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皇后为何拒药?一代贤后死后,朱元璋再未立后

马皇后为何拒药?一代贤后死后,朱元璋再未立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24 更新时间:2023/12/30 9:45:32

朱元璋叱咤风云的一生中,马皇后始终是个重要人物。她以特殊的身份,卓越的才识,悉心辅佐丈夫的全部事业,在元末明初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皇后生于公元1332年,比朱元璋小四岁,安徽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史书上未记马皇后之名,历史文献上记她嫁朱元璋后的称呼是马夫人,丈夫称帝后的名号是马皇后,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马公后来因为杀人避仇,逃往外地,临行时把爱女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郑媪早卒,其后马公也客死外地。郭子兴夫妇对好友的遗孤十分怜惜,把马氏收为义女。由于马氏“善承人意,而知书,精女红”①,深得子兴夫妇的钟爱,育之如己女。

元朝末年,政治愈加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河南、江淮一带大旱,赤地千里,而黄河又接连决口,饥民遍野。到至正十一年(1351),河患已经连续六年,天灾人祸把广大农民推向死亡的边缘。这年五月,江淮流域终于爆发了以刘福通为首的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次年,郭子兴率数千人在濠州起兵响应。不久,朱元璋就投身到郭子兴领导的队伍中,并深受郭子兴的赏识和信任。就在这期间,朱元璋与元帅之女马氏成了婚,从此,朱元璋的职位不断上升,军中都称他为“朱公子”②。

郭子兴虽然器重朱元璋,但他性情暴躁,忌才护短,又好听谗言,迟疑寡断。在别人的挑唆下,也曾多次猜疑朱元璋,对他加以斥骂。一次,郭子兴发怒,将朱元璋禁闭在空室,不许进食。马氏得知后,亲自到厨房,“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③。后来,马氏为了缓和朱元璋和郭子兴之间的嫌隙,拿出自己平素的积蓄,献给义母,求她在义父面前为朱元璋分解、说情④。这样,朱元璋在红巾军中的地位才逐渐巩固下来。马氏习性节俭,“居常贮糗糒(干粮)脯脩(腌肉)供帝(指朱元璋),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⑤。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率领大军渡江,马氏和将士的家眷仍留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当时长江交通线被元军切断,和州孤立,马氏鼓励将士,抚慰眷属,稳定后方。攻下集庆(今南京市)以后,由于战争的需要,她又“亲缉甲士衣鞋佐军”⑥。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率兵东下,●中国历史大讲堂明朝大事本末●直逼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郊),朱元璋亲自领兵抵御。强敌兵临城下,城中的官员、居民有的打算逃难,有的忙着窖藏金银,囤积粮食。马氏却镇静自若,“尽发宫中金帛犒士”⑦。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册封马氏为皇后。朱元璋回忆起早年马皇后跟随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⑧时,尝把她比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⑨。朱元璋每对群臣称说皇后的贤德,比之为唐太宗长孙皇后。马皇后听了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⑩其贤德谦逊往往如此。朱元璋感到马皇后幼年失去亲人,故于建国后,曾多次提出要寻访皇后的宗族亲戚加以封赏爵禄。马皇后说:“国家官爵当与贤能之士。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且闻前世外戚之家多骄淫奢纵,不守法度,有致覆败者。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赐予,使得保守,足矣。若其果贤,自当用之;若庸下非才而官之,必恃宠致败,非妾之所愿也。”朱元璋遂作罢。史家称明代“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这与马皇后的智鉴和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

马皇后平时很注意对后宫的教育,她时常向宫人们讲述古代宫闱制度。为了教育后宫,她特令女史官辑录宋朝贤后事迹,作为楷模,朝夕省览。有人说宋朝过于仁厚,马皇后说:“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一日,她问女史官:“黄老何教也,而窦太后好之?”女史回答说:“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是其教矣。”马后说:“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有明一代,宫壶肃清,马皇后领导后宫,勤于内治,起了相当的作用。

洪武三年(1370),诸将击败残元势力,攻克元都,将元室珍宝贡献至京师,举朝祝贺。马后问:“得元府库何物?”元璋答:“宝货耳。”马氏道:“元氏(元朝)有是宝何以不能守而失之?盖货财非可宝,抑帝王自有宝也。”朱元璋会心地说:“皇后之意,朕知之矣,但谓得贤为宝耳!”马后称谢说:“诚如圣言,妾每见人产业厚则骄至,时命顺则逸生。家、国不同,其理无二,人之常情,所当深戒。妾与陛下同处穷约,今富贵如此,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忽微。故世传‘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毒,诚哉是言。但得贤才朝夕沃,共保天下,即大宝也,显名万世,即大宝也,而岂在乎物乎。”

