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放眼整个明朝,曾坐镇于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有何来头?

放眼整个明朝,曾坐镇于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有何来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535 更新时间:2024/1/9 3:19:10

历史时间沿着时间的路轨向前行驶,每个皇朝也像走马灯相同持续交替。在各时期的转变更替中,成千上万贵显大家族一样也亲身经历着发展趋势、兴起、没落的过程。

贵族阶层总是因特定的历史环境而生,他们总是依附一定的统治阶层。

城头变化大王旗,树倒猢狲散,谁也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铁律。而历史往往会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幽微之处。我们今天来说说在大明时代,能够坐拥云南二百年的“沐王府”。

和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的顶层设计更加趋向强硬,朝廷权力高度集中。在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里,共有十六位君主登台表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百七十多年的时间,又让无数达官贵人沉沉浮浮,历尽沧桑。但是,我们发现,云南的“沐王府”从明朝洪武年间到清康熙年间,在前后280多年,威势不减、华彩依旧。

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呢?

今天,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云瑞西路的胜利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原来的云贵总督府改建而成。其实,它的前身就是明代“沐王府”的旧址。沐王府又称“黔国公府”,因为始祖姓沐而得名。

我们先说说“沐氏”的始祖沐英

沐英和朱元璋同是安徽人,1344年(至正四年),沐英出生于安徽濠州定远县(今天安徽省滁州市)。比他年龄长16岁的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钟离(今天的安徽凤阳),两家相距不远。

1351年(至正十一年),时间到了元末,老百姓生活凄苦,社会动荡。这时候,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带领的红巾军拉起大旗,发动起义,战火很快弥漫在江淮一带。元朝廷随即派兵镇压,江北大地战火连绵,乱象环生。

这时候,本来已经丧父的沐英跟着母亲过上了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的日子。然而一年后,沐英的母亲病死在逃难途中。年仅八岁的沐英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他流浪在濠州一带。

那时候,红巾军在河南等地和元军正面交锋。朱元璋在老家濠州拉起了自己的队伍。或许是朱元璋马背上的偶然回眸,或许是沐英街头的伸手乞讨,朱元璋发现了沐英一个流浪的孩子,他可怜沐英,收留沐英做了儿子,并让他改姓朱。沐英的人生从此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作为朱元璋的养子,聪明伶俐的沐英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不辞辛劳,表现很是令养父满意。刚过十八岁,沐英就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协助镇守军事要地镇江。不久,他又被封为指挥使,防守江西重镇广信(今天的上饶市一带)。

命运往往眷顾有心人。沐英勤于思考,潜心研习,很快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军事人才。五年后,二十三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的大军平定福建,表现优秀,他“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朱元璋笑容满面。此后,他调任沐英到建宁,负责管理邵武、延平、汀州等三处军事要地。

沐英完全可以单飞了,朱元璋让他改回本姓,延续自家香火。

大明政权建立后,沐英升任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佥事,又迁大都督府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官。而大都督府作为明朝军事中枢机构,在新政权初创之后,军务政务乱如桑麻,沐英思路清晰,聪明利索,高效神速,把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沐英终于可以独当一面,马皇后啧啧称赞,朱元璋更是心生喜欢。

1376年(洪武九年),沐英便受命多次前往平定吐蕃、青藏、西番、北元等地,立下了赫赫战功。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封沐英为副将军,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征讨残留在云南的元朝势力。两年后,云南初定,朱元璋召回傅友德和蓝玉等人,而把沐英留在了云南。

沐英常驻云南,平定地方动乱、安抚夷越百姓、发展教育和生产,社会风气持续向好。消息传到朝廷,太祖朱元璋大加赞赏。“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去世,消息传到沐英耳朵里。听到小时候的好伙伴死了,沐英伤心至极,竟至于呕血生病,卧床不起,最后死亡。

一个爱百姓的人,百姓会加倍爱他。沐英去世后,当地士兵百姓万分悲伤。明太祖朱元璋将沐英的棺椁迎回应天府,追赠他为“黔宁王”。

沐英走了,长子沐春继承了他的位置。沐春病逝后,沐英的次子沐晟继位。1406年(永乐四年),沐晟征讨安南动乱,立下大功,明成祖朱棣封他为黔国公,他去世后又被追赠为“定远王”。

与去世后被追封的王爵不同,沐英、沐春时代的“西平侯”以及沐晟时代的“黔国公”都是世袭罔替。沐英家族的地位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从1386年(洪武十九年)起,沐英就在昆明修建了一座西平侯府。此后,又在翠湖西岸建起了一座“柳营”。

西平侯府在沐晟受封黔国公后改名为黔国公府。因为沐氏一门在云南威信很高,当地人又将黔国公府称之为沐王府。直到1660年(永历十四年),沐王府被清廷派出的吴三桂占领。

