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的时势不仅造出了朱元璋这个英雄,也创造了张士诚这个徒有满腔热血,却缺少战略眼光的三分钟英雄。作为元末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的一份子,张士诚在最强盛之时,其势力范围北达山东济宁,南抵浙江绍兴,东至大海,西至安徽,所拥有的军队更是达到数十万之多,完全有能力与朱元璋一决雌雄,但他最终却失败了。
张士诚本在泰州以操舟贩盐为生。因其身份卑微,平时遭到富户、差役的凌辱,而刘福通所领导的起义给了他希望。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张士诚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壮士李伯升等18人,联合李华甫富户起兵,把曾经欺辱过自己的富户、差役统统杀死,以泄心头之恨。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他发动附近盐场深受重役的盐丁,在得到他们的支持后,组织起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队伍,并成功地攻克泰州,队伍也随之扩充到万余人。
张士诚攻占泰州后,打败了前来镇压的元朝军队。元朝一见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前往招降。张士诚起义本来就不是为了反元,他只是想出一下心中这口闷气。所以在元朝“剿”、“抚”并施的情况下,张士诚动摇了。但张士诚既没有推翻元朝的宏远志向,也没有对元朝的忠心,他只是醉心于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了不让自己刚刚拥有的一切付之东流,张士诚投降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还主动提出参加镇压其他义军的战斗。但当元朝把他调往前线时,张士诚却又起了异心,害怕这是元朝为了消灭自己而采取的花招。当他看到驻泰州的淮南江北行省参政赵琏不作防备时,夜劫其营,将赵琏杀死,把官库抢夺一空,并趁机攻克了兴化、高邮两座县城。此时张士诚的力量也初具规模,自泰州至兴化,到处都是他的战舰。手中有了本钱,张士诚多次拒绝了元朝的招抚,用武力对抗前来征剿的元军。也许是张士诚运气好,而元朝派来的将领又均为腐败不堪之人。即使有几个骁勇善战的将官,也因为同行者忌其功而不予配合,最终归于失败,丧了性命。感受不到元朝的致命威胁,张士诚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周,改元天祐,自称诚王。
张士诚又很倒霉。他所占据的高邮,位处内河与海上运输枢纽。故高邮的丢失,严重影响江南财富和粮食通过运河运往大都,等于掐断了元朝的财源。所以元朝必须收复这座城池。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至正十四年九月,元顺帝命右丞相脱脱亲自挂帅出师高邮,节制各路兵马,所率大军号称百万。十一月,高邮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张士诚连战连败。这下他可慌了神,马上准备投降,每天与手下商量议和之事。可惜脱脱把他视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肥肉,岂会接受他的投降。幸好这时好运仍然跟着他,由于元朝朝臣之间的矛盾,在谗言面前,元顺帝竟下令削掉脱脱的兵权和官爵。临阵易帅,乃兵家大忌。脱脱被撤职的消息一经传出,百万大军顿时溃散。张士诚不战而胜。此时的张士诚,心花怒放,似乎感觉到天命就在自己的手上,开始有了非分之想,不断向外扩张势力,意图问鼎中原。至正十五年冬,张士诚遣其弟张士德率军自通州(今江苏南通)渡过长江,进驻长江三角洲,并把都城迁到了苏州。
可惜张士诚并没有以江浙为基地向外扩张,反而沉迷于江南的富庶。攻占苏州后,以张士诚为首的统治集团,肆意抢掠,富户自然难逃,连寺庙也无法幸免于难。定都后,各级官僚更是忙着挑选豪宅。原先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无一幸免。就连他攻占长江三角洲,也是因为听说“江南土地之广,钱粮之多,子女玉帛之富”才下定的决心。可以说,张士诚完全没有远景规划,在政治上的鼠目寸光尽显无遗。
随着物质享受的增多,好运似乎也逐渐离张士诚远去。江浙本来就是诸豪强的目标,张士诚涉足此处,不可避免地与周边政权发生摩擦。至正十六年,占据南京的朱元璋,势力不断向东扩展,双方在镇江形成了对峙局面。在六月,终于爆发了战争,结果张士诚大败,还被徐达反攻常州。迫于无奈,张士诚遣使求和,但这依旧无法避免双方的战争。朱元璋的势力,继续向张士诚的统治核心渗透,长兴、常州、泰兴、江阴、常熟等地先后被朱元璋占领。不过张士诚也未让朱元璋好过。以常州战役为例,虽然朱元璋投入了近十万的兵力,但从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开始,到次年三月朱元璋才拿下这座城池,费时达半年之久。但与此同时,盘踞在浙江的元朝残余势力也大举反扑,杭州被元收复。太仓、昆山等地也被降元的方国珍趁火打劫,张士诚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为了摆脱多方作战的不利局面,张士诚再次向元朝投降。至正十七年八月,张士诚委托投降他的原江南御史中丞蛮子海牙赴杭州请降。元顺帝封张士诚为太尉,其他人等均受爵有差。虽然张士诚降元,但他却仍将城池、府军、甲兵、钱粮等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此后张士诚与元军联手,对朱元璋控制地区发动进攻。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张元联军攻严州,其后又进攻常州、江阴,均遭失败。朱元璋多次攻杭州、湖州、绍兴等地,亦未得手。在至正二十三年之前,朱、张双方在江南战场基本势均力敌。但张士诚趁宋政权三路北伐后方空虚之际,将其势力扩展到济宁,甚至连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也被其占领了。
势力的扩大并不代表着张士诚的雄才伟略,实际上他的北进只是填补了原有的权力真空。而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陈友谅之间爆发鄱阳湖大战,张士诚聚集大军直捣朱元璋的后方,意图完全消灭朱元璋势力,可惜一点都不成功。张士诚先后派谢再兴进攻东阳(今属浙江),派李伯升率六十万大军四攻诸暨,派张士信攻长兴,都未获胜。至正二十五年(1365),他又派李伯升、谢再兴五攻诸暨,又遭惨败。明明朱元璋的主力已经全部调往西部,张士诚却连几个州县都打不下来,这虽然是因为其军队战斗力薄弱,但与他本人胸无大志也密切相关。此时他更关心的是,趁机自称吴王,请求元朝批准,寻找无关痛痒的虚名,由此可见,张士诚的所作所为,非成大事之人。
到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剩下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同月,朱元璋令徐达、常遇春、冯国胜等人水路并进,讨伐张士诚。到次年四月,张士诚在苏北、淮河流域的全部地盘全被夺取。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布了《平周檄》,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万攻打张士诚。至十一月,朱元璋已先后占领了湖州、杭州、绍兴、嘉兴等江南地区的城市,对苏州形成了紧密的包围圈。张士诚的重要将领吕珍等人见势不妙,先后投降朱元璋。十一月,朱元璋发起了对苏州的总攻。至次年九月,苏州终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
张士诚据有江南富庶之地,本可以借此为资本大展宏图。但他胸无大志,仅仅满足于割据一隅,最终只有坐以待毙。而且其政治立场左右摇摆不定,历来为人所不齿。也许,“乱世出英雄”之后还要再加一句,“乱世同样出狗熊”。不过话又说回来,张士诚本人并非一无是处。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苏州人民竟然能为张士诚死守城池将近一年,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士诚在取得人心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过他们的后世子孙,却为他们死守城池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说明朝之所以“苏松重赋”,就是因为朱元璋气恼这些地区为张士诚死守城池而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