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兵权三立”君操军伍

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兵权三立”君操军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90 更新时间:2024/1/14 20:00:30

最初朱元璋政权的最高军事机构不叫大都督府,而是叫行枢密院。行枢密院的设立是在1356年,也就是朱元璋军队攻下南京时,但大都督府地点却不在南京,而在安徽太平即今当涂,以总管花云为院判。当年七月,朱元璋在南京城里称吴国公,以元御史台为公府,置江南行中书省,任命李善长、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和陶安等人出任行中书省属官;与此同时,设立江南行枢密院,以元帅汤和摄同佥枢密院事,并置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以冯国用为都指挥使。

行枢密院“变脸”大都督府和朱家人独居大都督之位这个行枢密院可谓是当时朱元璋政权中的最高的军事机构,由朱元璋小时候的玩伴汤和负责具体事务,但似乎没有十分稳定的岗位。后来由于军事战争的不断胜利,许多立有军功的将领纷纷被充实到行枢密院的领导机构中去,如1357年,朱元璋“升廖永安为行枢密院同佥、俞通海为行枢密院判官、常遇春为中翼大元帅、胡大海为右翼统军大元帅,宿卫帐下”;再后来邓愈、耿再成、徐达、常遇春等将领也被安排在行枢密院担任领导之职。1360年九月,朱元璋的亲侄儿、亲军左副都指挥朱文忠被任命为同佥枢密院事。1361年正月,佥院邓愈被任命为中书省参政,仍兼佥行枢密院事,总制各翼军马,也就是说那时具体负责朱元璋政权军事最高机构的是邓愈。这样的格局仅维系3个月,到那年三月,朱元璋改变了仿制元朝的做法,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任命亲侄儿、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内外诸军事;同时决定,以枢密院同知邵荣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同佥常遇春为参知政事。同年十月,增置大都督府左右都督、同知、副使、佥事、照磨各一人,大都督府机构才渐趋完整。

从《明实录》的记载来看,尽管当时大都督府职官设了左右两个都督,但实授到职位的也就朱文正一人。因为他的叔叔朱元璋命令他节制内外诸军事,即总负责最高军事机构。吴元年(1367)十一月乙酉日,朱元璋定大都督府及各卫官制,大都督府左、右都督正一品,各由一位将领担任。洪武前期左都督是曹国公李文忠,右都督为宋国公冯胜,明代尚左,说白一点左都督能管着右都督。大明开国前的大都督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儿,而开国之际的左都督李文忠呢,又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也就是说朱元璋政权最高的军事机构的第一把交椅始终是由朱家人或朱家直系亲属坐着。但即使这样,到了洪武十三年废除中书省宰相制时,大都督府也同样面临着机构改造的命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朱元璋要改造大都督府?

将大都督府改造成五军都督府的三大缘由第一,自朱元璋政权起步、发展时期起,大都督府就与中书省等机构“混”在一起,没有实行很好的行政与军事相分离。自古以来,中国的某些特殊“精英”阶层有着非凡的本领,他们既能文又能武,既是官场上的官儿混混,又是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君不见,管理计划生育的女干部一夜之间被调任为银行行长,管了大半辈子农田水利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转眼之间被调任为副县长……这些身边事足以使我们醍醐灌顶,更何况600年前的国人呢。因为自从来到这个世上起,“精英”们就拥有了我们平民百姓所不曾拥有的高贵血统与基因。6世纪前的明朝人也是这样。

1361朱元璋把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时,就曾调枢密院同知邵荣为中书省平章政事,枢密院同佥常遇春为参知政事。管军事的一夜之间变成了行政机构的领导,他们能干好了吗?我们不说邵荣,因为他后来反叛朱元璋,没得善终。就讲万人歌颂的常将军常遇春,他当上了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一直在外面领兵打仗,所干的行政之事唯一能使人们想起的,恐怕就是邵荣被控“谋反”后,他强烈要求朱元璋处死排名在他前面的中书省平章政事邵荣。

