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京总统府所在地汉府街地名是怎么来的?

南京总统府所在地汉府街地名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158 更新时间:2023/12/23 23:55:32

之后朱元璋将陈理带到了应天,封他为汉王,大概是因为他父亲陈友谅自称“大汉皇帝”而降了一格吧。据说朱元璋还给了陈理一个府邸,让他住在如今南京长江路边上的汉府街。这样看来,待他可真不薄啊!然而史书记载说,陈理因所封“汉王”地位低微而心怀怨言,结果后来连汉王也没有当成,而是被发配到了朝鲜去。那么这件事情是否可信呢?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琢磨一下。

翻阅史料,我们综合各种因素大概可以这样认为,有的书上讲,陈友谅30多岁都没有碰过女人,在他遇到倪文俊的小老婆之后,两人结婚也好姘居也好,反正生了个小孩。从那时到陈友谅死,也不过10年光景。换句话来说,之后被带到应天来的陈理,当时还只是个10岁左右的娃娃。一个娃娃被封了王,他能有什么怨言呢?我想是不会有的。10岁的孩子顶多也就懂得吃、懂得玩吧。这样想来,无非是朱元璋为了剪除可能的潜在后患对敌人的遗孤信不过,所以找了个借口,说他心怀怨言,这样才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将他发配到朝鲜去。

但《明实录》和《明史》是这么说的:陈理最初被朱元璋带到应天封的不是什么汉王,而是侯,叫归德侯。洪武五年,陈理与另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儿子归义侯明升一同被迁往高丽(即今天的朝鲜),并赐高丽王的服饰冠冕,大概是叫他们当“客家”朝鲜王。这就是历史上第一任汉王的命运。

除了这第一任汉王,明朝历史上还曾有过两个“汉王”,然而这三个汉王就像无形当中中了咒语一般,他们的命运都不佳。

第二个汉王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四个儿子,封了没有多长时间就改封为肃庄王,有学者专家考证说,他在应天并未建造过王府。

第三个汉王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这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可他却正儿八经地在应天开府的,建了自己的花园、宅子,规模还挺大。今天我们看到在汉府街煦园一带的建筑,据说不少就是那时候保留下来的,就连“煦园”的名字也是因为朱高煦建造而得来的。宣德元年朱高煦因发动叛乱被逮,让侄儿皇帝朱瞻基放在铁板上火蒸,最终给活活蒸死了。

南京汉府街明代汉王的命运大致如此,不过当过汉王的陈理后来总算还得了个善终,迁徙到朝鲜,客死异国。但实际上当年陈理投降时,“大汉国”尚未彻底完蛋,潭州的陈友谅哥哥陈友才和左丞王忠信以及赣州、江陵与韶州等地的守将张秉彝等人,仍然迟迟不肯归降。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邓愈和杨璟等将领分路进讨,直到1365年正月,韶州、南雄的守将张秉彝、孙荣祖等“各籍其兵粮来降”为止,陈友谅的“大汉国”地盘才全归朱元璋所有。

“大一统”帝国再建之雏形南京吴王政权打败了陈友谅,灭了“大汉国”,湖广、江西地区尽归朱元璋掌控,长江中游地区实现了统一,朱元璋在重建“大一统”帝国的过程中又成功地跨上了一个台阶。就在这时,应天城里以李善长、徐达为首的文官武将纷纷上表劝进,请求朱元璋登基称帝,但遭到了拒绝。朱元璋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他不想做皇帝,有人说,我们中国人个个都想当皇帝,我看也差不多。但当皇帝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条件,而事实上自从南略定远那时起,在冯国用兄弟、李善长、陶安等一系列文人儒士的影响下,朱元璋的帝王梦正在不断地做大做强,什么虎踞龙盘,什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说白了就是当年的朱重八现在要做“大一统”帝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平民皇帝。虽然攻灭了陈友谅,统一了长江中游地区,但北方还有残元,东部还有张士诚,东南还有方国珍陈友定,等等。综合起来看,“火候”还没到,朱元璋摸准了,于是跟大家说:“戎马未息,疮痍未苏,天命难必,人心未定,若遽称尊号,诚所未遑。”那么到什么时候可以称帝了呢?他接着解释:“等到天下大抵平定时,我再称帝也不迟啊!”

