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抗倭援朝战争简介

明代抗倭援朝战争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028 更新时间:2023/12/24 8:16:42

16世纪末,日本战国割据纷争的局面刚刚结束,关白(即宰相)丰臣秀吉统一全国,掌握了政权。日本社会经济有了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封建主和商人都要求向外扩张。当时日本封建大名(诸侯)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全服从。丰臣秀吉为了满足封建主和商人的贪欲,同时想把尚未驯服的封建诸侯的力量引向国外,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妄想发动侵略战争,梦想征服朝鲜,再进一步侵略中国。

丰臣秀吉早就有侵略中国和朝鲜的野心,而首次将它公开是在公元1585年(明神宗万历十三年,日本天正十三年)①。万历十八年(1590)冬,他致书朝鲜国李昖,公然宣称他要“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威逼朝鲜臣服,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②。中朝两国一向有着传统的友谊,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朝鲜的拒绝。

明万历十九年(1591)底,丰臣秀吉决定入侵朝鲜。第二年四月,丰臣秀吉派宇喜多秀家为侵略军总头目,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派出十六万名陆军渡海作战,于釜山登陆。同时派遣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指挥的九千名水军袭击朝鲜沿海各地。经过长期内战,日本封建贵族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加之军队集中,又有锐利的武器鸟铳(即步枪),登陆后二十天,便攻陷了汉城(王京),朝鲜国王李昖逃往义州。接着平壤也陷落了。两个月内,日本侵略军就控制了朝鲜的大片国土,劫王子,抢府库,掳掠人口,烧杀奸淫,并且强迫被占领区人民采用日本风习,使用日语。加藤清正率领的侵略军向北渡过了图们江,直逼中国边境。朝鲜陷入空前严重的亡国危机,明朝也受到严重威胁,情况异常紧急。

朝鲜的迅速溃败,完全是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不抵抗政策造成的。当时的朝鲜统治者重文轻武,“兵不习战,昖又湎酒,弛备,猝岛夷作难,望风皆溃”③。朝鲜和明朝是两个友好的邻邦,通过朝贡贸易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紧急情况下,朝鲜国王急忙向明朝请求援助,“请援之使,络绎于路”④。在援助朝鲜问题上,当时在明朝政●中国历史大讲堂明朝大事本末●府中存在不同意见。一部分人不主张出兵,他们说应当在自己的门庭防御日本侵略者,无须去支援朝鲜;但是大多数朝臣则认为“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⑤。左佥都御史吕坤曾上疏说:“朝鲜密迩东陲,近吾肘腋,平壤西邻鸭绿,晋州直对登莱。倘倭夷取而有之,籍众为兵,就地资食,进则断我漕运,退则寇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城坐困,此国家大忧也。乃彼请兵而二三其说,许兵而延缓其期,力穷势屈,不折入为倭不止。陛下诚早决大计,并力东征,而属国之人心收矣”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也力主出兵。廷臣的正确意见最后被政府所采纳,明朝决定出兵援朝抗倭。

