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次进攻集庆——一次无厘头的城下野营

第一次进攻集庆——一次无厘头的城下野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846 更新时间:2023/12/31 1:47:51

进攻分两路:南路军由徐达等人率领,主要进攻目标为集庆南方的溧水、溧阳,扫除这些地区的元军势力,切断它们与集庆的联系,然后再从南部包抄过去,与北路军一起合攻集庆城;北路军则由郭子兴舅子张天祐率领,考虑到张天祐这一路直接攻打的是元朝江南重镇,兵力上无论如何都应该予以配足。那么哪来这么多的兵士?朱元璋聪明得很,直接找结拜兄弟陈埜先去要。再说当了俘虏的陈埜先与人家朱副元帅头也磕了,酒也喝了,拜了把子就没理由拒绝兄弟的这等要求。只是让陈埜先没想到的是,义兄弟朱元璋只要他的将士,却不让他本人一同作战,好听一点的说法是让他在太平城里太太平平地养养身体,骨子里说白了就是将他质押在那里。对此,不仅陈埜先明白个中道理,就连他属下的义兵兄弟们也看懂了:你“猪腰子”脸够损的,让自己心爱的大将徐达等去攻打那些不着调子的小县城,让我们去当炮灰,集庆就那么好打的吗?废话!义兵将士们心照不宣,呼啦啦地跟着张天祐赶到了集庆城下,来个“磨洋工”、装样子,出工不出力,据说这也是陈埜先事先偷偷关照的。这下可好了,第一次进攻集庆成了张天祐部队与陈埜先部下的一次城外野营。

〇第二次进攻集庆“大忽悠”成全“小忽悠”一石打两鸟

第一次进攻集庆失败后,部队做了一段时间的休整。八月初一,朱元璋召集大家,再次讨论进攻集庆的作战方案。这时,有人向他密报了一些陈埜先的阴事。据说投降后的陈埜先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与朱副元帅义结兄弟,暗地里却时时刻刻不忘元朝的主子。朱元璋要他召集部下来降,迫于当时的情势,他不得不装装样子,虚晃一枪,想通过书信中的“反义正说”,来激起义兵兄弟的忠义之气和哀兵必胜的斗志,没想到这帮子义兵兄弟木鱼脑袋,真的来降了,弄得陈元帅哭笑不得。第一次进攻集庆时,朱元璋没让他去,弄得他浑身不自在。最近听说将要二次进攻集庆了,陈埜先顿时又十分来劲,偷偷地跟他的老部下说:“你们去攻打集庆城,千万不要来真格,装装样子就可以了。等我从这里设法逃脱后,我自会跟你们联系的,那时我们再联合元兵,共举大业。”朱元璋听完密报后当场便说:“我也老早知道他不是真心投降,之所以没有立即杀他,就是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想到:要是我将一个已经归降了的一方首领给杀了,试想今后还会有人肯投降我们吗?!”朱元璋确实想得很周到,不过从告密者提供的情报来看,对于眼前的陈埜先还不能不做个合理的“安排”,否则的话,要不了多久,保不准会出什么乱子来了。

经过仔仔细细的思考,朱元璋最终拿定主意,找来陈埜先,跟他这样说道:“陈元帅,我们俩虽然义结金兰,但人各有志,识见不同。你是想继续效忠元朝政府还是跟随我,任由你自选,我朱某人绝不勉强。”陈埜先不笨,结拜兄弟的话中话他听懂了,表面来看,朱元帅说得有情有理,滴水不漏,但骨子里似乎渗透出一种令人恐怖的意味,这里绝非久留之地啊!想到这里,他赶紧顺着结拜兄弟的话题杆子爬:“谢谢朱元帅的再生之恩,我陈某人也绝非是忘恩负义之人,如果日后我要是背叛了我们兄弟之情的话,神人不容,天诛地灭!”毒誓都发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朱元璋“嘿嘿”奸笑一声,随即示意手下人放了陈埜先。

