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文帝失踪之谜:建文帝到底到哪里去了?

建文帝失踪之谜:建文帝到底到哪里去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693 更新时间:2023/12/24 2:24:13

朱元璋从一个穷和尚当了皇帝,经常想起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刘邦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斩白蛇起义,最后创立了汉朝的四百年天下。朱元璋觉得自己和刘邦很相似,所以许多事情都仿效他。第一件事是立太子。朱元璋认为,立了太子就可保证朱家皇位传下去。那么,谁当太子呢?在26个儿子中(有两个早亡),朱元璋选中了长子朱标。于是,在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当皇帝的同时,即立朱标为太子。第二件事是封诸子为王,把他们派到全国各重要地方,作为强藩保护中央。为此,洪武二年(1369)四月,朱元璋制定了封建诸王的制度。三年(1370)四月,封第一批皇子九人为王,四子朱棣就是在这一批中被封为燕王。十一年(1378)正月,封第二批皇子五人为王。二十四年(1391)四月,封第三批皇子十人为王。立了太子,又封了王,朱元璋认为朱氏天下从此可以万世一系。

朱元璋对太子标的教育很有计划。他在皇宫中修建了一座图书馆,取名“大本堂”,收集许多图书放在里面;又从全国各地选调知名学者,专给太子讲课,还选了些聪明的少年陪伴太子学习;他本人也经常写诗吟赋,企图给太子以发。这样,到了洪武十年(1377),太子标23岁,开始见习从政。其实,早在洪武五年(1372)十二月,太子标就已经开始见习政事,那时朱元璋就命令百官,有事首先向皇太子启奏。

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朱元璋令太子标巡视关中地区,顺便考察秦王樉在西安的活动。金色的秋天,气候凉爽,风物宜人,太子标离开京师,渡过浩浩的长江,经徐州,奔洛阳,人潼关,一路跋涉,最后到达西安。他巡察完毕,返回京师的时候,已是初冬时节。三个多月的旅途疲劳,以及繁忙的事务,使太子标原本虚弱的身体实在禁受不住,他病倒了,在床上躺了四个月。尽管朱元璋命令御医精心治疗,仍未见效,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竟死了。朱元璋想到自己已经65岁,太子却命归黄泉,痛苦极了。一天,他实在忍不住,就在皇宫的东角门,面对群臣大哭起来。翰林学士刘三吾劝他:“你不要过虑,皇孙不是已经长大了吗?他可以即位。天下不会乱的。”出于对太子标的感情,以及立嫡长子的传统习惯,朱元璋立了太子标的儿子允炆为皇太孙。允炆这一年刚刚十岁。

允炆生下时外貌有些缺陷,头盖骨又偏又歪。一次,朱元璋摸着他的脑袋,叹着气说:“怎么像半边月亮呢?”由于允炆聪明,学习努力,性情宽厚,朱元璋逐渐喜欢他了。当时,朱元璋的九个儿子顺序镇守从辽东到甘肃的广大地区,以备北方蒙古贵族的袭扰,他们的王号分别是辽、宁、燕、谷、代、晋、秦、庄、肃,被称为“九边”。一天,朱元璋和允炆在一起聊天,朱元璋说:“备边抵御外侮,我交给你的皇叔们管,只要边境上没有战争,你就可以放心地做太平天子。”不料允炆却说:“如果叔叔们有异心,谁来对付呢?”这一问,出乎朱元璋意料之外,他竟沉默了好大一会儿,最后才问:“你的意思怎样呢?”允炆回答:“以德争取他们的心,以礼约束他们的行,如不起作用,就削他们的属地;再不行,就更换他们的封地;这些都不管事,就兴兵讨伐。”朱元璋听了,默默地点了点头。

