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贽的“离经叛道”:李贽为什么自杀而死?

李贽的“离经叛道”:李贽为什么自杀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800 更新时间:2023/12/17 18:21:00

在明朝嘉靖年间,正当全国道教泛滥的时期,朝中出现了一位“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敢于封建礼教挑战,同情百姓疾苦,被当时一些人称为“离经叛道”的学者贽。

李贽明代者名思想家,号卓吾,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幼年家道清寒,七岁丧母,跟随教书的父亲读书识字。嘉靖三十一年考中举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再考,只好当了河南共城县教谕,后改任礼部司务。不久父亲去世,停职丁忧。守孝三年服满,回到北京等待重新安排职务,但他一无门路,二没钱打通关节,只好干等,一等就等了一年零八个月。这期间他只好以教书糊口,有时一天只吃一餐。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使他逐渐认识了人生,得到了磨炼。

后来,他终于分配到国子监当博士了。博士又叫五经博士,是向学生讲授“五经”的教官。李贽从小就不信学(学,指的就是儒学),却又让他讲“学”,这个教官还能当好吗?

他去给监生们上课了,他幽默地说:“有人讲:‘天下生仲尼(孔子),万古长如夜。怪不得羲皇时候的人,白天还要点着灯笼走路呢!”监生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李贽讲:“有人宣称孔子是‘圣人当中的圣人,是‘至圣至贤。不管干什么都得照着孔子的去作,凡事‘不可不依仿,不能不依仿,不容不依仿。那么孔子以前的人又去依仿谁呢?”他又接着讲:“天生一人,便有一人的人格。全靠依仿别人而生活,你个人的人格在?前人之是非是一是非,然而今日不是前日,前日之是非又怎能作今日衡量是非的标准呢?”

李贽是五经博士,是要他向学生讲授“五经”的,他倒跟“五经”唱起反调来了。国子监赶忙请吏部把他调走。因此,李贽只教了三个月的书,便被调到南京任刑部员外郎了。

南京刑部的职务清闲,使李贽有时间读书,也使他有时间写书。他的名声渐渐传开了,有人赞同他,有的人反对他。但他毫不在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他自己的学术见解。

到了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贽50岁了,才被任命为云南姚安知府。不过李贽当知府的时间并不长,只两年多他就不干了。因为他受不了上级的勒索和送往迎来的繁缛节。他把头发剃光了,僧不僧,俗不俗,就那样往大堂上一坐,问起案子来,一时舆论哗然。

巡抚把他叫了去,问他:“你这种打扮,成何体统!难道想当和尚吗?”

“非也,天底下并不是只有和尚才准许剃头的。而且朝廷只对各级官阶的朝冠、绶带和官服的服色、绣文作了规定,却没规定各级官员头发的长短。因此下官此举,只是个人的癖好,似乎与官衔无关。”李贽的一番话,气得巡抚嘴唇也哆嗦了。

李贽回到任所,知道巡抚不会放过他,便主动离职,并从此不再作官。他觉得作官太不自由,束缚了他的个性发展。万历十二年,他把妻子儿女送回老家泉州,自己来到湖广麻城(在今湖北省)周思敬的家里。他看到这儿有一处叫龙湖的湖泊很美,便准备在这儿定居好着书立说。于是,他便给朋友写信,要求得到“半俸”的帮助。他那时已有许多朋友,其中不乏高官。不久,援助的款项来了,他便在龙湖畔的青山上建了一座寺院,称为“芝佛院”。

芝佛院并非正式的寺庙,因为他没在县里的宗教衙门“僧公司”或州的“僧正司”以及府里的“僧纲司”任何一处登记,因此只能说是私人的佛堂。芝佛院中有一座正殿,供奉着佛祖;左右有偏殿;还有一排专为招待来访客人的房舍。因为李贽那时的朋友上至尚书侍郎、总督巡抚,下至进士举人、县学生员,这些人跑来向他请教。他自己则住在山顶的一间精舍里,他的《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和《史观评要》等着作,大部分是在这里写成的。他把他的书起名为《焚书》,意思是说,他书中的观点一定会有人反对,说不定那些人气急了便把书付之一炬,因此叫焚书。

李贽是在穷困中长大的,深知民间的疾苦,他同情人民,憎恨官府的腐败,特别是对那些盗匪,他认为大多数是被官府压迫得无法生存,才铤而走险的。他曾说:正是由于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使豪杰抱不平之恨,英雄怀罔措不戚,直驱为盗也!”

