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山阴伶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工书法,长于行草,善绘画,特长花鸟,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使稿》、《南词叙录》、《四声猿》等。
难倒窦太师
传说徐文长从小天资聪明,十几岁时学问已很渊博。
有一年秋试,皇帝派了一个叫窦光鼐的老太师到绍兴来主试。他为了筹备考务,提前到了绍兴。
窦太师游街过市时,总是有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扛在前面,开路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目空一切,非常傲慢。
这一天,正是盛夏,徐文长听说窦光鼐要来了,心想:把他的御赐金牌除下,给他一个下马威。主意既定,他就赤身露腹地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正当中。
“当……当……”鸣锣开道的声音越来越近,头牌执事看见一个小孩睡在官道当中,就禀告老太师说:“有个小孩子挡拦官道。”窦光鼐听得拦道的是个小孩,也不以为然,吩咐住轿,要自己出来看看。见那拦道的小孩睡得很熟,窦光鼐便把他叫醒。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侯发落。窦太师问道:“你睡在热石板上做什么,难道不怕把皮肤晒焦?”徐文长大大方方地回答说:“不做什么,晒晒肚子里的万卷书。”窦太师听他好大口气,就对他说:“既然你喜欢读书,一定会对对。我有个对子给你对,对不出来,你就要让道回避。”徐文长立刻反问道:“如果对得出,那又要怎么办?”窦太师想:一个小孩能有什么了不起的,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好,就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窦太师想起绍兴南街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出题:“南街三学士。”徐文长不加思索,回对:“东郭两军门。”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而且这两个军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声的,不由得点头称赞:“好奇才!”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您那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得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天下无书不读,因此御赐这块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您总该熟读了‘时建书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连书名也没有听说过。徐文长见时机已到,就把早已准备好的《万年历》拿了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是会背。”说着,就喃喃地径自背诵起来,背得又流利,又纯熟。
窦太师果然也聪颖,过目不忘,等徐文长背完了,他也能背了。但是,徐文长还能倒背,窦太师却不会了。徐文长就理直气壮地问:“太师爷既有书未读,那么这块金牌将作何处理?”窦太师尴尬地说:“当然不适合我了!”
窦光鼐只好践约,刚想举步朝学宫走去,徐文长却叫住他说:“启禀太师爷,自古中国才子数浙江,浙江才子算绍兴,绍兴处处出才子,太师爷要小心提防啊!”窦太师冷笑一声,转身离去。
等到开考的那一天,大家都写好文章,收毕文卷,窦太师吩咐暂勿退场,拍卷阅读,好文章果然很多,特别是徐文长的考卷,写得更好。但是卷后画上了徐氏祖先的灵位,窦太师借此挥笔落批:“文章虽好,祭祖太早。”
为了想试试绍兴才子的本领,窦太师开口念了一对:“宝塔圆圆,六角八面四方。”然后叫大家来对。全场默默无声,大家都想不出好句子来对。窦太师连声催促,全场只好都举起手来摇摇。窦太师一看,没有不摇的人,连徐文长也在内。这时候,窦太师洋洋得意,禁不住冷言相嘲:“绍兴果然多才子,对起对子来都变呆痴!”窦太师刚要退场,徐文长突然高声喊道:“太师您弄错了,我们都已对出,且都对得很好。”窦太师愕然。徐文长接下去说:“这个对子我们人人从小都会对,因为考场规矩森严,不能你言我语闹成一片,只好用手摇摇作暗号,就是对:玉手尖尖,五指三长两短。不是很好吗?”窦太师经他一说,呆若木鸡。
从此窦光鼐进出府门,只听得到鸣锣开道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
一言心语
有些人有了点学识。就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动辄以文章压倒天下自居。孰不知人夕卜有人,天夕卜有天。而且学海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