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概述:明朝嘉靖年间,战乱纷纷的日本浪人长期入侵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夺,对明王朝南部的治安及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明政府组织了对倭扫荡战争,在朱纨、张经、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的率领下,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举扫平倭寇,赢得了中、日之间第二次大规模对抗的胜利。
将帅星数:★胡宗宪谭纶俞大猷戚继光
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5.5★★☆
战争类型:逐战对于四处流窜的日本强盗,痛打落水狗是最好选择。
战争深度解析:
在明王朝嘉靖年间扫荡倭寇的战争中,有两件兵器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
一件是武士刀。
武士刀是日本浪人的象征,无论高矮胖瘦、贫贱富贵,日本浪人们可以没马没鞋没老婆,但不可以没有武士刀。
武士刀的制作相当复杂,钢铁合金,纯手工打造,有超强的韧性和硬度。在保养上也相当烧钱,因为是钢铁合金,比较容易生锈,每天都得用植物油擦,费时费力费钱。
拿着武士刀的日本强盗们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小队三四十人的倭寇提着武士刀打劫,居然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大明官兵一时竟拿他们没办法。
这时候,另一件兵器横空出世少林棍。
手提少林棍的当然是少林和尚。出家人本来不问世事,但是倭寇入侵,无恶不作,我佛亦要做狮子吼,他们自发组织起一支百余人的武僧队伍,人人手持少林棍,口号是“专打倭寇”,一时间日本倭瓜闻少林和尚而丧胆落魄。
武士刀PK少林棍,结果是让日本人见证了中华武术之博大精深,少林僧人成为了日本倭寇的克星和恶梦。
当然,在公元十六世纪中叶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的扫倭战争,比拼的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武术,更是经济、政治、综合实力的一次大比拼。
当明王朝步入中年时,近邻的日本岛进入了着名的日本战国时代。
幕府实力衰退,各地将军大名地方诸侯争霸,扩张各自的地盘和领土。战火纷纷的日本岛国无日不战,在战争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流民、溃兵、败将。
日本岛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战乱中农业生产也早已荒芜,一大堆无家可归、无食填肚的人要吃饭要生存。
于是他们都把目光放在了海岸的另一头,那并不遥远且富庶的中国。
中国是当时日本最大的贸易进口国,中国货是当时日本各家各户最受欢迎的商品,布匹、丝绸、瓷器、铁锅、药材、书籍、名画,从中国贩运货物到日本,利润往往达数十倍,日本商人对中国市场的敬仰犹如涛涛江水。可是从明初开始,对日贸易就受了明王朝的限制,朱元璋一度因胡惟庸案牵扯日本,对日本下了海禁,后来再度开放,但也多加限制。嘉靖二年(1523年),明政府废除了市舶司,禁绝了中、日之间的官方贸易。
正常贸易和官方贸易堵死的情况下,走私不可避免。而随着日本战乱的深入,流民和失地武士的增多,原来的走私渐渐变成了公开抢劫。
步入中年的明王朝开始走向没落和腐朽。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迷恋神仙方道之术,四十多年的统治时间里,竟然有一半时间不理朝政,任由奸相严嵩当权,朝内党争频频,政治日益腐败。
朝政坏败的结果就是军事上的弱势,鞑靼部俺答汗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率部打到了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满载而归(史称“庚戌之乱”)。
北患是历届政府都没解决好的问题,明政府无所作为还情有可原,但无组织无纪律的日本浪人一次次在东南沿海烧杀抢夺,明政府竟然收拾不了他们就太丢人了。
