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祖陵的营建与规模

明祖陵的营建与规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982 更新时间:2024/1/10 5:42:03

自从有了朱贵画图贴说以后,明祖陵营造地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但要营造当代天子的祖宗陵寝,那可绝对不能等同于普通人家的修祖坟了,首先得卜选好位置。不是说那“龙窝”就在杨家墩,难道要放弃“龙窝”,另行择址?

不是的。杨家墩“龙窝”作为陵主朱初一的陵宫地是不变的,但杨家墩是个乡间旮旯小土墩,之所以叫杨家墩是因为那个地方原本有两个姓杨的宋朝官员葬在了那里,一个是保议大夫杨浚,另一个是大理寺评事杨楠,宋朝的保议大夫大概是个医官,而大理寺评事为九品官,由此说来,两杨都是芝麻官。本来是名不见经传的芝麻官可在乡间旮旯里头算得上是个大人物了。两杨死后葬在那里,人们就给它取名为杨家墩。不管名字叫得如何好听,但小土墩就是小土墩,而要在小土墩上建造皇家陵园,这岂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更何况祖陵的营建事关大明帝国未来之“根本”啊,所以勘察杨家墩附近的好风水成为了当时洪武朝君臣所共同关心的政治大事。

经过一番勘察、卜选,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高皇帝命皇太子(前往泗州)修陵”,明祖陵营建工程由此开。两年后的洪武十九年八月,朱元璋又命“皇太子往盱眙,葬三祖帝、后衣冠,加修筑,曰‘祖陵”。

上文中所说的“葬三祖帝、后衣冠”,这“三祖帝、后”是指哪些人?“葬……衣冠”是说明祖陵是个衣冠冢?再有,为什么大孝子朱皇帝不亲自去祭奠?《明实录》对此有着明确的记载:洪武十九年八月甲辰日,朱元璋令“礼部制德祖玄皇帝玄皇后、懿祖恒皇帝恒皇后、熙祖裕皇帝裕皇后衮冕冠服。命皇太子至泗州盱眙县脩(修)缮祖陵,葬衣冠”。另外,他还专门写了祭奠文,文曰:“呜呼,昔者列祖立命是方,积德深长,致天昭鉴,福垂后嗣。今也子孙繁衍,宅于宇内,以统黔黎,深思皇考生前岁月之间,思念列祖音容,孙常切记已有年矣。呜呼,以万几之冗,未获躬诣拜扫,今特遣玄孙皇太子以牲醴之奠,诣陵修缮,敬葬衣冠,以伸孝思,神其鉴之!”

因为皇帝日理万机,忙不过来,所以只好派皇太子前去泗州祭奠祖宗,这本无可厚非。我们来看看上述三个问题中剩下的最后一个:明祖陵到底是不是衣冠冢?

前文说过,朱皇帝的爷爷朱初一的墓葬地址找到了。按照当时人的说法,如果要重新改葬,那将要泄掉朱明王朝帝业的山川灵气或言龙气,所以能做的就是在新选定的玄宫地址上给朱爷爷与朱奶奶来个衣冠葬了。而对于朱爷爷以上的祖宗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要想重新改葬,那就更加困难了。因为这两位祖宗没有跟着朱初一屁颠屁颠地往北跑,一直“默默无闻”地待在句容。不幸的是他俩“默默”到了家,连好子孙朱皇帝再怎么使劲地寻找都找不到。既然找不到,那怎么重新将他们归宗到朱初一那块儿?我们中国人一向就很聪明,尸骨找不到了,就来个招魂祔葬。招魂祔葬今人已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了,但笔者曾见识过湘西等山区还保存了这种风俗:大致是专业的几个赶尸人赶着或背着死人,连同他的物品一起带回老家葬地,据说真正赶着的不是死人而是死人的灵魂。场面很恐怖,不知是真是假。明代招魂术是不是如此,未见史书有着这方面的记载,笔者不好瞎说。想必当年皇家厚葬祖宗,肯定找了一流的招魂大师,将朱家祖宗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等一一“唤醒”,然后车马侍候,一路风风光光地前往泗州。到了那里,朱皇帝派遣的特使皇太子带来的给祖宗们“量身定做”的寿衣也已从南京赶运来了,随即举行“敬葬衣冠”之礼和修陵活动。

由此而言,明祖陵玄宫内不能让三祖宗祔葬一穴,只能各自开圹下葬。新建的明祖陵地下玄宫位于朱初一原墓旧陵的西北,今人前去看到的就是一泓水潭。玄宫之上为培土而成的小丘,人们美其名为“万岁山”。这大概就是明祖陵的“灵魂核心”部分吧!

