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凤阳明皇陵的第三次营建——洪武八年十月~洪武十二年五月

凤阳明皇陵的第三次营建——洪武八年十月~洪武十二年五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13 更新时间:2024/1/3 2:01:18

人们常说:贫寒之家多出孝子。这话要是套在朱元璋头上,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走得太艰辛了,他才会充分体悟到当年自己父母的困顿与苦难;也许正是因为父母的早亡与亲人间过早的生离死别,他才会越发想念自己的父母亲。洪武二年四月的一天,洪武帝朱元璋稍稍有点闲暇,就跟身边的侍臣聊天,不知不觉怎么聊到了中医上的吮痈。吮痈,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用嘴吸痈疽的浓血以袪毒。这种事在过去常发生在父母亲有病了,子女为表达自己的孝道就“奋不顾身”地吮痈了。朱元璋听后颇为感慨地说道:“朕尝思人子于其亲一体而分者也,思念之笃,精诚之至,必相感通。”随后他讲了一则自己亲历的事情。

刚参加郭子兴红巾军时,朱元璋因为为人乖巧、作战勇敢,又甚为郭元帅喜欢,在与元兵交战中多数取胜,由此朱公子名声远扬。元兵为了报复,到处打听朱元璋家人的情况。但当时的朱家人差不多死绝了,实施报复几乎不可能了。这时有人探得了朱元璋母亲坟茔的信息,元兵立即予以开挖,尸骨遗骸弄得到处都是。后来朱元璋得讯后赶了回去收拾母亲的遗骸,但不知怎么的就发现少了一根手指骨,于是拼命地在坟墓四周寻找,找啊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根手指骨。一根小骨头凭什么说就是母亲的?朱元璋想起了民间的“滴血认亲”之法,当即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将血滴在尸骨上。要是发现血能渗透到尸骨里头的,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血亲关系;要是血不能渗透到尸骨的,那就说明双方之间没什么亲缘关系。朱元璋如法炮制,结果发现自己的血居然融入了那根小指骨里头。由此他不无感慨地说道:“乃知亲之气血相感如是,与他人自不同也。”

除去迷信与神话,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与孝敬确实不同于一般人。再说皇陵第二次修建完成后,虽然有了像样、气派的祭祀父母之陵园了,但要是管理和保护不力的话,那什么都是白搭的。于是在洪武二年五月明皇陵正式定名的那一天,朱元璋就下令设立皇陵卫,让人专门负责看管和保卫皇陵,并规定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时祭祀。另外,他还每隔一段时间派遣自己的皇太子朱标与秦王朱樉等专程前往临濠,来祭奠皇陵,并谆谆告诫他们:“吾祖宗去世既远,吾父母又相继早亡,每念劬劳鞠育之恩,惟有感痛而已。今日虽尊为天子,富有四海,欲致敬尽孝,为一日之奉,不可得矣,哀慕之情,昊天罔极。今凤阳陵寝所在,特命尔等躬诣致祭,以代朕行。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尔等敬之!”说到这里,朱元璋老泪纵横,“因悲咽不自胜,太子诸王皆感泣”。

事情做到这一步该差不多了?不,朱皇帝觉得还不够。洪武七年六月他专门成立了皇陵祠祭署,任命“汪文为署令,刘英为署丞,专典祀事”,并钦定皇陵祠祭署官员的品秩,“署令”(洪武后期改名为奉祀)为从仕郎,即文官从七品;“署丞”(洪武后期改名为祀丞)为从八品。我们将之换成大白话来说:不就是看坟的吗?干吗要将他们的官秩定到县处级官员那么高?这除了表示洪武帝的孝道外,还有什么其他方面的缘由?

这就要从朱元璋与汪文、刘英等老家乡亲的特殊关系讲起。

汪文与刘英是表兄弟关系,汪文原本不姓汪,姓曹,他的父亲叫曹均,母亲才姓汪,即明初开国时朱元璋经常挂在嘴边的“汪氏老母”或称“汪母”。《皇陵碑》中就有“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由此可以说,汪母乃是当年朱元璋的救命恩人,要不是她出点子让他上皇觉寺去当和尚,恐怕当时的朱家人就全死了。所以后来朱元璋一辈子都记得汪氏老母的好。汪氏是朱家的邻居,丈夫曹均早亡,所以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可能不一定记得曹均什么事。但曹均与汪氏生育的三个儿子,他们都与朱元璋岁数差不多,且关系也不错。曹家三兄弟原本都姓曹,后来跟随“朱圣人”出来“闹革命”了。其中的老二跟朱元璋走得更近一点,念及曹家三兄弟母亲汪氏的救命之恩,洪武帝后来就赐予老二曹秀之大名为“汪文”。