明朝初年,明王朝拥有一只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海防体系也形成严密的体系。可到了嘉靖年间,沿海卫所的建设日益松弛。卫所军卒逃亡和缺额数量很大,很多卫所缺额率均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以上,而且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在卫所里混饭吃而已,水军方面同样缺额严重,战船大多老破。屯田也在日益减少,各卫所财源、物源爱限,供给与很困难。
到嘉靖时期,海防基本等同于虚设,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也成为了过往云烟。
这样毫无斗志的部队和咬着牙豁上性命飘洋过海来打劫的日本浪人们对阵,当然得吃败仗。
倭寇的日益猖獗也震惊了明廷,扫除倭寇成为了明王朝的重要工作目标。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为改变过去福建、浙江二省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状况,明廷采纳了巡按御史杨九泽的建议,设置制置福建、浙江二省的巡抚重臣。该年七月,任左副都御史朱纨巡抚浙江、福建,拉开了明王朝反倭战争的大幕。
朱纨上任后为推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革渡船,严保甲,割断汉奸窝主与倭寇的联系;二是整顿军队,加强海防力量,添置、添设海防防御设施;三是部署官兵于沿海,严防死守。
朱纨的行动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带兵攻破了倭寇与汉奸联络的重要基地双屿岛,铲除了李光头、许栋势力。
朱纨的改革起到了成效,但也遭到了失去巨大商业利润的商人的怨恨。他们买通了北京方面的高官,中伤诋毁朱纨。昏庸的嘉靖皇帝不辨是非,撤掉了朱纨的职务,朱纨被迫仰药而死。
朱纨死后,明廷一度开放海禁,想通过恢复正常的贸易来遏制倭寇的入侵犯边,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做惯了不要钱买卖的日本浪人不愿放手,明王朝的软弱只是让他们越来越大胆猖狂。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大批倭寇入侵浙江舟山、温州、台州、宁波、绍兴等地;五月,倭寇攻下了整个黄岩县,在县城烧杀抢掠了近七天,才大摇大摆撤离;次年,在大汉奸汪直的引导下,倭寇再次卷土重来,连舰百艘,浙江、江苏数千里海防同时告警,倭寇先破昌国,再破上海、江阴,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抢掠了近十郡州县,二十多所卫所被攻破。
消息传到明廷,震惊了炼丹的皇帝,血的事实告诉他,倭寇已经不是一般的小股匪事,而关系到了帝国的存亡兴衰。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再次入侵苏州一带。嘉靖皇帝任命南京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总督直隶、浙江、山东、两广、福建等地军务,在东南建立了一个军政统一机构,指挥平灭倭寇。
张经上任后,基于东南卫所士卒战斗力低下,在加强海防的同时,他从自己任过总督的湖广等地调来强悍的狼土兵入东南作战,立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又群集东南沿海,犯乍浦、宁海、崇德、德清等地时,在石塘湾(今江苏无锡西北)遭狼土兵和明总兵俞大猷率领的永顺兵四面夹击。倭寇溃,败退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三十里),在王江泾再次被保靖、永顺兵阻击。
王江泾一战,明军灭倭二千余人,取得对倭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但是当王江泾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等待张经的却不是嘉奖,而是灭顶之灾。得罪了严嵩养子赵文华的张经曾被赵文华恶告一状,说其“养敌自重”,而王江泾大捷的消息传到嘉靖皇帝耳中时,他不仅不高兴,反而大怒,说张经在被弹劾之前打不了胜仗,赵文华一弹劾,你就打胜仗,安的什么心?
张经没有等来嘉奖令,没有等来军功章,等待他的是断头台。当年十月,张经被冤杀。
张经一死,天将士无心再战,特别是他带来的那群狼土兵,在张经死后再无约束,不仅不再抗击倭寇,反而成为了地方一害。
而倭寇则猖獗到了极至。嘉靖三十四年六月,一队百余人的倭寇从浙江上虞县登陆,连犯会稽、杭州、潜、昌化、淳安、泾县、南陵、芜湖、太平等地,抢掠数千里,一直抵无锡浒墅关才被明军围歼,而这队人马此前已经杀伤明兵及百姓四千余人,让大明官兵丢尽了面子。