不过在明初那阵子,明祖陵建造可讲究了,它是直接参照明皇陵规制而建的,因此整个建筑工程规模很大,工程建设前后进行了四五年。洪武二十年(1387)八月,朱元璋“命工部遣官往泗州,建祖陵祭殿”。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祖陵正殿享殿竣工,标志着明祖陵营建工程大功告成。那年十一月己卯日,朱元璋派遣太常博士薛文举致祭祖陵、皇陵,并与薛博士这般说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古之明王,冬至祭始祖以配天,所以重报本也。朕承天命,以典神天,实由祖宗积德累善所致。惟我仁祖克配上帝于大祀之礼,固已行之。今冬至甫临,哀悼罔极,卿其肃将,朕命往致祭焉,敬之毋忽。”

至此,苛求完美的洪武帝终于在“慎终追远”的孝义教化问题上做到了完美无缺?不,在他的儿子燕王朱棣看来还不够。永乐元年十月,在南京城内外杀人杀了一年多的篡位皇帝朱棣忽然间想起给老祖宗修陵的事情。祖陵不是在洪武时期修好了么?现在怎么还要修?亲历了“灭人十族”、活剥人皮、轮奸建文朝臣妻女等种种兽行的永乐朝大臣想问但又不敢直接问,于是改口问:“陛下,祖陵旧用黑瓦,你看?”朱棣发话:“易以黄瓦,如皇陵之制。”

从上述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年朱元璋建造祖陵时尽管说是参照皇陵之制,但实际上祖陵的规格可能比不上皇陵。这也不难理解,我们中国人祭祀先人也就祭祀祭祀自己前面的一、二辈人,至于再前面的先祖恐怕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再加上朱元璋当年在朱家巷连祖宗的影子都未能找到,所以说他在营建祖陵时就稍稍降格了一点。这已经是做得相当不错了。那么“乱臣贼子”朱棣为什么要给父皇来个事实上的鸡蛋里挑骨头?

说到底是他做贼心虚,朱棣无端发动所谓的“靖难”战争事实上当时建文帝治国治得很好,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之治”局面,建文帝身边也没有什么奸臣。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借口,那全是朱棣想当皇帝想得疯狂时的精神幻觉。不过我们国人中有些人向来就信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无端挑起的“靖难”战争中,无数的大明子民及其儿孙莫名丢命,成千上万的建文朝大臣及其家眷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杀戮,朱棣篡位终于取得了成功,永乐的恐怕也只有他朱棣一人。大明子民都是高皇帝的子民,大家认同的是高皇帝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朱允炆。现在这个祖宗认可的合法皇帝居然被“好叔叔”给搞没了,大明祖宗会高兴吗?尤其是地下的高皇帝朱元璋会对这个不肖子孙不发怒?不可能!所以永乐帝一上台就赶紧给死去的老爸朱元璋示孝,建造当时最大的神功圣德碑,且到处渲染过去皇帝老爸如何如何喜欢他这个朱家“老四”,给人感觉好像他的篡位本身也是老皇帝朱元璋所默认的。但从自己篡位登基后的建文臣民不屈之中,他也看到了暴行并不能完全压服人心,就连自己百年后要想承袭祖制葬在明孝陵边上,恐怕也要被朱家老爷子洪武帝给撵走,成为孤魂野鬼,为此永乐元年朱棣就开始酝酿迁都北平。

那么对地下脾气暴戾的朱家老爷子该怎么办?怎样不让这老东西(朱棣内心很恨父亲朱元璋,详见笔者的《永乐帝卷》)发怒而坏了我永乐朝的美好大业?狡黠透顶的永乐帝想到了,“老爸”你一辈子口口声声要做大孝子,可怎么能对朱家先人厚此薄彼呢?光彩了皇陵,祖陵就将就一点、降格一点?不,我朱棣就应该叫朱家的太爷爷、太奶奶们高兴高兴,或者说达到与皇陵里头的朱五四爷爷与陈奶奶一般风光的地步,让祖陵里头的太爷爷、太奶奶们出来管管那个暴戾无常又不喜欢燕王的明太祖高皇帝。想到这些,永乐帝金口大开,“易以黄瓦,如皇陵之制”。但祖陵早已造好了,除了换换瓦还有什么可做的?朱棣打听清楚了,有!永乐十一年八月甲子日,他下令“脩(修)祖陵神厨、宰牲亭、棂星门并周围墙垣”。于是本来已经竣工了近十年的明祖陵陵园,突然间又有了“二期工程”建设。因此说当今人们在见到某“人民公仆”一拍脑袋就要上马打造大工程且要做大做强时,大可不必惊诧不已,这是中国国情使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也非你我草民所能操心的了。

从洪武十七年到永乐十一年,明祖陵工程建设断断续续前后进行了二十余年。那么这个经由二十余年营建起来的大明皇家陵寝到底有着怎么的规模?