万历二十年(1592)七月,明朝派出副总兵祖承训、游击史儒率领五千名援军,从辽东出发,渡过鸭绿江,进抵平壤。因为地理不熟,又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明军战败,史儒力战而死,祖承训仅以身免。兵部尚书石星派沈惟敬到平壤和小西行长谈判休战。小西行长为麻痹明军,故意放出和谈烟幕,对明使诡称:“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亦不久当还。当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尽归朝鲜耳”⑦。这种损害朝鲜民族利益的和议,遭到明朝的拒绝,决定派出重兵援朝。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派经略⑧宋应昌、东征提督李如松率师七万人东渡,会合朝鲜将士,经过周密部署,于次年初进军平壤。宋应昌制定军令三十条,强调军队必须严守纪律,其中第五条规定:凡是损坏民间一草一木的一律处死刑。当时大军尚未齐集,李如松先带领了从江苏、浙江、四川和辽东调来的军队,共四万多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二月六日早晨进围平壤。这时盘踞平壤的是倭军精锐的小西行长的部队,约有三万人,据城死守。明军奋勇围攻,双方战斗异常激烈。如松下令诸军攻围只缺东面,令游击吴惟忠攻迤北牡丹峰,而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军炮石如雨,明军稍稍后退,如松斩先退者以徇;招募敢死队,援钩梯登城。如松督副将杨元等军自小西门先登,其弟如柏亦从大西门入。火器并发,烟焰蔽空。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⑨。如柏头盔也中弹,仍奋力督战。游击吴惟忠和参将骆尚志都已年过六十,惟忠中炮伤胸,尚志被大石伤脚,仍然斗志昂扬,冒险登城。明军“将士无不一当百”,前仆后继,首先登上城楼的是一批浙军,他们拔下倭军旗帜,换上明军旗号。倭军紧闭城门,明军用大炮轰开,烧毁门楼。李如松整军入城,马步军云集。激战不到中午,日军纷纷逃窜,中朝军士凯旋入城。这一仗共歼敌一万多名,俘虏无数,逃散的敌军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朝鲜的史书说:明军“进攻平壤,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斩杀之外,余贼丧魄逃遁。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明军收复平壤后,继而解放开城。小西行长部队退守京城,加藤清正部队也从北部撤回。

二月下旬,李如松率部向京城挺进,这时汉城有倭军数万人据守。明军由于接连取得胜利,有轻敌之心,如松竟误信朝鲜人“贼弃王京遁”的谎报,率领轻骑趋碧蹄馆(在京城北30里处),遇敌埋伏,围之数重。如松马蹶伤额,明军丧失甚多。倭金甲酋向如松进逼,裨将李有昇以身蔽如松,手刃数名倭酋,因中钩堕马,为倭兵所杀。李如梅(如松弟)箭射倭将落马,这时部将杨元也领兵杀入重围,倭军才被击退。会天降雨,明军战马入稻畦中,无法驰骋。“倭背岳山,面汉水,联营城中,广树飞楼,箭炮不绝”⑩。明军乃退驻开城。三月,如松得报,倭将平秀嘉据龙山仓,积粟数十万石。于是如松密令部将查大受率死士从间道焚烧了敌军粮囤,断绝了敌军龙山的饷道。

平壤大捷使朝鲜的抗战由被动走向主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争取援朝战争的全面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惜由于明军主将李如松轻敌大意,误信假报,在碧蹄馆战役中失利;日军玩弄和谈,明军主和势力抬头,致使战争拖延下来。

平壤之役是日军从胜转败的转折点。丰臣秀吉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在国内和军内也很不得人心。当时在日本国内就流行着一种预言说:丰臣秀吉的征服事业必将失败,日本国内必将掀起叛乱。当侵略军正在蹂躏朝鲜国土时,农民拒纳军粮,反对侵略战争。在军内,官兵、民伕大量逃亡和哗变。一份资料记载,锅岛部队从前线逃回的有五十七名,这些都是主力战斗部队的官兵,“搬运伕并未计算在内”。当时士兵逃亡如此严重,以致丰臣秀吉不得不命令在各地设立缉捕逃亡的岗哨(“人番留所”)。平壤战败后,日军厌战反战情绪更加弥漫。官兵士气既如此低落,又加以兵员伤亡过半(京城内外只剩下五万三千人),粮秣短缺,疠疫流行。日军统帅部自知京城难保,于四月十八日撤出京城南遁,龟缩到东南沿海一带。明军入城并分路追击,收复汉江以南千余里,朝鲜国土绝大部分遂告光复。