半年后,朝廷任命了第三位对倭方面总指挥官胡宗宪。
胡宗宪成为抗倭前线总指挥,手段并不算光彩,依靠的是之前张经并不买账的小人严嵩的养子赵文华。
但他要向世人证明,不管白猫黑猫,能打日本人七寸的才是好猫。
和前两任不同,他上任后,目光没有盯住倭寇,而是瞄准了倭寇的重要合作伙伴汉奸。倭寇的做大做强,完全是因为一群熟悉“中国市场”行情的合作伙伴的亲密配合。
要攘外,先安内,胡宗宪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先烧这群汉奸海贼。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汉奸,一个是汪直,一个是徐海,二人手下均有近万人马。
对汪、徐二人,胡宗宪采取抚降政策,先释放了汪直的家属,又遣使至徐海处招降。
二人接到胡大帅抛来的媚眼,都有些心动。汪直是商人出身,知道讨价还价,说如果能允许今后直接同日本人开市贸易,他就选择投降;徐海是海盗出身,从没想有一天还能从小偷直接转成警察,接到胡大帅的招降信,心情很激动,态度很积极,不仅一口答应投降,而且立即积极率部剿灭倭寇及汉奸队伍。
徐海有两个兄弟陈东、麻叶,徐海要降,二人不愿,几人率部大打出手,这才是胡宗宪想要的招降效果。在几人斗得不可开交时,他率领朝廷主力部队包围了内讧中的汉奸们。
徐海这才知道,无论他怎么做,在胡宗宪的眼中他永远只是个小偷,而不可能成为警察。
手段或许卑劣了一些,但胡宗宪成功铲除了徐海、陈东、麻叶等汉奸势力。徐海势力一除,汪直顿时势单,在胡宗宪真诚的态度前最后选择了投降。对汪直,胡宗宪倒确实想保,一度上书保举汪直为指挥使,严老爷子在汪的重金贿赂下也点了头。可天不遂人愿,朝臣中有人跳出来弹劾胡宗宪受汪直重贿。迫于压力,胡宗宪收回了对赦免汪直的报告,把汪直交给了浙江按察司,于嘉靖三十八年被斩于杭州。
成功铲除两大汉奸,让倭寇损其羽翼,为之后展开的总攻奠定了基础。
无论政治攻势多出色,对胡宗宪来说,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得靠武力。
卫所兵卒战斗力低下,狼土兵为首的客兵又纪律涣散,都不堪用,唯一的办法是募兵。
卫所兵制是明开国来的基本兵制,闲时在卫所屯田垦耕,战时参加作战任务,到了嘉靖时间,卫所制所依赖的经济命脉屯田严重被占,士兵待遇低下,卫所缺编严重,战斗力低下。面对各类强悍的外来侵略者,重拾募兵制成为了明帝国迫不得已的选择。
募兵制与卫所兵制的最大区别,一是募兵的的经费财政直接来源于政府,不用辛苦种田,解决了后顾之忧;二是募兵将士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保证了队伍的战斗力。明中后期,募兵制渐渐代替了卫所兵制。
在灭倭战争中,募兵制显现出了它的优势。
胡宗宪不仅需要像徐渭这样的文人辅佐,更需要的是培养出能征善战的队伍与将军。
他很幸运,他手中有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王牌。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是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武举,拥有一身高超的武功。但在胡宗宪上台之前,他的官运一直不亨通,无法大展手脚。王江泾之战,时任苏松副总兵的俞大猷立下战功,不仅没升职,反而因小事而降了级。
不过比起朱纨、张经来,他还算幸运,因为他的脑袋还在。渐渐的,在抗倭战争中他立下了自己的名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俞大猷取代刘远成为浙江总兵官,成为了抗倭方最重要的将领。
戚继光字元敬,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其先祖戚祥曾随朱元璋起义,后死于蓝玉、傅友德率领的平南之旅,其子孙得以世袭登州指挥佥事一职。其父戚景通也是明帝国小有名气的将领,曾任江南漕运把总、神机营副将等职。戚继光最初承袭世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六年,胡宗宪令时任都指挥佥事的戚继光在义乌县招募兵勇,组织新军。戚继光招募了四千余人,并将这只队伍练成了纪律严明、组织良好、作战勇敢的铁军。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又一次席卷浙江等地,数量有一两万人,船数百艘。这一次,没有了熟悉的老朋友汪直、徐海,而多了一个陌生而英勇的对手戚家军。
四月二十六日,戚家军在温岭歼灭倭寇三百余人,迎来了一个漂亮的小胜,二十七日又在花街再次击败倭寇,灭敌三百,解救被掳男女五千余人,保全了台州。五月,戚家军在上峰岭以一千五百人的兵力与二千倭寇大战一场,斩杀倭寇三百余,生擒倭酋(首领)五人,解救被掳男女一千余人。
