全部让给了后金。

事后,熊廷弼因为擅自放弃辽西而被追责,阉党和东林党都很痛恨他,所以遭到了最为严厉的刑罚——处斩,并传首九边,以儆效尤。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这次的祸首王化贞还活得更久一些。

由于他的人际关系好,东林党为他奔走辩护。不过他看到东林党已经式微,不顾他们的情谊,竟然主动投靠了魏忠贤。阉党接纳了他,又庇护他苟活了几年,直到熊廷弼死了七年之后,在魏忠贤都已经倒台四年后,他才被崇祯处死。

标签: 分歧善于朝中

更多文章

  • 高级奴才与非常主子:“捡来”的大明开国大将军——常遇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主子,大明,奴才

    人要是交上好运,想挡都挡不掉。就在朱元璋桃花运极盛之际,事业运程也呈现出势不可挡之势。至正十五年四月下旬的一天,朱元璋带了一些护卫,骑着高头大马在和州城外巡视,远远望见农田里好像躺了一个人,于是命令手下人一起去看看。到了地里头,手下几个护卫又喊又踢,就是一时弄不醒那个睡觉人。后来大家左右折腾他,总算

  • 胡琏与邹守益和程文德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系,程文德,邹守益

    胡琏,明代沭阳县人,生于沭阳,老于山阳(今淮安),从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背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官至巡抚、侍郎。他带动了一个家族,他的儿孙当中,另有二人考中进士,一人考中举人,还有贡生、生员若干人,成为“万石君家”。淮安府、沭阳县乡贤祠中皆供奉胡琏,两地地方志中皆有他的记载。他教育了一批学生,他的

  • 朱元璋治政:营造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清正,风气

    〇营造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朱元璋治政向来十分严厉,甚至有很多时候还很苛刻,但对于有能力又有品质的官员,他却不拘一格予以大胆任用。王兴宗,江宁人,仆隶出身,在当时来说几乎与贱民相差无几了。但他品质很好,又有才干。朱元璋打下南京时,王兴宗来投,被安排在“猪腰子脸”身边,当

  • 明朝天启皇帝热衷木匠,据史料记载他是个贪图享乐的人,事实果真如此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天启,明朝,的人

    不知何种原因,从明朝末期开始,舆论便对天启皇帝的看法不是很友好,时至今日,天启皇帝的名声在多数历史爱好者当中和周幽王、商纣王等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在位期间因疏于治理从而导致明朝衰败,事实果真如何吗?当我们仔细阅览史料时,我们会发现天启不仅仅热衷于关心朝堂上的事物,而且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会亲自派人去

  • 为何宋朝三百年不能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朱元璋仅仅用一年就收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仅用,宋朝,朱元璋

    历史上对燕云十六州的边关地位还是很看重的,但凡中原掌握了对燕云十六州的控制对国土稳定具有绝对的意义,但是在宋朝时期相继三百多年的争斗为何总是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反倒是到了明朝,朱元璋用了一年久收复了。古代战争频繁,有时候打不过别人怎么办,和亲呗,嫁过去一个公主就解决了。不过,事情可没有这么简单,后晋

  • 可怜兮兮的明朝被欺负了——萨尔浒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兮兮,战役,明朝

    大明王朝,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名字。在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并且配备了火炮的情况下,明朝的军队能够打赢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吗?兵分四路的包抄之计,能够达到它应有的效果吗?呵呵,就让历史来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吧!“七大恨”的由来古

  • 宵衣旰食的朱元璋与朱氏子孙的奢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奢靡,子孙,宵衣旰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禁止一切奢华,穿戴、饮食皆如此。早晚膳食很简单,必有的是一道家常豆腐,日用也极其一般,毫不奢侈。但政权稳固后,朱元璋这种俭朴生活有了根本改变。台湾的邱仲麟先生,在明人笔记中发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六月某天午餐的一份菜单,由这份菜单的内容可知,坐稳了龙椅的朱元璋已经不

  • 大太监刘瑾:与朱厚照一起玩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瑾,太监,朱厚照

    明孝宗驾崩,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朱厚照为东宫太子时,太监刘瑾便常弄些鹰犬鸟兽进宫,以博他的欢心。朱厚照即位,便封刘瑾为司礼监。刘瑾欺朱厚照年幼,便乘间广植势力,欺凌大臣,渐渐地干预政事。朱厚照对所有奏疏,只批“闻知”两字。刘瑾刘瑾找了几十个女伶人,进献宫中。朱厚照的资质

  • 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明朝称第二,谁还敢称第一?这3件事挺直了脊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脊梁,骨气

    于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王朝至此正式创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历史,即便这一期间有过分裂,但自始至终是以大一统为主流。大一统朝代除秦朝外,还有汉朝、隋唐、元朝等,都结束了前面时期的混乱状态,但都未持续很长时间,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大一统朝代就

  • 马皇后为何拒药?一代贤后死后,朱元璋再未立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死后,皇后

    在朱元璋叱咤风云的一生中,马皇后始终是个重要人物。她以特殊的身份,卓越的才识,悉心辅佐丈夫的全部事业,在元末明初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皇后生于公元1332年,比朱元璋小四岁,安徽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史书上未记马皇后之名,历史文献上记她嫁朱元璋后的称呼是马夫人,丈夫称帝后的名号是马皇后,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