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仁宗朱高炽怎么死的?死因之谜揭秘

明仁宗朱高炽怎么死的?死因之谜揭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78 更新时间:2023/12/6 20:40:19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八月,朱高炽登上皇位,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五月,仁宗突然暴崩,死时四十八岁,共在位十个月。六月,仁宗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

根据史书记载,仁宗去世前三天还在处理政务,他从开始不豫到崩于北京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仁宗死于何病。如《仁宗实录》说:“洪熙元年五月庚辰,上不豫,召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士奇书敕遣中官海涛驱召皇太子。辛巳,上疾大渐,遗诏天下,传位皇太子。是日,上崩于钦安殿宫中。”但对仁宗的死因,从明代开始就有人产生了怀疑,黄景昉在《国史唯疑》卷二中就说仁宗是“实无疾骤崩”。正当中年,无疾断然不会突然崩逝,黄景昉实际上是表示出了对仁宗突然死亡的疑问。

仁宗是怎么死的?长期以来人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仁宗之死与其长子朱瞻基有关。当初明成祖立太子时,因为仁宗忠厚平庸的性格,成祖已经打算立朱高煦,但迫于舆论和太祖制订的立嫡立长的制度,才立朱高炽为太子。仁宗长子朱瞻基永乐九年(1411)被立为皇太孙,明成祖发现这位孙子与他的性格极其相似,因而备加宠爱。朱瞻基一反其父不喜骑射的习性,熟谙武事,且善于应变,颇具口才,明成祖十分喜爱他,在二征漠北时,特命皇太孙随侍,令其有戎马军旅的磨练。朱瞻基工于心计,在保全其父储位上出了较大的力气。仁宗与朱高煦、朱高燧之间的皇储之争,由于仁宗的忠厚,表面上并没有撕破面皮,而永乐十四年有人告发高煦有谋反状如私立护卫、大造兵器等,永乐二十一年高燧纠集常山护卫王瑜等“将不利于上及皇太子”,而事后经明成祖仔细审查,二事都是言过其实。有专家经过详细考证,认为这二场诬陷案的幕后策划者是朱瞻基。

朱高炽想保太子之位,但不想谋害两弟,所以在成祖面前为弟弟讲尽了好话。相反,他对这个性格与他反差很大的长子没有什么好感,因此感情上日益疏远。当仁宗即位之初,群臣上表请立太子,仁宗以一些托辞回绝,其后虽勉如所请,然态度很冷漠。在立太子的册文中,也一反册文冠冕堂皇的通例,却用了不少笔墨来晓谕太子做人的道理。

洪熙元年三月,仁宗命皇太子往祭风阳皇陵、南京孝陵,并让他留守南京。四月,命成国公朱勇等大批官员侍皇太子谒祭皇陵、孝陵。壬子(十四)日,皇太子从北京出发。当时一般走的路线是出河北,经山东,折入安徽,再到南京。整个行程,大概要花费二个月左右。但奇怪的是当五月十二日太监海涛带了诏书赴南京召皇太子时,皇太子居然早到南京了,而且还静静地等在那里。太子六月初三日回到北京,从当时的路线推断这段路快马加鞭要走十天,因而太子应在五月下旬就从南京出发了。

《宣宗实录》上记载由于太子当时没有回京,朝廷就秘不发丧。等太子回京走到芦沟桥时,中官在这里设幕次香案,“俟上至开读。上既至,闻有遗诏,恸哭几绝”。而实际上太子还未从南京上路,人们就已经在暗传“仁宗上宾”的消息了。即使在北京也没有人知道的消息,在南京人们怎会知道?看来仁宗的死是一些人早就预料好的。当时宣宗的举动言行也十分反常。有人劝他为了安全从小路回北京,他却说:“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哉!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君父召,岂可稍违。”于是从大道大摇大摆地驱车回京。问题是宣宗怎么知道他要“始至遽还”,这不是在掩盖他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结果吗?“非众所测”,众大臣“测”的是什么?宣宗回到北京,英国公张辅等说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宣宗踌躇满志地回答说:“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说这话的时候,等于在告诉众人他早已作好一切准备即位了,一语泄露了天机。

这一观点认为,仁宗之死必与宣宗有关。当宣宗与仁宗日益疏远并派他到南方祭陵时,宣宗开始担心了,遂作了杀仁宗夺皇位的安排。随侍在仁宗身旁的宦官海涛等人就是朱瞻基的亲信,因而仁宗的暴崩就十分蹊跷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仁宗之死与他色欲过度有关。仁宗喜欢女色,早在为太子时就做得十分露骨。朝鲜《世宗实录》说朝鲜使臣尹凤曾把朱高炽和朱棣作过比较,回国后告诉朝鲜国王说:洪熙皇帝“好戏事”,“沈于酒色,听政无时,百官莫知朝暮”。《明通鉴》和《明史》谈到仁宗上台不久,有个着名大臣叫李时勉的给他上了一篇奏疏,中心内容是让他不要嗜欲过度。奏疏中说:“侧闻内宫远自建宁选取侍女,使百姓为之惊疑,众人为之惶惑。”他说天子应该按规定有内宫制度,可以拥有许多女人,但现在成祖的大孝尚未结束,皇帝左右侍御的确不应该没有人,但现在正宫皇后还没有册立,你这样做“恐乖风化之原,有阻维新之望”。仁宗特别喜爱女色,而李时勉却给他当头棒喝,触及了他的命门,仁宗怎会不发怒?遂令武士对李动刑,关进大狱,李险些送掉老命。数月后宣宗上台,因为他搞不清李自勉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遂亲自御审李时勉:“尔小臣敢触犯先帝,疏中讲了什么话,赶快说出来。”李时勉边叩头边说:“臣只是说皇帝谅阴(守丧)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能远离皇帝左右。”宣宗一听很高兴,直叹李时勉是个忠臣。