从四月二十六日到一月二十六日,戚家军取得对倭寇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基本消灭了侵犯台州的倭寇。与此同时,浙江总兵卢镗也率兵歼灭了进犯宁波、温州等地的倭寇。
此役之后,日本浪人再也不愿提浙江台、宁地区,这是他们的伤心处。浙江倭患基本杜绝。
明军将歼敌目标转移到了福建。福建卫所兵力空虚,嘉靖皇帝指示胡宗宪,将戚家军六千余人调往福建战场。
戚继光入闽的第一次亮相是在横屿岛(今福建宁德东北)。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八日,戚家军趁小潮时机登上横屿岛,消灭了岛上的千余倭寇。
之后,戚家军向福临出发,在牛田(今福建福清东)歼灭倭寇千余人,九月十四日,在林敦歼灭倭寇四千,圆满完成任务后返回浙江。
戚继光一离开福建,日本浪人又再次猖狂起来。一支六千人的倭寇队伍登陆福建,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克了兴化城(今福建莆田)。在“三光”兴化城之后,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二十九日离开兴化城,企图从平海卫夺船出海。朝廷再次派戚继光入闽,任命其为福建副总兵。同时入闽的还有俞大猷,他被任命为福建总兵。加上随后入闽的广西总兵刘显,三部约三万余人,准备一举攻下在平海卫的六千倭寇。
四月十九日,戚、俞、刘三部围攻平海倭寇,歼灭倭寇二千二百余人,收复平海、兴化等地。
嘉靖四十二年秋,倭寇再次集结一万五千余人,陆续登陆福建。戚继光令各路水陆军抵抗,一个月的时间擒斩倭寇三千余。至此,福建境内倭寇基本平定。
倭寇残余逃往广东。广东已有俞大猷坐守。他继续组织对日本浪人的打击,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六月,俞家军在惠州海丰县金锡都围攻倭寇,斩敌二千余人,基本平息广东倭患。
日本浪人们终于绝望地发现,浙江、福建、广东,没有一处是他们的乐土,提着武士刀往中国发财的时代结束了。随着日本战国时代归于尾声,在日本老老实实守着热炕头,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胡宗宪:
胡宗宪凭借不光彩的手段成为了平倭主帅,又凭借着不光彩的手段除掉汪直、徐海等两大汉奸势力,最终完成了朱纨、张经等前任没能完成的使命平倭。
胡宗宪的下场同样十分悲惨。严嵩倒台,被标上了严党标记的胡宗宪结束了风光的政治生涯。虽然嘉靖皇帝以他有平倭之功而饶他不死,回家赋闲,但他的政敌们显然不会让这位平倭功臣得以善终,两年后再次被牵扯入狱,并死于狱中。
从朱纨到张经,再到胡宗宪,三位平倭领袖悲惨的结局映射着在明王朝中后期党争猛于虎的政治现象。
戚继光:
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在倭战争中经历大小八十余战,显现出的战斗力令人惊叹。平倭结束后,朝廷被戚继光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训练出戚家军这样一支精锐部队表现所打动,命他率领着三千戚家军前往北方,训练辽、蓟三万余部队(后任命他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北方要塞)。
戚继光在蓟州镇守十六年。加固长城,筑建炮台,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的战术,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综合防御体系。他的戚家军沿续着常胜军的传统,多次击溃侵犯中原的朵颜等部落。
万历初期,戚继光升迁为左都督,加封太子太保,与内阁首辅相张居正成为万历初期文、武两大支柱。文有张居正改革历新,武有戚继光镇守北疆,成为了大明王朝中后期的两大亮点。
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遇受排挤,被调往广东,很快又被罢官,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郁郁而终。
战争猜想:
平倭战争,从纸面上看,一小撮日本浪人敢于袭扰、侵犯堂堂的大明王朝,有点像螳臂当车,毫无胜算,但其实则不然。此时的大明王朝,处在极为黑暗腐朽的统治中,从前后三位平倭主帅的遭遇就不难看出,如果不是涌现出戚继光、俞大猷这样优秀杰出的名将,胡宗宪(背后还有他的军师徐渭)这样有胆识的谋略家,抗倭,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