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友谅为什么会败给朱元璋?

陈友谅为什么会败给朱元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56 更新时间:2023/12/21 23:10:05

朱元璋的眼中,张士诚是他成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不过,和心腹大患陈友谅比起来,张士诚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与张士诚的贪恋富贵不同,陈友谅是更为进取,颇具大将风范的对手,始终是朱元璋的眼中芒肉中刺。与朱元璋一样,陈友谅也出身贫寒,其家世代以捕鱼为业。正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给予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至正十一年八月,在刘福通起义的影响下,铁工邹普胜、布贩徐寿辉等,首先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发动起义。他们同样信奉白莲教,亦头裹红巾,因此也被称为“红巾军”。由于徐寿辉身材奇伟,相貌出众,被众人推为首领。十月,起义军攻克蕲水,并以蕲水为都,建立天完政权,改元治平,徐寿辉称帝,邹普胜为左师。天完政权是元末农民起义中最早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天完政权建立后,南方各地纷纷起而响应,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与北方龙凤政权相对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天完政权建立后,分兵四出。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他们攻占了湖广行省首府武昌。此后以武昌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曾法兴领兵攻克安陆(今湖北钟祥)、沔阳等湖北境内的州县。明玉珍领兵入蜀,邹普胜自率主力,与彭莹玉等沿江而下,进取江西,迅速地占据了大半个江西。并由此分兵,一路在周伯颜的带领下,入湖南、抵广西;涂乙等人攻福建;彭莹玉、项普略等经徽州地区,进入浙江,并一度攻占了杭州。整个南方,自“浙西、江东西、湖南北,以及闽、蜀之地”,都成为“天完政权”势力范围。但到了至正十四年,由于元朝的大举压境,加之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蕲水陷落,徐寿辉等天完领导人只得“遁入黄梅山中及沔阳湖中”。

在危难之中,早已投奔“红巾军”的陈友谅却开始崭露头角。由于他屡立战功,渐渐地受到重用,被提升为统军元帅,驻扎黄州(今湖北黄冈)。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意图杀徐寿辉取而代之,但没有成功,陈友谅兼并了他的部属,实力大增。不久,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平章政事,从此完全掌握了“天完政权”的军政领导大权。

此时,正值北方龙凤政权兵势大盛之时,刘福通三路北伐,牵制了元军的主力,无暇南顾。相对于张士诚的鼠目寸光,陈友谅审时度势,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方针,沿江而下,夺取江南。在掌握了天完大权的同时,陈友谅在十月挥戈东下,调战舰与巢湖水师赵普胜共击安庆。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城破。自此,从四川直至池州长江中游的水陆完全打通。需要提一句的是,赵普胜也是天完的骁将,但是他自至正十二年起,屡攻安庆不得;而陈友谅一击即中,从中可以看出陈友谅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陈友谅攻取安庆后,乘胜进攻皖、谪、闽、赣各地,进一步扩大战果。他们还与此时已进入四川的明玉珍部首尾呼应,使天完政权成为南方农民起义军中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力量。

在取得有利形势的情况下,陈友谅的权力欲也肆无忌惮地膨胀开来,皇帝的宝座让他不能自已。为达到篡权的目的,一切可能的障碍都被陈友谅毫不留情地除掉。赵普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陈友谅诱杀。赵普胜为南方白莲教主彭莹玉之徒,参加徐寿辉蕲州起义的早期成员之一。他骁勇善战,具有很强实力,早在至正十二、十三年间,就进驻江西,对抵御朱元璋的扩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堪称天完政权东线支柱。陈友谅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在皇位的虚荣和长远打算之间,陈友谅选择了前者。

不久,赵普胜被杀的负面影响就显露出来了。没有了赵普胜的阻拦,朱元璋轻取枞阳水寨,直接威胁到安庆,天完政权东线局势吃紧。陈友谅不得已,亲率主力应战徐达、常遇春。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陈友谅中埋伏于九华山,士兵被俘3000人,被杀万余。陈友谅终于尝到了他谋杀赵普胜得来的恶果。但他并未就此收手反省,仍为谋夺皇位继续努力,无止境的权力欲已经蒙蔽了他的双眼。