放了陈埜先,这话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大白话,当年朱元璋可会做人了,他一边送陈埜先走,一边关切地说:“陈元帅执意要走,兄弟我也不好强留,不过这年头兵荒马乱的,很不安全,嫂夫人与令郎、令爱等还在朱某人这里多住些日子,你呢也好回方山去好好做些整理,将失散的弟兄找回来,助我攻下集庆,共建不世之业!”陈埜先再次感谢朱副元帅的一片“深情厚谊”,且表示愿做进攻集庆的急先锋。

很有意思的是,朱元璋送走了陈埜先后似乎并没有对直接进攻集庆做更多的努力,而是依然按照原来的思路,派出一支部队进攻方山东南面的溧阳和句容,继续清扫集庆南部外围的元军势力。至于陈埜先的行动,他似乎也没有做很多的过问。

再说陈埜先,自回到方山后,立即收集残部,重振军队,然后将部队开往集庆南郊的板桥(即今南京城西南郊板桥镇一带)。他这么做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方便与集庆城里元朝守将、江南行御史台御史大夫福寿之间的联系,双方打算设局歼灭朱元璋军;二是做给朱元璋看:我陈埜先守信用,为兄弟两肋插刀,亲自率兵已经攻打到了距离集庆城很近的板桥了。差不多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一封信给朱元璋,谎称自己亲率部队于八月十二日在集庆台城的八里冈与元兵展开了决战,杀敌不可胜数,生擒五人,缴获战马数十匹。接着他继续说道:“集庆城池,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不利步战。而现在集庆城里的元军又与苗军联合在一起,连寨扎营30多里,如果谁要想攻城,他们会马上断了攻城者的后路;如果谁要想在集庆城外建立营寨,作长久围城打算的话,恐怕粮饷运输都会要出问题。所以说,以陈某人之愚见,一味进攻,恐非良策,弄不好反为后患。朱元帅倒不如领兵东向,攻占溧阳、镇江,据守险阻,切断集庆外围过来的粮道,时间一长,集庆城不攻自破!”朱元璋接信后当即回复:“历代攻克江南的,如西晋灭东吴、隋灭南陈、北宋曹彬攻取南唐都是因为长江天堑阻隔南北的缘故,才四处调集船舰水师,然后便是渡江到江南来,再集中力量围攻金陵。如今我大军已经渡江,且据守金陵之上游,扼住了它的喉咙,水师船只多少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现在陈元帅提议我们去攻打溧阳、镇江,也就是放弃水军作战,通过步兵迂回绕进,这也与历朝攻克金陵的成功例子相悖啊!陈元帅过去常常信誓旦旦要为朱某人两肋插刀,而今正当时候!进取金陵,建勋定业,我就不知您为什么要我们放弃万全之策而行那个迂回之计呐?”

陈埜先接到朱元璋的回信后无话可说,只好装装样子,于九月初带领部队挪动了一下军营,暗中却与元将左答纳识里密约,让他到自己的军营里来,对外却假称将他生擒了,并马上致信朱元璋,让他来陈军营中主持受俘仪式,以此来鼓舞士气,扬扬军威。朱元璋回信说:“好的,近日将程。”可他私下里跟心腹说:“陈埜先这人十分狡诈,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才没那么傻呐!”就这样陈元帅空等了好多天,最终才发现:自己上了朱元璋的当了。

陈埜先的几个计谋都没得逞,反倒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暴露给了“把兄弟”,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朱元璋那般洞若观火。一直对朱元璋掌控郭军实权而颇为不满的张天祐和郭天叙等却是地地道道的“直觉本能之人”,他们觉得目前这样不前不退的格局完全是朱元璋指挥不当所造成的,第一回进攻集庆就应该让陈埜先一起上阵,而这次攻打集庆也不该放任陈埜先去打什么先锋,应该将其置身于我们可控的范围下,配合作战。朱元璋耐心地听着张天祐和郭天叙舅甥俩的牢骚,忍了又忍,最后会心地笑了。九月初在复信陈埜先后,他来了个顺水推舟,仍让张天祐和郭天叙舅甥担任二次进攻集庆的总指挥,这就等于告诉人们:我朱元璋光明磊落,即使与我老闹别扭的,我也十分尊重,将攻占元朝江南军政中心的头功让给他们!