仁宗纵欲过度,体虚乏力,最后得了难以言语的不治之症。陆釴在《病逸温记》中记载:“仁宗皇帝驾崩的速度太快了,有人怀疑是被雷震死的,也有人怀疑是宫人想毒死张皇后,想不到误毒了皇上。我曾经碰到雷太监,问他仁宗是否死于上述二个原因,他说都不是,主要是他得了阴症。”得自于太监口中的消息,应该说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就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说,得了阴症要治好是有难度的。宣宗初年,罗汝敬上书大学士杨士奇说:“先皇帝嗣统还不到一年,就奄弃群臣,追查一下原因,都是俭壬小人献金石之方而导致疾病的。”如此说来,仁宗的死因是为了治疗阴症而服用了金石之药,最后有可能是中毒身亡。由于所得的病比较特殊,正史中也就无法加以记载了。

皇位刚坐十个月就暴崩,的确是可疑的。不管是被宣宗杀掉,还是得了难言之隐的疾病去世,仁宗的死值得人们去继续关注。

标签: 之谜明仁死因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升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丞相,中书省,江南

    处州的攻占,标志着朱元璋浙东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也是他发动地区性统一战争的胜利。人们常说:好事成双。这不,就在浙东战场攻占处州的捷报到达之前的龙凤五年(1359)五月,“老领导”宋小明王颁发诏谕,擢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也就是说尽管当时朱元璋雄踞一方

  • 李善长为什么不杀不行?李善长的“冷漠”和朱元璋的“不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不杀,冷漠,朱元璋

    〇“外松内紧”地对淮右集团核心人物李善长外围的调查皇帝朱元璋不仅“不忍心”杀老哥儿们,而且在胡惟庸案处置后不久还将“以年老养疾”的老宰相、太师李善长给请了出来。当时专门负责监察的朝廷监察机构御史台正缺少领导,因为御史大夫陈宁参与

  • 盐贩子说:我已经尽力了。叫花子说:就给这一点点,还不够塞我的牙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叫花子,我的,这一

    张士德是张士诚的三弟,在兄弟几人中就数他文武俱佳,苏州张氏集团之所以拥有今天这番天地,张士德可能有着一半以上的功劳。听到三弟不幸被俘,张士诚顿时瘫坐在椅子里。张母听说老三被活捉了,急着赶到老大那里,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说什么也要让做哥哥的想个办法,将弟弟给弄回来。张士诚本是大孝子,看到母亲这个样子,一

  • 云谲波诡,大明新立雄主甄别天下官吏——洪武四年(1371)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云谲波诡,大明,官吏

    洪武开国前后,大明帝国内外形势不容乐观。在草根皇帝朱元璋看来至少得面对三大类政治危险势力或言危险分子:昔日同为“天涯沦落人”,今朝“相煎何太急”?第一大类就是昔日与朱元璋“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贫苦兄弟和普通民众。按照朱元璋的想法与

  • 东林党后七君子黄尊素简介 黄尊素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东林党,是怎么,简介

    黄尊素是明朝末年官员,为东林党重要成员,与汪文言并为当时“东林党的两大智囊”,同时与高攀龙、周顺昌、周起元、周宗建、缪昌期、李应升合称为“东林七君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黄尊素还是明末清初着名学者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人氏,生于公元1584年,去世于公元1626年,最开始就黄则灿,后

  • 明朝时期三大案之梃击案,真相至今都未找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案,明朝,都未

    晚明三大疑案,也被人们称作明末三大案。指的是在明朝末期宫廷中所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虽然这三起事件并不是十分重要,但却标志的是明末纷乱与衰亡至此开始,故而才有的“三大案”之称。梃击案梃击案发生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入皇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并打

  • 第八节 营建皇宫,艺术非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宫,第八节,非凡

    经过十年多时间,筹工、备料等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朱棣又让大臣讨论建造北京宫殿事宜。据《明实录》记载,明成祖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明成祖从北京到达南京,工部奏请择日兴工。明成祖因此事关系重大,便命在京群臣集议。大臣们都清楚明成祖的心意,于是各衙门纷纷上疏,请求立即动工。有的奏疏说:&ldqu

  • 明代一美女出了上联,谁人能对上便嫁给谁,结果却孤独终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上联,出了,明代

    古时候没什么休闲活动,平常大伙儿一块儿赏看花听听戏以外,基本上闲事可做。三五好友游山玩水,觥筹交错时做的数最多的就是说作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以诗会友,常在做学问上争高下,因而也是许多出色的诗作和楹联都广为流传了出来。在明代总有1个小寡妇出了1个千古绝对,到如今也没有人会对出去。明代的洛阳城有一名小寡

  • 王娡前夫金王孙是因为老婆跑了被气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前夫,是因为,王孙

    众所周知,王娡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手皇后”,而金王孙这么一个本该籍籍无名的人就因为自己这个不靠谱的老婆最后名留青史,很多人都知道原来王娡是金王孙的老婆,而在王娡嫁给刘启之前,金王孙就死了,那么金王孙是怎么死的呢?据说当年王娡他母亲臧儿也是名门出身,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了,但她还一直怀念着以前那种生活,连带

  • 洪武祖制:不准宦官干政,严禁“内外交结”。违者,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宦官,洪武,违者

    〇洪武祖制:不准宦官干政,严禁“内外交结”。违者,斩!所有历史上的朝纲“疑难杂症”经过设定的“奸党罪”似乎可以“一网打尽”了,但还有一个君主专制政治的特殊顽症宦官干政。明朝以前的汉唐是宦官势力最为炙热的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