允炆的想法并非没有根据。他被立为皇太孙后,那些王叔们很不服气,每次返回京城,都要以长辈的口吻教训他。这使允炆不得不考虑怎样保住皇储的位置。一天,他坐在东角门,将侍读黄子澄召到面前,低声问:“叔叔们都拥有重兵,我怎样控制他们呢?”黄子澄轻轻地给允炆讲了汉景帝采纳晁错意见,削除吴楚七王之乱的故事。允炆听了十分高兴,说:“有你出主意,我就不用担心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十七日,朱元璋和大臣们议政之后,回到后宫,觉得十分疲倦,便躺在床上,略微休息会儿。谁知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过来,时年71岁。朱元璋虽突然而死,但遗嘱还是早准备好了。他在遗嘱中写道:“我奉上天的意志,担任起皇帝的重任,31年来,格外小心,不敢懈怠,希望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无奈我出身寒微,没有圣人那博大的才智,虽然做了些事情,但还有许多没考虑周到。我的精力日益衰微,这使我从早到晚战战兢兢,很怕一些事情没有结果。现在我就要离开人世,回顾以往,也没有什么感到遗憾的事了。皇太孙允炆,性情宽厚,处世聪敏,讲究孝道,众望所归,应当继承皇位,文武大臣要同心辅佐。在封地的诸王,得到我去世的消息,不要前来京城,应当管好各自的封地。各王所属的文臣武将,都要听朝廷节制。”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八日,21岁的允炆继承了皇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历史上称为建文帝。

建文帝援引朱元璋的遗诏,禁止各位王叔回京师会葬,甚至朱棣已经到达淮安,也被命令返回封地,这引起了诸王极大不满。他们议论纷纷,互相串通,说朝廷有人挑拨诸王和皇帝的关系,制造叔侄间不和。不久,燕、周、齐、湘、代、岷诸王又同时操练兵马,准备进京问罪。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感到很不安。他和兵部尚书齐泰以及黄子澄商量对策,决定削夺诸王权力。按齐泰意见,应先搞掉燕王朱棣,因为他握有重兵,早有野心,最危险。但黄子澄不同意,他认为燕王已有准备,不容易除掉,可先削夺其他诸王,剪掉燕王手足之后,再搞掉燕王就容易了。事情就这样决定下来。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建文帝出其不意,首先将燕王同母弟周王橚从开封押到京师,削掉爵位,废为庶民,又迁往云南。十一月,废掉代王桂,把他关在大同。建文元年(1399)四月,又相继废掉岷王楩、湘王柏、齐王榑。这就使燕王棣成了惊弓之鸟,日夜不安。

朱棣,洪武三年(1370)被封为燕王,十三年(1380)从南京来到北平(今北京,古代亦称燕京)。十五年(1382)孝慈高皇后马氏去世,朱棣和诸王子回京师奔丧。事后,朱元璋选了许多和尚,派他们随诸王到封地,为马氏皇后祷告。跟随朱棣的和尚俗名姚广孝,法号道衍。他与朱棣一见如故,非常投机。道衍诡秘地对朱棣说:“你如果用我,我送一顶白帽子给你戴。”原来,“王”字加“白”字成“皇”字,道衍的意思,是朱棣将来能当皇帝。朱棣将道衍带到了北平。当时,燕王府是元朝故宫(今北京故宫西半部)。朱棣招了许多有本事的人在府内操练兵马,还修建了一个很大的铸造兵器的地下室。为了遮没叮当的声音,他养了许多鹅和鸭,让它们整天嘎、嘎、嘎地叫个不停。朱棣当时还不敢马上造反,因为在朱元璋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朱棣曾派自己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进京行礼,尚未返回。朱棣要谋反,三个儿子马上会被杀掉。于是,朱棣写信给建文帝,说自己有病,请求遣还三子。对此,黄子澄认为,如果放还高炽兄弟,可使燕王不疑,然后对他突然袭击,定可成功。这样,朱棣的三个儿子便被送回燕京。当朱棣父子相聚时,燕王喜出望外,连声高喊:“老天帮助了我!老天帮助了我!”