据明代的文献资料所载:明祖陵形制与明皇陵大致一致,也有三道城墙,连它们的名称都与明皇陵一模一样,只是在规模上要小一点。其最里边的叫做“皇城”,中间的叫“砖城”,最外面的叫“土城”或称外罗城。具体建筑分述如下:

皇城:正殿5间;东西两庑6间;金门3间;左右角门2座;后红门1座,燎炉1座。皇城由砖砌而成,红土泥饰。

砖城:内4门,4座,各3间;红门东西角门2座;门外有先年东宫具服殿6间;直房10间,东、西、北3门;直房18间;星门3座,东、西角门2座,内御桥1座,金水河1道,石仪从侍卫俱全;天池1口;井亭1座;神厨3间;神库3间;酒房3间;宰牲亭1所;斋房3间。砖城内外广植松柏70000余株。

土城:内磨房1所;角铺4座;窝铺4座;砖桥1座;城外下马牌1座;东南面御水堤1道……自下马桥起,至施家园止,共长675丈5尺。外金水河堤添闸1座。城内东祠祭署1所,堂、厅、门、廊、斋房悉备,颇为完美。又署官私宅1区。

〇明祖陵的历史沧桑

其实明祖陵与明皇陵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当不好,甚至可以说前者比后者还要糟。明祖陵位于淮河下游,宋光宗绍熙年间,淮河南流夺泗入淮,泥沙俱下,浑浊不堪的黄河水灌入淮河,造成了淮河中下游的河床与水位不断升高。而明祖陵偏偏就处于淮河的下游,一旦黄淮流域发起大水,明祖陵就在劫难逃。据《明代第一陵》一书中的统计,自正统二年起到崇祯十五年,在这200多年中,明祖陵遭受到的大水侵害多达18次,其中最为严重的要数明万历年间,有一年祖陵遭灾,泗州进士常三省目睹了惨状,如实记了下来:“祖陵水患之实,窃照泗州水患,以近年为甚,又以去年为尤甚。祖陵基址本高,时则水入殿庭前,深逾二尺。旧陵嘴者,相传煕祖(指朱元璋爷爷朱初一)梓宫在焉,水深四尺以上。近来祖陵护沙,如龙滩嘴、邓家嘴等处日冲荡风浪中,伤毁甚多。神库、红瓦厂、金水河两岸各所在松柏树木,先该本州秘知州(秘自谦)于十一月十七日奉颖道牌,诣陵查勘,计共淹枯六百一株,俱属成材大木,水迹见在,其他小木及无水迹而枯槁者不在此数……凡此祖陵水患,俱有实迹与文案可查验。”

上述史料讲得很明确,祖陵遭受水灾不仅仅是祖陵一地,其实是泗州地区的共患。泗州不远处就是淮安,淮安是明朝漕运总兵官驻扎地和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总督运河输送粮食至北京,而一旦泗州地区发生大水害就会影响“南粮北运”,由此从维护帝国皇家“根本”明祖陵和大明“经济输血管”大运河畅通角度出发,明朝统治者都要认真对待泗州等地水患,确立“首虑祖陵,次虑运道,再虑民生”的治水方略,抗洪修陵。据《明代第一陵》一书中的统计,整个明代祖陵一共大修了17次。

明清鼎革,顺康时期,明祖陵又频频遭受水害。其中康熙十八年冬天的大水将泗州城东北石堤冲溃,决口多达70余处。接着,城西北崩溃数十丈,泗州城内一片汪洋。半年后的康熙十九年夏秋之际,黄淮再次大水肆虐,将泗州城给吞没了。与此同时,泗州城北13里的明祖陵也淹没于洪泽湖水中。

对于泗州城与明祖陵的这等遭遇,清朝统治者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一个败亡了的王朝之“根本”淹就淹了,多大的事啊!这就是被人誉为“康乾盛世”下的大清国家“栋梁们”的普通心态。明祖陵就此在洪泽湖水中泡了250年,也由此躲过了清末的战乱、日本鬼子的铁蹄蹂躏和红卫兵的洗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恰逢干旱,在水中沉睡了许久许久的明祖陵突然苏醒过来,从洪泽湖水中露出了头,并开始为世人所重新认识。

在明祖陵、明皇陵屡遭劫难之际,与其并称为明初三陵中的明孝陵之命运将会如何?