既然军事将领管不了行政机构,那大明建国以后就得变变,将军事与行政严格地分开来?《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年十一月壬辰日,征虏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左副将军、浙江行中书省平章李文忠等师还至龙江。”。洪武十年五月,洪武皇帝朱元璋任命“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共议军国重事”。由此看来,当时的军事与行政还没有实行很好的分离。洪武十三年发生“胡惟庸谋反”惊天大案,朱皇帝废除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十分自然地要牵动到断了骨头连着皮的大都督府。

第二,大明开国前后的最高军事机构的两任领导大都督朱文正、左都督李文忠让洪武皇帝心堵,雄猜之主“不得不”要下手改造大都督府。

〇年轻军事家的荒唐男女事与广西桂林靖江王府

朱文正是朱元璋哥哥家的孩子,即亲侄儿,想当年朱重八要饭流浪时,连自己能不能活命下去都成了问题,哪管得了侄儿什么。朱文正是由他妈妈王氏一手拉扯大的,等到叔叔朱元璋开始发迹、叔侄相见时,朱文正已经是个小杆子了。因为当时朱元璋与妻子马氏久婚不育,眼看自家的血脉没得延续,也为了自己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当时朱、马两人就收了朱文正为养子,让他读书识字,空下来上军营去练练家伙,增长军事知识与本领。

据说朱文正的脾气很爆,别人惹不得他。朱元璋看到自己的事业越来越做大做强,曾试探朱文正:“你想在这儿当个什么官呀?”没想到少年朱文正落落大方地回答说:“如果不对众将进行封官赏赐而急吼吼地想到自家亲族,这怎么能取得众人的信服与尊重呢?叔叔将来要是真能大贵大富了,侄儿我还用担心没份吗?”听到这话,朱元璋从心底喜爱这孩子。

朱元璋称吴王时,就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府一把手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江西被攻下后,朱文正被派往到那里去,镇守洪都南昌,由此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南昌保卫战。在与陈友谅60万大军的交战中,处于军事绝对劣势的朱文正表现了杰出的军事天赋与非凡的才干,苦苦坚守南昌85天,最终等到叔叔朱元璋亲率大军的救援,大败陈友谅,顺势收复了江西。故史书说:“江西之平,文正功居多。”这一点也不过分。问题是不知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后来朱元璋在论功行赏时,对于立功的将领什么人都赏了,尤其对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的赏赐特别丰厚,却偏偏没有朱文正的份,这下可把小杆子给“惹”怒了。自己拼死打了整整85天,叔叔连个表扬也没有,朱文正想起来就控制不住。在底下一些人的“劝诱”下,正值“奔腾”年龄的朱文正“喜欢”上了,不,简直是痴迷上了美眉。人生空得很,要是在那85天中有那一刹那老天不长眼,自己就命赴黄泉了。说来也真丢脸,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他老人家问问我朱文正:女人什么滋味,我还真讲不出来!算了,还是尽早玩玩美眉吧!

既然大都督有如此爱好,找个把美眉还不方便么。掾史卫达可等小人摸透了朱文正的心理,一天到晚在南昌及其周围地区转悠,窥视哪家黄花闺女漂亮,就抢来给大都督乐乐。别看朱文正年纪轻,玩起美眉来还真有一套,一般来说玩个美眉就玩数十天,不用了就令人将她扔到井里头,为此好多好多如花似玉的姑娘被这个朱“衙内”给毁了。

这期间朱元璋派出了一些人到江西来办公事,惟恐这些公差回南京向叔叔汇报自己的荒唐事,朱文正就授意掾史卫达可等,用金钱收买京城来的公差,这样一来,大都督的荒唐事给隐瞒了好一阵子。直到有一天有个叫凌说的人到江西来出任按察佥事发现了事情真相,并向上做了奏报。