称帝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暂缓,但并不意味自己的政权建设和统治秩序一切照旧,事实上完全可以以实验性的形式对未来大一统帝国的管理秩序作个大致建构,一来为下一阶段的统一进程做个准备;二来对于近些年来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官武将作个适当的职位晋升,不能以老一套将就着,弄得大伙儿都没积极性;三来自己被封为吴国公也有些年头了,也不能老称“公”,就连平江城里的那个称王的盐贩子都不如,那我接下来还怎么能去讨伐他?所以最终朱元璋来了个折中的做法,于龙凤十年(1364)正月在应天城称吴王,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以左、右相国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为从一品,左、右丞为正二品,参知政事为从二品,左、右司郎中为正五品,员外郎为正六品,都事、检校为正七品,照磨、管勾为从七品;参议府参议为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为从三品,断事、经历为正七品,知事为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为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为正七品。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明代以前尚右,所以右相国职位要高于左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相当于副相国),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等等。

看了上述这般建制,熟悉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读者朋友肯定会觉得:朱元璋的这般中央官职设置已非昔日的行省机构同日而语了,简直就是一个地区性统一帝国的雏形。不过朱元璋的聪明就在于他当时不称帝,而称王,且这个王还是小明王的一个臣属,就连发布公文与命令也没忘了将那个在滁州供养着的小明王放在前头:“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示他仍尊奉龙凤为正朔,这样做至少有三大好处:第一,尽可能减少受人攻击的把柄,与朱升提议的“缓称王”精神暗合;第二,“尊奉”小明王,将他捏在自己的手里,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还需要就把你小明王放在滁州养着、供着,将来不需要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废了或暗中搞掉都可以,事实上后来朱元璋称帝前夕就派人到滁州去“接”小明王,手下人巧妙地帮他解决好了问题(详见《大明一统》);第三,北方红巾军失败了,西线红巾军也没了,好多老红巾军将士心里确实不太好受。不是明教讲的:天下大乱,马上就要“明王出世,弥勒下凡”么?谁是明王?不就是小明王么!他“老人家”被朱元璋安排得有吃有穿,生活悠闲得像弥勒佛一般。这就充分表明了朱元璋政权依然是红巾军系统的,这样可以抚慰军中占据了很大比例的红巾军战士,让他们为自己的帝王事业拼命。所以说从这样角度来看,朱元璋确实做得比陈友谅要聪明得多,也比张士诚要强得多。

以上这些都是准中央级别的行政、军事机构的设置。事实上在军事机构设置方面,1361年三月朱元璋就已经做过一次改制,将枢密院改为了大都督府,任命自家侄儿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打败陈友谅后他主要针对各翼统军元帅府以下的军制进行了统一性改革。朱元璋军队在前期战争中沿用了元代或龙凤政权的做法,在枢密分院下设各翼统军元帅府,1364年三月起,“悉罢诸翼而设卫”,当时设有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并开始推行部伍法,规定:“今诸将有称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者,名不称实,甚无谓。其核诸将所部,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由于朱元璋崇尚火德,遂“以火德王色尚赤,将士战袄、战裙、壮帽、旗帜皆用红色。头目马用大黑颔答罕、大黑纛头,以壮军容”。

在进行中央军政机构构建的同时,朱元璋还着手开始地方行政机构的建设。朱元璋政权地方行政机构最初是沿用了元代的做法,设立行省、府、州、县等地方建置。就从行省角度来讲,龙凤四年(1358)设立的浙东行省是朱元璋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性省级行政机构,龙凤十二年(1366)废置,改立为浙江等处行中书省;龙凤八年(1362),设立第二个地方性省级行政机构江西等处行中书省;龙凤十年(1364)二月消灭“大汉国”后设立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龙凤十年(1364)七月攻克庐州后,设立江淮等处行中书省。

从地盘的迅速扩大到地方政权的增多,改称吴王后的朱元璋应天集团对于各级官员的需求缺额还是相当大的。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继续礼聘文人学士外,朱元璋还号召人们荐举。荐举是其一贯使用的用人途径,为确保自己不断取胜,朱元璋在进行统一战争过程中常常礼贤下士,优待降人和文臣儒士这跟他立国后的做法判若两人。“先是上(指朱元璋)聘诸名儒集建康(即应天南京),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甚见尊宠”。1363年在南京吴国公府边上盖起了礼贤馆,礼贤馆里云集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知识分子,如刘基、章溢、宋濂、苏伯衡、陶安、王祎、许元、王天锡等。不过朱元璋并不以此满足,还不断地下令,让大家荐举,甚至在吴元年时传谕中书省告示各地,实行科举,分设文武两举。不过这样的理想官僚人才选拔制度得以真正实行还在全国大致统一后。

