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宽爱仁厚的建文帝:文臣无数,却少了武将

宽爱仁厚的建文帝:文臣无数,却少了武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538 更新时间:2023/12/24 0:28:53

朱元璋对太子寄予很大的希望,从小就对他进行了英才教育,延请最好的老师教授他的学业和武艺。他自己更是时常耳提面命,传授太子为君之道。等到太子成年以后,就带他一同上朝处理政事,让他单独批阅奏折。可以说,在太子的身上,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父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1392),自幼体弱的太子,竟然先于朱元璋一命归西。这对已经垂垂老矣的朱元璋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作为一个父亲,他失去了最珍爱的儿子;作为一个君主,他失去了辛辛苦苦培育多年的继承人。一夜之间,他老态毕现,痛不欲生。然而,接踵而来的问题,却不允许他终日沉湎于悲痛之中,必须尽快另立储君,否则,23个儿子之间的权力之争,不仅会动摇到明朝的统治,更会影响到自己的生命安全。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朱标死后,应该由他的长子朱雄英来继承;可是朱雄英早已夭折,其次子朱允炆自然就成了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按理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也有继承权。可是这个二儿子任性胡为,行事荒唐,不受朱元璋喜爱。于是,朱允炆成为朱元璋心目中的不贰之选。

朱元璋感到朱允炆比朱标更加文弱,对他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心存疑虑。于是,他一方面抓紧对皇太孙的培养,另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为朱允炆创造一个稳定的统治环境。

第一,诛杀功臣。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再次把屠刀指向昔日的战友,借蓝玉案大开杀戒,至此,“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第二,挑选谋士。朱元璋亲自为朱允炆挑选了几个能员干吏,这些人当初帮助朱允炆改革弊政,后来也帮助他把江山拱手让人。

谋士一:方孝孺。方孝孺是大名鼎鼎的开国文臣宋濂的得意门生。他自幼饱读诗书,可以说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也自谓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明珠蒙尘,生不逢时。而且此人固执而倔强,被鲁迅先生戏称为“台州人的硬气”。在洪武年间,这位心高气傲的文人两次被朱元璋接见,却两次被御赐回家赋闲。直到朱允炆登基,他才恍然大悟,朱元璋是把这个机会留给朱允炆,让他死心塌地地报答其知遇之恩。

谋士二:齐泰。齐泰,原名齐德,少有才名,进入官场后更是一帆风顺,历任礼部兵部主事。更令人称道的是,历官九年,却无半点过失。朱元璋亲自为其更名为“泰”。此人干练强记。朱元璋曾经偶然问起边关将领的情况,他竟如数家珍,毫无遗漏。他甚至将边将的分布与辖区绘成详细的地图,以供参考。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把他作为兵部尚书的候选人,留给了朱允炆。

谋士三:黄子澄。黄子澄是朱允炆父亲朱标的伴读,一直被朱允炆当作自己的心腹。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不久,二人就有过着名的“东角门对话”:一天,朱允炆在东角门外遇到了黄子澄,很担心地问他,如果有一天,自己那些拥兵自重的叔叔觊觎皇位怎么办?黄子澄很肯定地告诉他,诸王的兵力只够用来自保;况且百姓的心是向着您的,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一旦他们造反,您一定可以取胜。就是这一番话,给了朱允炆削藩的决心和勇气,也为日后的靖难之役种下了祸端。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乙酉,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于是,六天后,年仅21岁的朱允炆就被正式推上了权力的颠峰。在祖父的长期培养下,年轻的朱允炆终于有机会把自己的治国理念付诸于实践。他深知“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况且,经过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是结束“尚武”的政风,改行“文治”的时候了。于是,他在即位伊始,从改革朱元璋留下的弊政开始,打算开创出一派新景象,这就是史称的“建文新政”。

举措一:改革官制。在洪武官制的基础上,加强文职官员的行政职能,并适量减轻政府的专制作风。建文元年,建文帝即谕示藩王,不得节制地方的文官武吏,也不得擅自编定领地内的大小官制。这项改革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既是对皇族权利体系的削弱,同时也意味着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上升。对于朱允炆来说,这也是他强化个人权力的需要。

