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四、义军四起 上吊煤山

四、义军四起 上吊煤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84 更新时间:2024/1/23 5:08:56

明朝自万历末年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开始对百姓进行疯狂压榨下,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尤其陕西地区更成为农民运动的核心。八百里秦川人口密集,物产富庶,全国的社会矛盾在这里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明朝藩王对这里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最为困苦。而且陕西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民族斗争复杂,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深刻。所以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战争的地区。不久以陕西为先声,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手工业者罢工不断发生,明朝统治风雨飘摇。

七年(1627年)三月,时逢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人民死活,催逼赋税,饥民们被逼上了绝路,白水饥民王二率领这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起义造反,他高声向大家问道:“谁敢杀死知县张斗耀?”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于是饥民们一鼓作气冲进县城,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一旦点燃,马上形成了燎原之势,各地纷纷举兵响应,第二年起义爆发达到顶峰,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当时李自成就在高迎祥军中。这当时力量最强大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攻占了领府谷,称王设官,建立了临时政权。但农民起义军过于分散,各自为战,而且成份复杂,彼此之间的争权夺利也很严重,所以在崇祯即位之初并没有动摇明朝根基。

但陕北起义震惊了明朝上下,统治者打算采用恩威兼施的策略尽快平息农民起义,三边总督杨鹤奉命平息农民叛乱,在明军剿抚兼施进攻下,陕西战场义军或是壮烈牺牲,或是接受了朝廷招安,而且很多反复无常之人时降时叛,局面复杂。为避开明军锋芒,陕西起义军转移到了山西。起义军中最有影响的王嘉胤死后后,其部下王自用联合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等各股力量,号称36营,在山西继续战斗,农民起义军开始协同作战阶段,义军势力壮大,宣告了明朝招抚基本失败,而这时在袁崇焕出关抗御清兵,边防形势好转,崇祯任命洪承畴任三边总督,集中了更大的兵开始围剿起义军。王自用在崇祯六年(1633年)作战牺牲。

起义军在高迎祥领导下与明军展开了激烈博斗,损失惨重。起义军被迫由山西转入河南。明廷调集大军3万余人,在崇祯六年冬天将义军包围在豫北。为了摆脱困境,起义军诈降明廷,使明军停止了进攻。待十月底,黄河结冰,义军遂出其不意溃围而出,南渡黄河进入中原,分道直扑安徽、湖广、四川。农民起义从局部问题变成了明廷的心腹之患。

为了应对这种形势,朱由检任命延绥巡抚陈奇瑜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总办剿灭义军军事。崇祯七年(1634),陈奇瑜集中各路明军在湖北取得局部胜利,又将义军赶回陕西。但是在义军在向陕西退却的汉中栈道中,巧妙突破了明军在车厢峡的包围,置之死地而后生。崇祯帝羞恼成怒,一怒之下将陈奇瑜下狱治罪,又调回镇守辽东的洪承畴接任五省总督。义军再次返回中原,很快打下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掘了朱家的祖坟。

凤阳失陷的让皇家丢尽了脸面,崇祯帝在群臣面前痛哭流涕。感到自己实在是愧对列祖列宗。他亲赴太庙祭告祖宗,希望能得到祖先原谅,同时发布《罪已诏》向天下承认自己的罪责。同时他他严令吏兵二部追查凤阳失陷的原因,凤阳巡抚杨一鹏被逮捕处死,大批官员受到株连。随之,各地拼凑了7万官兵,筹集拨军费100多万两,限洪承畴6个月之内荡平义军。洪承畴再次大举进攻河南。义军主力避其锋芒又回到了陕西,消灭了明军的几支部队。尤其是李自成在真宁消灭了明军精锐曹文诏部,极大鼓舞了义军士气。高迎祥部队则继续在中原活动。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崇祯又任用卢象升总督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等处军务,和洪承畴形成西北,东南两个方向的夹击之势。可惜六个月期限过后,东南、西北两路皆无捷报。崇祯一面给洪、卢二人施加压力,然后又继续下达大赦令,表示要赦免起义农民,希望能够分化瓦解农民军。

