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十章 穿越到明朝去当兵

第十章 穿越到明朝去当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333 更新时间:2024/1/17 13:57:05

如果一旦穿越回明朝当军人,做横刀立马的将军,自然是无比盼望的。然而要成为将军,在明朝也是不容易的。明朝将军的来源,早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的将军,也就是明朝开国名将的后人,靠着家族爵位的世袭一步到位。另一种就是草根出身的将军,也就是本身是个士兵,通过屡立战功,最终走将军的高位,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容易的。

最不容易的,自然是从小兵干起的那种。穿越成这一种,首先就要先从小兵干起。而要干好,就要首先了解明朝建国后的军事制度。明朝建国的军制,叫卫所制。按照官职等级的划分,最高军事机关叫“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设中,左,右,前,后五个都督府,五个都督府不相统辖,分别管理京城以及各地的军队。地方各省的军事长官,叫做都指挥使,指挥使下面,就是基层军事单位卫所。卫所中的“卫”和“所”,其实是两级军事单位,卫的士兵总数为5600人,管辖五个所,每个所的人数在1120人。卫所的最大特点,一是军事保障自给自足,国家划拨给卫所土地,称为军屯,军队除了操练之外,还要耕种土地维持生活。卫所的成员除了士兵外,还有士兵家属,称为“军户”,属于世袭当兵。划给军队的土地,则称为军屯。这种制度的好处,就是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军费开支,而且可以保证维持数目庞大的备军,军屯的生产更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按照朱元璋的话说,就是“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粒钱粮”。二,则是确保军队的绝对忠诚,卫所制度确立后,军队的权力也被拆分,五军都督府虽然是军队的最高机关,但是都督府对于军队只有管辖权而无调度权,统兵打仗调度军队,要有官负责的兵部来执行,没有兵部的命令,调动百人以上军队就形同谋反。而一旦遭遇对外战争,明朝军队的集结,则是通过向各卫所调兵的方式,再给予统兵大将带兵权,称作专征,虽说打仗的时候在一块,但打完了仗后,参战的士兵,哪个卫所来的回哪里去,相互间不相统属,比起唐朝同样性质的府兵制来,卫所对于士兵的控制力更强,既保证士兵的战斗力,也能杜绝将领培植私人势力。所以终整个明朝,军队始终保持着对中央集权的绝对拱卫,除了由藩引发的“靖难之役”外,从未发生过地方军事长官脱离中央割据自立的事。而在这套制度下,明朝军队的总人数,也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记录洪武年间在册的军队总数,多达一百八十万。

而如果你穿越成为卫所制度下的一个士兵,那么在明朝的户口本上,你的户口写的就是“军籍”,和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普通老百姓的户口叫“民籍”,是归明朝“六部”中的户部来管辖,而你则是由卫所所属的都督府来管辖。如果你入了军籍,那你全家都是军籍,而且世代不能脱籍为民,可谓一人当兵,全家都是兵,而且代代都是兵。你的家属,就被称为军户,家里当兵的你,被称为正军,你的儿子,则被称为丁。如果“正军”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了,那么这个名额就由这个家中的“余丁”来继承。如果说这个家庭所有的人都牺牲了的话,那么这个家庭的军户名额,就需要从这个家庭的籍贯所在地,重新找一户家庭来递补。而在待遇方面,军户家庭是有一些好处的,比如国家会划拨给军户家庭私田,由军属来耕种,并按照户部的赋税规定缴纳赋税,但家中当兵的“正军”,却要去耕种国家的土地军田,军田产权属于部队,早期由士兵耕种,后期因为士兵逃亡过多,主要招纳流民耕种,需要缴纳规定的赋税,其实就是给国家当佃农,公田的收益,就是明朝早期军费开支的主要来源。同时,军丁还需要负担戍守京城的任务,一旦被选中了,那么每年农忙过后,就要调度到京城守卫,路费要自理,而且要到第二年农忙开始前才能回来,可谓来回折腾。

而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在这个体制下的艰辛是很多的,首先是任务重,明朝卫所制规定,边境上百分之三十的军队用于作战,百分之七十的士兵用于种地。而在内地卫所,通常是百分之八十的士兵用于种地,百分之二十的士兵用于作战。虽然明朝早期设定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考核制度,定期就要抽调考核训练,还要给予赏罚,尤其是作战部队成员,通常都是考核中的优秀者。但是绝大多数的士兵,日常的主要工作还是种地。而且即使是种地,受的盘剥也是极重的,你家里的地,要按照民田的赋税缴税,而你工作中重的地,要按照比民田高得多的税,向部队缴税。另外定期还需要抽调服役,到京城值班。一旦遇到战事,如果你编入了作战部队,更需要按照命令开赴边境,执行保家卫国的使命。

而随着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卫所制也出现了大问题,其中直接的问题就是:军队的士兵和土地大量流失,被划为了私产。士兵的流失,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土地兼并,大量本来属于军户的私田,被豪强地主以及军队将领,用各种名目私吞,军户没了地,却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最后没办法只要跑路。同时正军所负担耕种的军田,也容易被当地军事将官吞并,原本给国家当佃户的士兵,变成了给将领自己家当佃户。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士兵的地位更加底下,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擅自调动一百名士兵就形同谋反,可到了中后期,士兵们经常被调动,给达官贵人家里干私活。没有了土地经济的保障,士兵人员也严重缺编,经常是账册上有数目庞大的士兵数量,仔细一查对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而且仅有的士兵,也经常是一些老弱残兵。如此一来,曾经横扫天下的大明军队,就变得越来越不给力了。明朝战斗力的退化,从中期开始局面就非常严重。比如“土木堡之变”后,名将郭登临危受命,担任边防重镇大同的总兵。到任后才发现,按照账册,大同原本应该有兵马八万多,实际却只有一万多。边防重地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部可汗阿勒坦发动庚戍之变,率军打到北京城下,当时号称明朝最精锐的十二团营,却多些老弱残兵,根本不敢迎战,逼得明王朝无法,只得假装媾和拖时间,等着各地增援部队赶来了,这才把阿勒坦逼退。