与汪文为表兄弟的刘英也是一个与朱皇帝有着非同一般关系的特殊人物。刘英的父亲叫刘继祖,又名刘大秀,叔叔叫刘德,《皇陵碑》里边都提到了:“昔我父王,寓居是方;农桑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而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逝,合家守丧;田主(刘)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得与葬地,邻里惆怅;忽伊郑兄之慷慨,惠此黄壤。”这里头就讲到了朱家罹难、窘迫之际,朱元璋兄弟曾向田主刘德讨要一小块土地来下葬他们的父母亲,没想到招来了一顿臭骂。但出乎意料的是田主刘德的哥哥刘继祖与其妻子娄氏却主动出来相助,“惠此黄壤”,使得朱元璋兄弟总算有个地方下葬了父母。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的第二年,刘继祖夫妇相继病逝,留下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儿子刘英(当时还没这个名字)。刘英听说小兄弟朱重八在濠州城内的起义军里当了个什么“镇抚”官,就赶来投奔了。朱元璋见到发小就激动不已,不停地说道:“吾故人至矣!”并随即问起刘家两位长辈恩人近况可好?当听说他们双双过世的消息后,他顿时就“惨怛动容”,解下自己身上的佩剑赐给刘英,让他从此当他的贴身护卫。

再说当时的刘英连个大名都没有,就像朱元璋投军时叫朱重八一样,他充其量也就叫个××狗啊或猫啊。朱元璋听了觉得他的名字太土了,有一天乘着刘英与表兄弟汪文在一起的时候,就问刘英:“你年纪也不小了,叫什么来着?没什么大名、雅名?”刘英说:“没人给我取呀!”听到这里,朱元璋立即赐名“刘英”。说完转过头去对着曹秀即后来的汪文,问道:“你叫什么曹秀?你的表兄弟刘英他爸叫刘继祖,字大秀。这个秀,那个秀,岂不乱了辈分了?甚为不妥!”说到这里,朱元璋略微停顿一下,然后脱口而出:“你就叫汪文吧!”

刘、汪两家小兄弟连名字都由朱元璋来起,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当年恩人家的人和好乡邻可谓是关爱有加,心里挂记着。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军渡江开辟江南根据地,许多人出来请缨,主动要求上前线杀敌。见此,刘英也热血沸腾,向朱家老哥儿提出了相似的要求,没想到朱元璋不同意,理由是:我不想让恩人家的人和好乡邻去冒冲锋陷阵的危险。就这样,刘英当护卫一当就是十余年。

洪武七年,朱元璋决定成立皇陵祠祭署,这是明代最早设置的皇家帝陵祭祀机构,专门负责陵墓祭扫。主事者不仅可以“全免粮差”,还可以在祭祀过程中揩揩油、捞点实惠,就连朱元璋也曾说道:“将的猪来,祭了吃了猪去;将的羊来,祭了吃了羊去。”再说皇陵祠祭署的署令和署丞都是七、八品县处级朝廷官,这样的美差一般人连做梦都做不来,朱元璋将它们赐给了当年朱家大恩人的后代汪文和刘英,并专门为此下了敕文,其文说道:“古今名爵,奔走天下豪杰者,愚夫未达,以其不知其志,罔识其意焉。朕本农夫,家贫,丧父母,身当幼冲,百无所措,幸邻人汪姓者保护之;无地可葬,幸刘姓者惠以葬地,以安神灵。及壮,可以作为。元天下乱,乘时得人,岁久众集,所以定群雄,平祸乱,臣民推戴为天下君。上尊四代为帝,坟称皇陵,以报劬劳,此历代必然之理。其设官尤重。所以重者,保山陵奉香火也。于此之职,朕犹未官。今汪、刘姓氏者,见勤农于乡里,其人尚未立名,特赐之以名曰文、英,敕授从仕郎,署令卫护皇陵。于戏!古者帝王以六行教人。尔善其一,尚逢如是,况备行者乎?尔文、英可谨遵朕命,以传永久,以励后人。宜行,准此。”