在除掉赵普胜后,陈友谅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天完皇帝徐寿辉。徐寿辉虽然并不是一个称职的领袖,既没有运筹帷幄的智谋,也没有沙场上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气概,但他的反元立场是鲜明的,态度十分坚决。加之他待人宽厚,所以仍得到许多将士的爱戴。至正十九年二月,徐寿辉从汉阳至江州,陈友谅假意出迎,设伏兵于城西门外,当徐寿辉等人入城后,伏兵杀尽徐寿辉的部属。使徐寿辉成为光杆司令,陈友谅的囊中之物。陈友谅保留了徐寿辉帝号,自称汉王,大权独揽。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攻克太平(今安徽当余),俘获了朱元璋的将领花云。战场上的胜利,让陈友谅以为大局在握,于是最终杀死了徐寿辉。在倾盆大雨下,陈友谅迫不急待地举行了登基典礼,自称皇帝,改国号大汉,改元大义。陈友谅终于如愿以偿,但又一次的分裂出现了,不少赵普胜、徐寿辉旧部纷纷离去。

虽然,种种征兆预示着陈友谅已宛若强弩之末。但在陈友谅雄才大略的领导下,大汉政权仍然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陈友谅在气魄上,也能如朱元璋一般礼贤下士,积极地争取才学之士为自己效力;而且也颇见成效,不少知识分子和元朝旧吏投奔而来。加之他在战场上所取得的优势和强大的军队,陈友谅在实力上要超过朱元璋。

在篡夺皇位的同时,陈友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朱元璋。不能不说,陈友谅颇具战略眼光。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实力尚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才是最具威胁的对手。陈友谅在称帝后不久,便准备从江州顺流而下,直取南京,一举消灭朱元璋。他一方面命明玉珍从四川出兵相助,另一方面又联系张士诚,以期与其东西夹击朱元璋,但让陈友谅想不到的是,明玉珍因徐寿辉被杀,毅然与陈友谅断绝了关系。张士诚则目光短浅,欲守境观变,以收渔人之利。陈友谅此时不得不为自己冒然夺取皇位品尝恶果。

尽管如此,陈友谅的舰队仍然是朱元璋的十余倍,他仍有信心消灭朱元璋。1360年五月,双方在龙湾相遇。朱元璋利用部将康茂才原为陈友谅故友这一层关系,密令康茂才致书陈友谅,假称愿为内应,陈友谅上当受骗,大败,死者无数,仅被俘的就达到两万多人。其属将梁铉、喻国兴、刘世衍等赵普胜、徐寿辉的旧部,也趁势投降了朱元璋。

龙湾大败后,陈友谅的处境越来越不利,大部分赵普胜、徐寿辉的旧部纷纷倒戈。虽然陈友谅组织起多次反扑,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投降朱元璋的将领越来越多,所占领地也日益缩减。但陈友谅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至正二十三年(1363),他调动所有的兵力,特制大舰数百艘,号称六十万大军,直扑南昌。但南昌守军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带领下,坚守待援,抵抗住了陈友谅的一次次攻击,死守南昌城达八十五日之久。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亲率二十万来援,陈友谅退至鄱阳湖,于是双方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鄱阳湖水战。

当时在实力对比上,陈友谅仍占有优势。陈部号称六十万大军,特别号战舰就有百艘;而朱部只有二十万,且所乘战舰皆为小舟。这一形势让陈友谅志在必得,意气风发。可惜他只知道其船坚炮利,却完全忽视了人的决定性作用。反观朱元璋部队则是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准备决一死战。也许胜负在决战之前就已经决定了。从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二十七日,经过一个多月的死战,陈友谅一方输得很彻底,连自己的性命也丢掉了。虽然在其将领的拥护下,陈友谅儿子陈理接管了大汉政权,但只能是苟延残喘。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亲自督师围攻武昌,陈理出降,大汉政权灭亡。

陈友谅有太多的优势,可惜他缺乏朱元璋身上的个人魅力,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利欲熏心,最终他只能成为朱元璋成功的垫脚石。不知道他死前是否会后悔过早地杀死徐寿辉?如果学习朱元璋“奉天子以令不臣”,得到天完政权各部的通力合作,或许未必失败。可惜,历史不能回头。