碧蹄馆之役后,宋应昌派沈惟敬到汉城和倭军议和。倭军战败之余,不得不退兵,争取喘息时间,于是同意撤出汉城,归还被俘的两个朝鲜王子,但仍赖在釜山不走。倭军一面议和,一面又进犯咸安、晋州,逼近全罗道,声称要以汉城和汉江为界,霸占汉江以南的朝鲜国土。李如松命令诸将分守要害,打击倭军。兵部尚书石星等以明朝大军在外已久,竭力主张撤兵议和。宋应昌则认为不妥,上疏称:“釜山虽濒南海,犹朝鲜境。有如倭觇我罢兵,突入再犯,朝鲜不支,前功尽弃。今拨兵协守为第一策。即议撤,宜少需,俟倭尽归,量留防戍”。兵部主事曾伟芳也上言:“倭款亦去,不款亦去。款亦来,不款亦来。盖关白大众已还,行长留待。知我兵未撤,不能以一矢相加遗也。欲归报关白,卷土重来,则风帆不利,正苦冬寒。故曰:款亦去,不款亦去。沈惟敬前倭营讲媾,咸安、晋州随陷,而欲恃款,冀来年不攻,则速之款者,速之来耳。故曰:款亦来,不款亦来。为今日计,宜令朝鲜自为守,弔死问孤,练兵积粟,以图自强”。明朝政府中还有一些有远见的官吏,也都反对轻谈和议和恢复贸易。朝鲜国王和文武大臣也都反对封贡(即议和)。但明朝政府最后还是决定只留刘率领四川兵协助朝鲜世子防守,其他军队全部撤回国内。

万历二十二年(1594)九月,日本议和使臣来到北京。明政府提出三个条件:一、日本军队全部撤回国内;二、中国册封丰臣秀吉为王,并允许恢复入贡(来华贸易);三、此后永远不许侵略朝鲜。明年九月,明朝使臣杨方亨、沈惟敬到日本,希望用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办法,换取日本撤兵议和。侵略成性的丰臣秀吉却另有打算,他“怒朝鲜王子不来谢,止遣二使奉白土绸为贺,拒其使不见”,并扬言再度侵略朝鲜。沈惟敬原是市井无赖,与倭方相勾结,欺骗朝廷说:秀吉满足于封王,同意明朝的条件。同行到日本的朝鲜使臣把秀吉悖慢无礼的情况报告给国王,国王转达明朝政府。明神宗得知后大怒,命令逮捕石星和沈惟敬按问,并决定停止拖延了三年多的和议。以兵部尚书邢玠任蓟辽总督,佥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麻贵任备倭总兵官,援助朝鲜。

万历二十五年(1597)五月,邢玠到达任所,六月,日本侵略者再度大举侵朝,倭水军数千艘先后渡海,七月,进入庆州。这时,朝鲜政府由于内部党派之争,加上日本统治者的反间计,朝鲜政府罢免了着名水军将领李舜臣水军统制使的职务,改派懦弱无能的元均继任。由于元均的少谋寡断,李舜臣苦心经营的闲山岛要塞,竟被日军占领,元均被杀。十几万日本侵略军从水陆两面涌向富庶的谷仓全罗道,进占了全罗道的重镇南原。到了九月,日军又向北攻入忠清道的稷山,企图由此进犯汉城,王京岌岌可危。

十一月,邢玠大会诸将分三路向日军发起进攻,迫使日军退守在朝鲜半岛的南端岛山,筑三寨以拒守。岛山依山筑有石城,城外围绕着三层栅栏。明军仰攻山寨,损伤很多。游击陈寅领兵连破外围两道栅栏,第三道栅栏也即将被攻下。倭军被围十昼夜,水源粮饷皆被切断,加藤清正伪称约降,请求缓攻,实际上是缓兵之计,等待小西行长来援。行长也害怕明军袭击日军釜山大营,不敢轻进,只是挑选三千名倭兵,遍布旗帜,蔽江而下,虚张声势以恫吓明军。杨镐因明军当时没有水军,缺乏海上支援力量,心慌胆怯,又听朝鲜将领李德馨伪报海上倭船扬帆而来。杨镐不及下令,便策马西奔,全军溃散,退回汉城。这次围攻加藤清正的战斗集中了中朝双方大量兵力,经过一年的准备,结果大败,士卒伤亡近两万人。杨镐还向朝廷报捷,说只死亡百余人,被部下丁应泰揭发,明神宗免去了杨镐的职务,听候处分,改派天津巡抚万世德接替他的工作。