朱元璋称帝后,为防止大臣功高震主,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保证朱家子孙世代帝主之业,用极残酷的手段制造冤狱,株连大批功臣宿将。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谋反”一案,牵连被杀功臣达三万余人,就是一个典型事例。马皇后对朱元璋的这一作法很不满意,她一向主张对下属不宜过于严苛,而“宜赦小过以全其人”。据《明史·孝慈高皇后传》记载:“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告他有不法行为,朱元璋要立刻召回。马皇后说:“严(州),敌境(与敌人接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元璋乃罢。文忠后来果然立了大功。致仕学士宋濂之孙宋慎,被告参与丞相胡惟庸“谋反”,被列为“胡党”,宋濂因此被连坐要处死刑。马皇后为他求情说:“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元璋不许。到用餐时,发觉皇后既不饮酒,也不吃肉,元璋惊问其故。马后回答说:“‘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今四川茂县)。”吴兴富民沈秀(万三)多年在海外经商,为全国第一富户,被迫捐献家财助修都城城墙的三分之一,后又被迫出资犒劳军队。事情被朱元璋闻知,不料触犯了忌讳,大怒说:“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高皇后劝谏说:“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经马皇后劝说,沈万三才得免去死罪,遣戍云南。

朱元璋即位后,吸取元朝覆亡的教训,主张以猛治国,经常法外用刑,对臣民随意治罪。马后针对这种情况,谏朱元璋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朱元璋誉之为至理名言,命女史记录下来,以为鉴戒。一次,朱元璋怒责宫人,马皇后也假意发怒,令人把宫人执付宫正司(管理宫女的机构)议罪。朱元璋问为何这样做?马皇后说:“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朱元璋曾下令让犯了重罪的囚犯去筑城赎死。马皇后听说后,向元璋进言说:“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朱元璋因而赦免了这些重囚筑城的劳役。

马皇后无子,但对诸王却视同亲生,管教甚严。诸王傅李希颜因一小王顽皮不听话,常用体罚惩治。一天,李希颜用笔管戳了一下一个小王的额角,小王便哭着到朱元璋处诉苦。元璋大怒,正要发作,马皇后急忙从旁劝解说:“乌有以圣人之道训吾子,顾怒之耶!”朱元璋觉得有理,不但没有惩办希颜,反而提升他做左春坊右赞善。硕妃所生幼子朱,行为放荡,后被封为周王(封地在开封)。就藩前,马皇后特派江贵妃随往,并“赐以己所御纰衣(镶边的衣服)一、杖一,曰:‘王有过,则披衣杖之,即(如也)违,驰以闻。”朱听了马后的话,到封地后果然未敢肆意胡为。

除领导后宫,勤于内治外,马皇后还运用她的特殊身份,对朱元璋的施政,不时有所规正。她关心民瘼臣隐的事迹,尤为人所称道。一次,马皇后问元璋:“今天下民安乎?”元璋说:“此非尔所宜问也。”马后回复说:“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每逢遇到灾年,马后“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元璋对马后说:朝廷已经对百姓实行了赈恤。马后说:“赈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马氏虽贵为皇后,却依然保持其昔日的俭朴生活。除悉心照料元璋的生活外,她“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并且“命取练织为衾裯,以赐高年茕独。余帛(lèi,有疵)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使知蚕桑艰难”。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病逝,年五十一岁。病重时,她自知己疾难愈,怕连累医生得罪,不肯服药,对元璋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临终前,她嘱咐朱元璋:“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朱元璋为之恸哭,以后未再立皇后。

马皇后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而且就其立言行事而言,可以称得起是一代贤后。《明史》赞曰:“高皇后从太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注释

①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

②谈迁:《国榷》。

③《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④《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七,《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⑤⑥⑦⑧《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⑨《后汉书·冯异传》:“光武自蓟东南驰,辰夜草舍(在草野宿营),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军入道傍空舍……异复进麦饭。”

⑩《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明太祖实录》卷二九。

《明史》卷三○○《外戚传》。

《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七。

《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吴晗:《明成祖生母考》,载《吴晗史学论着选集》第一卷。