以上种种举措表明:消灭陈友谅军事集团后,在重建“大一统”帝国过程中,以应天为中心的朱元璋集团又跨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即为下一个阶段的统一行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标签: 南京总统府是怎么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明朝皇帝与皇陵书目不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书目,明朝,皇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

  • 万历并非历史上最懒的皇帝,他这是有苦说不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万历,说不出,这是

    明朝是我国封建时期最傲慢的一个王朝。这起始于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他为人的随意致使后代皇帝的继承,同周围一些官员、文人、百姓,他们对待任何事情都是很任性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我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有400多位皇帝。在众多的皇帝中,有些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并受到后人的称赞。有些皇帝无动于衷,

  • 第二十章 廷杖——皇帝的家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家法,廷杖,皇帝

    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最早始于隋朝,又一说是唐代,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着名。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廷杖分&ldq

  • 谁是第一个加入朱元璋队伍的读书人?冯国用兄弟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两人,第一个,读书人

    朱元璋毕竟曾经还只是一个牧童,他手下的大臣和部队比起其他的各路红巾军,实在是太单薄了,但是一直想击败其他对手,并且推翻元朝夺取天下的朱元璋,改怎么办,他又为什么在势单力薄的时候,就找这么多不会扛枪打仗的读书人来队伍里呢。其实,在朱元璋的队伍当中,还有不少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都是看到朱元璋的事业在起步

  • 明武宗是怎样一个皇帝?荒诞的武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是怎样,皇帝,荒诞

    与明朝其他皇帝相比,他更象是一个普通人。即使在各具特点的明朝皇帝中,他的荒诞不经,他的特立独行,仍然让人叹为观止。弘治四年(1491),一声男婴响亮的啼哭,打破了沉寂已久的大明皇宫。坚持一夫一妻制的模范夫君孝宗,终于有后了。而且,这个男孩的生日非常特别。他生于弘治四年九月廿四日申时;按生辰八字来说,

  • 两朝帝师吕调阳,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朝,两朝帝师吕调阳,当世

    吕调阳(1516年~1580年),字和卿,号豫所。祖籍大冶县茅潭里吕家村(今属陈贵镇),出生于广西桂林。明代后期着名政治家,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廷试高中一甲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次辅,加封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

  • 宽爱仁厚的建文帝:文臣无数,却少了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仁厚,少了,武将

    朱元璋对太子寄予很大的希望,从小就对他进行了英才教育,延请最好的老师教授他的学业和武艺。他自己更是时常耳提面命,传授太子为君之道。等到太子成年以后,就带他一同上朝处理政事,让他单独批阅奏折。可以说,在太子的身上,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父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1392),自幼体弱的太子,竟然

  • 一、铲除国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客氏,朱由检,魏忠贤

    其实朱由检对于天命降临早有准备。虽然父亲生有五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朱由检和朱由检一双兄弟。熹宗朱由校虽然嫔妃成群,但因年纪较小还没有子嗣。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驾崩,客氏和魏忠贤一伙也在紧锣密鼓地逆谋篡位,但由于名不正言不顺,他们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皇位的惟一继承人就是朱由检顺利登基,改年

  • 李贽的“离经叛道”:李贽为什么自杀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贽,离经叛道,而死

    在明朝嘉靖年间,正当全国道教泛滥的时期,朝中出现了一位“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同情百姓疾苦,被当时一些人称为“离经叛道”的学者李贽。李贽是明代者名思想家,号卓吾,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幼年家道清寒,七岁丧母,跟

  • 明朝多昏君,为何还能延续两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昏君,还能

    明朝的皇帝大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鲜活到就像一个普通人一般,一大堆毛病。开国皇帝朱元璋残暴,制造冤案屠杀功臣。建文帝年轻控制不住局面,落得凄惨下场。明成祖朱棣算得上雄才大略,其实好大喜功,不顾国情穷兵黩武,残暴程度不逊其父。明成祖一直想废掉的太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虽说身体不好,在位时间也短,但不失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