朱元璋知道后顿时就暴跳如雷,立即命人火速赶往江西南昌,将大都督朱文正及其周围一行人逮到南京来问罪。大都督府元帅郭子章等三人因不规劝大都督而被诛杀,其部下随从、头目50多人都被挑了脚筋。最终问罪朱文正,按照当时盛怒中朱元璋的主张:立即杀了朱文正。可朱文正的婶婶马氏即后来的马皇后不同意,她跟丈夫朱元璋说:“文正这孩子就脾气不好,骄傲自大,但你看到他的军事功劳吗?我们渡江以来,他立下了许许多多的战功,就南昌保卫战那样恶劣的战斗,他都能坚守得了。要是没他,换了别人,还真不知道现在江西在谁的手里呢!更何况文正是咱的亲侄儿,纵然有罪,也应该按照法律上的‘亲亲条律予以宽宥赦免。”经马氏这么一说,朱元璋动了心,改了主意,立即令人将朱文正给放了。

不久朱元璋派遣大都督朱文正上湖北荆州去整顿军队,完成任务后朱文正回到了南京。因当时叔叔朱元璋没给他指派新的工作,闲居了一段时间,他受不了了,出言不逊。小年轻不曾想到自家叔叔是猜疑心极重的人,他部署的秘密特务到处都有,前面提到的那个江西按察佥事凌说本来就是秘密特务,连江西南昌都安上秘密特务,更何况政权中心南京呐。所以朱文正暗中骂叔叔的几句话,很快就长了翅膀,飞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这下可把“鞋拔子”给激怒了。他怀疑侄儿朱文正心怀不轨,要废了他。马氏听说后又赶紧出来劝说丈夫:“文正就是脾气太刚烈了点,要说他有不轨之心?不可能有吧!再说他妈妈还健在,念他妈妈是你的嫂子的份上,也应该赦免他吧!”朱元璋再次听从妻子马氏的劝谏,虽宽宥了朱文正,但也不让他继续履行大都督等军事之职了,派他上濠州老家去专业祭祀祖宗。

这下火烈脾气的朱文正更加恼怒不已,到了濠州,边祭祀祖宗,边抱怨叔叔的不是,甚至还与身边随从谈论起其他军事势力领导来。如此下来可真将祸闯大了,叔叔朱元璋的顺风耳可听得“一清二楚”,当即决定废了朱文正。

1365年朱元璋罢免了朱文正大都督之职后朱文正被关押或言被处死时,他的儿子朱铁柱当时只有4岁,朱元璋后来大行分封藩王时,念及朱文正的功劳与血缘亲情,最终封朱铁柱(后改名为朱守谦)为靖江王,靖江王府邸在今天广西桂林市的广西师范大学校内。

〇李文忠因为带妓女回家淫乐,皇帝舅舅朱元璋就与他产生了芥蒂?

朱文正被废后,大都督职位一直空着,朱元璋似乎也没有重新安排人选的打算。大明开国前一年大都督府正式确定官职,设立左、右都督各一人。洪武前期,左都督为李文忠、右都督为冯胜。再说开来,朱元璋政权的军事机构的最高领导始终是由朱家人及其亲属来担任。那么这位后继的大都督府一把手李文忠与朱元璋的关系如何?最终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李文忠,朱元璋姐姐的孩子,即外甥。元末天下大乱之际,与舅舅朱元璋等失去联系,跟随父亲李贞流浪。朱元璋开辟滁州根据地没多久,姐夫李贞带了小孩李文忠前来投奔。那时朱元璋与妻子马氏做了多年无用功,不见小崽子产出,就认了李文忠、朱文正、沐英等为养子。据说李文忠小时候脑袋瓜很灵,一学什么就会,尤其读书很好,为此很得朱元璋夫妇的喜欢。后来渐渐长大了,他帮助舅舅朱元璋南征北讨,立下了赫赫战功。洪武初年他被皇帝舅舅朱元璋封为曹国公、大都督府左都督,实际上就是接替了朱文正掌管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自此李文忠似乎一直在此职位上任职,直至洪武十七年猝死。

