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年,由于明军的猛烈围攻,张献忠当初在湖北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他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东山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不轨图谋,便准备派兵镇压。
张献忠先发制人,于公元1639年5月,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他先杀掉在谷城的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打起了起义的旗号。不久,罗汝才也起兵响应。
接着,张献忠又将明朝总兵左良玉率领的进攻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左良玉带着余下的几百名残兵败将没命地逃回去了。崇祯皇帝恼羞成怒,气得将主帅熊文灿和总兵左良玉都革了职。崇祯皇帝又派杨嗣昌到湖广围攻张献忠。杨嗣昌率领十万人马,一路雄纠纠、气昂昂地来到襄阳。他派左良玉等将领把起义军四面包围起来。张献忠被迫转移到玛瑙山,这时起义军队伍里混进了奸细,情报被杨嗣昌掌握,起义军陷入包围圈中,最后被左良玉军打败,张献忠的妻子、儿子也被明军俘虏。
张献忠带领一千多骑兵突围出来,从湖北转移到四川。杨嗣昌跟踪追击,来到四川重庆,到处张贴告示:有谁能抓住张献忠,赏给黄金万两,并封他为侯爵。谁知第二天,在杨嗣昌的住处,就发现许多标语,上面写道:“有谁能斩杨嗣昌的头,赏白银三钱。”杨嗣昌气急败坏,派出大批官军到处追剿。
而张献忠起义军却行踪不定,忽东忽西,使官军捉摸不透。直到第二年正月,明军才在开县追上起义军。这时的明军将士已被拖得疲惫不堪,起义军却绕到背后,发起猛攻,全线崩溃,将领刘士杰被起义军杀死。
公元1641年,张献忠乘明军襄阳兵力空虚,率精锐部队直取襄阳。杨嗣昌在重庆得知消息后,连夜派使者传令,命襄阳明军严加防守。使者走在途中被起义军发现后抓了回来,并在他身上搜到了盖有杨嗣昌行辕的大印和文书。
张献忠安排他的义子李定国打扮成杨嗣昌的使者,带了几名“随从”和令牌、文书,大模大样地混进了襄阳城。混进襄阳城的兵士趁夜间人们安睡之际,分开在四处放火,惊醒了熟睡的百姓,顿时全城乱作一团,起义军趁机打开城门,大队人马赶到,一举攻克了襄阳城。张献忠一面派人打开监狱,救出被俘的兵士和家属,一面直奔襄王府,活捉了襄王朱翊铭,并下令将朱翊铭斩首示众。
襄阳一战,缴获了明军储存在那儿的大批粮饷兵器,又将襄王府金库里的十几万两银子分发给当地的饥民,老百姓们听说张献忠处死了恶贯满盈的襄王朱翊铭,都载歌载舞,杀鸡饮酒,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杨嗣昌在重庆得知襄阳的消息后,寝食不安,丧魂落魄地从四川又逃窜到湖北。脚跟还没站稳,又听说李自成起义军趁河南兵力空虚的时候,攻破了洛阳,并将福王朱常洵杀死。杨嗣昌如五雷轰顶,像丧家之犬,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了,便抽出战刀,刎颈自杀,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崇祯景山自缢
公元1627年,文盲皇帝朱由校死了,葬于德陵。他没有儿子,遗诏由他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这便是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皇帝崇祯。
崇祯帝很聪明,很有心计不轻意地相信别人,因而好独断专行,他很想搞好朝政,使朝纲振兴起来,但又不肯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连皇后的意见也不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朱由检是个不走运的皇帝,他一登基就处在东边的大清国,西南面的起义军的夹缝中,如果他能听取大臣意见,能够任用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忠臣良将,也许还能挽救败局。然而他不听别人意见,自认为聪明,了不起,结果造成大错,把像袁崇焕、洪承畴那样的军事家,杀的杀了,降的降了,致使局面越来越糟,弄得国库空虚,义军蜂起,大顺军威胁京师。当时有人劝他迁都南京,有人劝他速召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回师勤王,他都迟疑不决。
直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已兵临城下,他才在皇宫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现在南迁已经来不及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也没赶到。兵部点齐了城内的守军,一共还有5万多人。北京内城外城一共有15.4万多个城堞,守军全部上城,一人得摊3个,这能守得过来吗?再说也不能白天晚上连轴转呀!皇上没办法,只好在十八日那天,先下个《罪己诏》,承认以前都是自己不好,请老百姓原谅。接着又下诏停征“三饷”。跟着又下第三个诏书,乃是《亲征诏》,诏书说:“朕今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告尔臣民,有能奋发忠勇或助粮、器械、骡马、舟车悉指军前听用。”还答应偿还“决不食言!”
十八日下午,李自成坐阵彰义门,开始对北京城全面进攻。
当天晚上,朱由检无法入睡。他登上皇宫后面的万岁山(即景山,又称煤山),遥望四面城外的满天炮火,他在山顶徘徊了一阵,回到乾清宫。吩咐太监把太子朱慈和另两个儿子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分送给外戚周氏和田氏家。这时周皇后走来,垂泪对朱由检说:“妾事皇上一十八年,一句也听不进去,致有今日。”说完便自杀了。
长平公主已经六岁了,她牵着父亲的衣襟,眼泪不停地流着。朱由检咬咬牙,叹口气说:“你为什么偏偏生在我家!”他把公主推开,拔出墙上的宝剑,左手用袍袖掩面,右手举剑砍去,砍下了公主的左臂。公主惨叫着摔倒了。朱由检还想再砍,但手软无力,只好作罢。这时他身边还有几十名太监,为首的是王承恩。朱由检手执三眼火铳,大家骑上马,拿着斧头,直奔东华门。守门的卫士不认识皇上,准备抵抗。一伙人只好又奔到安定门,但这座门已经封闭,无法开启。这时远处近处都传来喊杀声,太监们都丢下马匹逃散。朱由检也只得下马,看看身边就剩下王承恩一人。王承恩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朱由检问他:“你带笔了吗?”
“奴才随身带着。”
“好,你随我来!”
君臣二人又登上万岁山。朱由检见城内也已经到处是闪耀的火光,便脱下外服,要过王承恩的笔来,借着月光,在白缎衣里上写下了他的最后一份诏书:“朕自登基十有七年,东人三侵内地,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衣冠,被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
朱由检把衣服挂在树上,将冠摘下,解散了头发,披在脸上,这才在山脚下的一棵树上自缢而死。王承恩对皇帝的尸体拜了三拜,吊在了另一棵树上。
崇祯皇帝直到临死,仍然不思自责,将国破家亡的罪责,全都推到众多文臣武将身上,而摆出一副代人受过的样子,其实,他自己的罪责最大。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死了,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传国276年(公元1368-1644年)的大明王朝覆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