◎一石二鸟郭子兴势力的瓦解

再说张天祐和郭天叙舅甥争到了这么个“好”机会,心里好不快活。自从渡江以来,我们郭军还没打过什么败仗,正可谓攻无不克,即使上次集庆城下走了一回,那也是敌我兵力太过于悬殊了,所以这一次一定要在这方面予以充分注意。

出了太平城,大约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张天祐和郭天叙赶到了江宁的方山,不是陈埜先说元朝将领左答纳识里被俘后扣在了那里么,我们就顺路过去一探究竟。

再说原先与陈埜先合唱双簧的元将左答纳识里突然听说张天祐和郭天叙率军要来方山,顿感情势不妙,赶紧组织兵马,本想予以迎头痛击,但时间太仓促了,还没来得及布置好如何作战,张天祐和郭天叙已经闯入大营了,左答纳识里仓促之间溜之大吉。

方山之捷后,兴致勃勃的张、郭舅甥俩率领大军迅速北向,并与陈埜先约定:陈率领方山义兵从板桥出发,直攻集庆南门,张、郭舅甥俩率领的郭军由官塘经同山进攻集庆城的东门,九月十八日早上卯时(3~5点之间)双方同时发起对集庆城的攻击。但张、郭却不知道陈埜先早已暗通集庆城内的元军守将福寿,所以这第二次进攻集庆的战斗打得尤为艰难。东门与南门相隔距离遥远,陈埜先命令手下将士在南门大喊冲杀声,装装样子,剩下的就只有张、郭舅甥俩率领的郭军一方在殊死拼搏,战斗打到中午,打了整整六个小时,集庆城还是纹丝不动。这时陈埜先派人到东门来招呼张、郭舅甥俩,说这个江南重镇确实不好打,我们先稍稍歇歇,并说自己准备了丰盛的午宴,邀请张、郭两位元帅同去饮宴。张、郭一点也没有设防,一顿午餐下来喝得酩酊大醉。陈埜先看看时候差不多了,朝手下人使了个眼色,顿时刀斧手冲出,手起刀落,郭天叙的人头滚落到地。再说张天祐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吵闹,猛力睁眼想看看怎么回事,哪想到自己已经被五花大绑了。任凭怎么叫唤、怎么骂娘,陈埜先只当没听见,最后将他献给了福寿。福寿一接到陈埜先的“献礼”,就毫不含糊地将张天祐给杀了。可怜张天祐和外甥郭天叙可能至死都没弄明白,自己到底怎么被暗算致死的。

张、郭舅甥俩一死,福寿与陈埜先马上于城内城外对郭军发起了攻击,没了主帅的郭军顿时遭受了两面夹击,死伤极为惨重,活着的看看不对劲赶紧溜吧。这时郭军总管赵继祖率领将士们开始进行有组织的撤退。陈埜先一看这情势,赶紧组织人马拼命追赶,企图将剩余郭军来个一网打尽。郭军残部向着集庆南方一路退着,大约退到今天江苏溧阳境内,经过金坛县葛仙乡时,当地有一支义兵武装,领头的叫卢德茂,他听说红巾军(民间俗称“红头兵”或“红贼”)来了,赶紧指挥大家设伏,准备阻击,可是等了大半天,没看见什么“红头兵”,倒是看见了一路追赶过来的陈埜先和他的部队。卢德茂组织义兵是为元朝服务的,听说陈埜先来了,他也来劲,因为前不久有人讲起陈埜先投靠了“红贼”,现在没抓住“红贼”,逮住或杀死投靠“红贼”的,照样也能到元朝政府那里去报功领赏啊!想到这些,卢德茂就派了50个壮士出寨去“迎接”陈埜先。陈埜先没防备,看到穿了元朝服饰青衣的义兵,就以为是自家人,兴冲冲地与10多个随身骑兵跟着走进了前头的寨子。正走着,有一个壮士突然间在其背后猛地一捶,陈埜先当即滚落下马,众壮士连连数枪直刺,陈埜先当场就一命呜呼。死讯传出,部下推举陈埜先的侄儿陈兆先为头领,继续屯兵方山山寨。