南京明孝陵大明龙脉之三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为自己及其皇后马氏建造的陵墓。与明皇陵、明祖陵相比,明孝陵的选址与大规模开建似乎要晚一些。

标签: 明祖陵规模

更多文章

  • 从长城外的“烧荒”现象,看明朝独特的军事防御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城外,明朝,独特

    在中国古代史上,长城一带一直是统治者重视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早期内地从事农业的人们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战争中进行防御和进攻的重要地带。明朝时期为了抵制北方外来侵略者,统治者制定独特的军事防御策略,让边防军在长城外进行“烧荒”,此举对于维护明朝的统治,展示军事实力

  • 唐赛儿造反:年轻寡妇登高一呼,聚集起几万人反抗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万人,寡妇,高一

    唐赛儿是山东省蒲台县(今东滨县)人,祖上世代行医。她从小也学会医术,练过武功。长大后嫁给同村农民林三。后来加入了白莲教,当了“佛母”,经常无偿地给农民治病,所以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永久十八年,山东蒲台一带瘟疫流行,有许多人来找唐赛儿医治。唐赛儿和她的丈夫无偿地给乡亲们治病。

  • 第一讲 父子创业:铁血背后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无奈,父子

    中国古代的王朝,开国的历程都是很艰难的。而明代是靠着父子之间艰难的接力棒传递,才完成了有些畸形的、以铁腕和血腥知名的王朝奠基工作。乱局中的收官者创业,有时候是白手起家,有时候则在于对周围资源的整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创业过程,就是成功地整合各种资源、壮大自己并消灭其他竞争者的过程。一穷二白的创业史在中国

  • 参酌唐宋立纲陈纪 损益元制构建新体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宋,损益,立纲陈纪

    唐朝大臣坐着议事、宋朝大臣站着议事明朝廷杖制度主要针对的是朝中的大臣,一些地方上的小官小吏还不够资格“享受”。廷杖,老百姓俗称叫“打屁股”,可能就是由古时杖刑中演化而来的。不过,它不像家长打小孩子的屁股那样做做样子,起到教育作用就行了,明代开始盛行的杖

  • 魏忠贤的故事:带你走进真实的魏忠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带你,故事,真实

    魏忠贤(15681627),河间府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其父魏志敏,母刘氏,娶妻冯氏,生一女,嫁杨六奇。年轻时能右手执弓,左手握弦,射箭命中率很高。虽不识字,做事却敢于担当,有决断。他自幼就是个不学好的人,长大了好酒色,更沉溺于赌博,成天和一帮子年轻无赖在一起鬼混。有一次,他赌输了,饱受凌辱,一气

  • 土木堡惨败:明朝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土木,损失,明朝

    自徐达兵伐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后,元朝残余势力逃往北方,后逐渐分裂为三支,瓦剌为其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明永乐末年以来,瓦剌部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开始对明朝虎视眈眈。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入侵,发生了着名的土木之变,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此次事变与英宗重用宦官王振有直接的关系。明

  • 寡妇对联招亲,未料却守寡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寡妇,对联,未料却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寡妇门前是非多。在历史久远的古代,寡妇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但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女,大家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人们对婚姻的向往是不可贬抑的。因此就算是古代,寡妇也可以再嫁。与未婚女子相比,寡妇再嫁,相对要困难许多。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个丧夫的寡妇,为了寻求新的幸福,想出了对联招亲的

  • 谁是明朝最有钱的人?明朝的“富豪榜”为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为你,明朝,的人

    明朝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我国,明朝的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我国差点就和当时的欧洲国家一样走上了一条发展的“高速公路”。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这些改变世界的大事儿就会提前一、二百年首先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还哪有“日不落

  • 第四节 实施仁政,再创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仁政,盛世,第四节

    明仁宗朱高炽有“仁君之识”,从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也正是由于他实行的仁政,为盛世谱写了序篇。明仁宗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虽然功绩显赫,但都是性情暴戾的暴君,往往乾纲独断,十分武断和粗暴,常因为小事就将大臣逮捕下狱,甚至动辄杀戮,滥杀无辜,制造了好几起血腥大案。但他们

  • 况钟简介:连任苏州知府十三年,人称“况青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知府,苏州,青天

    况钟况钟(1383-1442),明江西靖安人,字伯律。出身小吏。永乐时历任礼部主事、郎中。宣德五年(1430)出任苏州知府,严惩贪吏,与巡抚周忱奏请减免江南重赋。创“刚运簿”,设置“济农仓”。连任苏州知府十三年。卒于任上。况钟任苏州城的太守,在苏州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