标签: 明朝有何来头

更多文章

  • 明代统治时期,非正式的内阁制度,怎么彻底架空了六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内阁,时期,明代

    对大明的内阁制度,相信大伙儿都不会陌生。内阁大学士们,实际上原本是明朝皇帝的顾问与秘书,帮皇帝整理一些文件、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但是,从明朝中前期开始,内阁制度逐步壮大,到了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内阁开始凌驾于六部之上,并且侵蚀了六部大部分权力,几乎架空了六部尚书。那么,其实并不正式的内阁制度,如何能

  • 明朝建文皇帝逃亡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之谜,明朝,皇帝

    明朝十六代皇帝,除了自缢而死的崇祯外,现仅存十四处皇陵(即位于北京北郊的十三陵和位于南京的明孝陵),独缺第二代皇帝惠帝的陵墓。这是因为明惠帝被其叔父篡权而逊国,最后不知是死还是逃亡、不明下落的缘故。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明惠帝,国号建文,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

  • 《绣春刀》沈炼的真实一生: 以弹劾奸臣为“乐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乐趣,奸臣,真实

    前不久《绣春刀》第二部再次走近大家的视野之中,在电影之中沈炼算不上是一位忠臣,甚至于还救下了奸臣魏忠贤。然而对于历史上真实的沈炼而言,他的一生并没有这些苟且,而是一个非常刚直与奸臣抗争的一生。在嘉靖年间曾经有过一位奸臣,由于嘉靖皇帝在位期间一直专注于研究长生不老之术无心打理朝政,于是便将朝廷中的要务

  • 朱元璋时期棉花种植的推广,惠及明清帝国500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余年,帝国,明清

    在农学史上,棉花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从哪些路线传入的?至今在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的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棉花就已经传入中国,有的说是隋唐时代,还有的说是两宋时期。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时间分歧,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或者说是事实,那就是棉花种植在中国一直没有推广开来。也正因为如此,有关棉花的传

  • 此人虽篡位,却让大明成了世界强国,来朝拜的国王就算死也要葬在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也要,大明,成了

    自从元朝中期国力逐渐衰落后,原本威风凛凛且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却成了一副空架子,至此元朝皇帝成为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大多国家也不来朝贡,更甚于与其断绝了联系。生病的老虎不仅不是老虎,甚至于连猫都不如。而自从朱元璋接受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强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

  • 明代秘史:昆腔曲圣魏良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昆腔,明代,秘史

    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登上龙凤宝座后,以“陈纪立纲,恢复中华”的非凡气概,扫荡元习,禁演杂剧,元代大师们精心浇灌的杂剧奇葩便迅速地凋谢枯萎了。中华艺术在民间的广袤土壤中根深蒂固,当北曲衰微之际,各种南曲声腔剧种,早已在乡村集镇的街市里巷、古庙草台此兴彼起。入明不久,即出现了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

  • 大明一统:十“清沙漠”除去“尾巴”横扫割据 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明,尾巴,沙漠

    “大尾巴”、大后患的凸显与朱元璋的北平之行徐达北伐军攻占元大都时,朱元璋已在南京称帝半年多。腐败无能的元廷被推倒,这本是件欢天喜地的大好事。就此而言,是不是意味着朱元璋梦寐以求的传统中华大一统帝国重建工作完成?显然不是。洪武初年,除了西南明玉珍的夏国和元宗室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拥

  • 女子不喜当今皇帝的做派勇拒当皇后,最终出家为尼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做派,当今,皇后

    古代女子一直没有什么家庭地位,所以但凡有家人能攀上皇权的大家都是趋之若鹜,但是历史确实也有一部分有骨气的女子,即使有皇权在册被招为皇后都不从,原因竟是因为看不起一种人,最终宁愿落发为尼。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迎娶徐达的长女徐氏过门,徐氏聪慧过人,体贴谨慎,深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喜爱,不久被册封为

  • 朱元璋为什么要建立锦衣卫秘密警察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警察,锦衣卫

    说起锦衣卫特务统治,我们中国人可能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尤其电影《锦衣卫》上映以后,朱元璋开创的秘密警察制度顿时为当代国人所熟悉,那跌宕起伏的离奇情节、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飞檐走壁的锦衣卫校尉迅速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焦点。好奇的人们不禁要追问:锦衣卫到底是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有着怎样的秘密使命与绝活?明

  • 明代秘史:太祖悲咽女子受难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太祖,明代,秘史

    明初尤重孝道,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令世人行孝,他自己也以身作先之。他自称孝子皇帝,每祭太庙,就悲咽泣下。他命人画《孝行图》以示子孙,教育他的儿子们“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国鹤》卷6)。马皇后去世,谥号“孝慈”,葬地曰:“孝陵”。明代皇帝帝号、庙号、谥号、陵号,孝字甚多。如孝宗、孝康、至孝、纯孝、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