〇第三次进攻集庆“真龙”发威宋龙凤二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

金兰兄弟陈埜先死了,一直与自己过不去和较劲的张、郭舅甥俩也死了,老丈人郭子兴的旧部全归给了义女婿,朱元璋从此成为这支起义军队伍名副其实的都元帅、一把手,也是龙凤政权在南方地区的一员大将。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通过算计就能解决好的,就在集庆城下张、郭舅甥俩被害之后,元水师大将蛮子海牙也看到了希望和机会,他迅速鼓起勇气,将水师从江北的峪溪口移向了江南采石矶,在那里建立栅寨,布兵设岗,不仅切断了太平通往集庆的道路,而且也断绝了和州通往江南的交通。而这时朱元璋正妻马氏以及将士们的家眷等都在江北和州,如果不将蛮子海牙这颗钉子拔掉,将士们的心情肯定不会安宁。再说,马上就要发动新一轮的集庆围攻战了,北上之路上有人正蛰伏着,这毕竟是一大隐患。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扫除蛮子海牙这只拦路虎成为了那时朱元璋军的当务之急

宋龙凤二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朱元璋派常遇春率领一支部队作为疑兵,对蛮子海牙水师发起猛烈攻击,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他自己则率部从正面进攻。对于起义军这般突然间的猛攻,蛮子海牙猝不及防,水师队伍一下子被常遇春冲开了,分成了左右两翼,相互失去了联系。朱元璋见到这番形势,令人赶紧发炮轰击,半天不到的功夫,蛮子海牙水师力不能支,开始全面溃退,往着集庆城方向逃窜。朱元璋当即俘获了元军水师10000余人,采石再次回到朱元璋军手中,南北通道恢复畅通,同时也为北上围攻集庆解除了后顾之忧,新一轮集庆攻城战时机完全成熟。

宋龙凤二年三月初一日,经过几天休整后,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太平城出发北上,第三次集庆之战由此开局。

第三天即初三日,大军到达集庆路治所江宁镇,屯守在江宁东南方四五里外的方山山寨的陈兆先义兵猝不及防。而朱元璋起义军的将士们一望见方山义兵,格外眼红,想起跟随郭天叙、张天祐一起攻城而死难的弟兄,大伙儿憋足了劲,在那里发起了一场闯营大战,当场就活捉了陈兆先及其手下将士36000人。

方山大捷后,将士们自动发起了纪念昔日死难兄弟亡灵的活动,当地的百姓纷纷参与,敲起了大鼓;从此江宁方山一带的老百姓每年在新春期间都要擂起大鼓,举行一定的仪式,据说就是要祭奠那些死去的将士,方山大鼓由此名扬天下。

再说当时陈兆先和手下的36000号俘虏看到朱元璋军中将士的如等举动后,个个都吓坏了,他们估摸着自己将要受到血腥的报复,人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口,大气都不敢喘。要饭出身的朱元璋最擅长观貌察色,还有就是一肚子的计谋,他立即喊来冯国用,从那36000号俘虏中挑选出了500个骁勇壮士,叫他们担任自己的守帐亲兵,并决定当天夜里就留他们守夜值班。这下可急坏了一些“渡江干部”“老革命”,他们担心这些新降的“精兵”万一有什么歹念,我们大元帅岂不……但朱元璋执意要那么做,下令将原来身边其余的人全部打发走,独留下典领亲兵的冯国用一人侍候在自己的卧榻旁。那500亲兵就守在帐外,朱元璋一躺下去便鼾声如雷。他真的睡着了吗?作秀?只有去问朱元璋他本人了。可就这样的一个举动,把500个亲兵感动得实在没得说。咱们刚投降,没有想到这位主帅如此真诚地对待我们,我们不为这样的主子卖命还是人吗?

