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蓝玉主要犯了什么错?不断“犯错误”的蓝大将军

蓝玉主要犯了什么错?不断“犯错误”的蓝大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277 更新时间:2023/12/29 22:08:47

〇不断“犯错误”的蓝大将军

主要问题就在于蓝玉大将军在不断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又在不断地“犯错”,其主要“错误”如下:

第一,奸污元主妃子,有损大明形象。洪武二十一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大俘获后,大老粗出生的蓝玉想起女人来了。可沙漠和极寒地带哪来什么女人?有啊!一直在被北元主消受和享用的元主妃,这可长得如花似玉,让男人见了没有不掉魂的,蓝大将军控制不住自己,“碰”了这个不该碰的女人奸污了她。元主妃羞愤难当,自缢而亡。皇帝朱元璋听到后十分恼火,怒斥道:“没想到蓝玉这样无礼,这难道是一个大将军所做的事吗?!”并告诫蓝玉“率德改行”。

第二,捣毁喜峰口关,私自提拔军中将士。

蓝玉北征取得了大明朝空前的军事胜利,班师回来,已是后半夜了。喜峰口关的守关官吏早已安顿休息,蓝玉就叫手下人去叩门,守门官吏还没来得及打开城门,蓝大将军就发怒了,命令手下士兵毁关,让大军进驻城里去。更为严重的是,蓝玉还碰了“高压线”,居然不按大明军中规矩,私自提拔军中将士,对犯了错的军士也私自进行刑罚处置,在军士脸上黥刺。

第三,蓄养数千庄奴假子,纵容儿子霸占民田。

蓝玉老农民出身,底层人暴富起来的常见心态,无非是炫耀炫耀。但这世上还真有不少“墙头草”,认蓝玉为义父。蓝玉是一介武夫,一喝酒,什么都好说。恐怕连他自己都不太清楚,到底认了多少个义子?史书说他“蓄养庄奴假子数千人”。有这样不内敛、没修养的老子,就会有不知天高地厚专门欺压百姓的儿子。蓝玉儿子仗着老子的威势,强占了东昌(今山东聊城)的民田。御史依法问罪,蓝玉不仅不责备自己儿子,反而拿了“家伙”捶打驱逐御史。

第四,侵夺民利,沮坏盐法。

明代沿袭历代传统,实行盐业国家专控。要想从事盐业买卖,就必须要获得国家专控的“盐引”,有了“盐引”就会获利多多。蓝玉利用权势,在拿到国家“计划票”盐引10000条后,就让家人到云南有司衙门直接兑换支取,获取高额暴利。皇帝朱元璋听说后十分愤慨地说道:“这是侵夺民利,沮坏盐法啊!”随即下令对蓝玉等功臣家非法获取的盐引进行了没收。

第五,受封不公,口无遮拦。

西征回师时,朱元璋晋升蓝玉为太子太傅。以当时蓝玉的功劳可以说完全超过同时西征的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德,但在晋封官爵时他却位居在冯、傅之下。为此,蓝大将军牢骚满腹:“上位取我回来,着我做太师,如今又着别人做了。”这样口无遮拦,朱元璋隔墙有耳,听到了当然会很不舒服,所以每次上朝时,凡是蓝玉所奏之事,皇帝都嫌他粗俗无礼,不愿意多听。次数一多,即便蓝玉是个粗人,也能看出来了,于是他就更加怏怏不满。

对于朱元璋的警告,蓝玉置若罔闻,一无所改。西征北元回来又连连肇事,所以洪武皇帝最终在封爵时就改了主意,将梁国公改封为凉国公,并将他的过错镌刻于铁券上。更有蓝玉在觐见皇帝时,语言傲慢,毫无人臣之礼,这就愈发引起朱元璋的反感。

第六,违诏出师,越礼犯分。

就在蓝玉西征回来没多久,四川西部的建昌地区发生了叛乱。朱元璋心中十分清楚,到建昌去平乱,除了蓝玉这样的军事天才还真找不出第二个能稳操胜券的人来,因为这时大多数大明开国老将要么死了,要么连自己走路都嫌累,在“少壮派”中只有蓝玉最有军事才干、最合适。虽然这时蓝玉又犯了可以说是潜在的但也足以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违诏出师,擅作威福”。这是君主专制下最为犯忌的,尽管朱元璋恨得牙根都痒痒的,但没有“动手”,就是因为四川那边不太平,要用兵!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初,朱元璋将蓝玉召到明皇宫里,任命他为西征大将军,并想单独面授出兵计宜。当时蓝玉想都没多想,就随身带了几员重要的将领一同去觐见皇帝。皇帝一见蓝玉这样的来头,心中顿感不快,但他还是想把作战出兵计宜单独授给蓝玉,于是就示意其他人退下。可谁知,与蓝玉一起来的几个将领,像木头一样还竖在原地。这时大老粗蓝玉倒是反应过来了,几个将领挥了挥手,几个将领这才退了下去。这件事对朱元璋的触动太大了。一支军队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听了,只听他们大将军的,这还了得!