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建文帝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为都指挥使,负责燕地最高军政事务,作为削弱燕王的第一步措施,目的是使他们监视燕王行动,倘若燕王有个风吹草动,立刻除掉。建文帝步步紧逼,叔侄间的矛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建文元年六月,燕王为争取时间,遮人耳目,掩护自己,便装起疯来。他忽而在北平的闹市中大声呼喊,其声尖厉无比,忽而走进酒店,抢夺别人喝酒的杯子。张昺和谢贵听说燕王得了疯病,前往府里探视。只见燕王在六月天气里,坐在火炉旁,还冷得直发抖。但是,张、谢没有被朱棣的假象蒙蔽,通过燕王府长史葛诚的密告,知道了燕王装疯的全部内幕,便立即报告建文帝。建文帝和黄子澄等人商量后,决定立即对燕王下手。就在这关键时刻,都指挥使张信向燕王告密,泄露了建文帝的计划。七月初四日,朱棣以身体康复为名,宴请众官,席间设计擒杀了张昺、谢贵。初五日,燕王正式打起了“靖难”的旗帜,对建文帝的中央政府造反了。朱棣废除建文年号,设置了各种官府的办事机构。二十四日,建文帝下诏讨伐朱棣。从此,叔侄间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的戏剧帷幕拉开了。从建文元年七月开始,到建文四年六月结束,这场互相残杀的多幕戏演了整整三年。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朱棣统率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开进了明朝国都南京的金川门,数以千计身披铁甲、手执长矛的士兵,簇拥在他的前后。一时间,南京城里战马嘶鸣,人声嘈杂,矛戈相击,刀光剑影。经过激烈的战斗,朱棣终于占领了南京城。他随即命令士兵团团包围皇宫。突然间,皇宫里火势熊熊,黑烟弥漫。朱棣急忙紧催坐骑,派人飞速冲进皇宫,把守各门,不放任何人出入。尽管经过认真细致的搜查,建文帝还是下落不明。

那么,建文帝到底到哪里去了?他是被乱兵所杀?还是宫火自焚?对此,明代史书中记载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当金川门失守的时候,建文帝在宫里走来走去,连连叹气,很想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提醒:“不如出逃吧。”太监王钺也跪在地上讲:“当初太祖高帝(朱元璋)升天时,曾留下一个匣子,嘱咐遇到大难时打开,现收藏在奉先殿左边。”群臣齐喊:“快取出来!”一会儿,王钺拿出一个红匣,四周用铁液浇注,上面两把锁也都用铁液封固。建文帝看见后放声大哭,命令点火焚烧皇宫。皇后马氏投火自尽。程济急忙砸开红匣,见里面有三张度牒,详细写明从何处可以出宫,还有白银十锭,以及僧衣僧帽剃刀等物。程济迅速为建文帝削发换装,并挑选九人随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以后,建文帝经常身穿僧衣,来往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深山古寺之中。英宗正统五年(1440),建文帝在外已经流浪了三十九个年头,年纪的增大和身体的虚弱,常常使他追思往事,越发怀念他的祖父,很想死后埋在孝陵的旁边。于是,便向广西思恩州知州讲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州官大惊失色,立刻派人将他送往北京。明英宗为辨明真假,让当年侍奉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建文帝看着吴亮问:“你不是吴亮吗?”吴亮摇头。建文帝又说:“我记得有一次在御便殿进膳,由你尚食。我正吃子鹅,一片肉掉在地上,你手拿酒壶,学狗的样子,把那片肉舔着吃了。你难道不记得这件事了吗?”吴亮听了,跪在地上哭了起来。建文帝的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又捧着建文帝的脚哭了一场。后来,建文帝被迎入西内居住,宫中人都叫他老佛爷,直到他老死后,被埋在西山。

上述记载,反映了人们对建文帝殉国的同情,对燕王朱棣夺位的不满。实际上,当皇宫起火的时候,皇后跃入了熊熊的烈火中,八天以后,她的尸骨被当成建文帝的尸骨而秘密埋葬。建文帝呢?他确实逃出了皇宫,并且再也没有回来,最后也不知死在何处。清朝乾隆元年(1736),建文帝被迫谥为恭闵惠皇帝。

标签: 之谜去了建文帝

更多文章

  • 改变明清格局:马士英有如此巨大的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巨大,明清,格局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着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马士英的画像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

  • 明朝历史常识与重大历史事件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常识,明朝

    明初改革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后,就立即开始着手治理百废待兴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战乱,全国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社会生产一度停滞不前。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奖励开垦荒地在全国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他又下令清丈土地,编制户籍将农民无形地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其国家的