得了这么多的军事力量补充后,朱元璋的队伍可谓是巍巍壮观。7天后的初十日,朱元璋下令军队开拔北上,冯国用率领那500名侍卫壮士从集庆东线蒋山即紫金山一带发起冲锋,被感动的500壮士个个如猛虎一般,闯入元军阵营,拼命砍杀,没一会儿,他们便攻入了集庆外城。与此同时,朱元璋直接统领的大军在距离集庆还有5里的地方就开始孕育起了冲锋杀敌的军中士气,大家鼓噪而进,喊杀声惊天动地。集庆城里的元兵远远望见这样的阵势,顿时都吓破了胆。元行台御史大夫福寿只好亲自督领兵士出城迎战,没曾料到,一出城就被打得屁滚尿流。见到形势不对,他赶紧缩到城里去,立即关闭了城门。再说朱元璋军将士可管不了这么多,当大家来到集庆城下时,纷纷搭起了云梯,并迅速开始登城。元军抵抗着,但攻城将士如潮水一般地涌来,最终涌入了城内,集庆城终于被打开。福寿见到大事不妙,立即率领元兵与起义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不料又兵败,最后死于战阵之中。元平章阿鲁厌、参政伯家奴及集庆路达鲁花赤达尼达思等皆战死,御史王稷、元帅李宁等300余名将官投降,蛮子海牙向东逃跑,投奔张士诚。淮西宣慰使、水寨元帅康茂才和苗军元帅寻朝佐、许成、刘哈剌不花以及海军元帅叶撒及阿鲁厌部将完都等,各率众投降,朱元璋共得集庆军民50余万人。

50万人口一下子易主了,人们纷纷不安。对此,明察秋毫的一代枭雄朱元璋一下子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入城当天,他召集城中官吏、父老、人民等,登台作了即兴演讲:“元失其政,所在纷扰,兵戈并起,生民涂炭,汝等处危城之中,朝夕惴惴不能自保。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汝宜各安职业,勿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居官者,慎毋暴横以殃吾民,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这么说的:元朝腐败,现在易主了,大家各安其业,凡是做官的千万要注意,不得祸害我百姓;凡是不便于民的元朝弊政、恶政,我朱某人为民坚决铲除!

朱元璋的这番演讲很到位,言简意赅,又击中要害,集庆城内军民一下子安定下来了。第二天,他下令建立江南地区第二个地方行政机构,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下设上元、江宁二县。对于应天之名,朱元璋曾这样解释:“王者征伐,应天顺人,所以平祸乱而安生民也!”在设立应天府的同时,还设置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赵忠为兴国翼元帅,镇守太平。

标签: 城下无厘头

更多文章

  • 同是皇室贵族的八贤王赵元俨与赵德芳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系,皇室,贵族

    凡是熟悉包青天的故事的人对不会对里面的八贤王赵元俨陌生,他是包拯他们在朝中最信任、最可靠的帮手,几次都力挽狂澜,就百姓与危难之中,可谓是忠臣良将的楷模。虽然包青天的故事多半是民间传说,演绎的成分居多,但是八贤王赵元俨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八贤王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从小便喜爱读书、孝敬父

  • 明熹宗:我跟斧头的那段缘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我跟,斧头,那段

    在木匠工作室比我在朝堂上办公快活,我自由而贪婪地呼吸着木头散发出的特有香味,觉得比闻着朝堂里的龙涎香还舒服。我摆弄着木匠家什,比挥动朱笔批阅奏章快活。我做成一件器物,比干出一桩政绩还高兴。我想我若是个木匠多好,这职业比做皇帝快乐多了。我干的木匠活儿都是力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大到建造宫殿,小至一只梳妆