崇祯九年(1636)五月明军部队终于又占据了上风,卢象升联合洪承畴在周至地区击败高迎祥部队,生擒了高迎祥。李自成被迫离开陕西进入宁夏、甘肃。短时间内农民起义军的势头被补灭,出现了天下将平的征兆。几个月时间之后李自成又死灰复燃,领兵从甘肃反扑四川,烽烟再起,张献忠、罗汝才复又驰骋于中原,天下形势更加混乱。

崇祯十年(1637)三月,崇祯帝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内外军政。对于剿灭农民起义,杨嗣昌有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十面张网的战略。让总督和总理分别统兵,各负其责。总督依旧是指挥平定叛乱多年的洪承畴,至于总理杨嗣昌推荐的两广总督熊文灿,杨嗣昌坐镇中央担任总调度。厉兵秣马,扬言三月内在全国范围消灭农民起义。杨嗣昌的策略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消灭了很多小股义军力量,而起义军主力却越打越强,逐渐形成为两支劲旅,一支是张献忠,另一支是李自成,张献忠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带活动;李自成则控制了甘肃、宁夏、陕西等地。

崇祯十一年(1638年),洪承畴集中了优势兵力,再次让起义军蒙受了很大损失。李自成兵败梓潼,退守岷州(今甘肃岷县)、临洮。张献忠败于南阳、麻城,投降了明军,李自成转进入河南。但是张献忠并不是真心接受明而暗中积蓄兵力,准备东山再起。朝廷也很快发现张献忠的意图,准备派兵镇压。张献忠先发制人,公元1639年五月,在谷城杀掉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打起了起义的旗号。和张献忠一起投降罗汝才也起兵响应。明朝总兵左良玉被张献忠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带着几百残兵败将逃回,崇祯帝一怒之下把主帅熊文灿和总兵左良玉都革职务,另命兵部尚书杨嗣昌亲自带兵湖广围攻张献忠。

杨嗣昌手拿崇祯帝的尚方宝剑,挥十万人马包围了了襄阳。张献忠转移到玛瑙山,但由于队伍里有奸细通风报信,起义军陷入敌人包围圈里,虽然最后突围成功,但是损失了大量金银、战马。张献忠的妻子和儿子也被俘虏。张献忠本人带领一千名骑兵,从湖北转移到四川。杨嗣昌在后紧追不舍,在重庆指挥作战,准备在四川一举消灭起义军。

杨嗣昌在四川到处张榜许诺谁能抓住张献忠,就赏金万两,加官进爵。但是四川其实还是起义军的势力范围,第二天在杨嗣昌的行辕里,就出现了许多标语,上面写着:“有能斩杨嗣昌头的,赏银三钱。”杨嗣昌大怒加派出大批官军四处追剿起义军,张献忠起义军却打起了游击战,让官军捉摸不定,第二年正月,官军才好不容易在开县追上起义军。但是明军长途追击疲劳不堪,张献忠率部从敌军背后发动攻击,很快就把官军打全部崩溃,将领刘士杰被杀,后来,张献忠发现杨嗣昌把重兵都已经转移到到四川,而襄阳兵力空虚,就摆脱追击明军的纠缠,突然带兵离开四川,一天一夜着行了几百里,调头进攻襄阳。

标签: 义军四起

更多文章

  • 国子监祭酒宋讷为什么在家里发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国子监,在家里,祭酒

    明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第一大学的校长)宋讷本是朱元璋在文化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忠实地执行朱元璋的军事化或者说是“法西斯式”的治校宗旨,对国子监的监生实行政治高压和奴化驯服。但即使是这么一个忠实的“文教战线”上政治可靠

  • 明代《授职到任须知》——工作职责及须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工作职责,明代,须知

    洪武年间,各级地方官吏从被委任授职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得遵守一套严格的工作规范与职责标准规定《授职到任须知》。这个《授职到任须知》由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并颁行天下,分为祀神、制书榜文、吏典、印信衙门、狱囚、起灭词讼、田粮、仓库、会计粮储、各色课程、鱼湖、金银场、窑冶、盐场、系官房屋、书生员数、耆宿、官户

