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方孝孺简介:一代奇儒方孝孺的故事

方孝孺简介:一代奇儒方孝孺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335 更新时间:2024/1/7 23:00:59

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靖难之役,朱棣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时刻。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没有太多的战斗,曹国公李景隆、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以武功夺取江山的朱棣可以在战场上无坚不摧,却无法拢住文人的心。饱经太祖摧折的文人们,早已把建文帝当作他们心目中的圣贤君主。建文帝对他们的尊敬,让他们感受到了尊严;建文帝所给予的重用,让他们有一展才华的机会;四年的文治更让他们看到了太平盛世的曙光。面对一身戎装的胜利者、被武将、宦官所包围的朱棣,文人的铮铮铁骨再一次显露出来。

方孝孺(1357-1402),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父亲方克勤于武四年(1371)出任济宁知府。方克勤是一个心存百姓的清官,这让方孝孺自幼就懂得了施政为民的道理。但是这样的一个循吏,也未能逃脱朱元璋的屠杀。洪武八年(1375),有人诬陷方克勤私用仓中炭苇,方克勤因此被流戍。第二年,空印案案发,方克勤再次受到牵连,被杀。父亲的死让方孝孺懂得了皇权的威力,却没有惊醒梦中人。方孝孺把父亲的死简单地归因于不能把清廉进行到底,未能彻底贯彻儒家的道德伦理。从此方孝孺跟着老师宋濂,满头于儒家经典,希望能从中找到经邦治世的途径,为国家百姓做出贡献,从而洗刷父亲留下的“污点”。

洪武二十五年(1392),满腹经纶的方孝孺在太祖的有意安排下,只得到了汉中府教授的职位。朱允炆执政后,他才真正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出任翰林侍讲。建文帝对他非常器重,每天都要让他陪伴左右,以便遇到军国大事时,可以第一时间征求他的意见。方孝孺没有辜负皇帝的厚爱,锐意改革,力图改变洪武以来苛峻的统治政策。但这一切都被朱棣的死心所打断。

即使如此,方孝孺的才能也展示了出来,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同。传说在朱棣攻打南京之前,姚广孝特意叮嘱朱棣,说道:“南方有叫方孝孺的人,学问和人品都堪称上乘。南京攻陷后,他必然不会投降,请千万不要杀他。”“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答应了姚广孝,但这也未能阻止住高高举起的屠刀。

南京城破后,朱棣寻找可以为自己书写登极诏书的人选,满朝文武都推荐方孝孺执笔。召见的命令下达后,朱棣没有找到一个摇尾乞怜的可怜虫,却看到了披麻戴孝、放声痛哭的方孝孺。朱棣耐心地宽慰道:“我此行并不是为了谋害建文帝,而是要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的先例。”方孝孺却不买帐,问道:“建文帝安在?”当得知自焚而死的消息后,方孝孺大声指责朱棣为何要自己登极,却不立建文帝的儿子。强压怒火的朱棣解释说,“国赖长君。”当又被问道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弟弟时,朱棣已经忍无可忍,说了一句“此朕之家事”后,便命令左右为方孝孺准备纸笔。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不禁大怒道:“你不怕死,难道就不怕诛连九族吗?”方孝孺也大声地回应道:“即使是诛十族又能如何!”

一句气话却招来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早已习惯血腥的朱棣马上动手,将与方孝孺有关的亲属全部抓了起来,是为九族,此外还有他的门生朋友等一并抓拿归案。行刑的时候,朱棣特意命监斩官将要杀的人一一带到方孝孺的面前,希望方孝孺求饶。方孝孺不为所动,于是一个个他熟悉的面孔纷纷倒在了血泊之中。到了方孝友就刑时,面对年轻富有才华的弟弟,方孝孺才留下一行眼泪。方孝友随口赋诗劝慰道:“阿哥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梦魂依旧到家山!”在十族诛杀殆尽后,方孝孺自己也被凌迟处死。整个杀戮中,共有873人被杀,另有1000多人被发配充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诛十族”。