而相比于卫所制的这些问题,对于士兵们来说,卫所制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它的僵化,在这套制度下,将领的后代永远是将领,士兵的后代永远是士兵,当兵的种地打粮或者修墙铺路,都基本上很难出头,除非是战场上立了大功,可具体到卫所里,进入作战部队的几率,在边境是百分之三十,在内地是百分之二十,进了作战部队,碰到立功机会,也同样是困难的,如此一来,士兵自然没积极性。随着明王朝的演进,越发失去保障且没有积极性的明军,战斗力也一度直线下降。

标签: 明朝第十章

更多文章

  • 四、义军四起 上吊煤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义军,四起

    明朝自万历末年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开始对百姓进行疯狂压榨下,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尤其陕西地区更成为农民运动的核心。八百里秦川人口密集,物产富庶,全国的社会矛盾在这里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明朝藩王对这里的农民横征

  • 国子监祭酒宋讷为什么在家里发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国子监,在家里,祭酒

    明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第一大学的校长)宋讷本是朱元璋在文化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忠实地执行朱元璋的军事化或者说是“法西斯式”的治校宗旨,对国子监的监生实行政治高压和奴化驯服。但即使是这么一个忠实的“文教战线”上政治可靠

  • 明代《授职到任须知》——工作职责及须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工作职责,明代,须知

    洪武年间,各级地方官吏从被委任授职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得遵守一套严格的工作规范与职责标准规定《授职到任须知》。这个《授职到任须知》由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并颁行天下,分为祀神、制书榜文、吏典、印信衙门、狱囚、起灭词讼、田粮、仓库、会计粮储、各色课程、鱼湖、金银场、窑冶、盐场、系官房屋、书生员数、耆宿、官户

  • 风流才子唐伯虎为什么悲剧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伯虎,悲剧,风流才子

    随着《唐伯虎点秋香》、《风流才子唐伯虎》等影视剧的热播,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唐伯虎给人留下的就是一位才华卓着、风流倜傥、纵情山水的潇洒公子哥儿形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人们似乎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唐伯虎风流成性的评价之中。然而,真实的唐伯虎却并不是像影视剧中所描述的那般,也不是像人们所津津乐道传

  • 汪广洋第二次出任右相和朱元璋对淮右集团中坚骨干的最后忍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集团,骨干

    〇汪广洋在广东准备了3年的反击皇帝朱元璋在想汪广洋,身为广东参政的汪广洋也在想皇帝,他不仅在想皇帝,而且还在琢磨皇帝将他逐出南京城的根本原因。汪广洋是这么想的:过去自己之所以能入值中书省,还不是因为皇帝圣明,再说皇帝是神圣的,绝对不容置疑。自己之所以最后被贬黜出中书省,主要是胡惟庸来了的那半年处处表

  • 明代正统年间兀良哈三卫叛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年间,明代,正统

    元朝末年,大量散居在内地的蒙古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已逐渐与当地汉人融合。而居住在漠北的蒙古族人,则仍以从事游牧生产为主。元亡,漠北蒙古族分为三部: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者,为兀良哈部;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者,为鞑靼部;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者,为瓦剌部。

  • 明代版的“隆中对”:先西后东或先陈后张、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全国,明代,隆中对

    浙东“四先生”到达应天的当天,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予以召见,开口便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这段话的前一句是客套话,后面才是朱元璋所要问的核心主题:如今天下纷争,狼烟四起,什么时候才能天下重新一统、社会安定?章溢当即回答道:&ldq

  • 明代秘史:小官吏实封奏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官吏,明代,秘史

    小官吏实封奏书传事太监禀报:佥都御史邓文铿、御史裴承祖求见皇上。朱元璋合起奏章,说:“叫他们进来吧。”邓文铿、裴承祖见礼之后,朱元璋温和地问道:“二位卿家见朕,有什么要事言奏?”邓文铿、裴承祖对视一眼,迟疑片刻,邓文铿连忙奏道:“启禀上位,臣接兰县河桥巡检司吏郑公炎实封奏呈,不敢怠慢,故而急于陛见皇

  • 朱元璋致力的“乡村自治”之多轨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之多,乡村,朱元璋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自治的乡村”要是“铁桶”一般,自己搞自己的一套,那怎么办?朱元璋是个细致之人,他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关怀真可谓“无微不至”。他还曾设计出乡村自治的多轨制,什么意思呢?就是“乡村自治”中

  • 史上最有魅力的皇帝,都被战俘了,还被敌人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史上,战俘,最有

    明代的皇帝正常的似乎没几个,无论是后宫之际还是朝廷的事,可是今日要聊的那位皇上,可以说是知性优雅,按常情而言,被捕的战俘许多都难逃一死,但是朱祁镇确是个列外,不仅由于他是一国之君,最关键的,还是他的思想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史上最令人叹息的一场战争就是土木堡之变了,五十万大军输得十分惨烈,忠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