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薪俸是如何确定的?

明朝的薪俸是如何确定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568 更新时间:2023/12/16 22:20:22

后人一直说,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了。这话的背后究竟潜藏着什么深意,我们不是很清楚。联系到明朝后期,官员大肆贪污受贿,似乎在告诉人们:薪俸低,会导致贪污。

缤纷的社会现象,真让我们不懂经济的人看得眼花缭乱。比如宋朝给官员的俸禄那么多,也有人贪贿;明朝一直被后人视为“薄俸”,明太祖时代廉洁的人却很多,但明太祖不满足,他要建立一个没有贪占的完美社会,贪一点就杀无赦。他去世之后,朱家子孙似乎坚守着老祖宗的规矩,实际却只是名义上的,各种条松动了许多,可是贪污者也随着多了起来。俸禄与贪污究竟是什么关系,真是一道复杂题目。

薪俸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皇帝吃完饭打个饱嗝说,正一品官员每月支米87石吧。其实不这样简单,一个社会的俸禄是微薄还是丰厚,并不是个孤立的数字,而是与社会收入相关。虽然顾炎武说“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但他并没有把俸禄薄视作明朝贪风之炽的单一原因。顾炎武认为,刑法太轻与官俸太薄结合在一起,才导致明代官场贪婪和无耻之风弥漫。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也多次提到明朝的俸禄,提到腐败。不过他没有专门慨叹于此,倒是也指出当时社会资源匮乏这一现实。薄俸必致贪渎之说,俨然已是一些学者的结论。

古代学人和今日研究者的计算方法,在朱元璋眼里,可能匪夷所思,然而可能更理性,更科学,于后人更有益。素来,看清内里,需要后退几步,反思过往,不能只简单颂扬。不过,看看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制定俸禄,是有好处的。对一些信息,你可以不同意,但没必要隐匿不彰,这对后人没有益处。朱元璋认为,他给官员的俸禄并不薄,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就是1044石。加工1044石米需要2620石稻谷,要生产2620石的稻谷,则需873亩田。按一头牛耕地50亩计算,需用17头牛耕种,按一个人种田15亩计算,需要57个人耕作。

收割之后,农夫要走很多路将未脱粒的稻禾挑回去。为了正一品官员每月87石米,老百姓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力和辛苦。朱元璋的视角,也许有点滑稽可笑,但它却蕴含着一个天大的道理:官员的一切都是老百姓提供的,俸禄的薄与厚,不能脱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朱元璋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更苦,因此老朱本人不仅觉得俸禄不薄,相反,挺优厚。朱元璋说,“为官者既受朝廷重禄,尚无餍足,不肯为民造福,专一贪赃坏法,亡家果可怨乎?”

俸禄薄与厚,是个复杂问题,一句话不好说清楚,要把好多因素考虑在内。白居易说:“古者因人而置官,量赋而制禄,故官之省置必稽人户之众寡,禄之厚薄必称赋入之少多,俾乎官足以理人(民),人(民)足以奉吏。吏有常禄,财有常征,财赋吏员,必参相得者也。”(《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如果一味比较数字,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大国与小国,穷国与富国,肯定差别很大,凭此便自傲自大或自轻自贱,太肤浅、太不科学了,比来比去,有什么意思?

俸禄薄厚只能相对而言,不可一概而论。明朝俸禄低还是不低,各有各的计算方法,不多提也罢。但有三点不吐不快:其一,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计算者要扪心自问:你的方法是否科学。

比如甲团体有20人,乙团体有10人。甲团队每人有1元钱,乙团队每人有2元钱,当然甲乙两个团体都有20元钱,于是甲队自豪地说,我们和乙队队员一样阔!或者乙队头头说,甲队今非昔比,真阔气了,应该承担和我们一样的义务都是不对的。其二,薄俸致贪是个伪命题。任何社会,俸禄再薄,也决不会薄得让人活不下去。如果偏要用人类的俸

禄过神仙的日子,今天包“二奶”,明天包“三奶”,整天嚷嚷薪水太薄,要“高薪”才能廉,那是为贪污找借口。贪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因素,是体制问题。有清一代,官员的俸禄银之外还有“养廉银”,且“养廉银”