按照《明太祖实录》中《李文忠传》的说法,李文忠与皇帝舅舅的关系一向不错,但在《马皇后传》中却有着这样的记载:“李文忠守严州,郎中杨宪言其不法。上召文忠至移守扬州,后谏曰:‘严州,边临敌境,文忠素信于人,易文忠而用他人,人心不服。上悟后言,遂仍令守严州,卒成克杭之功。”

可早年跟随李文忠南征北战的明永乐朝北京刑部左侍郎刘辰在他的笔记《国初事迹》中却记载着另外一种说法:李文忠镇守严州时,将一个年轻貌美的妓女带回了自己的家里,天天作乐。哪料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舅舅朱元璋听到了外甥的风流事后十分恼怒,迅速派人去严州,将妓女韩氏给宰了,然后宣读令旨:李文忠迅速赶回南京,等候舅舅定罪处置。眼看自己将要大难临头了,李文忠顿感绝望。就在这时,他的舅妈也就是朱元璋发妻马氏出来“救驾”了,她跟丈夫说:“严州正是敌我交界的地方,文忠这孩子向来对人很和善,也容易相信人,但他没什么坏心眼。你现在将他给治罪了,马上必须得换上别人上严州去镇守,一时半会儿恐怕很难取得人们的信服啊!”朱元璋听后,觉得妻子马氏讲得相当有理,于是就宽宥了李文忠的罪行,让他迅速返回严州。

回到严州后,李文忠惊魂未定。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赵伯宗,另一个叫宋汝章的来到了军帐里,跟他这样说道:“这次大帅去了南京还能回来,要是下次再叫你去的话,就恐怕回不来了,希望大帅您早早想想法子!”李文忠听后沉默了好一阵子,最后决定派读书人赵伯宗偷偷上杭州去,联系张士诚的部下。没几天那个叫赵伯宗的读书人回来了,事情办得很有眉目。李文忠就与部下郎中侯原善、掾史闻遵道拟定了一份给杭州方面的议降书,可议降书还没来得及发出,有人来报:京城里的舅舅朱元璋派人送来的亲笔家书已到了军营门口。当接到家信时,李文忠的心提到了嗓子口。但读完信件后他顿时狂喜:原来舅舅写了一封十分普通的家信,没什么大不了的,信中还表示对他十分关爱。李文忠很受感动,按照舅舅的指示,立马动身赶回南京。

到了南京,除了商量军事公务外,舅舅朱元璋还对李文忠赏赐了好马与银子,并抚摩着他,嘱咐道:在外打仗要多留心,要多保重!李文忠被震撼了,回到严州后,就将郎中侯原善、掾史闻遵道找来,当场训斥道:“你们差一点误了我啊!那事该怎么处理?要是一旦泄露出去的话,我还有什么脸面再去见我的舅舅啊!”听到主帅这般说话,郎中侯原善吓得赶紧跪地求饶:“大帅饶命!那事应该有个处理的办法,就是要花上重金收买人,然后再叫赵伯宗和宋汝章那两个读书人永远也不能开口说话……”李文忠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当即就写了封信,邀请赵伯宗和宋汝章赴宴,为他俩上杭州继续深化双方关系之事饯行。不明就里的赵伯宗和宋汝章听到李大帅邀请他们,嘴咧得像撬开的木鱼,来到宴席地,一顿暴饮,没一会儿就倒在了自己的座椅上。李文忠立即示意手下人宣使俞也先将烂醉如泥的赵伯宗和宋汝章一一弄到船上去,然后开船到一个叫大浪滩的地方。另外有一个叫泼舍的下人在那里接应,船一到,泼舍跳了上来,与船上的俞也先等人一起将醉死的赵伯宗和宋汝章两人给严严实实地捆住,然后再用绳子系上一块大石头,使尽力气将两个出谋划策的读书人给扔到了湍急的河水之中。

