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多昏君,为何还能延续两百多年?

明朝多昏君,为何还能延续两百多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5 更新时间:2023/12/18 11:48:43

明朝的皇帝大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鲜活到就像一个普通人一般,一大堆毛病。

开国皇帝朱元璋残暴,制造冤案屠杀功臣。建文帝年轻控制不住局面,落得凄惨下场。明成祖朱棣算得上雄才大略,其实好大喜功,不顾国情穷兵黩武,残暴程度不逊其父。

明成祖一直想废掉的太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虽说身体不好,在位时间也短,但不失为一明君。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是个很优秀的帝王,明成祖因为这个孙子,才没有废太子。明宣宗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比肩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遗憾的是,明宣宗去世太早了,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的时候仅仅9岁,让一个孩子管理江山太难为他了,以至于后来土木堡之变,让自己青史蒙羞。他能够废黜妃嫔殉葬制度,当然算是仁慈,可惜,他实在没有什么政绩可言。

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的危难时刻即位,也励精图治过,可惜不能善始善终,后来宠信奸佞,闹出不少荒唐事。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是一个明君,没什么作为,他广为流传的典故是宠万贵妃。朱见深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玩物丧志,驾崩于豹房。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宠信严嵩。明穆宗朱载坖沉迷媚药,掏空了身体。

万历皇帝更是长年不上朝,明光宗在位仅一个月,沉迷酒色,发生了“红丸案”,死得不明不白。明熹宗服“仙药”把自己毒死了,崇祯帝就不说了,可悲可叹。

就明朝这样的皇帝,放在别的朝代,可能不出五代就覆亡了,但明朝愣是坚持了260余年,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治理得很不错,这是为什么呢?

清代赵翼曾发出这样的疑问:“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

其答案,应该藏在明朝的官职里。笔者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首辅制度

朱元璋废黜了宰相制度,但是后来演化出了比宰相更有实权的首辅。皇帝即便昏庸,即便不理政,有首辅在,整个国家机器就能运转。历观各朝各代,就个人素质能力而言,首辅(或丞相)往往远胜于皇帝。

皇帝生在天下顶富贵的家族,最糟糕的下场就是做个富贵闲王,他们虽然有良师教导,但是哪里有那么强的个人动力去奋斗。而且他们有的自幼生活在深宫,被宫女内使围着,被臣工们敬着,他们不了解人情世故,不能深刻理解经史子集的含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学习不能只靠书本或老师,还要靠实践。历朝历代的帝王,在实践上都缺了真功夫,所以帝王往往一代不如一代。

而首辅呢,许多出身寒微,最多出身书香门第,他们有着强烈的向上攀登的欲望。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经书,经过层层考核,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之后,还要经历翰林院、庶吉士,再经过官场的历练,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再想或者入内阁成为首辅。他们的文化修养,智商、情商、性情、品格,远在皇帝之上。

尤其是在明朝,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都是殿试成绩最优秀的那批。不少内阁首辅都是状元出身,比如武宗时期的首辅费宏,又如万历时期的首辅申时行。

明朝的官制,就是“君逸臣劳”,皇帝可以很清闲的,只要把首辅票拟好的东西抄过去就好。皇帝清闲,而且不容易出错,因为首辅的个人素质比皇帝要好。只要皇帝不信错人,不宠信奸佞,就能将江山治理得很好。

当然,遗憾的是皇帝往往会宠信奸佞,所以,明朝最终还是亡了。

第二,无所不在的监察制度

明朝的监察制度之完善,即便对今天依旧很有借鉴意义。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黜御史台,到了十五年,设了督察院,里面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监察御史只是七品官,但权力非常大。

监察御史无所不在,每个行省都派一个去巡察吏治的,成为巡按,号称“代天巡狩”。具体到重要的业务上,也都派御史去监察,巡漕运、巡军营、巡关隘……

古代历来是以德治国的,他们选用人才首先是看德,汉代有“举孝廉”,统治者认为德行好的人就会好好做官,对上忠君,对下爱民,能够代替圣人治理一方,教化一方。但到了明朝,他们不再单单依靠官员的“官德”和自觉,而是有了完备的监察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这是我国官制史的一大进步,笔者认为这或许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关系,他出身低微,吃过贪官污吏的苦头,不奢望他们能够各个是圣人,而是设计出来一个制度就制衡他们。

朱元璋对人性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制度设计只有符合人性,才能开创善治。

第三,地方权力分化

周是怎么散的?平王东迁后,当初分封的诸侯国掌管着钱粮、用人权以及军权。他们拥有自己属地全部的权力,当然能将自己的属国建设得更强大,也会为了自己的属国跟别国互相攻击。

隋朝怎么亡的?因为开凿运河?因为三征高丽,又跟北方少数民族开战?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军政总管叛变。比如坐镇太原的李渊

唐朝怎么亡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藩镇割据,节度使总揽一方军政大权,不受中央政府控制。