《明史》卷一三七《桂彦良传附李希颜传》。

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

《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标签: 朱元璋死后皇后

更多文章

  • 重庆历史上第一高官蹇义,历任六朝太祖为其赐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为其,历任,太祖

    他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是重庆现代历史上官位最高的,对明朝历史有严重影响,他的名字不如李善长,张居正嘹亮,但是他的结局比下面俩位好很多。听说重庆有他2万多名后嗣,重庆还保存着天官府这样的地名,其实天官府就是他已经的住宅,他就是大明朝的六朝元老,吏部天官蹇义。明太祖朱元璋赐名蹇义他自身不叫蹇义,原来的名

  • 《明朝抗倭二百年》后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二百年,后记,明朝

    《明朝抗倭二百年》一书,是我关于明朝倭寇历史的一些认识与理解。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堂堂的大明王朝曾经饱受国土比自己小得多、经济比自己落后得多,并且还是一个诸侯纷争、政治不统一的日本国倭寇长达200年之久的侵扰与摧残,不仅让我国明朝时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和老百姓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和破坏,也让整个大

  • 清官潘季训的故事:“百余年来治河之善,卒未有如潘公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年来,清官,百余

    潘季训(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他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进士,从推官、御史累迁工部尚书、右都御史;参与过不少政治变革,执行过一些开明政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而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则是治理黄河。在1565年到1592年的28年间,曾4次担任总理

  • 朱元璋的心系农民:政治上管教官吏爱民,营造关心农民疾苦的氛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农民,官吏,疾苦

    洪武皇帝自己出身农民,心系农民,除了上面说到的方方面面,他还在政治上管教官吏爱民,营造关心农民疾苦的氛围。◎听说地方官巧立名目科敛百姓,朱元璋愤然说道:害民之奸,甚如虎狼!浙西本来就在南京的边上,现在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600年前虽然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但即使这样的路程,以古时最常见的运输工具与交通

  • 历史上严嵩是奸相还是贤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严嵩是奸相,历史上

    严嵩(公元1480-1567年),字惟中,江西分宜人,本传列于《明史·奸臣》中。而“奸臣”条下有“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祐,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生阴贼者,始加以恶名而不敢辞”之语。这便是对“奸臣传”传主们的判

  •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是怎么,有几个,贤王

    提到“八贤王”三个字,我们会很快的想到杨家将、包青天的相关影视或者戏曲,那么八贤王指的是谁呢?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历史上有两个八贤王,一个指的是北宋的八贤王赵德芳,另个一指的是清朝时期,《步步惊心》中所提到的八爷,即爱新觉罗·胤禩。接下里让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这两个人。北宋的八贤

  • 明代秘史:况钟的刀笔功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刀笔,明代,秘史

    明永乐四年(14O6年),况钟二十三岁。因为文理畅通,书法端正,被靖安县知县俞益挑选为吏,任礼曹之职,管理礼仪、祭祀一类事务。况钟为人精明,办事干练,为俞益所看重。况钟父母曾表示希望儿子在功名上进取,不愿意让他当书吏(刀笔吏),俞益劝说道:“刀笔吏没有什么不好,汉代的萧何、曹参,唐朝的孙伏伽、张元素

  • 朱高炽的仁宗之治”:只坐了一年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仁宗,坐了,皇位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永乐皇帝朱棣在北征途中患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多伦西北)。遗命把帝位传给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继承皇位,定年号为“洪熙”。那年他47岁,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可是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一年,第二年便死去了,高炽的庙号为“仁宗”

  • 第七章 大明宣德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明,宣德,第七章

    宣德炉是用暹逻国(泰国)进贡的“风磨铜”,另外加金、银、锡、宝石等30多种原料,宣德炉配料严格,冶炼尤精,一般须经过六至十二炼。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在第三年(1428年)铸造了一次铜炉,历时3年。工匠们按照宫中秘藏的宋代《宣和博古图》和《考古图》以及柴、汝、官、钧、哥、定各大名

  • 明代新词的构成成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分,新词,明代

    在上一节,我们讨论到明代新出现的词语中,有不少的文言色彩词语,因为它们不能反映明代口语的实际面貌,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新词,因此,这一节我们只从口语词、方言词、外来词三个方面来讨论明代新词的构成。在介绍三类词的基础上揭示明代新词的一些特征。一.口语词口语词,指广大民众在日常口头中使用的词汇,也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