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有“仁君之识”,从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也正是由于他实行的仁政,为盛世谱写了序篇。
明仁宗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虽然功绩显赫,但都是性情暴戾的暴君,往往乾纲独断,十分武断和粗暴,常因为小事就将大臣逮捕下狱,甚至动辄杀戮,滥杀无辜,制造了好几起血腥大案。但他们的接班人朱高炽的性情却截然相反,他的性情温和、仁厚。
而明仁宗朱高炽从小未长在深宫,接近百姓的机会较多,了解他们的疾苦,且性格宽厚仁慈,柔弱寡断。史书记载:朱高炽册立为燕王世子后,来到南京祖父朱元璋的身边。一次,朱元璋命他与秦王、晋王、周王三个世子分别检阅武士卫卒。其他三人很快检阅完毕回来交令,而迟迟不见朱高炽归来,待他回来后,朱元璋冷冷地问他:“为何迟迟不归?”高炽认真地回答:“早晨天气寒冷,我等着士卒们吃饱饭后,才开始行动,所以回来晚了。”祖父微笑着点头称道。
后来朱元璋又命几位世子分阅大臣的奏章,高炽向祖父禀报的都是与军民百姓利益相关的大事,而奏章中的错别字从不挑剔。朱元璋指着奏章对他说:“孩子,你疏忽了,这几处错误你没有看出来。”他却直言不讳地回答:“孙儿没有疏忽,这不过是小毛病,不是对皇祖的不恭敬。”祖父又问他:“怎么你选的尽是些上报灾情的奏文?”他回答:“孙儿觉得民以食为天,现下有的地方灾情严重,民不聊生,这是最紧急的事,才请皇祖优先处理。”
朱元璋有一次试探他:“古代尧、舜时候,水旱灾严重,百姓靠什么生活呢?”高炽毫不犹豫地说:“靠的是圣明天子恤民之政。”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地说:“孙儿有仁君之识矣!”对高炽更加另眼看待,在朱棣面前经常夸赞高炽的仁慈宽厚和爱民如子的胸怀。这对日后能够保住摇摇欲坠的皇太子之位,也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当时朱高炽在朱元璋身边,以一个青年王子的身份,能够爱惜军卒、体恤百姓,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朱高炽仁慈宽厚的胸怀表现在对他的两个弟弟上。他的两个弟弟高煦和高燧为了夺取王位千方百计陷害他,而朱高炽却能宽厚对待,以德报怨。
高煦和高燧当太子的梦想破灭,心中十分恼火,也不甘心就此罢休。高煦一方面迫害拥戴皇太子的大臣解缙等人,解缙不久就被害致死,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加害于朱高炽。朱棣把高煦封到云南,他以地远为由,不肯就藩,后改封山东青州,他仍赖着不走。朱棣训斥了他一顿,命他必须到封地去,他假意应允却仍不离京。趁朱棣北征之机,私造兵器,招募士卒3000多人,准备谋反。事情败露后,朱棣将他囚于南京的西华门内,打算废为庶人。当时竟没有一个大臣为他求情,反而是受尽了弟弟陷害的皇太子朱高炽出面讲情,高炽不但不落井下石,而是向父亲陈情力救,终于说服了父亲,保住了胞弟的王位。永乐五年,朱棣把高煦封往山东的乐安州,并限令即日启程。
皇太子朱高炽的地位,在朱棣心里虽然已巩固,但三子高燧仍不死心。朱棣因经常有病不能临朝,内外政事都交写皇太子朱高炽处理。他曾裁减了一些不法的太监。这使高燧及其同伙更加心怀不满,不但到处编造谣言,说皇上有意传位给高燧,且在暗地里策划了一起宫廷政变。永乐二十一年五月,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前卫指挥彭旭等人,秘密串通高燧的心腹太监黄俨,图谋用毒药害死朱棣,并伪造诏书昭示天下,拥立高燧为帝。
一切都布置停妥,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是黄俨的外甥,得知此事后,力劝舅父切勿参与这起诛灭九族的勾当,但黄俨不听劝阻。王瑜急速报知朱棣,参与的人全部处死,一场政变被彻底镇压下去,并搜出了伪造的诏书。朱棣怒气冲冲地质问高燧,高燧吓得浑身颤抖,一言不发。还是这位仁慈的兄长、皇太子朱高炽再次为三弟解脱,推说都是下面的人干的,与高燧无干,从而保住了赵王高燧的王位。这些事情都不得不说,明仁宗朱高炽具有仁君之识。
朱棣尸骨未寒,朱高炽刚刚继位,就敢改动父亲朱棣的法令。前面说过,朱高炽监国期间,因为朱棣的很多法令十分严苛,不得人心,他就私下改了很多。朱棣发现后,大肆打压太子党,将严苛的法令给改回去了。现在,朱高炽当上皇帝了,朱棣死了,没人能够阻止他更改严苛的法令。最值得提起的是,朱高炽告诫司法官根据法律宣判,如果司法官利用权力干违法的勾当,后果很严重。另外,宣判死刑前,司法官必须再次复查对犯人的指控。如果不复查,就以失职罪论处。
朱高炽即位后,另一个令人瞩目的“仁慈”行为是为建文遗臣平反。建文遗臣,是指忠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文臣集团,他们在朱棣夺位后,因不肯依附而遭到残杀,还一度被列入“奸臣”榜。
朱高炽下令赦免那些因为靖难之役被罚为奴的官员家属,并且由国家送给他们一定量的土地,既当做国家赔偿,也为稳定这些人的生活。如果是被灭族的人,全国政府尤其是相关主管部门,无论多么困难都要仔细查访,看有没有侥幸逃过一劫的人。找到这些侥幸逃过一劫的人,要立即上报,好让中央拨付赔偿。
当年齐泰和黄子澄都被灭族,齐泰有一个年仅六岁的小儿子,因为年龄不够,特赦杀头之罪。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被罚去守卫边疆。朱高炽下诏,再次特赦齐泰的儿子,让他安安心心回家。黄子澄有一个儿子,全家被灭族时,他更改姓名逃过一劫,朝廷查到他的踪迹后,朱高炽也下诏赦免。
方孝孺的气节很令朱高炽感动,尽管他被灭十族,按理说不会有什么亲戚和朋友,朱高炽还是下令找寻方孝孺的亲人。怀着儒家的理想人格,朱高炽认为,像方孝孺这样的忠匪义士,不应该绝种。在他的心里,方孝孺不仅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也是天下有气节的A的种子。
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一个与方孝孺沾得上亲戚关系的人。方孝孺有一个叔叔名叫方克家,方克家有一个儿子叫方孝复,他被罚去守卫边疆。听到这个大好消息,朱高炽即刻下令,让方孝复回家。大难不死,遭受种种困难后,还能回到家乡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回到家的方孝复发现,亲人都死了,家只是一所空空荡荡的房子。当此情境,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心酸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