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外廓十八环绕南京众星捧月拱卫朝廷

外廓十八环绕南京众星捧月拱卫朝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831 更新时间:2024/1/8 2:52:48

今天如果您走到这10多处城门前,看到历史沧桑的痕迹,不知有何感想?对南京城门之多,老南京会向你脱口说出“里十三,外十八”的城门名。“里十三”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那么这“外十八”指的又是什么呢?这“外十八”指的就是明朝外廓的十八座城门。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修筑外廓城?外廓城的这十八门又叫什么呢?

明代南京城外的护城河在20多年的大明帝国都城建设过程中,另一项与此相配套的确保南京城池安全的外护城河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果说城墙与宫殿可能因为战争或火灾等因素将它们给毁了,而这个外护城河也能毁了不成?很遗憾,由于种种原因,明都南京的外护城河确实在今天南京城已经不能见到它原有的全貌了。但我们大致还能辨认出其原来的模样。

大明都城南京南面的护城河是利用了南唐时的外秦淮河,只不过将它拓宽到了120米,现在的外秦淮河依然很宽,至于是否还有120米,就留着地质部门去实测吧。明代南京城的东南由于没有自然河流与屏障可以利用,所以朱元璋只得下令人工开凿一条从朝阳门(今中山门)到通济门的壕沟,这条壕沟南连外秦淮河,北通燕雀湖的旧址处,今中山门外东北方向还有一段燕雀湖未被填埋的河域;城东北面往北由前湖(燕雀湖)、琵琶湖、玄武湖等这些地理上的屏障形成的护城河,是经过了加工才形成的,完成时间在洪武六年前后;南京的西北方向,有着长江天堑为屏障。这样一圈下来,整个南京城的四周都有了或天然或人工的城濠护围,应该来说,安全系数大为增加了。

南京城的这条外护城河加上明故宫皇城外的护城河人们一般称之为内护城河,中间又有坚固的城墙,“铜墙铁壁”的南京城终于形成了。这正是当年朱元璋所要的效果,可以想象当年朱元璋应该对这样的杰作满意了吧?

〇荒唐定罪牛首山,杖击一百成笑话

可有人认为,朱元璋尽管力求完美,将南京城建造得“铜墙铁壁”,但他还是留下很大的一处败笔没有将南京的南大门口的牛首山以及雨花台划归南京的城建范围之内。那么做事万般“细致”与苛求完美的朱元璋为什么会留下这么一个大的缺憾呢?

南京民间有人这么解释:朱元璋在进行南京城建规划的时候,观察了南京的山川风水,见到几乎所有的山岭都像星星捧月一样面朝着京城,而独独城南的牛首山之双峰向着外部,朝着安徽的马鞍山方向。朱皇帝非常来气,认为牛首山吃里爬外,于是下令对牛首山进行惩罚杖击一百!并给它定了罪,还一气之下将它从南京的“山川户籍”内除了名,划归了当时太平府,排除在南京城建规划外!

当然这是后人编成的一个笑话。诚然将牛首山和雨花台划归南京的城建范围之外,很有道理。但我们如果从当时朱元璋所处的实际情况与条件来看,真把牛首山以及雨花台这一带融合在一起作为南京城南的屏障,也许会耗费更大的财力物力。我们不妨想一下,当时大明帝国刚刚建立,国力有限,尤其在建设南京的城墙时,朱元璋就几次三番向沈万三寻求“赞助”,就连正史里也记载说:“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虽说朱元璋这样做多少带有劫富的色彩,但是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当时大明军队仍在外征战,确实也没有那份实力;如果再退一步来考虑,即使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南京明都城已经建有天下第一城堡通济门、聚宝门(中华门)等,外面又有外秦淮河作为安全的护城河,在那个基本上还属于冷兵器时代拥有这样的军事屏障已经足够了,如果再去耗费精力、物力和财力去规整牛首山以及雨花台这一带,在当时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说,朱元璋在南京规划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疏漏。

但有人就不这么认为了,甚至认为南京城的这等营建简直是将明皇宫置身于随时都可能被炮击的危险目标中。这人是谁?朱棣

明代南京城外的外廓城修建朱元璋在建好南京都城以后,曾亲自带领儿孙们和亲近的大臣一同欣赏他的杰作,然而四儿子朱棣的一番话,却使他和军师刘伯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〇朱元璋赐橘子,马皇后赐桃子,刘伯温却不敢吃,他要逃命。这是为什么?