到了明朝,就没这个忧虑了,因为地方权力被一分为三,行政由布政使掌管,司法权有按察使,兵权有都指挥使,更不要说,还有提学使、巡按监督地方。

汉末、唐末,乃至清末都出现了军阀割据,但是明朝末年没有。军阀要形成,地方军政权力合一是必须的。一旦军政权力分开,有兵权的没有财权,有财权的没有兵权,地方就不会陷入割据。

从维护国家统一这个角度来说,清朝的政治制度某种程度上其实不及明朝优越。

若非明朝地方军政权力分化,就凭明朝出了那么多昏庸的皇帝,极有可能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情况,政令不出紫禁城也是有可能的。

标签: 明朝昏君还能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想到要搞粮长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粮长制,要搞

    中国历代基层赋役征收的利弊与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的盲点现代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华帝国高度中央集权制最直接的后果是,国家无法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特别是无法保障个人的产权;这在中国农村尤其突出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统治,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的一大盲点。中国

  • 在全国各地乡村普设社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教育,乡村,朱元璋

    〇在全国各地乡村普设社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③至此,洪武大办教育似乎应该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从小苦大仇深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地方教育仅限于县级是远远不够的,与洪武年间实行的中国“乡村自治”和推行的粮长制相配套,这位奇特的开国皇帝还要竭力加强乡村教化。前章我们说过

  • 明代秘史:北方举子江南考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江南,秘史,考官

    朱元璋在登上皇帝宝座后,信口乱点鸳鸯谱,糊里糊涂判考案,结果他自己制造了一起古今传为笑料的南北榜糊涂案。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初春,南京城正是翠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季节,秦淮两岸酒楼如林,商旅如织,文人墨客云集秦淮,等待明开国后第九次会试发榜。明的会试发榜日定为每年三月五日。上午十时,一阵鞭炮

  • 傅山的传说故事:傅山送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传说,傅山送画,故事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别字公它,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是山西阳曲人,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书画家。他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造之学,而且诗文、书画、金石、医学也很精通。着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污》等。傅山送画傅山的字画很有名气。传说有个姓李的员外,早就请求他给画一幅画。他虽

  • 第一次进攻集庆——一次无厘头的城下野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城下,无厘头

    进攻分两路:南路军由徐达等人率领,主要进攻目标为集庆南方的溧水、溧阳,扫除这些地区的元军势力,切断它们与集庆的联系,然后再从南部包抄过去,与北路军一起合攻集庆城;北路军则由郭子兴舅子张天祐率领,考虑到张天祐这一路直接攻打的是元朝江南重镇,兵力上无论如何都应该予以配足。那么哪来这么多的兵士?朱元璋聪明

  • 同是皇室贵族的八贤王赵元俨与赵德芳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系,皇室,贵族

    凡是熟悉包青天的故事的人对不会对里面的八贤王赵元俨陌生,他是包拯他们在朝中最信任、最可靠的帮手,几次都力挽狂澜,就百姓与危难之中,可谓是忠臣良将的楷模。虽然包青天的故事多半是民间传说,演绎的成分居多,但是八贤王赵元俨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八贤王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从小便喜爱读书、孝敬父

  • 明熹宗:我跟斧头的那段缘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我跟,斧头,那段

    在木匠工作室比我在朝堂上办公快活,我自由而贪婪地呼吸着木头散发出的特有香味,觉得比闻着朝堂里的龙涎香还舒服。我摆弄着木匠家什,比挥动朱笔批阅奏章快活。我做成一件器物,比干出一桩政绩还高兴。我想我若是个木匠多好,这职业比做皇帝快乐多了。我干的木匠活儿都是力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大到建造宫殿,小至一只梳妆

  • 明朝大太监刘瑾:八虎之首“立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首,太监,明朝

    刘瑾是陕西省兴平人,祖上本来姓谈,只因他在六岁以前的幼年便净了身,依靠姓刘的太监得以选入宫中,所以改了姓刘,连他的父亲也改名刘荣。正德三年(1508),刘荣被封为后府都督同知。刘瑾在景泰年间(14501456)初进宫时,只是乾清宫中一个普通的厮役(“答应”)。孝宗在位时,他犯

  • 第十节 驱僧逐道,破除迷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破除迷信,驱僧逐道

    在古代,中国各朝代皇帝大多很迷信,相信“上天之命”、“运气”之说,都把自己看成是上天所生的“圣明之主”,就是上天的儿子,降到人间来统治芸芸众生的。更有相当一部分皇帝迷信到荒诞不经的地步,寻求神仙,企图得到神奇的药物,以求长生不老

  • 溧阳官衙里竟有这么一对活宝官吏:合用一个情妇,还坑民害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官吏,官衙,溧阳

    溧阳虽处于江苏与安徽交界之处,但在明代它属于应天府(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管辖。为防止官员的裙带关系干扰和破坏大明政治,开国后不久朱元璋就规定:南人北官、北人南官,就是说来个南北方官员籍贯大回避,南方人到北方去做官,北方人到南方来做官。以此而言,溧阳位于南方,当然就由北方人来当地方长官了。当时有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