中央官制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将六部尚书的官位提高到一品;二是各部增设左右侍中,官位定为二品。它的作用就是加强了六部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避免了各个部门之间的重复行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人获得了比洪武年间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担心像以前那样动辄获罪了。于是他们对建文帝忠心耿耿,敢于对国家大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也是后来大批文臣甘愿陪朱允炆殉国的原因所在。

举措二:均免赋税。朱元璋时期对江浙地区实行重赋政策;同时规定江浙人不许担任户部的职位,以防江浙人偏袒家乡。建文帝继位后,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调整。建文元年正月,即下令减轻江浙地区的田赋。他还针对寺庙侵占民田的情况,下令和尚和道士每人占田不得超过五亩。多占的田地,必须通过官府退还给农民。然而,建文帝也做过一些荒唐的事情。由于朱允炆和他的大臣们,虽然熟谙儒家经典,但是并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这导致建文帝的很多政令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建文帝曾经接受方孝孺的建议,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不幸被叔叔朱棣的铁蹄打破了计划。出于这一点,也许应该感谢靖难之役。否则建文帝很可能成为继王莽之后,又一个盲目复古的愚皇帝。

举措三:锐意削藩。明太祖朱元璋始终认为,当元末农民起义烽火燎原之时,地方上缺乏强有力的宗藩,是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鉴于此,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就作出了分封的安排,即把自己的儿子们封到各地做藩王。希冀于用血缘这一纽带,让藩王来保卫朱家江山。但他却忘记了西汉的七国之乱差点就要得逞,西晋的八王之乱更是断送了西晋的江山。

建文帝为首的新政府,对于拥兵自重的宗藩对皇权的危害性,确有清醒的认识。虽然建文帝贵为一国之君,可是那些实力雄厚的叔叔,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皇帝的宝座。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既然宗藩的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倒不如主动出击。即位三个月后,建文帝就按照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正式开始削藩。但在首难目标的确认上,齐泰和黄子澄的意见出现了分歧,齐泰认为应该先拿燕王开刀,而黄子澄则认为应该先剪除其他各王,除掉燕王的羽翼,让他孤掌难鸣,最后再收拾他。在建文帝看来,这两种做法各有各的道理。不过,一开始就拿实力最雄厚的燕王开刀,在心理上来说有些惴惴不安。不如先积累一些成功除掉其他藩王的经验,再来对付燕王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万事开头难。老天爷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帮了朱允炆一个大忙:周王的幼子告发自己的父亲有谋反之意。儿子告发父亲,这个检举给予建文帝充足的借口。于是,建文帝马上命令大将李景隆率兵北上巡边,路过开封的时候,突然包围周王府邸,将周王逮捕,送往京师。他最终剥夺了周王的封号,将他流放到云南。首战告捷,让大臣们看清了新皇帝的意图。此后,各种告发藩王的奏疏纷至沓来。接下来,建文帝好是一阵忙碌。湘王,就藩荆州,被人告发谋反,在建文帝派来核实的官员到达之时,引火自焚了;齐王,就藩青州,被人告发谋逆,召至京师,削除爵位,陪周王做伴去了;代王,就藩大同,因性情暴虐,被人告发,贬为百姓;岷王,就藩岷州,被告发诸多不法行为,也被贬为贫民。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建文帝排除万难,接连废除了五位藩王,颇有些帝王雷厉风行的气魄。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迫使那些手中握有实权的藩王出手了。藩王中最强大的是燕王。可是在一年的时间里,朝廷不但没有对燕王采取任何有效的控制措施,反而通过削藩,一再提醒燕王起兵造反的紧迫性。在他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付几个无关紧要的藩王的时候,燕王正在北平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起兵的各项事宜。建文帝错过了时机,也错失了本应属于他的江山。

单从亲情这个角度来说,朱允炆是非常重情的。他是一个好哥哥;在父亲朱标去世之后,把几个幼弟接来与自己同住,以抚慰他们的丧父之痛。他是一个好孙儿;在祖父朱元璋生命垂危之际,侍奉床前,尽了为人子孙的孝道。他是一个好学生,对待自己的师长,始终是彬彬有礼,心存感激。

可惜,在念了一堆“好”字之后,他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却让人犯难。建文帝对待臣民宽爱仁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至少不是一个守得住江山的好皇帝。他有无数的文臣为他在政治、经济上出谋划策,但惟独没有找寻一个军事专家为他在征战上出谋划策。