朱元璋不仅对汪、刘两家的同辈兄弟恩遇隆隆,而且还对其子孙后代倍加呵护以及在政治与精神层面抬高两家的地位。洪武七年六月,朱元璋听说汪文儿子汪伦、刘英儿子刘鉴少年初长成,当即令人将他们送到南京国子监来读书,且“日给糈脯,冬夏给衣布等物”。洪武十一年五月,朱元璋又突然惦记起汪、刘两家恩人来,特命刘继祖夫妇、汪氏老母和赵氏干娘等配享明皇陵陵主淳皇帝朱五四夫妇,让人四时祭祀,享受人世间最高的礼遇。同年九月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

除了汪、刘两家外,朱元璋还曾召集了几十户的乡邻做明皇陵的陵户,且在后来不断地扩大陵户范围,“洪武十一年,奉旨:精清钟离土着旧民三千三百二十四户,编为陵户,分为六十四社。(每社)五十户,以一人为长。每户拨田地一庄,供办皇陵每岁时节祭祀,全免粮差”。到了洪武十六年时,全免粮差的范围开始大大地扩大。那年三月丙寅日,朱元璋跟大明户部官当面指示:“凤阳朕故乡,皇陵在焉。昔汉高帝生于豊,起于沛,既成帝业,而豊沛之民,终汉世受惠。朕今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役,宜榜谕其民,使知朕意。”

上文中3324陵户,合计大约有人口16600人。这哪是陵户,简直就是皇陵大军啊!朱元璋将皇陵陵户队伍这般做大做强的目的,我想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表达自己的孝义。这一点在我们当代社会里还能看到,尤其在广东、福建一带,家里长辈老人死了,做子女的要哭灵送终暂且不说,他们还往往出钱雇佣一大批人穿上丧服,组成浩浩荡荡的哭灵队伍,其哭闹之声响彻云霄。笔者初见不识(我们江浙人讲究实际),当地人解释说:哭闹场面越大表明子孙越孝,至于家里长辈老人活着时,小辈们对他(们)孝不孝,就无人过问了,因为我们国人最讲面子上的事情。第二,显示被祭祀者的后代子孙身份显贵。想当年朱五四夫妇死时,朱家家徒四壁,这还不仅仅是穷的问题,更多的是显现出朱氏家族子孙的困顿和卑微。现在那个朱重八可大发特发了,不好好地搞一搞大场面,还等待何时?第三,组织好陵户队伍就地看好朱家陵园,就等于守住了大明龙脉。这一点在元至正二十六年四月朱元璋第一次回乡时召集包括汪文、刘英两家在内的20户乡邻时就曾说到:“乡里亲戚爱厚者,惟足下二人(指汪文和刘英)!先世陵墓所在,吾岂敢忘?但国家事重,不得不归耳,公等善为我守视。”“公等善为我守视”换成现代汉语就是,拜托诸位为我朱某人守好朱家坟茔!再看“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役”,无非是让“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的人们感受“阳光”之温暖,从本质上而言就是牢牢稳固大明帝国之“根本”、朱家龙脉之所在。

设立皇陵卫,专门担当起看管和保卫皇陵之工作;成立皇陵祠祭署,委任最为亲善的乡人亲邻负责从事专业的皇陵祭祀活动,且不断地扩大陵户队伍和“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役”,等等。这般举措实施到了洪武八年时朱元璋忽然发现了问题:原来自洪武二年(1369)九月大明天子决定以临濠为中都起,凤阳中都巨型工程建设就此拉开了序幕。经过6年的营建,一座气势恢宏、崇楼豪阁的凤阳中都城突兀在淮河南岸的乡间旮旯里,再远远望去就是不久以前二次营建完成的明皇陵。两者相比,后者显得局促、小气,哪有什么皇家建筑气势!