除方孝孺以外,齐泰黄子澄两家也被族诛,仅黄氏一家就死了族人65人,亲戚280人。兵部尚书铁铉(1366-1402)在靖难之役中固守济南,是朱棣最大的敌人。他被俘到南京后,铁铉同样宁死不屈,在朝堂之上,始终背对着朱棣,不肯回头。当他的耳朵和鼻子被割了下来,铁铉仍然不肯回头。杀得兴起的朱棣竟然命人把从他身上割下的肉烤熟了之后,喂给铁铉吃,还问道:“甘否?”铁铉的回答则是:“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怒不可遏的朱棣将铁铉凌迟处死,并将他的尸骨放入铁锅熬之,让他尸骨无存。礼部尚书陈迪当朱棣登极之时,在朝堂之时大骂,让朱棣当场下不来台。朱棣命人把他的儿子杀掉,并割其鼻舌,强塞给陈迪吃。陈迪骂越厉最终被凌迟处死,亲属被发配充军的人数达180人。

右副都御史练子宁,被逮到朝堂后,仍然骂不绝口,朱棣“命断其舌”,满脸是血的练子宁把手探入口中,用鲜血在地上大书建文帝安在的几个大字,也被凌迟处死。家族被杀者达151人之多,亲属被发配远方的达数百人。左佥都御史景清,假意投诚,却身上暗藏利剑准备行刺。被发现后,骂不绝口,当牙齿被硬生生地掰了下来之后,史景清仍然骂声不止,含血喷了朱棣一身。朱棣下令“剥其皮”,以草实之,并把他的骨肉碎尸万段。后来朱棣一直心神不宁,怀疑是史景清的鬼魂作怪,于是派人到他的家乡,把与他有关连的乡邻都抓了杀掉,以至于原来生机勃勃的村庄变成了废墟,俗称“瓜蔓抄”。

这种惨烈殉难或合家被杀的例子还有很多。南京陷落前因为不肯为朱棣卖命而逃遁的官员多达463人,他们中间大约有100多人被逮杀。以清人谷应泰编写的《明史纪事本末》为例,书中专门列了“壬午殉难”一节记述这些刚烈之士,竟然列举了70条之书。内容令人毛骨悚然,不忍猝读。在漫长的历史中,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不及这次惨酷,这不能不说是明朝的一大奇闻。家族之争竟然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回响,有这么多人惨烈殉葬,我们又如何不对这些铮铮铁骨的文人表示一下我们崇高的敬意?

大约朱棣自己也感觉到自己血腥太重,在南京居住的每一个晚上,那些惨死在自己手里的文人形象一直徘徊在脑海,挥之不去。朱棣在南京呆不下去了,开始准备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陪都,并着手迁都北京的准备工作。为了让北京尽早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永乐二年,明成祖下令向北京附近大规模地移民屯田,五年之内减免赋税。把战乱之后形成的大量流民组织起来,到北京一带去种田。一些军士也被放归北京乡里种田。他甚至还下令释放囚徒,把他们安置在北京周边地区务农。又实行了一些优待政策,例如免费提供耕牛和种子等。就这样,北京地区逐渐地繁荣起来。

永乐五年,徐皇后病逝。明成祖并没有把她安葬在当时的首都南京,而是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为她建造寿陵,这就是今天北京十三陵中的长陵。永乐十一年,他将徐皇后安葬在这里后,长陵仍在继续营建,永乐十四年才宣告竣工。后来明成祖驾崩后,也安葬在了这里。

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命令文武大臣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第二年,他任命泰宁侯陈珪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20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工,还有难以计数的军队。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正式将京城迁往北京,原京城应天府,改名为南京,作为陪都。

从此成祖彻底地摆脱了那些纠缠自己的阴魂。而明朝的文人们也从此转移了阵地,在北京继续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

标签: 故事方孝孺简介

更多文章

  • 明祖陵的营建与规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祖陵,规模

    自从有了朱贵画图贴说以后,明祖陵营造地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但要营造当代天子的祖宗陵寝,那可绝对不能等同于普通人家的修祖坟了,首先得卜选好位置。不是说那“龙窝”就在杨家墩,难道要放弃“龙窝”,另行择址?不是的。杨家墩“龙窝”作为陵