传说朱元璋携儿孙、大臣们登临紫金山巅,俯瞰着南京城,一时间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对儿孙们感慨道:“我自幼贫苦出身,如今辛苦半生,有了这骄人的江山,再看看这都城建造得怎么样?”听到这席话,儿孙与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并附和说这南京城修建得如何雄伟庄严、如何稳固牢靠。朱元璋听了心里舒服透顶。

就在这时,14岁的四儿子朱棣却乌鸦嘴说了一句:“这南京城是谁帮您设计的?是不是军师刘先生刘伯温?父王您仔细看看,如果在这紫金山上架了一门炮,还不是炮炮都可击中紫禁城啊!”闻听此言,朱元璋脸色大变。朱棣确实是乌鸦嘴,但他也道出了南京都城规划建设中的缺陷。就现有都城来说,东有钟山,南有聚宝山,北有幕府山,等等,这么多的重要制高点都规划在南京城外,对都城的军事城防极为不利啊!想到这里,朱元璋几乎是一身冷汗。由此他对全面负责筹划和修建南京城的刘基产生了极大的愤恨,甚至是恨极了,原来这个刘老先生竟然这般居心不良。回宫以后,他马上命太监给刘基送去一盘橘子。刘基看了,立马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我们平常吃橘子还不都是剥皮抽筋地吃啊,刘基知道皇帝送他橘子的意思,是要将他剥皮抽筋。他急啊,这怎么办?忽然间他想到了马皇后,因为大臣们都知道,当今皇帝只有跟原配马皇后一直相敬如宾,平日什么人的话都可能听不进,只有马皇后劝解几句或许还有用。可在向马皇后求救之后,刘基没想到马皇后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差人送来了一篮子桃子。刘军师多聪明啊,立马明白马皇后的意思,叫我快逃(“桃”的谐音)!于是,刘基连夜逃往镇江茅山去当道士了。

对于这样的民间传说,我们该信几成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故事的可信度。

传说这事是在朱棣14岁时发生的,而朱棣出生于1360年,这么说来,这件事就应该是在1374年发生的。可这故事又据说发生在南京城建成以后,我们都知道南京城建成是在1386年以后的事。这样看来,第一个漏洞:时间上的冲突就出现了。

其次,如果按照史料记载南京城建好的时间1386年,彼时的刘伯温在哪里呢?这时的刘伯温早已不在人世了,《明实录》和《明史》都记载说:洪武八年(1375)四月,“诚意伯刘基卒”。所以怎么可能在死后11年他再次被赐死呢?

那为什么民间会有这样的故事流传呢?我认为有这么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为了美化朱棣。在这个故事中,朱棣说的炮炮都能打中紫禁城,明显地是在渲染朱棣从少年时候起就比他的打天下的父亲更加有眼光、更有胆识,似乎是为了说明朱棣的“伟大”自古英雄出少年么。因此我认为,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故事”,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即朱棣在当了皇帝之后,找了几个文人墨客为自己杜撰一些“故事”,这样就能显现他篡位皇帝天生就是“非凡之人”“千古一帝”。

其二,为朱棣的败家子行为寻找开脱的借口。朱棣篡位登基后,着手迁都北京,将南京明皇宫视为敝屣,败了祖宗的基业,好端端的南京城里的“朱家”开始散在他的手里。这不是败家子行为还是什么呢?而子孙败家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人人都切齿痛恨的不耻行为,既然败了家,朱棣当然要想方设法寻找理由和借口,为自己辩白;而在这个传说里,恰恰巧妙地为他败家行为找到了开脱的借口:这明皇宫你们建得不好啊!所以我就不想要了,我要迁都。

明代南京外廓城的18道门我们否定了朱棣挑出明初南京城建设的瑕疵之说,并不是讲朱元璋在位时对自己建造的南京已经十分的满意。事实上,我在前面已经讲过,朱元璋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的苦难与缺憾太多了,造成了他成年以后内心深处一直有着强烈追求完美的心理。由此而言,大明都城建成以后,或许真有如前面传说中所讲到的朱棣那样具有真知灼见的高人,给朱元璋指点了迷津,也许朱元璋自己反复琢磨出来都城可能存在的隐患,所以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又下令在南京京城外面建造外廓城。外廓城主要利用南京城外的黄土丘陵依山傍水筑成,只在附廓险隘之处才用城砖砌墙开门,其余皆以山埂培土夯成,俗称土城头。外廓城周长号称180里,实际周长为120里,其中砖砌部分约40里,占整个外廓城总长的1/4不到。土城一般高约8米,上宽7米左右,最早筑有15~16座城门。洪武二十三年有驯象门、安德门、凤台门、双桥门、夹岗门、上方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外)金川门,“凡十五门”;洪武二十四年,置京城外十六门,并置千户所,各铸印给之。洪武二十八年时的外廓十六门为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高桥门、沧波门、夹岗门、上方门、凤台门、大驯象门、小驯象门(陆容笔记中载为“双桥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江东门、佛宁门、上元门、观音门。

南京外廓城十八城门最早出现似乎是在明英宗时代,正统四年(1439)九月,“命修南京驯象等十八门外城,以夏秋久雨浸颓故也”。但即便如此,南京外廓城的十八城门似乎与后世南京民间流传的并不完全相同。

由于“外十八”主要是由土堆和高丘构成,自身有问题,加上岁月的流逝和战争的破坏,南京外廓城十八门至今已荡然无存了。但它们曾存在过,那么南京外廓城到底有哪十八门?

