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景帝朱祁钰简介:过渡政权中的景帝怎么死的?

明景帝朱祁钰简介:过渡政权中的景帝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743 更新时间:2023/12/14 3:09:19

明景帝是明英宗惟一的弟弟,是他收拾了英宗土木堡之变的烂摊子,是他将英宗从蒙古人手中救回,也是他成了英宗两次执政之间的过渡者。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人生,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也先率蒙古大军入寇,边关告急。不懂军事的王振,好大喜功,不顾群臣的反对,怂恿英宗亲率50万大军北征。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发生,英宗被俘;随军大臣,自太师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而下50余人、200余名高级将领,均死于乱军之中;几十万士卒也命丧黄泉。更为重要的是,王振把整个明朝拖到了灭亡的边缘。蒙古铁骑的兵锋日益进逼北京。皇帝被俘,国家将亡,所有人不禁联想起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明朝上下乱作一团。

“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稳定政局,选择谁来填补英宗被俘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成为首要问题。按理说,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是最佳人选。可他只有二岁,即使登基即位,跟没有是一样的。于是,宣宗的二皇子、英宗的同父异母弟弟朱祁钰,当仁不让地被众臣推举为监国(监国的作用通常是临时的,救急的)。

“土木之变”后的第八天,景帝以监国的身份登殿主持朝政,接受百官叩拜。紧接着,一场政治清算运动在朝堂上打响。群臣纷纷指责王振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要求对王振余党进行清除。王振的死党锦衣卫都指挥马顺则为王振辩解。结果以王竑、曹凯为首的文臣蜂拥而上,当场把他活活地打死;还将王振的同党毛贵、王长随从内宫揪了出来,杀死在朝堂。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左顺门事件”。

朝臣虽然抄了王振的家,解了心头之恨,但眼下的局面却让他们一筹莫展。也先以被俘的英宗为奇货可居,不断向明朝索要财物。边关将士碍于英宗的皇帝身份,不敢组织抵抗。形势还在继续恶化。也先竟然挟持着英宗,向北京挺进。若要死守北京,必须有新君的出现对抗也先手中的王牌,从而促使军民一心。于是自八月二十九日开始,群臣上奏,请求朱祁钰继承皇位。

历史把朱祁钰推到了前台。朱祁钰只比英宗小一岁。但在“立嗣以长”的时代,他根本没有任何可能登上皇位。虽然在群臣的要求下以监国的名义管理国家,但这些都非出于他的初衷。尤其是刚为监国之时,朝廷上当场发生大臣群殴,并出了人命,这是亘古未有之事。面对这样的大臣,他怎能保证大臣不会对他有所冒犯?况且,城外有强大的敌兵,说不定哪天就会攻进紫禁城,自己做亡国之君,成为历史罪人。宋钦宗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这个皇帝位置,在这时可没有任何诱惑力。更何况英宗尚在人世,朝中自己又没有任何权势,不知哪天英宗回来,那时自己又不知道会是什么下场。他认为这个皇帝不做也罢,于是坚决不肯继位。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在群臣的始终坚持下,朱祁钰被迫于九月初六日即皇帝位,是为景帝,遥尊远在蒙古的英宗为太上皇,英宗的幼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在景帝和于谦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斗争,瓦剌的蒙古大军被撵出了长安城。北京平安了,国家保住了。当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喜讯传来时,朱元璋的子孙度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没有重演北宋末年的国耻。景帝成为抵御外侮的皇帝,成为了勇担重任、临危受命的明君。朝野上下一片叫好声,使得景帝的声望达到了最高值。

群臣的颂扬、万民的景仰,让景帝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感。即位以来,周围人态度转变,那种卑躬屈膝是他当藩王时永远体会不到的。他深深地被眼前的荣耀所吸引。可是,活着的英宗却让他不能安心地当皇帝。也先在军事上无法取得胜利后,便不断宣称要把英宗送还北京。毕竟,留着这么一个不值钱的过期皇帝,既不能换回钱财,又捞不到好处,在手中的贬值速度比血汗宝马跑得还快,这个鸡肋不要也罢。景帝为了捍卫自己的地位,借口这是也先的阴谋,拒绝接纳。可是,大臣们却不理会景帝的感受,不断要求迎回他们的太上皇。在他们看来,英宗总在敌人手上,是国家的耻辱,有损国威。景帝急了,生气地说:“此大位非我所欲,盖天地、祖宗及宗室文武群臣之所为也。”也就是说,我本不想继位,当初是你们强迫我继位的。但气归气,大臣的呼声实在是太高了。景帝心里虽不痛快,但孤掌难鸣,也只得无奈接受于谦等人的建议,迎英宗回国。景泰元年(1450)八月初二日,英宗终于踏上了南归的行程。八月十九日,朱祁镇回到北京。景帝的心病还是回来了。

英宗、景帝这两位兄弟仅仅一年未见,却有隔世之感。一年中发生了太多的变故。“土木堡之变”,不可逾越的地位鸿沟,让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兄弟的温情。可是权力却改变了一切。同样的皇帝身份,让他们把对方都视为权力上的威胁,最后一抹柔情的面纱也被无情地撕掉了。景帝把他的哥哥当做一颗定时炸弹。为了保住权力,景帝把惊魂未定的英宗直接送入南宫软禁起来;并派王骥为南宫守备,率领一支卫队,严密地看守着哥哥。而政治上进行投机的大臣,更是在旁边煽风点火。御史高平上言:南宫树木繁多,恐生叵测,于是景帝尽伐之。这一切让软禁中的英宗时时刻刻地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

