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傅山的传说故事:傅山送画

傅山的传说故事:傅山送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57 更新时间:2023/12/8 22:53:09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别字公它,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是山西阳曲人,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书画家。他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造之学,而且诗、书画、金石、医学也很精通。着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污》等。

傅山送画

傅山的字画很有名气。传说有个姓的员外,早就请求他给画一幅画。他虽然答应了,但一直没有画出。

一天,傅山的夫人对他说:“人家求你画一张就这么难。这画难道比我们女人做针线活儿还难吗?”博IU说:“绘画得选个时辰,画出画来才能形神兼备。假使时辰不对,画出来就是死板的,没有一点儿喜色。不过,今天我心境尚佳,就给他画一张好啦!”于是他取出笔砚,再去找纸,只剩下不大点的一小块,他就用这张小纸画了一幅铁匠图,画上有个老头正拿着小榔头指着烧红的铁,一个青年后生拿着大锤正往下砸,只见火星飞舞,火光四射。他把那张小画卷起,用线绳捆好,装在袖筒李家走去。李员外见傅山前来送画,真是欢喜异,赶忙吩咐摆酒款待。酒席饭后,傅山才从袖子里取出那一卷小画,放在桌上对李员外说:“今天先给你画了一张小画,等改日再画个大中堂好啦。”说完,便告辞了。李员外送走傅山后,指着桌上的那幅画,怒气冲冲地说:“这真是哄小娃娃哩!”说着,他拿起小画卷,连看都没有看,一掀帘子就扔到院里。

李员外家有两个长工,是父子俩,儿子名叫智儿。这时,他俩刚从地里回来,正碰上李员外往院里扔画卷,老头便对智儿说:“掌柜的不要,咱们要了吧。”智儿便顺手从地上捡起了那卷小画,解开线绳一看,不禁惊讶地说:“好,真有神色!”

老头说:“贴在咱们长工房吧。”

这个夜晚,院里黑鸦鸦的。智儿刚睡了一觉,朦胧中睁开了两眼,忽见墙上那张打铁的小画,火光闪闪,照得满屋通红,智儿高兴地说:“真是个宝贝,我还能借着火光捉臭虫!”

李员外抽完了一顿大烟,发现长工房的窗户上有闪闪的亮光,他坐起来,说:“这父子俩黑天半夜的不睡觉是在干什么,一夜得点多少油呀!”说着,便迈步向长工房走去。

这时,老长工睡得呼呼打鼾,智儿正在捉臭虫,听见门外有脚步声,心想:准是火光把掌柜的招引来了,他来了绝没有好心眼。于是,他端着碗喝了一口水,然后把碗放在炕头上,又躺下装睡觉。

李员外走进长工房,一眼便看见墙上的火光,正想走过去仔细看看是什么东西,只听得“叭”一声,一个大碗正好砸在李员外的头上。李员外被打得头破血流,他“啊呀”一声惊叫,便逃出了长工房。智儿在屋内喊道:“抓小偷,抓小偷!”

第二天中午,智儿父子在院里吃饭。只见员外用布条包着脑袋,慢腾腾地走到院里。

老长工惊讶地看着员外说:“员外,你头上是咋的啦?”

李员外问:“你们家里黑夜火光闪闪的,那是个什么东西?”

智儿抢先说:“那是我想要买的一张古画,以后,我就不当这长工啦!”

李员外说:“为什么?”

智儿向他父亲使了个眼色说:“我在路上碰见一个卖画的老大娘,她的一张小画要卖一百两银子。我说:‘这么一张小画能值百两银子?老大娘说:‘这是俺传家之宝,有了它,黑夜不用点灯,家里就会红光满屋,把这画挂上十年二十年,得省多少油钱呢?我当时就和老大娘说好,先拿回来试试,一个月交钱,今天已经是半个月啦,天天半夜里时,满屋生光。”

李员外说:“你要它有什么用呢?”

智儿说:“听说,皇帝正广收宝物,把这张画送到皇宫,我岂不成了一个进宝状元,必在这里当长工受罪呢?”

李员外一听,着急地对智儿说:“好小伙子,依我看,你把这张画让给我好啦!”

智儿说:“我白白地让给你,那可不行!”

李员外说:“让你挣点利钱行不行?”

智儿问道:“你给多少?”

李员外说:“你要多少?”

智儿说:“起码二百两银子。”

李员外说:“智儿!我看一百五十两也差不多啦!”

智儿说:“这二百两银子是值得的,你的小宝明年就十六岁啦,念书也不是材料,你让他到京都将此画献给皇帝,得他个一官半职不比什么都好?”

员外听了乐滋滋地,当即回房取出四封银子,老长工用褡裢将银子装起来。

智儿也回长工房将那卷小画用纸包起,交给了员外。

员外接过那卷画,左一层、右一层地扒了十几层烂纸,才看到画卷,他惊讶地说:“这不是傅山先生的那卷画吗?”