更有《明史》记载说:“(李)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僇,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

《明史》的这段说法很隐晦,李文忠于洪武十六年十二月得病,到第二年开春不久就死了。死时他46岁,正值壮年。那究竟是什么不治之症使得这位正值壮年的大明大将军、左都督死得如此之快?《明史》留下这么一段话,很有意思:“(洪武)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李文忠)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即说朱皇帝看到自己的外甥生病了,专门派了淮安侯华云龙之子华中负责医护患病的李文忠。可谁也没想到,正值壮年的李文忠染病不久就医治无效,一命呜呼。洪武帝怀疑是有人毒死了李大将军,随后华中“坐贬死。二十三年追论(华)中胡党,爵除”。问题是继承了老子的爵位且有吃有喝还有美眉泡泡的“官二代”小年轻淮安侯华中与大明大将军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过节而要置人于死地?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的记载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因为李文忠喜欢与知识分子打交道,“多招缙绅士人(于)门下”,引发了皇帝舅舅的猜忌,后来他又劝谏皇帝舅舅裁减宦官。朱元璋暴怒,认为这是外甥要削他的羽翼,进而怀疑李文忠所作所为都是那些门客士人唆使的,于是下令尽诛其门人,李文忠由此大受惊吓,“得疾暴卒”。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亲侄儿,还是亲外甥,坐在大明军事最高机构大都督府领导岗位上的两位领导不仅最终都年轻轻地“夭折”了,而且在他们担任最高军事机构领导时似乎都曾有过“不轨”“不法”之言之行,也难怪雄猜之主最终要下手。对于亲人都要下手,何况一个自己开创出来政权下的一个军事机构呢?!这恐怕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要对大都督府动手改造的第二大原因吧。

第三大原因,明朝开国前后的军事体制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起家的,自己原来素养差,对军队的管理一开始并不很到位,编制和称呼都很乱。“初,上(指朱元璋)招徕降附,凡将校至者,皆仍其旧官,而名称不同。”在南京立稳脚跟的第五个年头,即龙凤十年(1364年)四月,朱元璋创立了“部伍法”。为此,他作了特别的训令:“为国当先正名,今诸将有称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者,名不称实,甚无谓(无法说)。其核诸将所部,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

朱元璋的话大致是这么说的:过去我们的队伍里的称呼与编制都很乱,从今开始作个规范:带兵5000的称为“指挥”,带兵1000人的就叫“千户”,带兵100人的就叫“百户”,带兵50人的叫“总旗”,带兵10人的叫“小旗”。这样的军队建制一直维系到大明开国。洪武初年,刘基奏立军卫法。

鉴于前朝军队人数老是虚而不实,刘基建议朱元璋采取军卫之政。具体做法是:京师与外省都设置卫和所。1个卫统辖10个千户,1个千户统辖10个百户,1个百户统辖2个总旗,1个总旗统辖5个小旗,1个小旗领军10人。这样一级级,到底有多少军士,一目了然。但这里边也有毛病,就以1个卫来说吧,如此算下来至少要有上万人,一旦有什么人想干点不轨之事,君主就不易控制。所以这套军卫法在试用了一段时间后,朱元璋决定进行调整。洪武七年八月,大明正式确立卫所制度:1个卫比原先缩小一半,为5600人,长官为指挥;千百户、总旗、小旗所领军士人数仍然与以前相同,1个千户统兵1120人,长官就叫千户;1个百户统兵112人,长官叫百户;1个总旗仍是领5个小旗;1个小旗统兵10人。同时还规定:“遇有事征调,则分统于诸将;无事则散还各卫,管军官员不许擅自调用,操练、抚绥务在得宜,违者俱论如律。”