景帝登基之时年仅21岁,在他的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保住皇位,也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景帝开始走上他的明君之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勤政,改变大臣对英宗的怀念,奠定自己正统君主的地位。针对英宗时期王振专权的现象,景帝限制太监的势力;同时广开言路,树立朝廷新风;对国计民生更是关注,社会上呈现出一派蓬勃的生机。

当景帝的政策成功之时,也意味着他获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本。为了彻底清除英宗的影响,他开始对皇太子的位置动上了脑筋。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取代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景帝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为了得到大臣的支持,朱祁钰不惜向大臣行贿。一场皇帝行贿大臣的闹剧开始了。卷进皇帝贿金丑闻的有首辅陈循、次辅高毂,阁员商辂、江渊、王一宁、萧锑等六位朝中大员。他们每人接受了皇帝黄金五十两、白银一百两的贿赂。善于政治投机的大臣,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他们纷纷上书支持景帝。连远在广西的小吏都为皇帝分忧,上书“永固国本”的奏章,要求更换太子。

标签: 政权明景帝朱祁钰简介

更多文章

  • 汉武帝母亲王娡是如何抛弃平民丈夫进宫当皇后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平民,汉武帝,皇后

    王娡可算是中国历代后宫中的一景,她以有夫有女之身不仅混进皇宫,而且最后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这不要说在宗法制度严酷的封建社会不可思议,就是在已经开放的现代社会也难以想象。她至少犯有重婚罪呀!汉景帝刘启不仅上边有一个胡搅蛮缠的妈妈窦太后,身边还有一个诡计多端的女人王娡。王娡的家乡是今天陕西扶风县槐里镇。

  • 薛瑄:两袖清风留书诫子,明代着名思想家薛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两袖清风,思想家,明代

    自古以来,在家庭教育的分工上,我国的传统方法是“严父慈母”,父亲是严肃可畏的,而母亲则是慈祥可亲的。当然,这也与传统的社会制度有关,父亲的地位总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是家庭中权威的代表。但是也有例外的。如明代着名思想家薛瑄,世人尊称他为“薛夫子”。在学问上,他清修笃学、自成一派,堪称一代之宗。在为官上,

  • “明朝第一文人”的癫狂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人生,文人,明朝

    他叫徐渭,字文长,号天池、青藤道人,浙江绍兴人,着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活到72岁,这个岁数,在古代算是长寿了。可是,回头看看这位才子、狂人,这72个春秋,却经历了无尽的辛酸坎坷。一个生活上穷困潦倒之人,处处与人为忤,不合时宜,他该有一颗多么孤傲、狂放的心灵呢?人人都叹息他“无命&rdq

  • 顾炎武简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匹夫有责,天下兴亡,简介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当年的三月份,明朝廷又再次增加江南淮扬等府赋税,致使民怨沸腾。就在这年的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东南的一个叫千墩的江南小镇。

  • 葛贤痛打税监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故事

    明神宗追求享乐生活,没完没了地搜罗金银珠宝,把国库都挥霍空了,就千方百计向民间搜刮。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步发展,在东南沿海一带商业也繁荣起来,在苏州,丝织业特别发达,富裕的机户开始开设工场,雇用机工,城里的机工总共有几千人。这种商业城市的繁荣情况,使明朝统治者认为有利可图。为了榨取更多钱财,

  • 朱厚照是个好皇帝吗?不问政事的朱厚照荒唐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政事,是个,荒唐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宪宗皇帝去世,由他儿子朱祐樘继位,年号为弘治。朱祐樘18岁登基,作了18年皇帝。他好读书,性情温和,政治上比较清明。史书上认为明朝皇帝中,太祖、成祖是创业的皇帝,仁宗、宣宗是守成的皇帝,再其次便是这位孝宗了。史书称

  • 老郭家的女孩我都要:肥水不流外人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女孩,肥水不流外人田,都要

    打过长江去,开创江南第一个根据地自从冯国用首次指点迷津后,朱元璋的个人野心日益膨胀;李善长给他竖起了一尊贫民皇帝汉高祖的偶像,使得他有了直接明确的效仿对象。南略定远,攻占滁州,智取和州……当年濒临于生死边缘的朱重八由家乡一路“重磅”杀出,正一步步地

  • 正德皇帝:我和两个男人的暧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我和,正德,皇帝

    有人说,我提拔、重用钱宁的内在原因还是我跟他相好,是“断背”式的“同志”关系。钱宁之后,江彬似乎又成了我的豹房的同性“恋人”。我甚至将国姓也赐给了他,赐他姓朱,叫朱彬。史书上屡屡提及豹房状若迷宫,宜行暧昧之事。在豹房,所有的道德

  • 洪武初年立纲陈纪,稳定了新兴大明帝国,奠定了明朝近300年的根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明,帝国,明朝

    洪武初年朱元璋立纲陈纪所面对的形势很特别:除了四川的明氏夏国和云南元皇室梁王政权等尚未归附大明外,北方尚有强劲的顽敌即故元残余势力,仅其“引弓之士”就“不下百万众”。对此,洪武君臣前后进行了10次“清沙漠”军事打击,但与此同时又

  • 明朝最大的官杨一清,如今坟墓荒芜部分坍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坟墓,如今,明朝

    在镇江市蒋乔街道嶂山,有一座友谊水库,高铁就在旁边穿过,附近新建的各种楼盘拨地而起,在水库东岸有一座树木茂盛的小丘陵,偏僻荒芜少人问津,这里埋葬着一位被誉为明朝最大官的内阁宰辅杨一清,可惜坟墓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做为朝廷重臣,杨一清墓原来有神道、石兽、翁仲、墓冢、牌坊等建筑,现在一对石狮一立一卧被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