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为中都建设专程回了一次老家凤阳,这也可能是他第二次回家乡了。四月是他父母的忌日,朱皇帝这回是亲自祭奠了父母。但当他祭完父母和视察完中都回到南京后没几天,就突然宣布停建中都城。由此也联想到了二次营建的皇陵,觉得其与中都无论在布局、规模还是在格调、层次上都不相称,于是于洪武八年十月,正式下令开始对明皇陵进行第三次改建,即“筑凤阳皇陵城”;洪武十一年四月,“重建皇陵碑。上以前所建碑恐儒臣有文饰,至是,复亲制文,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刻之”;洪武十二年闰五月丁巳日,“皇陵祭殿成,命称曰‘皇堂”。祭殿即为享殿,是明皇陵的正殿,它的建成表示明皇陵主体工程建设已大功告成。

标签: 凤阳十二年皇陵

更多文章

  • 汉王高煦造反,明宣宗念及兄弟手足之情没有杀高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兄弟,手足之情,汉王

    帝王打仗最烦的就是跟兄弟打,那是丢人现眼,让天下人笑话的事。明宣宗跟兄弟闹了个误会,留点良心,体现出帝王的良好风范。明朝宣德元年,汉王高煦(明成祖第二个儿子)谋反。一时朝廷哗然,文武大臣们纷纷请缨,要求平剿乱党,还天下苍生安宁。鉴于叛乱者是自己的兄长,而且也正当自己登基继位后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明宣

  • 明代赋税制度及转化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制度,明代,赋税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发展和政治的需要,明清两代都对赋税制度进行了大力改革。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清代雍正帝推行的“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rd

  • 后宫野史:二手女人王娡如何爬上皇后之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二手,后宫,野史

    王娡以有夫有女之身嫁给汉景帝刘启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并生下皇子汉武帝刘彻,成为未央宫里第三代传奇女主。历史上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王娡的母亲叫臧儿(电视剧《美人心计》中为慎夫人与吕禄之女,是梁王刘武的亲姐姐)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到了臧儿这一代,家族势力远不如从前。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臧儿一生的行

  • 第二十四章 大凌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之战,二十四章,大凌河

    一、战前背景1.后金方面。千里奔袭的成功,令皇太极在国中威望大增,一些年轻将领由对皇太极的敬佩变成了崇拜。当阿敏屠城逃归后,皇太极立即下令将其逮捕,众贝勒大臣无一人反对,这在从前是根本做不到的。于是,皇太极与三尊佛并坐的局面改成了与两尊佛并坐,汗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由于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千

  • 大败明军的萨尔浒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战,萨尔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叫做“清”。不过,“清”这个名字是后改的,他之前的名字是“后金”。在明朝末年,后金是一个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小国家,跟庞大富有的明朝根本没法比。不过后来,明朝派兵进攻后金,却被后金在萨尔浒战役中彻底打败了。

  •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之父,是怎么,生平简介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天启二年,擢御史,谒假归。明年冬还朝,疏请召还余懋衡、曹于汴、刘宗周、周洪谟、王纪、邹元标、冯从吾,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通政丁启睿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山东妖贼既平,余党复煽,巡抚王惟俭不能抚驭,尊素疏论之,因言:“巡抚本内外

  • 刘恒宠姬慎夫人和王娡之间真的是母女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夫人,母女,的是

    汉文帝刘恒的宠姬为慎夫人,史书上对慎夫人的记录不是很详细,关于她的出生年月更是不详,只知道慎夫人是邯郸人,长得十分美艳动人,并且擅长音律和歌舞,深得汉文帝的喜爱。在相关书籍,有记录慎夫人和刘恒的事情。公元前177年,正好到了秋天,长安郊外的花园中,开满了各色各样的花朵,这些花朵异常繁盛,汉文帝想借此

  • 一、荡平倭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倭寇

    古时的日本称为倭奴国,所谓倭寇是指,由日本渔民、农民、商、武士、浪人等组成的海盗集团的泛称。他们从13世初到16世纪末在中国沿海地区,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当地人民进行武装劫掠的。在这一过程,也有很多中国人与之相勾结。所以中国史书上将这些日本海盗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奸,统称为倭寇。从元末至明万历年三百

  • 明代有农民工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农民工,明代

    事实上在基本解决“三农”问题和初步实现“以良民治良民”之理想的同时,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又开展对工商业的大力整顿,以期解决好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不过,或许是因为自己出身于农家,或许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工商经济实在是“微不足道”,朱

  • 明朝的万历皇帝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呢?看完这个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昏君,看完

    大明每年农税二百万两白银,因为小冰河时期的影响,万历天子每年都要免除大量的农税并赈灾,他先是下令赈灾款从内库出,然后就是战争特别费从内库出,接着是修河治水钱也要内库出,还有军屯歉收也要内库补助等。为了应付各种开支,万历就挖空心思地挣钱。他除去收了近三百万两海税银和上千万两的工商盐茶银以处,还下令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