军队的卫所布置也很有讲究,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明初朱元璋的军队这等军队布置至今还留下了不少地名,如南京的孝陵卫、上海的金山卫、天津的天津卫等等。卫所“大小联比以成军”,由此形成了地方上的最高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换成通俗的说法,这种指挥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而全国卫所、都指挥使司的领导权归属于大明帝国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大都督府,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军委”,这是一个十分要害的部门。朱元璋在最初时任命自己的亲侄儿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大明开国前大都督府内开始设置左、右两个都督,作为最高军事长官。

从洪武初年大明军队的机制建置来看,由一个大都督府掌握着全国的军事大权确实是不太稳妥,至少说存在这样一个隐患:如果大都督府的头头大都督要有什么“想法”了,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因为他手里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指挥权。朱元璋心目中,大都督亲侄儿靠不牢,左都督亲外甥也有异心,不仅仅要对他们下手,还应该从制度上予以彻底地解决。这就有了洪武十三年的大都督府大改造一事。

最高军事机构“一分为五”:五军都督府的设立及其意义洪武十三年新年伊始爆发了所谓的“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立马将全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中书省给废了,并从此彻底清除了丞相制。与此同时,老辣的朱皇帝又将眼光盯上了让他“牵肠挂肚”的大都督府,干脆也来个“了断”,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这五个都督府的权力是平等的,谁也号令不了谁。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原来大都督府只有左、右2个都督长官,现在五军都督府中的每一都督府都设有左右2个都督长官,一共10个,各自领着统属的都司、卫、所军队。这样一来,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权力就被分散开了,万一有1~2个都督有异心或不臣之心,还有8~9个都督稳定着呐。

这就是说,一旦有战事,某个被任命为总兵官的将领,凭着皇帝的谕令与兵部的手续证明,到都督府下属的卫所去领兵、出征。战争结束时,该总兵官将军队归还给卫所,将印奉还给皇帝。要是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领兵的卫所都不能将部队作任何的调动。这样大明的军队始终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由此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在大明帝国初期对军队系统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全国性的军事也做了布置。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内地除了京师南京(洪武年间48卫,有军士20余万人)作为军事布置的重点以外,其他内地地方上相对布置的军事力量要小,只在军事要隘地方设立卫或所,而边疆地区则是重点布兵的对象,尤其是大明北疆。

明朝洪武年间的军队人数:洪武二十五年(1392)统计,全国共约有军队120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统计,全国共约有军队180万人,以后还在不断增长。弘治十四年(1501),全国共约有军队270万人。军队是巩固大一统帝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大武器,大明帝国的天子们始终牢牢地掌控着,直到明亡。

中国传统社会军事制度在宋代发生了一次大变革,皇权专制主义渗透到军事领域,领兵权、调兵权和军政权三者开始分离。虽说宋帝国积贫积弱,但它终于杜绝了以往历代王朝中后期频频出现的军事割据局面之再现,由此享国300余年,位列中华帝国长寿王朝之前列。朱元璋开创大明帝国时“参酌唐宋”,吸收了宋朝军事文化遗产,推行军卫之政,创建五军都督府制,实行军事“三权分立”或言“兵权三立”与相互制约,贯彻极权君主专制主义。自此而始,有明一代消除了军事割据与军事叛乱的隐患,大明天子始终将帝国军事大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不仅使得大明帝国存世了将近300年,而且还及时有效地抵御外来入侵,捍卫了中华民族独立自由的尊严(整个明朝没有和亲、割地和赔款等丧权辱国的事情),朱元璋功劳莫大焉!

标签: 三立兵权都督

更多文章

  • 张献忠智取襄阳 崇祯景山自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崇祯,景山,襄阳

    1637年,由于明军的猛烈围攻,张献忠当初在湖北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他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东山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不轨图谋,便准备派兵镇压。张献忠先发制人,于公元1639年5月,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他先杀掉在谷城的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打起了起义的旗号。不久,罗汝才也起

  • 揭秘有命又有运的女人——汉武帝之母王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母,又有,汉武帝