  • 明朝大太监刘瑾:八虎之首“立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首,太监,明朝

    刘瑾是陕西省兴平人,祖上本来姓谈,只因他在六岁以前的幼年便净了身,依靠姓刘的太监得以选入宫中,所以改了姓刘,连他的父亲也改名刘荣。正德三年(1508),刘荣被封为后府都督同知。刘瑾在景泰年间(14501456)初进宫时,只是乾清宫中一个普通的厮役(“答应”)。孝宗在位时,他犯

  • 第十节 驱僧逐道,破除迷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破除迷信,驱僧逐道

    在古代,中国各朝代皇帝大多很迷信,相信“上天之命”、“运气”之说,都把自己看成是上天所生的“圣明之主”,就是上天的儿子,降到人间来统治芸芸众生的。更有相当一部分皇帝迷信到荒诞不经的地步,寻求神仙,企图得到神奇的药物,以求长生不老

  • 溧阳官衙里竟有这么一对活宝官吏:合用一个情妇,还坑民害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官吏,官衙,溧阳

    溧阳虽处于江苏与安徽交界之处,但在明代它属于应天府(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管辖。为防止官员的裙带关系干扰和破坏大明政治,开国后不久朱元璋就规定:南人北官、北人南官,就是说来个南北方官员籍贯大回避,南方人到北方去做官,北方人到南方来做官。以此而言,溧阳位于南方,当然就由北方人来当地方长官了。当时有人推荐

  • 明代秘史:明熹宗的匠才,一月之内,连丧二帝而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之内,明代,秘史

    明熹宗的匠才万历四十八年(162O年)是明朝宫廷中最为混乱的一年。常洛带病登极,做了皇帝,这便是明光宗。然而时仅一月,到九月初一,明光宗也因病中误服“红丸”而卒。九月初五,皇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这时他年仅十六岁。一月之内,连丧二帝,又接连有两个新皇帝登极,事情本已不少,偏偏又有明神宗的郑贵妃

  • 陈友谅为什么会败给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败给,陈友谅

    在朱元璋的眼中,张士诚是他成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不过,和心腹大患陈友谅比起来,张士诚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与张士诚的贪恋富贵不同,陈友谅是更为进取,颇具大将风范的对手,始终是朱元璋的眼中芒肉中刺。与朱元璋一样,陈友谅也出身贫寒,其家世代以捕鱼为业。正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给予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至正十

  • 明代就兴雅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就兴雅贿,明代

    明成弘时期,苏州籍名臣吴宽位高权重,他与吴派书画家沈周交情深厚。沈周以作品赠他,吴宽在沈周画作上题诗,为之延誉,一时间社会上尽知吴宽喜爱沈周的画,那些求见吴宽办事的人多携沈周画作相赠,致使来沈家求画者络绎不绝,沈周不堪其苦。沈周在《石田稿》中无奈地自嘲,原来自己的画作本身不足为贵,只是借助了吴太史的

  • 打败李自成张献忠的杨嗣昌,居然是被吓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吓死,张献忠,李自成

    杨嗣昌是晚明的大人物,他和他老爹杨鹤都是剿灭农民起义军的重要角色,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可比他老爹出色多了,在他的战略构想下,朱由检似乎看到了一丝中兴的希望,这个战略就是赫赫有名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张献忠迫于形势暂时投降,李自成几乎在潼关全军覆没,两位“老大”被打得差点都挂了,在之前的文章里

  • 明世宗是个怎样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世宗,是个,皇帝

    世宗仁孝明宪宗的第四个儿子朱祐杭,成化二十三年封为兴王。弘治四年建邸德安,后来又徙至安陆。七年藩守,有一次舟游龙江,慈鸟数万绕舟不散,到黄州时又是如此,人人惊异,都认为这是福禄祥瑞。兴王嗜好诗书,绝无珍玩,而且不畜女乐。不是公宴,他也不设牲醴。正德十四年,兴王去世,谥为献,称为兴献王。两年以后,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