老长工说:“这是我儿在垃圾堆上捡的。”

员外一听,怒气冲冲地扑过来就抢银子。智儿扑过去用手抓住那张画说:“你要说话不算话,我就把这张画扯了,叫你财画两空。”这句话点醒了李员外,他暗想:二百两银子在我家算个啥,他要是真的把画扯了,我儿的前程岂不成了泡影?想到这里,便向智儿哀求道:“好啦好啦,你放开手吧,银子你只管拿去!”智儿放开了画,便和老长工一起抱上银子,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李员外的大门了。

智儿父子走后,李员外懊悔地说:“谁叫咱看不起人家傅山的小画呢!”智儿父子也成了穷人心中的大英雄。

一言心语

物品不在大小。关键在于珍贵。如果你没有能力认识到其中的珍贵特点。也不要凭着感觉而轻视。

标签: 传说傅山送画故事

更多文章

  • 第一次进攻集庆——一次无厘头的城下野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城下,无厘头

    进攻分两路:南路军由徐达等人率领,主要进攻目标为集庆南方的溧水、溧阳,扫除这些地区的元军势力,切断它们与集庆的联系,然后再从南部包抄过去,与北路军一起合攻集庆城;北路军则由郭子兴舅子张天祐率领,考虑到张天祐这一路直接攻打的是元朝江南重镇,兵力上无论如何都应该予以配足。那么哪来这么多的兵士?朱元璋聪明

  • 同是皇室贵族的八贤王赵元俨与赵德芳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系,皇室,贵族

    凡是熟悉包青天的故事的人对不会对里面的八贤王赵元俨陌生,他是包拯他们在朝中最信任、最可靠的帮手,几次都力挽狂澜,就百姓与危难之中,可谓是忠臣良将的楷模。虽然包青天的故事多半是民间传说,演绎的成分居多,但是八贤王赵元俨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八贤王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从小便喜爱读书、孝敬父

  • 明熹宗:我跟斧头的那段缘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我跟,斧头,那段

    在木匠工作室比我在朝堂上办公快活,我自由而贪婪地呼吸着木头散发出的特有香味,觉得比闻着朝堂里的龙涎香还舒服。我摆弄着木匠家什,比挥动朱笔批阅奏章快活。我做成一件器物,比干出一桩政绩还高兴。我想我若是个木匠多好,这职业比做皇帝快乐多了。我干的木匠活儿都是力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大到建造宫殿,小至一只梳妆

  • 明朝大太监刘瑾:八虎之首“立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首,太监,明朝

    刘瑾是陕西省兴平人,祖上本来姓谈,只因他在六岁以前的幼年便净了身,依靠姓刘的太监得以选入宫中,所以改了姓刘,连他的父亲也改名刘荣。正德三年(1508),刘荣被封为后府都督同知。刘瑾在景泰年间(14501456)初进宫时,只是乾清宫中一个普通的厮役(“答应”)。孝宗在位时,他犯

  • 第十节 驱僧逐道,破除迷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破除迷信,驱僧逐道

    在古代,中国各朝代皇帝大多很迷信,相信“上天之命”、“运气”之说,都把自己看成是上天所生的“圣明之主”,就是上天的儿子,降到人间来统治芸芸众生的。更有相当一部分皇帝迷信到荒诞不经的地步,寻求神仙,企图得到神奇的药物,以求长生不老

  • 溧阳官衙里竟有这么一对活宝官吏:合用一个情妇,还坑民害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官吏,官衙,溧阳

    溧阳虽处于江苏与安徽交界之处,但在明代它属于应天府(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管辖。为防止官员的裙带关系干扰和破坏大明政治,开国后不久朱元璋就规定:南人北官、北人南官,就是说来个南北方官员籍贯大回避,南方人到北方去做官,北方人到南方来做官。以此而言,溧阳位于南方,当然就由北方人来当地方长官了。当时有人推荐

  • 明代秘史:明熹宗的匠才,一月之内,连丧二帝而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之内,明代,秘史

    明熹宗的匠才万历四十八年(162O年)是明朝宫廷中最为混乱的一年。常洛带病登极,做了皇帝,这便是明光宗。然而时仅一月,到九月初一,明光宗也因病中误服“红丸”而卒。九月初五,皇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这时他年仅十六岁。一月之内,连丧二帝,又接连有两个新皇帝登极,事情本已不少,偏偏又有明神宗的郑贵妃

  • 陈友谅为什么会败给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败给,陈友谅

    在朱元璋的眼中,张士诚是他成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不过,和心腹大患陈友谅比起来,张士诚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与张士诚的贪恋富贵不同,陈友谅是更为进取,颇具大将风范的对手,始终是朱元璋的眼中芒肉中刺。与朱元璋一样,陈友谅也出身贫寒,其家世代以捕鱼为业。正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给予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至正十

  • 明代就兴雅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就兴雅贿,明代

    明成弘时期,苏州籍名臣吴宽位高权重,他与吴派书画家沈周交情深厚。沈周以作品赠他,吴宽在沈周画作上题诗,为之延誉,一时间社会上尽知吴宽喜爱沈周的画,那些求见吴宽办事的人多携沈周画作相赠,致使来沈家求画者络绎不绝,沈周不堪其苦。沈周在《石田稿》中无奈地自嘲,原来自己的画作本身不足为贵,只是借助了吴太史的

  • 打败李自成张献忠的杨嗣昌,居然是被吓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吓死,张献忠,李自成

    杨嗣昌是晚明的大人物,他和他老爹杨鹤都是剿灭农民起义军的重要角色,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可比他老爹出色多了,在他的战略构想下,朱由检似乎看到了一丝中兴的希望,这个战略就是赫赫有名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张献忠迫于形势暂时投降,李自成几乎在潼关全军覆没,两位“老大”被打得差点都挂了,在之前的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