是俸禄银的成十上百倍,但官员仍贪墨不止,“廉”没有一点踪影。其三,权力者制定规则要想到老百姓,具有话语权的人也要想到老百姓。俸禄高还是低,要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要眼观富国,然后说几句梦呓般的话。

标签: 明朝薪俸

更多文章

  • 凤阳明皇陵的第三次营建——洪武八年十月~洪武十二年五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凤阳,十二年,皇陵

    人们常说:贫寒之家多出孝子。这话要是套在朱元璋头上,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走得太艰辛了,他才会充分体悟到当年自己父母的困顿与苦难;也许正是因为父母的早亡与亲人间过早的生离死别,他才会越发想念自己的父母亲。洪武二年四月的一天,洪武帝朱元璋稍稍有点闲暇,就跟身边的侍臣聊天,不知不觉

  • 汉王高煦造反,明宣宗念及兄弟手足之情没有杀高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兄弟,手足之情,汉王

    帝王打仗最烦的就是跟兄弟打,那是丢人现眼,让天下人笑话的事。明宣宗跟兄弟闹了个误会,留点良心,体现出帝王的良好风范。明朝宣德元年,汉王高煦(明成祖第二个儿子)谋反。一时朝廷哗然,文武大臣们纷纷请缨,要求平剿乱党,还天下苍生安宁。鉴于叛乱者是自己的兄长,而且也正当自己登基继位后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明宣

  • 明代赋税制度及转化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制度,明代,赋税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发展和政治的需要,明清两代都对赋税制度进行了大力改革。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清代雍正帝推行的“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rd

  • 后宫野史:二手女人王娡如何爬上皇后之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二手,后宫,野史

    王娡以有夫有女之身嫁给汉景帝刘启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并生下皇子汉武帝刘彻,成为未央宫里第三代传奇女主。历史上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王娡的母亲叫臧儿(电视剧《美人心计》中为慎夫人与吕禄之女,是梁王刘武的亲姐姐)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到了臧儿这一代,家族势力远不如从前。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臧儿一生的行

  • 第二十四章 大凌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之战,二十四章,大凌河

    一、战前背景1.后金方面。千里奔袭的成功,令皇太极在国中威望大增,一些年轻将领由对皇太极的敬佩变成了崇拜。当阿敏屠城逃归后,皇太极立即下令将其逮捕,众贝勒大臣无一人反对,这在从前是根本做不到的。于是,皇太极与三尊佛并坐的局面改成了与两尊佛并坐,汗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由于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千

  • 大败明军的萨尔浒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战,萨尔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叫做“清”。不过,“清”这个名字是后改的,他之前的名字是“后金”。在明朝末年,后金是一个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小国家,跟庞大富有的明朝根本没法比。不过后来,明朝派兵进攻后金,却被后金在萨尔浒战役中彻底打败了。

  •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之父,是怎么,生平简介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天启二年,擢御史,谒假归。明年冬还朝,疏请召还余懋衡、曹于汴、刘宗周、周洪谟、王纪、邹元标、冯从吾,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通政丁启睿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山东妖贼既平,余党复煽,巡抚王惟俭不能抚驭,尊素疏论之,因言:“巡抚本内外

  • 刘恒宠姬慎夫人和王娡之间真的是母女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夫人,母女,的是

    汉文帝刘恒的宠姬为慎夫人,史书上对慎夫人的记录不是很详细,关于她的出生年月更是不详,只知道慎夫人是邯郸人,长得十分美艳动人,并且擅长音律和歌舞,深得汉文帝的喜爱。在相关书籍,有记录慎夫人和刘恒的事情。公元前177年,正好到了秋天,长安郊外的花园中,开满了各色各样的花朵,这些花朵异常繁盛,汉文帝想借此

  • 一、荡平倭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倭寇

    古时的日本称为倭奴国,所谓倭寇是指,由日本渔民、农民、商、武士、浪人等组成的海盗集团的泛称。他们从13世初到16世纪末在中国沿海地区,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当地人民进行武装劫掠的。在这一过程,也有很多中国人与之相勾结。所以中国史书上将这些日本海盗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奸,统称为倭寇。从元末至明万历年三百

  • 明代有农民工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农民工,明代

    事实上在基本解决“三农”问题和初步实现“以良民治良民”之理想的同时,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又开展对工商业的大力整顿,以期解决好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不过,或许是因为自己出身于农家,或许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工商经济实在是“微不足道”,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