李贽不信学、不信道,主个性自由发展。他本人也放荡不羁,不拘小节、不恤人言。因此,他的作法和主张,都是和当时的封建礼教传统道德相悖的。因此,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是对整个上层社会的公开挑战,当权者岂能容他自由自在的存在。那些反对李贽的人买通地方上的无赖,晚上放火将芝佛院烧毁了。而李贽也被锦衣卫逮捕入狱。

负责审问的李官员大金吾未能从李贽身上获得什么口供,他打算将李贽遣回原籍。过了几天,圣旨也未下达,李贽在狱中作诗读书自如。一天,李贽叫侍者为他剃发,待侍者离开后,李贽拿剃刀朝自己的喉咙割去,自尽而死。那年是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

李贽虽然死了,但他的着作却未能焚毁,被他的亲友保存下来,一直在人间流传。

标签: 李贽离经叛道而死

更多文章

  • 明朝多昏君,为何还能延续两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昏君,还能

    明朝的皇帝大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鲜活到就像一个普通人一般,一大堆毛病。开国皇帝朱元璋残暴,制造冤案屠杀功臣。建文帝年轻控制不住局面,落得凄惨下场。明成祖朱棣算得上雄才大略,其实好大喜功,不顾国情穷兵黩武,残暴程度不逊其父。明成祖一直想废掉的太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虽说身体不好,在位时间也短,但不失为一

  • 朱元璋为什么想到要搞粮长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粮长制,要搞

    中国历代基层赋役征收的利弊与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的盲点现代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华帝国高度中央集权制最直接的后果是,国家无法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特别是无法保障个人的产权;这在中国农村尤其突出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统治,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的一大盲点。中国

  • 在全国各地乡村普设社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教育,乡村,朱元璋

    〇在全国各地乡村普设社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③至此,洪武大办教育似乎应该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从小苦大仇深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地方教育仅限于县级是远远不够的,与洪武年间实行的中国“乡村自治”和推行的粮长制相配套,这位奇特的开国皇帝还要竭力加强乡村教化。前章我们说过

  • 明代秘史:北方举子江南考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江南,秘史,考官

    朱元璋在登上皇帝宝座后,信口乱点鸳鸯谱,糊里糊涂判考案,结果他自己制造了一起古今传为笑料的南北榜糊涂案。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初春,南京城正是翠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季节,秦淮两岸酒楼如林,商旅如织,文人墨客云集秦淮,等待明开国后第九次会试发榜。明的会试发榜日定为每年三月五日。上午十时,一阵鞭炮

  • 傅山的传说故事:傅山送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传说,傅山送画,故事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别字公它,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是山西阳曲人,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书画家。他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造之学,而且诗文、书画、金石、医学也很精通。着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污》等。傅山送画傅山的字画很有名气。传说有个姓李的员外,早就请求他给画一幅画。他虽

  • 第一次进攻集庆——一次无厘头的城下野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城下,无厘头

    进攻分两路:南路军由徐达等人率领,主要进攻目标为集庆南方的溧水、溧阳,扫除这些地区的元军势力,切断它们与集庆的联系,然后再从南部包抄过去,与北路军一起合攻集庆城;北路军则由郭子兴舅子张天祐率领,考虑到张天祐这一路直接攻打的是元朝江南重镇,兵力上无论如何都应该予以配足。那么哪来这么多的兵士?朱元璋聪明

  • 同是皇室贵族的八贤王赵元俨与赵德芳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系,皇室,贵族

    凡是熟悉包青天的故事的人对不会对里面的八贤王赵元俨陌生,他是包拯他们在朝中最信任、最可靠的帮手,几次都力挽狂澜,就百姓与危难之中,可谓是忠臣良将的楷模。虽然包青天的故事多半是民间传说,演绎的成分居多,但是八贤王赵元俨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八贤王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从小便喜爱读书、孝敬父

  • 明熹宗:我跟斧头的那段缘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我跟,斧头,那段

    在木匠工作室比我在朝堂上办公快活,我自由而贪婪地呼吸着木头散发出的特有香味,觉得比闻着朝堂里的龙涎香还舒服。我摆弄着木匠家什,比挥动朱笔批阅奏章快活。我做成一件器物,比干出一桩政绩还高兴。我想我若是个木匠多好,这职业比做皇帝快乐多了。我干的木匠活儿都是力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大到建造宫殿,小至一只梳妆

  • 明朝大太监刘瑾:八虎之首“立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首,太监,明朝

    刘瑾是陕西省兴平人,祖上本来姓谈,只因他在六岁以前的幼年便净了身,依靠姓刘的太监得以选入宫中,所以改了姓刘,连他的父亲也改名刘荣。正德三年(1508),刘荣被封为后府都督同知。刘瑾在景泰年间(14501456)初进宫时,只是乾清宫中一个普通的厮役(“答应”)。孝宗在位时,他犯

  • 第十节 驱僧逐道,破除迷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破除迷信,驱僧逐道

    在古代,中国各朝代皇帝大多很迷信,相信“上天之命”、“运气”之说,都把自己看成是上天所生的“圣明之主”,就是上天的儿子,降到人间来统治芸芸众生的。更有相当一部分皇帝迷信到荒诞不经的地步,寻求神仙,企图得到神奇的药物,以求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