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时期棉花种植的推广,惠及明清帝国500余年

朱元璋时期棉花种植的推广,惠及明清帝国500余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052 更新时间:2024/1/9 9:23:07

在农学史上,棉花是时传入中国的?从哪些路线传入的?至今在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的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棉花就已经传入中国,有的说是隋唐时代,还有的说是两时期。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时间分歧,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或者说是事实,那就是棉花种植在中国一直没有推广开来。也正因为如此,有关棉花的传入线路也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从新疆即当时所讲的西域地区传入内地的;但目前更多的研究者倾于从海外传到了海南岛,从海南岛再传到了江南的松江等地区。

从这条线路的传入来讲,我们得首先归功于元朝时江南松江女纺织家黄道婆。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人,童养媳出身,因为不堪忍受公婆的殴打虐待而外逃,误搭了元朝的外贸商船,途经海南岛时,被商船上的人撂在了海南岛,就此她有机会从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年老时黄道婆返回了家乡松江,从此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随着黄道婆的回乡就率先在松江“落户”,不过似乎当时还没推广开来。换句话来说,黄道婆在松江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时,中国其他地方还是以麻布作为主要衣料,遇上数九寒冬季节,有钱、有地位的北方人主要穿着用皮所制的裘衣来过冬,而南方人则要用丝绵袍御寒。棉布衣被至少说在黄道婆之前是相当珍贵的,有人说它比羔羊皮、狐狸皮还要珍贵,以至于只有蒙元大汗与皇帝这样九五之尊的人才能穿得起。

元代除了松江地区外,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的棉花种植试验。据《农桑辑要》所载,元朝从中西亚地区引进了棉花种子进行了试种,但到元朝灭亡时还没有在全国真正推广开来。到了明初,出于那朴实的民本思想,朱元璋大力提倡农业经济结构的多样化,鼓励棉花种植,当时规定:“益种绵花,率蠲其税。”。这样一来,洪武重赋之下压得几乎无法喘息的松江农民有了新的生机,头脑本身就灵活的松江人开始“钻朱元璋政策的空子”,你皇帝不是说多种植棉花不收税么,我们大家就来个大力种植,发展棉纺业。如此下来,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松江府人民由于重赋所带来的苦难,使得当地的社会经济滑向崩溃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松江逐渐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以至于出现了松江“衣被天下”的局面。

与松江同为难兄难弟的苏州可没这么幸运。那里的棉纺织业发展不够快速,重赋之下的苏州人民只好背井离乡,流落四方,国家直接掌控的自耕农数量急剧减少,如:苏州府下属的太仓州洪武二十四年编造黄册时,在籍户数为8986户,到了宣德七年时只剩下1569户。

不过从全国范围角度来讲,由于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各地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棉布、棉衣、棉被等棉纺织品逐渐普及,甚至可以说是给大明帝国的子民们“送”来了价廉物美的“温暖”品。过去贫穷的人现在在寒冬季节也能睡在暖融融的棉被里了,当然,知道这是朱元璋客观上做了一件大好事的人恐怕就不太多了。此外,还有明初推广植棉所产生的一个潜在影响,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由于棉花种植的推广和棉纺技术的提高,棉织品不再是“昔日谢堂前燕”,而是纷纷进入寻百姓家。更远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影响到了明清帝国500多年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且对中华帝国后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顺便讲了朱元璋推广植棉所带来的歪打正着的效果与潜在的影响后,我们还是回归到前面讲的明初洪武年间贯彻赋税征收政策的核心宗旨,那就是“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甚至不出”,因此,在一些人看来,朱元璋的这种赋税制度倒是颇似当代税收累进制。但还有人认为,这样的类比是将古人拔高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应该看到,明初的这种赋税制度不仅仅是朱元璋推行黄册和鱼鳞册的最为主要的目的之一,而且更是体现了洪武皇帝对广大农民实行轻徭薄赋的“爱民”之精神。

标签: 余年帝国明清

更多文章

  • 此人虽篡位,却让大明成了世界强国,来朝拜的国王就算死也要葬在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也要,大明,成了

    自从元朝中期国力逐渐衰落后,原本威风凛凛且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却成了一副空架子,至此元朝皇帝成为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大多国家也不来朝贡,更甚于与其断绝了联系。生病的老虎不仅不是老虎,甚至于连猫都不如。而自从朱元璋接受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强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