东面6门,它们分别是:姚坊门,也就是如今地名化门;仙鹤门,如今此地名仍然沿用,在仙林一带;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这几个地名如今也都在用。

南面6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大驯象门、小驯象门,这些地名我们如今都还常常听到。

标签: 众星捧月南京外廓

更多文章

  • 古代的美女怎么打扮自己的?胭脂是这么用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胭脂,自己的

    我们现在的人都知道世上的四大邪术!泰国的变性!韩国的整容!日本的化妆!中国的PS!只有懒女人没有丑女人!怀念古代的纯天然美女?其实古代美女也对化妆十分热衷呢。在看电视剧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词,胭脂。胭脂这个东西可是在先秦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呢。不过也有说是起源于匈奴,最有利的一个证据就是在辽西出土的女神

  • 纲纪修明:说说永宣之治那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修明,纲纪

    卷一·生不逢时父不爱受封燕王立军功序言第一节生不逢时,跌停童年第二节受封燕王,太祖关注第三节出征漠北,建立军功卷二·实力膨胀欲望涨靖难之役定乾坤第一节和尚送帽,助长野心第二节太子病死,太孙嗣位第三节叔侄争权,心理暗战第四节韬光养晦,蓄势待发第五节靖难之役,乾坤已定第六节建

  • 徐光启修《农政全书》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全书,徐光,故事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一个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他家祖上经商,到父亲时归田务农。他出生时,家道中衰,所以自幼对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活动都不陌生。徐光启少年颖悟,“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万历九年(1581)中

  • 明代石嵉《流民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代,流民

    《汉书·鲍宣传》载,汉代豫州牧鲍宣认为流民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7种:“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zhì),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总之流民产

  • 历史上真有八贤王这个人吗?为何他没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他没,当上,真有

    小时候看过一部片子,名叫《少年包青天》,除了几位主角给人印象深刻之外,陈道明老师饰演的八贤王同样令人记忆犹新。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八贤王这个人呢?如果有,那么他为何没能当上皇帝呢?八贤王其实最初是因为杨家将的小说演义才被大家所熟知的。有人认为他是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也有人认为是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

  • 朱棣谋反后,立马打破朱元璋的一条祖制,结果却为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下了,明朝,祸根

    大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命人锻造了一块儿铁牌,上书“内臣不可干涉政务,犯者斩。”内臣,即宦官(宦官),朱元璋用那条铁令劝诫宫廷的宦官,千万别干涉政务,不然必被杀头。朱元璋之所以会那样做,是汲取了汉唐宦官专权之祸,它是祖制,朱元璋还将它载入了《皇明祖训》。早在洪武元

  • “郭桓大案”详细解读——除贪务尽洪武犯难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案,洪武,详细

    如果说空印案的定性为明初“腐败三大案”中最冤的一个,那么又过了十年发生的郭桓案从性质上来看,倒是地地道道的腐败大案。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惊天大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性的丑陋贪欲恶性膨胀。人性的丑陋贪欲恶性膨胀“郭桓案”洪武十八年(1

  • 明代最惨的一清官,被皇帝罢官,因没钱回乡把自己的女儿给卖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回乡,清官,自己的

    清正廉明,造福一方,一直以来都是每一位做官人的理想。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记述,许多时期,清官和贪污犯通常都是共存的,但事无绝对,就拿明代初年而言,那时候官场就十分清正廉明。今天要说的就是明朝一个清官的事情,话说,在当时有一个叫曾秉正的人,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然后被赶回老家,最后却在半路被抓回来阉了

  • 明英宗复辟“夺门之变”始末:无能英宗复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始末,无能,英宗

    明英宗复辟“夺门之变”始末,无能的英宗如何成功复位。明朝土木堡事变中,瓦剌俘获了明英宗,明军大败,瓦剌首领以先以皇帝要挟明朝屈服。明朝内部出现了两派,一派主张投降,答应瓦剌一切条件索回皇帝,而以丞相于谦为首的一派则主张另立新帝,摆脱瓦剌控制,从头再来。最后于谦获得胜利,立了英

  • 内阁首辅张居正真的和李太后之间发生过什么吗?张居正给李彩凤做的三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内阁,太后,张居正

    李太后来自民间,原名李彩凤。由于生活贫困被父亲卖到当时的裕王府(裕王就是后来的隆庆帝)当丫头。李彩凤到裕王府做婢女之后,有一次被裕王临幸了,生下了小万历。等小万历登基之后,她就成为了李太后。李彩凤为人非常质朴,地位尊贵却从不恃宠耍威。她和隆庆帝的正室陈皇后的关系也很好,小万历很小的时候,李彩风每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