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朝帝师吕调阳,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两朝帝师吕调阳,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957 更新时间:2023/12/6 14:48:25

吕调阳(1516年~1580年),字和卿,号豫所。祖籍大冶县茅潭里吕家村(今属陈贵镇),出生于广西桂林。明代后期着名政治家,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廷试高中一甲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次辅,加封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傅、光禄大夫、柱国等,死后赠太保,谥“文简”。

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明朝中后期,官场倾轧激荡,吕调阳历仕三朝,官阶只升不降,堪称奇迹,根本在于其道德修养。在政务中,吕调阳以平和稳重、善于协调政坛矛盾而着称。他从不拉帮结派,始终保持一身正气,“门无私谒”。为国家办事有功绩从不炫耀,也不愿意听别人对其歌功颂德。“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藉以颂公”。

吕调阳深谙大明朝典章礼仪,任礼部尚书时厘正典章,“自宗藩、外戚、中常侍不得逾制”,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据《明宫史》载,“若大丧,若大婚,若崇祭,若荐号,若降夷、受俘,诸臣仪旷典事,咸籍公相成以当上心。”在隆庆、万历年间,宫廷中几乎所有的皇帝大婚礼、皇后受朝礼、万寿节(即皇帝生日)、丧葬礼、太子冠礼、皇帝亲征礼、春日吉庆等,都由吕调阳主持。万历皇帝登基时即由吕调阳任礼仪主持人。

吕调阳去世后,万历皇帝十分哀伤,为之“辍朝一日,诏所司议恤典,赐祭十一坛;遣官营葬,赠太保,谥文简……朝廷恩礼大臣,未有加于此者”,可谓备极哀荣。首辅张居正亲自撰写《吕文简公墓志铭》,称其“在汉丙吉,今也则公”,称赞他“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

两朝帝师与《帝鉴图说》

吕调阳学识渊博,亦是一位教育大家。隆庆元年(1567年),吕调阳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不久即调回北京任国子监祭酒。因其曾从师于国子监祭酒、阳明学派学者“永康学”的代表程文德,遂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他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发式,并率身以教,以身作则。

因治学严谨,言行端庄,老成练达,吕调阳在穆宗(隆庆帝)、神宗(万历帝)年幼时被赐聘为经筵讲官。据《明神宗实录》,万历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赐知经筵官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张居正,同知经筵官吕调阳各敕一道”。他每次为神宗侍讲经筵之前,必先作斋戒沐浴,以示虔诚肃穆,讲解时引经据典,“列古义以规时政”,从不故弄玄虚,夸夸其谈,因而深得神宗赏识敬重。

吕调阳潜心从政,所留着述不多,但他在任上与张居正一起编了一本专门供小皇帝朱翊钧阅读的图文书——《帝鉴图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儒学要义,希望皇帝励精图治,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编纂此书的目的,在张居正、吕调阳于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联名具奏的《进图疏》中有详细阐释:“窃以为人求多闻,事必师古。顾史家者流之虑千百,虽儒生皓首,尚不能穷,岂人主一日万几所能遍览……伏望皇上俯鉴愚忠,特垂省览,视其善者取之为师,从之如不及;视其恶者用以为戒,畏之如探汤……”

编修《明实录》与《明会典》

吕调阳还是一位史学家,在其任上主持编修了穆宗、神宗两朝实录和万历会典。据《明神宗实录》载,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张居正请修《穆宗实录》,神宗允准,命成国公朱希忠为监修官,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为总裁官,至万历二年(1574年)修成。万历四年六月,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合疏奏请开馆续修会典。是月神宗敕谕内阁,择日开馆。此典籍修至万历十三年完稿,至十五年二月上表进书,前后十余年,纂成万历《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

与吴国伦的交会

吕调阳,朝廷重臣;吴国伦,当世名士。这两位同时代黄石地区着名人物的交集堪值一叙。

吕调阳与吴国伦系“同年”,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同科进士,又是乡党里人,自此“交垂三十年”。虽生于南粤,但吕调阳有着浓厚的故土情结,其子辈以“兴”字为行,以示不忘故乡。他还在大冶“治新第”,准备回祖籍地养老。万历六年(1578年),吕调阳连上十疏自请归里,在返还桂林时取道兴国“省族展墓”,特地到大冶看望了祖居地的家乡父老,祭扫祖墓。