    今天我们来讲讲大汉朝一个很幸运的女人,王娡。《美人心计》里这个角色是素颜一级美的王丽坤扮演的。然而,今天我们并不讲电视情节,只讲历史上真的王娡。王娡的母亲是臧儿,臧儿祖上是刘邦亲封的燕王,所以臧儿从小生活还是很富贵的,后来家道中落,臧儿嫁给了一个普通人,王仲,生一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长女王娡,

  • 朱元璋:“我取天下,正要读书人!”浙东“四先生”出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浙东,读书人

    不过在投奔朱元璋集团的知识分子中,真正对朱氏统一事业有着重大影响的除了同来自淮右地区的李善长等人外,还有就是浙东文人圈或言浙东“四先生”,尤其是浙东四先生中刘基的出山则赋予更多的传奇色彩。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人,从小聪明绝伦,读书过目不忘,且有勤学的好习惯,因此小小年纪就成

  • 孙承宗传:戍边功臣 戎马帝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功臣,孙承宗传,戎马

    孙承宗(15631638年),保定高阳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刚刚入朝,正赶上清兵犯境,从此就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除了被罢官在家闲居七年以外,他把一生都献给明朝的边防事业。他冷静机智,老成持重,帮朋友妥善处理了“梃击&rdquo

  • 南京常府(街)主人常遇春爱美女但不能碰——“性骚扰”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京,性骚扰,悲剧

    〇南京常府(街)主人常遇春爱美女但不能碰“性骚扰”悲剧常遇春是大明帝国开国功臣中仅次于徐达的军界第二号人物,他参加朱元璋的起义军要比徐达晚一点,但在渡江战役中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常遇春与徐达相比,各有千秋。徐达以稳出名,常遇春以猛和快为人所熟知,有人甚至说常遇春的部队是快速反

  • 为何古人热衷于“冯玉瑛”字画而非“马士英”?竟是因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人,字画,而非

    明朝宰相马士英为何不如秦淮八艳的妓女?相传马士英的画画得好。应该是真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江南人家多百般搜求马士英的画,非常喜爱。喜爱是喜爱,将马士英的画买回来,或用别的字画、古董换回来,请高手将落款的名字改掉:马字添两点变冯字、士添笔划改为玉、英字给加个偏旁变瑛字,如此,马士英变成冯玉瑛,这样

  • 谈迁撰《国榷》——明朝的编年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编年史,谈迁撰

    研读明朝历史的人,大都以《明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为主要参考书。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明朝编年史谈迁着《国榷》,由于1958年前尚无印本,流传极少,所以很少有人看到和使用。然而这部书的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明史者不可不读之书。谈迁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

  • 明清时期的商业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商业,时期,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明清时期的商业是向上发展的,主要表现于这么一些方面:1.商品经济程度高。明初在历经了多年的反元及统一战争之后,虽巩固了新生地主阶级政权,但此时已是国力空虚,民生凋蔽,恢复经济是摆在统治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明初统治者与其前代统治者一样,制定并施行了一些与民

  • 参酌唐宋、构建新体,为洪武时期“使厚民生”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宋,时期,民生

    在洪武初年的立纲陈纪或言建章立制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中书省、御史台和都督府三大府新体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说朱元璋自建国起没多久就对中书省产生了反感、甚至恶感,并最终在洪武十三年宣布废除丞相制,但不可否认,明初的立纲陈纪、关注民生的许多举措,都是通过中书省贯彻实施下去的;而御史台和各省按察司在这个过程中

  • 宸濠之叛:昔纣用妇人言而亡天下,我不用妇人言而亡其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天下,妇人,而亡

    朱宸濠以上高王身份于弘治四年(1492)继承其父朱觐钧王位,是为宁王。朱宸濠母,过去做过娼妓。朱宸濠长大后,轻佻无威仪,善长用文行自我粉饰。“术士李自然、李日芳妄言其有异表,又谓城东南有天子气。宸濠喜,时时诇中朝事,闻谤言则喜。或言帝明圣,朝廷治,即怒。”①武宗正德二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