  • 明代秘史:尚美人更衣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代,秘史,美人

    胡宗宪虽已除了徐海、陈东诸人,尚有海寇汪直未死,仍然纵横海上,宗宪与汪直,同系徽人,直为海寇,母妻未曾带去,被拘狱中,宗宪令同乡士卒,至徽州释直母妻,迎至杭州,馆待甚厚,且亲去慰问一次,嘱他母妻致书招直。直得家书,才知家属无恙,意颇感动。宗宪又遣宁波诸生蒋洲往说汪直,直喟然道:“徐海、陈东、麻叶三人

  • 杨嗣昌亲自率兵镇压张献忠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献忠,率兵,结果是

    明朝的亡国之君便是崇祯皇帝,登基时不过16岁,别看还是个未成年,可志气不小,第一年崇祯潜伏下来,并没有什么大动作,他默默积攒力量,打算先稳住帝位再对阉党发难。登基第二年,崇祯渐渐收回权力,引导大臣弹劾阉党,后逼死了魏忠贤,彻底铲除了阉党,还政治一个清明。可是魏忠贤虽然死了,大明的困境却没有解决,外有

  • 海瑞简介: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怪,官僚,模范

    海瑞海瑞(1514-1587),回族,今海南琼山人,字汝贤,自号刚峰。自幼刻苦攻读诗书,知识渊博。36岁那年,海瑞中举,由此走上了仕途,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隆庆三年(1569)调升右佥都御史。他惩治贪官,打击豪强,推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博得&ld

  • 明代金榜状元太平宰相申时行生平简介,首府执政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之路,太平,申时

    申时行作为苏州人,跟此地的大多数官僚一样,低调而有涵养。跟明代大多数首辅一样,申时行年少得志,经历了翰林院学士到部院官员,最后入阁拜相的过程。申时行原名徐时行,曾被过继给舅舅徐尚珍,成年后又返回申家。虽然他跟徐阶一样都是苏州人,虽然他也跟徐阶一样人情练达,但他无疑比徐阶更加圆润。在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

  • 明朝的皇帝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明朝的四次宗藩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叛乱,四次,明朝

    具有中国特色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皇帝是万民之主。如果主政的帝王能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既有雄才大略,又能兢兢业业,必定出现江山永固、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盛世。否则,如果皇帝无才无德,或虽有才而身心疲惫,罢工罢朝,只知道四处游幸拈花惹草、荒淫无度,王朝的统一就岌岌可危,百姓也跟着遭殃。俗话说:&

  • 明朝灭亡之后,那些厉害的锦衣卫为什么也不见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也不,明朝,锦衣卫

    锦衣卫这个词大家应该听过很多遍了吧,在电视剧中的锦衣卫总是无所不能的,而这个锦衣卫的组织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机构,直接为皇帝服务的。担任着很多职责,主要还是为了皇帝的安全存在。虽然在建立锦衣卫这个机构的时候废了不少力气,但是最终效果还不错,但是也仅仅只是一个朝代的工具而已。锦衣卫,明代闻名

  • 史上最悲催又最牛叉的男人 皇帝都要捡他剩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史上,皇帝,都要

    有些小人物,总在不经意间被历史无情碾压,改变命运。例如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金王孙,别看他名字挺霸气其实就是一介平民,因为和皇帝娶了同一个女人,才在千年之后仍被我们记住。此人就是汉武帝母亲王娡的前夫,如果没有他跟王娡离婚,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汉武大帝。很多人了解金王孙,应该是在电视剧《美人心计》里,历史上对

  • 明朝的外交政策:和平对外,厚往薄来;坚决抗倭,严厉禁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严厉,外交政策,明朝

    朱元璋草根出身,从小在农村长大,当了皇帝后就将天下看做更大的家天下。洪武皇帝位居中央,为天下“大宗主”,大明为“天朝上国”,周围邻邦皆为“藩属国”。大明与邻国的关系是宗主与藩属的关系,作为宗主的大明应该敕封周边的“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