标签: 仁厚少了武将

更多文章

  • 一、铲除国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客氏,朱由检,魏忠贤

    其实朱由检对于天命降临早有准备。虽然父亲生有五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朱由检和朱由检一双兄弟。熹宗朱由校虽然嫔妃成群,但因年纪较小还没有子嗣。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驾崩,客氏和魏忠贤一伙也在紧锣密鼓地逆谋篡位,但由于名不正言不顺,他们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皇位的惟一继承人就是朱由检顺利登基,改年

  • 李贽的“离经叛道”:李贽为什么自杀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贽,离经叛道,而死

    在明朝嘉靖年间,正当全国道教泛滥的时期,朝中出现了一位“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同情百姓疾苦,被当时一些人称为“离经叛道”的学者李贽。李贽是明代者名思想家,号卓吾,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幼年家道清寒,七岁丧母,跟

  • 明朝多昏君,为何还能延续两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昏君,还能

    明朝的皇帝大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鲜活到就像一个普通人一般,一大堆毛病。开国皇帝朱元璋残暴,制造冤案屠杀功臣。建文帝年轻控制不住局面,落得凄惨下场。明成祖朱棣算得上雄才大略,其实好大喜功,不顾国情穷兵黩武,残暴程度不逊其父。明成祖一直想废掉的太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虽说身体不好,在位时间也短,但不失为一

  • 朱元璋为什么想到要搞粮长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粮长制,要搞

    中国历代基层赋役征收的利弊与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的盲点现代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华帝国高度中央集权制最直接的后果是,国家无法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特别是无法保障个人的产权;这在中国农村尤其突出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统治,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的一大盲点。中国

  • 在全国各地乡村普设社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教育,乡村,朱元璋

    〇在全国各地乡村普设社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③至此,洪武大办教育似乎应该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从小苦大仇深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地方教育仅限于县级是远远不够的,与洪武年间实行的中国“乡村自治”和推行的粮长制相配套,这位奇特的开国皇帝还要竭力加强乡村教化。前章我们说过

  • 明代秘史:北方举子江南考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江南,秘史,考官

    朱元璋在登上皇帝宝座后,信口乱点鸳鸯谱,糊里糊涂判考案,结果他自己制造了一起古今传为笑料的南北榜糊涂案。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初春,南京城正是翠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季节,秦淮两岸酒楼如林,商旅如织,文人墨客云集秦淮,等待明开国后第九次会试发榜。明的会试发榜日定为每年三月五日。上午十时,一阵鞭炮

  • 傅山的传说故事:傅山送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传说,傅山送画,故事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别字公它,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是山西阳曲人,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书画家。他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造之学,而且诗文、书画、金石、医学也很精通。着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污》等。傅山送画傅山的字画很有名气。传说有个姓李的员外,早就请求他给画一幅画。他虽

  • 第一次进攻集庆——一次无厘头的城下野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城下,无厘头

    进攻分两路:南路军由徐达等人率领,主要进攻目标为集庆南方的溧水、溧阳,扫除这些地区的元军势力,切断它们与集庆的联系,然后再从南部包抄过去,与北路军一起合攻集庆城;北路军则由郭子兴舅子张天祐率领,考虑到张天祐这一路直接攻打的是元朝江南重镇,兵力上无论如何都应该予以配足。那么哪来这么多的兵士?朱元璋聪明

  • 同是皇室贵族的八贤王赵元俨与赵德芳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系,皇室,贵族

    凡是熟悉包青天的故事的人对不会对里面的八贤王赵元俨陌生,他是包拯他们在朝中最信任、最可靠的帮手,几次都力挽狂澜,就百姓与危难之中,可谓是忠臣良将的楷模。虽然包青天的故事多半是民间传说,演绎的成分居多,但是八贤王赵元俨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八贤王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从小便喜爱读书、孝敬父

  • 明熹宗:我跟斧头的那段缘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我跟,斧头,那段

    在木匠工作室比我在朝堂上办公快活,我自由而贪婪地呼吸着木头散发出的特有香味,觉得比闻着朝堂里的龙涎香还舒服。我摆弄着木匠家什,比挥动朱笔批阅奏章快活。我做成一件器物,比干出一桩政绩还高兴。我想我若是个木匠多好,这职业比做皇帝快乐多了。我干的木匠活儿都是力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大到建造宫殿,小至一只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