标签: 朱元璋败给陈友谅

更多文章

  • 明代就兴雅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就兴雅贿,明代

    明成弘时期,苏州籍名臣吴宽位高权重,他与吴派书画家沈周交情深厚。沈周以作品赠他,吴宽在沈周画作上题诗,为之延誉,一时间社会上尽知吴宽喜爱沈周的画,那些求见吴宽办事的人多携沈周画作相赠,致使来沈家求画者络绎不绝,沈周不堪其苦。沈周在《石田稿》中无奈地自嘲,原来自己的画作本身不足为贵,只是借助了吴太史的

  • 打败李自成张献忠的杨嗣昌,居然是被吓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吓死,张献忠,李自成

    杨嗣昌是晚明的大人物,他和他老爹杨鹤都是剿灭农民起义军的重要角色,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可比他老爹出色多了,在他的战略构想下,朱由检似乎看到了一丝中兴的希望,这个战略就是赫赫有名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张献忠迫于形势暂时投降,李自成几乎在潼关全军覆没,两位“老大”被打得差点都挂了,在之前的文章里

  • 明世宗是个怎样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世宗,是个,皇帝

    世宗仁孝明宪宗的第四个儿子朱祐杭,成化二十三年封为兴王。弘治四年建邸德安,后来又徙至安陆。七年藩守,有一次舟游龙江,慈鸟数万绕舟不散,到黄州时又是如此,人人惊异,都认为这是福禄祥瑞。兴王嗜好诗书,绝无珍玩,而且不畜女乐。不是公宴,他也不设牲醴。正德十四年,兴王去世,谥为献,称为兴献王。两年以后,明武

  • 第十节 五出漠北,病死军中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军中,漠北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当上大明朝的皇帝,创造千古一帝的辉煌霸业。于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明成祖第五次亲征蒙古,六月班师。元朝灭亡后,随元顺帝退出中原的大批蒙古贵族,在蒙古草原及东北地区活动;永乐初年,蒙古族已分裂为三大部,即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元朝国

  • 明朝中叶的倭患何以猖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猖獗

    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倭寇的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患”。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我们一般认为,所谓倭寇,

  • 皇上感叹自己没儿子,太监突然下跪,并说道你儿子一直藏于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儿子,后宫,皇上

    明代成化皇帝朱见深的子孙非常少,他最开始还是有2个皇上的,1个是受宠的万贵妃生的,另外是柏妃生的,但这2个小孩也没有活下来出来,死得很早以前。万贵妃十分得宠,在所难免一些自傲,并且她以便挽救她自身的影响力,还不容许后宫里别的的女人生小孩,因而,一旦后宫中的女人怀有孩子,便会莫名其妙地流产。据说这些都

  • 明代高度发展的火器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代,火器,高度

    明代高度发展的火器我国古代对火器的研究相当出色,很早就开始了用火药来制造作战武器,比如利用火药进行燃烧、爆炸或发射弹丸等。这就是火药兵器,简称“火器”。在我国,火器的使用从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明代,我国传统火器的发展就达到了最高峰。在这近7个世纪的期间里,随着火药性能的

  • 第三节 三杨辅政,直言执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杨辅政,第三节

    由于仁宗长期监国,他深深感到朝政大事必须得依赖于朝廷诸臣与君主的密切配合。因此,仁宗即位后,选用一批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的大臣。提高阁权,优待“三杨”为首的内阁大臣与夏原吉为首的六部大臣,多次颁布诏令,请他们上朝当面直言进谏,辅佐朝廷大政,共同治理天下。明仁宗一改其祖父和父亲乾

  • 明朝后期黑暗政治:明末党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后期,明朝,明末

    明朝后期政治黑暗,党争激烈。党争起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时在张居正死后。神宗在位48年,前10年由张居正任首辅,那时政治比较清明,内阁也很有威权,能够驾驭吏部及众多言官(给事中、御史等),但自张居正死后,内阁再无有作为的人物,政府便散了架子,于是内阁、宦官、言官各为一派,分庭抗礼,互相水火不容。而皇帝本

  • 李佑之、贺仁德发动的处州苗军之乱——1362.2~7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之乱,处州苗军,贺仁德

    就在蒋英等作乱严州的同时,衢、处苗军将领贺仁德、李佑之在处州也发动了叛乱,杀了浙东行枢密院院判耿再成、元帅朱文刚、知府王道同,并占据了处州城。不知怎么的,这个消息传到应天时已是三月初一。朱元璋闻讯后感觉头疼,按照自己原先的设想,浙东不会有什么大事的,即使有的话,也有自己的亲外甥李文忠在那里总看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