此行吕调阳还与吴国伦结为儿女亲家,其四子兴武与吴国伦之女缔结婚约,关系更深一层。吴国伦在《吕公行状》中描述了吕调阳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为迁复故土计,徘徊不能去者一月”。吕调阳离开兴国时,吴国伦送其至富池口话别。越二年,吕调阳逝于桂林,噩耗传来,吴国伦伤嗟不已,叹“盟言在耳,重来无期”,与乡贤合立吕公祠,以资纪念。

更多文章

  • 宽爱仁厚的建文帝:文臣无数,却少了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仁厚,少了,武将

    朱元璋对太子寄予很大的希望,从小就对他进行了英才教育,延请最好的老师教授他的学业和武艺。他自己更是时常耳提面命,传授太子为君之道。等到太子成年以后,就带他一同上朝处理政事,让他单独批阅奏折。可以说,在太子的身上,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父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1392),自幼体弱的太子,竟然

  • 一、铲除国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客氏,朱由检,魏忠贤

    其实朱由检对于天命降临早有准备。虽然父亲生有五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朱由检和朱由检一双兄弟。熹宗朱由校虽然嫔妃成群,但因年纪较小还没有子嗣。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驾崩,客氏和魏忠贤一伙也在紧锣密鼓地逆谋篡位,但由于名不正言不顺,他们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皇位的惟一继承人就是朱由检顺利登基,改年

  • 李贽的“离经叛道”:李贽为什么自杀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贽,离经叛道,而死

    在明朝嘉靖年间,正当全国道教泛滥的时期,朝中出现了一位“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同情百姓疾苦,被当时一些人称为“离经叛道”的学者李贽。李贽是明代者名思想家,号卓吾,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幼年家道清寒,七岁丧母,跟

  • 明朝多昏君,为何还能延续两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昏君,还能

    明朝的皇帝大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鲜活到就像一个普通人一般,一大堆毛病。开国皇帝朱元璋残暴,制造冤案屠杀功臣。建文帝年轻控制不住局面,落得凄惨下场。明成祖朱棣算得上雄才大略,其实好大喜功,不顾国情穷兵黩武,残暴程度不逊其父。明成祖一直想废掉的太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虽说身体不好,在位时间也短,但不失为一

  • 朱元璋为什么想到要搞粮长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粮长制,要搞

    中国历代基层赋役征收的利弊与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的盲点现代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华帝国高度中央集权制最直接的后果是,国家无法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特别是无法保障个人的产权;这在中国农村尤其突出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统治,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的一大盲点。中国

  • 在全国各地乡村普设社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教育,乡村,朱元璋

    〇在全国各地乡村普设社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③至此,洪武大办教育似乎应该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从小苦大仇深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地方教育仅限于县级是远远不够的,与洪武年间实行的中国“乡村自治”和推行的粮长制相配套,这位奇特的开国皇帝还要竭力加强乡村教化。前章我们说过

  • 明代秘史:北方举子江南考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江南,秘史,考官

    朱元璋在登上皇帝宝座后,信口乱点鸳鸯谱,糊里糊涂判考案,结果他自己制造了一起古今传为笑料的南北榜糊涂案。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初春,南京城正是翠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季节,秦淮两岸酒楼如林,商旅如织,文人墨客云集秦淮,等待明开国后第九次会试发榜。明的会试发榜日定为每年三月五日。上午十时,一阵鞭炮

  • 傅山的传说故事:傅山送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传说,傅山送画,故事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别字公它,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是山西阳曲人,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书画家。他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造之学,而且诗文、书画、金石、医学也很精通。着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污》等。傅山送画傅山的字画很有名气。传说有个姓李的员外,早就请求他给画一幅画。他虽

  • 第一次进攻集庆——一次无厘头的城下野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城下,无厘头

    进攻分两路:南路军由徐达等人率领,主要进攻目标为集庆南方的溧水、溧阳,扫除这些地区的元军势力,切断它们与集庆的联系,然后再从南部包抄过去,与北路军一起合攻集庆城;北路军则由郭子兴舅子张天祐率领,考虑到张天祐这一路直接攻打的是元朝江南重镇,兵力上无论如何都应该予以配足。那么哪来这么多的兵士?朱元璋聪明

  • 同是皇室贵族的八贤王赵元俨与赵德芳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系,皇室,贵族

    凡是熟悉包青天的故事的人对不会对里面的八贤王赵元俨陌生,他是包拯他们在朝中最信任、最可靠的帮手,几次都力挽狂澜,就百姓与危难之中,可谓是忠臣良将的楷模。虽然包青天的故事多半是民间传说,演绎的成分居多,但是八贤王赵元俨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八贤王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从小便喜爱读书、孝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