  • 明代秘史:昆腔曲圣魏良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昆腔,明代,秘史

    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登上龙凤宝座后,以“陈纪立纲,恢复中华”的非凡气概,扫荡元习,禁演杂剧,元代大师们精心浇灌的杂剧奇葩便迅速地凋谢枯萎了。中华艺术在民间的广袤土壤中根深蒂固,当北曲衰微之际,各种南曲声腔剧种,早已在乡村集镇的街市里巷、古庙草台此兴彼起。入明不久,即出现了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

  • 大明一统:十“清沙漠”除去“尾巴”横扫割据 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明,尾巴,沙漠

    “大尾巴”、大后患的凸显与朱元璋的北平之行徐达北伐军攻占元大都时,朱元璋已在南京称帝半年多。腐败无能的元廷被推倒,这本是件欢天喜地的大好事。就此而言,是不是意味着朱元璋梦寐以求的传统中华大一统帝国重建工作完成?显然不是。洪武初年,除了西南明玉珍的夏国和元宗室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拥

  • 女子不喜当今皇帝的做派勇拒当皇后,最终出家为尼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做派,当今,皇后

    古代女子一直没有什么家庭地位,所以但凡有家人能攀上皇权的大家都是趋之若鹜,但是历史确实也有一部分有骨气的女子,即使有皇权在册被招为皇后都不从,原因竟是因为看不起一种人,最终宁愿落发为尼。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迎娶徐达的长女徐氏过门,徐氏聪慧过人,体贴谨慎,深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喜爱,不久被册封为

  • 朱元璋为什么要建立锦衣卫秘密警察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警察,锦衣卫

    说起锦衣卫特务统治,我们中国人可能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尤其电影《锦衣卫》上映以后,朱元璋开创的秘密警察制度顿时为当代国人所熟悉,那跌宕起伏的离奇情节、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飞檐走壁的锦衣卫校尉迅速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焦点。好奇的人们不禁要追问:锦衣卫到底是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有着怎样的秘密使命与绝活?明

  • 明代秘史:太祖悲咽女子受难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太祖,明代,秘史

    明初尤重孝道,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令世人行孝,他自己也以身作先之。他自称孝子皇帝,每祭太庙,就悲咽泣下。他命人画《孝行图》以示子孙,教育他的儿子们“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国鹤》卷6)。马皇后去世,谥号“孝慈”,葬地曰:“孝陵”。明代皇帝帝号、庙号、谥号、陵号,孝字甚多。如孝宗、孝康、至孝、纯孝、广

  • 铁铉死磕朱棣,不是猛人根本接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不是,根本,死磕

    明成祖朱棣在建议靖难之役期间,铁铉这位仁兄算是个跟他死磕究竟的猛人。这位知识分子身世的猛人不只骨头硬,而且脑子活,在济南城下,惟我独尊的朱棣曾让这位仁兄磕得够呛,要不是命运好,小命也许都让这位仁兄给磕没了。因为铁兄的存在,因为铁兄实在不好惹,朱棣后来攻取南京的时分,都得绕道走。那股子咬牙切齿的恨劲儿

  • 明代抗倭援朝战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争,明代,简介

    16世纪末,日本战国割据纷争的局面刚刚结束,关白(即宰相)丰臣秀吉统一全国,掌握了政权。日本社会经济有了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封建主和商人都要求向外扩张。当时日本封建大名(诸侯)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全服从。丰臣秀吉为了满足封建主和商人的贪欲,同时想把尚未驯服的封建诸侯的力量引向国外,以稳固自己的

  • 保卫太平城——稳固进攻江南军政重心和中心集庆的大本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军政,太平,江南

    太平是太平下来了,而从朱元璋角度来讲,他要的还不仅仅是这里秩序的安定,而是自己在江南立足、发展的根据地和作为进攻虎踞龙盘帝王之都南京的大本营。为此,自进入太平城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不断地经营,并收获了很多。综合起来看,大约有三大方面:第一,建立自己第一个地方政权机构太平府和翼元帅府。过去滁州、和州地

  • 三、抵御后金 自毁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长城

    崇祯登基之前内有魏忠贤等一干阉党扰乱朝政闹政,外有努尔哈赤大军横行在辽东,就在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一个年轻的将领挺身而出,想上请命,要求镇守辽东,这个人就是袁崇焕,他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承诺道:“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定能确保辽东万无一失。”明朝历来重文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