  • 从长城外的“烧荒”现象,看明朝独特的军事防御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城外,明朝,独特

    在中国古代史上,长城一带一直是统治者重视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早期内地从事农业的人们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战争中进行防御和进攻的重要地带。明朝时期为了抵制北方外来侵略者,统治者制定独特的军事防御策略,让边防军在长城外进行“烧荒”,此举对于维护明朝的统治,展示军事实力

  • 唐赛儿造反:年轻寡妇登高一呼,聚集起几万人反抗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万人,寡妇,高一

    唐赛儿是山东省蒲台县(今东滨县)人,祖上世代行医。她从小也学会医术,练过武功。长大后嫁给同村农民林三。后来加入了白莲教,当了“佛母”,经常无偿地给农民治病,所以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永久十八年,山东蒲台一带瘟疫流行,有许多人来找唐赛儿医治。唐赛儿和她的丈夫无偿地给乡亲们治病。

  • 第一讲 父子创业:铁血背后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无奈,父子

    中国古代的王朝,开国的历程都是很艰难的。而明代是靠着父子之间艰难的接力棒传递,才完成了有些畸形的、以铁腕和血腥知名的王朝奠基工作。乱局中的收官者创业,有时候是白手起家,有时候则在于对周围资源的整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创业过程,就是成功地整合各种资源、壮大自己并消灭其他竞争者的过程。一穷二白的创业史在中国

  • 参酌唐宋立纲陈纪 损益元制构建新体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宋,损益,立纲陈纪

    唐朝大臣坐着议事、宋朝大臣站着议事明朝廷杖制度主要针对的是朝中的大臣,一些地方上的小官小吏还不够资格“享受”。廷杖,老百姓俗称叫“打屁股”,可能就是由古时杖刑中演化而来的。不过,它不像家长打小孩子的屁股那样做做样子,起到教育作用就行了,明代开始盛行的杖

  • 魏忠贤的故事:带你走进真实的魏忠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带你,故事,真实

    魏忠贤(15681627),河间府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其父魏志敏,母刘氏,娶妻冯氏,生一女,嫁杨六奇。年轻时能右手执弓,左手握弦,射箭命中率很高。虽不识字,做事却敢于担当,有决断。他自幼就是个不学好的人,长大了好酒色,更沉溺于赌博,成天和一帮子年轻无赖在一起鬼混。有一次,他赌输了,饱受凌辱,一气

  • 土木堡惨败:明朝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土木,损失,明朝

    自徐达兵伐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后,元朝残余势力逃往北方,后逐渐分裂为三支,瓦剌为其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明永乐末年以来,瓦剌部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开始对明朝虎视眈眈。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入侵,发生了着名的土木之变,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此次事变与英宗重用宦官王振有直接的关系。明

  • 寡妇对联招亲,未料却守寡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寡妇,对联,未料却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寡妇门前是非多。在历史久远的古代,寡妇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但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女,大家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人们对婚姻的向往是不可贬抑的。因此就算是古代,寡妇也可以再嫁。与未婚女子相比,寡妇再嫁,相对要困难许多。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个丧夫的寡妇,为了寻求新的幸福,想出了对联招亲的

  • 谁是明朝最有钱的人?明朝的“富豪榜”为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为你,明朝,的人

    明朝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我国,明朝的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我国差点就和当时的欧洲国家一样走上了一条发展的“高速公路”。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这些改变世界的大事儿就会提前一、二百年首先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还哪有“日不落

  • 第四节 实施仁政,再创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仁政,盛世,第四节

    明仁宗朱高炽有“仁君之识”,从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也正是由于他实行的仁政,为盛世谱写了序篇。明仁宗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虽然功绩显赫,但都是性情暴戾的暴君,往往乾纲独断,十分武断和粗暴,常因为小事就将大臣逮捕下狱,甚至动辄杀戮,滥杀无辜,制造了好几起血腥大案。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