据《明实录》记载,蓝玉被处死后的第三年,洪武朝廷君臣又道出了蓝玉的一大罪状:“越礼犯分,床帐、护膝皆饰金龙,又铸金爵以为饮器,家奴至于数百,马坊、廊房,悉用九五间数。”换句话来说,作为臣子的蓝玉已经僭越到了几乎要与大明天子一般的规格档次。

标签: 大将军犯了蓝玉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认为捞钱不是偷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不是,朱元璋

    ◎朱元璋认为捞钱不是偷钱洪武八年(1375),浙江湖州府有人将300余万官钱运往南京,船行到长江里时,不幸发生了翻船事故,一船的钱有一半掉进了江水里去了。洪武帝严法众所周知,遭受翻船之难的浙江仁兄算是“拎得清”,官钱一半丢在长江里,只好自己代赔,这事也就很快过去了。但不久有人

  • 第二节 《永乐大典》,功泽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后世,永乐,第二节

    在大明历史上,凡是影响后世的历史危机,几乎都出自朱棣之手,《永乐大典》的编纂就是杰出代表。《永乐大典》初名叫《文献大成》,是一部大型类书。凡是被收录进《永乐大典》的着作,都没有遭到一个字的删改。到21世纪的今天,《永乐大典》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提到《永乐大典》,就不能不说它的主要编撰者

  • 第十六章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先生,心学,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余姚人。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ldq

  • 有儒者风度的太监——冯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儒者,太监,风度

    冯保,深州(今河北省深县)人。不知何时阉割入宫。嘉靖中,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当时司礼监缺一名掌印太监,按资历应由冯保升任,但穆宗不喜欢他。大学士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掌印司礼监。等到陈洪罢职,高拱又推荐掌管尚膳监的孟冲补缺。按照规定,孟冲是没有资格掌管司礼监的,冯保因此痛恨高

  • 明代武术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代,武术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历史文献;明代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1-0113-05WushudevelopmentintheMingdynasty――BasedonthestudyofWushuclassicbooksLIJi-yuan1,XIE

  • 东林党误辽事:一味的掣肘熊廷弼和袁应泰兵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东林党,兵败,熊廷弼

    1,熊廷弼的前期作为万历四十七年,在与后金军的萨尔浒之战中,经略杨镐指挥的大军惨败,从此明朝力量大衰,在辽东失去优势,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御。战后,经廷议,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至此熊廷弼便开始了在辽东的军事生涯。其时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沈阳军民纷纷逃奔。熊廷弼到任后,

  • 第一节 和尚送帽,助长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和尚,野心

    从来不被父亲朱元璋重视的朱棣,由于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渐获得了朱元璋的关注与赏识。并且,朱棣的才能也在军中树立了威信。这为他后来发动的“靖难之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皇太子朱标的死与朱元璋的死,更加助长了朱棣的野心。此时,崭露头角的朱棣,已经按捺不住欲望的膨胀,终于发动的&

  • 第三节 宣宗早逝,盛世完结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宣宗,盛世,第三节

    宣德九年(1434年),宣宗37岁,对一个人来说,这个年龄正是人生黄金岁月。宣宗即位时,已年满27岁,学业已完成,又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即位掌政,正是一个最好的年龄。他不辜负祖辈们的托付,管理国家、处理政治事务,很有条理,这期间天下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以说得上是国家太平百姓安乐。在他的治理下,社会

  • 朱高煦怎么死的?朱高煦是否真的发动过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叛乱,朱高煦

    英雄也有迟暮时。曾经叱咤沙场的朱棣老了。随着年龄的增加,皇位继承问题成为困扰他的心头病。成祖一共有三个儿子,各有优点,让他无法取舍。他深知:自己就是靠夺取侄子的皇位而入即大统的。像父亲太祖那样的英明,都没有办法避免祸起萧墙。自己如果一旦处理不好,那么同样的悲剧又要再一次上演。长子朱高炽,按照传统的嫡

  • 浅谈司礼监的发展演变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政治,明朝,浅谈

    [关键词]司礼监;批红;内阁;明朝政治司礼监始设于洪武十七年,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并设秉笔太监、随堂太监若干。彼时司礼监的职责是“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纷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1]由此可见,此时的司礼监主要负责的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