万历二十六年(1598)初,总督邢玠以岛山之役由于缺乏水军而遭到失败,乃增募江南水兵,精讲海运,作持久计。二月,陈璘率广兵,刘率川兵,邓子龙率浙、直兵先后来到。邢玠把明军分成四路:中路大将李如梅(后改为董一元),东路麻贵,西路刘,水路陈璘,各守汛地,相机行动。这时日军盘踞朝鲜已有七年之久,在沿海分布三处,战线长达一千余里。士兵疲于奔命,粮秣供应不足,士气萎靡不振。丰臣秀吉为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国内动众数十万,猛增税收,遭到人民怨恨。久困在朝鲜的士兵普遍厌战,与明军遭遇,往往举阵奔散,投降的人数愈来愈多。是年七月,丰臣秀吉在懊丧中死去。十一月,加藤清正率兵先逃,中路和西路明军会同陈璘、李舜臣率领的中朝水军,集中力量,包围了小西行长,切断了他和岛津义弘的联系,准备一举消灭敌人。行长被围数月,粮尽援绝,于是派人向中朝将领赠送枪剑宝物,请求给他一条生路,退兵回国,被李舜臣严词拒绝。

十二月十五日夜间,岛津义弘率五百多只战船来救小西行长,在半岛东南露梁海面上受到中朝联合水师的截击。陈璘遣副总兵邓子龙偕朝鲜统制使李舜臣督水军千人,驾三艘巨舰为前锋,向倭军冲击。李舜臣驾船擂鼓,先冲敌阵,被倭船包围。陈璘舍身救援。子龙虽年逾七十,仍“意气弥厉”,率领勇士二百人,跃上朝鲜战船,追踪倭船奋击,并投掷一种“火毬”,延烧敌船,倭兵死伤无算,逃到岸上的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死万余人。正在激战时,明军火器误中子龙战船,舟中起火,倭军乘机进攻,邓子龙力战而死。李舜臣、陈璘杀出重围,赶来救援,连开“虎蹲炮”,打沉敌船。李舜臣不幸被流弹击中,伤势严重,临终前还叮嘱他的侄子李莞不要公布他的死讯,以免影响军心;命令李莞代替他指挥督战,直到胜利。战斗到中午,倭兵大败,损失战船四百五十余艘,小西行长乘混战中上船逃回日本。战斗结束后,陈璘急忙寻找李舜臣共庆胜利,当他听到李舜臣壮烈牺牲的消息后,悲痛地昏倒在船上。中朝军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紧密配合,并肩作战,终于彻底粉碎了丰臣秀吉先吞朝鲜再灭中国的狂妄计划。

注释

①藤木久志:《织田·丰臣政权》,小学馆《日本历史》第15卷,第185页。

②《史料日本史》近世编,第59页,吉川弘文馆,1964年。

③《明史》卷三二○《朝鲜传》。

④⑤《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二《援朝鲜》。

⑥《明史》卷二二六《吕坤传》。

⑦《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二《援朝鲜》。

⑧经略是明代用兵时特派主持军务的官职,一般由文官担任,权位很重。

⑨《明史》卷二三八《李如松传》。

⑩《明通鉴》卷七○,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

藤木久志:《织田·丰臣政权》,小学馆《日本历史》第15卷,第333~334页。

日本参谋本部《日本战史》朝鲜之役篇,第251页。

《明史》卷三二○《朝鲜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二《朝鲜传》。

《明史》卷二四七《邓子龙传》。

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朝鲜通史》第781页,吉林人民出版社中译本,1973年。

标签: 战争明代简介

更多文章

  • 保卫太平城——稳固进攻江南军政重心和中心集庆的大本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军政,太平,江南