  • 风流才子唐伯虎为什么悲剧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伯虎,悲剧,风流才子

    随着《唐伯虎点秋香》、《风流才子唐伯虎》等影视剧的热播,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唐伯虎给人留下的就是一位才华卓着、风流倜傥、纵情山水的潇洒公子哥儿形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人们似乎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唐伯虎风流成性的评价之中。然而,真实的唐伯虎却并不是像影视剧中所描述的那般,也不是像人们所津津乐道传

  • 汪广洋第二次出任右相和朱元璋对淮右集团中坚骨干的最后忍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集团,骨干

    〇汪广洋在广东准备了3年的反击皇帝朱元璋在想汪广洋,身为广东参政的汪广洋也在想皇帝,他不仅在想皇帝,而且还在琢磨皇帝将他逐出南京城的根本原因。汪广洋是这么想的:过去自己之所以能入值中书省,还不是因为皇帝圣明,再说皇帝是神圣的,绝对不容置疑。自己之所以最后被贬黜出中书省,主要是胡惟庸来了的那半年处处表

  • 明代正统年间兀良哈三卫叛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年间,明代,正统

    元朝末年,大量散居在内地的蒙古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已逐渐与当地汉人融合。而居住在漠北的蒙古族人,则仍以从事游牧生产为主。元亡,漠北蒙古族分为三部: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者,为兀良哈部;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者,为鞑靼部;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者,为瓦剌部。

  • 明代版的“隆中对”:先西后东或先陈后张、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全国,明代,隆中对

    浙东“四先生”到达应天的当天,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予以召见,开口便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这段话的前一句是客套话,后面才是朱元璋所要问的核心主题:如今天下纷争,狼烟四起,什么时候才能天下重新一统、社会安定?章溢当即回答道:&ldq

  • 明代秘史:小官吏实封奏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官吏,明代,秘史

    小官吏实封奏书传事太监禀报:佥都御史邓文铿、御史裴承祖求见皇上。朱元璋合起奏章,说:“叫他们进来吧。”邓文铿、裴承祖见礼之后,朱元璋温和地问道:“二位卿家见朕,有什么要事言奏?”邓文铿、裴承祖对视一眼,迟疑片刻,邓文铿连忙奏道:“启禀上位,臣接兰县河桥巡检司吏郑公炎实封奏呈,不敢怠慢,故而急于陛见皇

  • 朱元璋致力的“乡村自治”之多轨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之多,乡村,朱元璋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自治的乡村”要是“铁桶”一般,自己搞自己的一套,那怎么办?朱元璋是个细致之人,他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关怀真可谓“无微不至”。他还曾设计出乡村自治的多轨制,什么意思呢?就是“乡村自治”中

  • 史上最有魅力的皇帝,都被战俘了,还被敌人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史上,战俘,最有

    明代的皇帝正常的似乎没几个,无论是后宫之际还是朝廷的事,可是今日要聊的那位皇上,可以说是知性优雅,按常情而言,被捕的战俘许多都难逃一死,但是朱祁镇确是个列外,不仅由于他是一国之君,最关键的,还是他的思想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史上最令人叹息的一场战争就是土木堡之变了,五十万大军输得十分惨烈,忠臣良

  • 魏忠贤的故事:独揽朝政,残杀忠臣,兴建生祠,败亡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忠臣,故事,朝政

    第一节独揽朝政明朝末年,文盲无赖魏忠贤为了能发迹而自施宫刑,后来竟一跃而成为主宰明朝前途命运的铁腕巨奸。他残杀大臣,屡兴冤狱,众佞巨拜倒在他脚下,竞相迎奉;他明明还活着,而生祠却遍布海内,他的党徒焚香进烛,叩首礼拜,上演了一幕幕人间闹剧剧。魏忠贤原名进忠,号完吾,河北肃宁人,明朝天启二年,由熹宗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