    太平是太平下来了,而从朱元璋角度来讲,他要的还不仅仅是这里秩序的安定,而是自己在江南立足、发展的根据地和作为进攻虎踞龙盘帝王之都南京的大本营。为此,自进入太平城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不断地经营,并收获了很多。综合起来看,大约有三大方面:第一,建立自己第一个地方政权机构太平府和翼元帅府。过去滁州、和州地

  • 三、抵御后金 自毁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长城

    崇祯登基之前内有魏忠贤等一干阉党扰乱朝政闹政,外有努尔哈赤大军横行在辽东,就在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一个年轻的将领挺身而出,想上请命,要求镇守辽东,这个人就是袁崇焕,他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承诺道:“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定能确保辽东万无一失。”明朝历来重文轻武

  • 《大明律》——一部实际使用将近600年的法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实际,明律,法典

    〇《大明律》一部实际使用将近600年的法典《律令》编成以后,从洪武元年一直用到了洪武六年,这中间人们发现毛病还真不少。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毛病,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律令》编定时间太仓促。从吴元年的十月甲寅日即初十,朱元璋指定由中书省牵头,李善长负全责的制律工作正式启动,到十二月二日,《

  • 朱元璋:采石没什么,前方太平城里有饭吃,有酒喝,有美女可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太平,朱元璋,饭吃

    不过对于这些潜在的未来危害,当时的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因为还有更为头疼的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如何处理自己曾向将士们许诺过的诺言。采石攻下后,长期饥饿的将士们看到粮食就抢,看见东西就吃,看见女人就来劲……吃了,玩了,但大家还没尽兴,于是就尽己所能,将凡能抢到的、能带动的,都

  • 明朝皇帝迁都南京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京,明朝,皇帝

    在大家印象中,崇祯帝是一位亡国之君,应该为大明的崩溃承担全部责任。事实上,正如前人所言,明朝的灭亡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注定了,国祚传到崇祯帝手里只是苟延残喘而已。通过丰富的史料证明,崇祯帝并非无所作为、耽于享乐的昏君,相反,他是一位励精图治、节俭勤政的皇帝。他17岁登基称帝之初,毅然拿下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 买的蒙古好马只配做马肉肠:管窥明代马政崩溃的一个瞬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好马,明代,蒙古

    如果世间列国中真有网上所谓的“武德”存在的话,战马一定是18世纪前各国“武德”的载体。膘肥马壮的国家一定武德充沛。大明的武德为何长期欠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战马质量不行,导致的骑兵不给力。那么,为啥明军的战马不行呢?明神宗的时候大明朝廷上流传这样一个

  • 明朝官员考核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官员,明朝,考核制度

    〇大明“公务员”既要“考察”又要“考满”明代官僚的考核制度在承继唐宋传统的基础上,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时官吏考核一般是由吏部和都察院(后来增加了内阁)主持进行,更具体地说,内阁大臣、六部和都察院的长官都要经过廷推合议,而其他官

  • 明代状元张元忭为父伸冤不成,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代,是怎么,状元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辛未科状元,系浙江山阴(今属绍兴)人氏张元忭。这位张状元乃名门之后,祖籍其实是四川。他的祖先是南宋时期和岳飞、韩世忠等人齐名的抗金名将张浚。父亲是张天复,跟张居正、李春芳两位总理大人是同级进士同学,曾经当过云南省级司法机关的二把手(按察副使)。张元忭打小极富同情心并且孝顺,

  • 一、专制统治的强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ldquo,丞相,中书省

    近几年热播的宫廷题材电视剧中,皇帝总是处于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地位。其实则不然,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几千年里,大多数时间内都处在一种相权与君权均势,相互制约的状态之下。“丞相”是辅佐君王,处理日常政务的最高官职。西汉一代名相陈平曾说,丞相与上帮助天子天子调理内外,顺应四时

  • 明初唐赛儿起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初唐,简介

    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