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洪都得失与拓土江西、湖广1361.12

洪都得失与拓土江西、湖广1361.12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838 更新时间:2024/1/7 16:12:54

陈友谅在江州这一败,损失可不比在应天惨败时少,最糟糕的是,自己本来是想消灭朱元璋的,但最终弄得偷鸡不成蚀把米。原来自己的地盘已有江西、湖广等好大一块,可应天之战后,那个凤阳乡下出来的饿不死的“叫花子”却发了疯似地,拼了命紧追不放,从应天、采石矶、太平、安庆、江州这一路追来,实在是太疯狂了,弄得人家“大汉”皇帝只好回“老家”武昌了。最可恨的还不是这个凤阳“和尚”,而是这一路上的地方官吏,太可恶了,地地道道的墙头草。想当年,“大汉”强盛时,他们投降了“大汉”;现在朱元璋来了,他们又纷纷投降了朱元璋,什么蕲州、黄州、黄梅、广济、兴国、南康、抚州等,都投降了。如今那个凤阳叫花子的地盘可大了,不仅拥有江浙徽州,而且还占有江西、湖广等大部分地区。相比之下,大汉皇帝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可小多了。

江西与湖广那些朱元璋行军经略之地,地方官纷纷出降似乎还有三分理由,但最让陈友谅昏闷和不解的是:当朱元璋刚进驻江州城时,八竿子打不着的远在上百里外的龙兴府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与平章祝宗等人商议,却要将龙兴府献给朱元璋。胡廷瑞这个丞相是江西行省的地方丞相,说白了,就相当于江西省“省长”。元朝体制中行省作为中央朝廷中书省的派遣机构,它的设置是模仿朝廷中书省的,所以某些官衔(例如丞相)也就是对中央的行政设置相应的一种称呼。

胡廷瑞要率领江西的武官员向朱元璋投降,但同时又提了一个很苛刻的条件:“我要保持我的军队,亦要保持我的下属。”带着这等要求,胡廷瑞的使者就向朱元璋详细地说明了情况。朱元璋一听,胡廷瑞的意思很明白嘛!就是说,在归降以后,他所率领的军队以及官员设置是不能动的。而且听这使者的话意,胡廷瑞的潜台词也在那搁着:你要是不答应我这条件,我就誓死也不投降,拼了这把老命也要跟你干到底!朱元璋这么一琢磨,不免有点怒火中烧:“呦呵!这小子居然敢叫板我!你区区一个行省丞相,只是陈友谅的一个手下,还来跟我谈条件!你也不看看,你们的最高领导陈友谅已经被我打得落花流水了,你作为他的部下还有什么能耐的不成?!”正欲拍案而起,刚好刘基在后面,他马上踢了踢朱元璋坐的椅子。经这么一踢,朱元璋马上领悟到:“刘基踢我的椅子,肯定是让我改主意啊!”于是他立即换了一种口气:“行行行,什么样都可以,就按他说的办吧!”

朱元璋不仅答应了胡廷瑞的要求,唯恐不周还给他写了一封回信:“大丈夫相遇,磊磊落落,一语契合,洞见肺腑。故尝赤心以待之,随其才而任使;兵少则益之以兵,位卑则隆之以爵,财乏则厚之以赏,初无彼此之分。此吾待将士之心也,安肯散其部属,使人自疑,而负其来归之心哉?且以陈氏诸将观之,如赵普胜骁勇善战,以疑见戮,若此,事竟何成?近建康龙湾之役,予所获长张(张志雄)、梁铉、彭指挥诸人,用之如故,视吾诸将恩均义一,无有所间。及长张破安庆水寨、梁铉等攻江北,功绩茂者,并应厚赏。此数人者,其自视无复生理,尚待之如此,况足下不劳一卒以完城来归者耶?然得失之机,间不容发,足下当早为之计。又闻彼守御诸将,相持累岁,彼此之际,各怀嫌疑,不能自安。书至,宜以昔日相疑之心一时解释,同其和好,作磊落大丈夫,岂不可以保全富贵、光荣祖宗、贻及子孙哉?若各持己见,不察事机是非同异,焉能免祸?足下具审之。”

朱元璋在信中大致是这么说的:我啊,对四方来的豪杰都十分尊重,不说不去分散他原来的部下,而且还委以重任。你们放心,我们大丈夫说话做事,一言九鼎;谁要来了我这里缺什么,就尽管开口,缺钱,我给钱,缺粮,我给你粮,不分先来后到,不分亲疏远近,凡我部队将士一律一视同仁。你们要是不信,就去打听打听,也是你们大汉国的将领张志雄他们刚刚在龙湾投降过来,我就委以重任,让他领兵去攻打安庆这样的军事要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我倒认为,趁早大家早日相聚。这样你们也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封官晋爵,光宗耀祖,福贻子孙。但当断不断,将事情给拖了,会夜长梦多的,难免你们守将之间相互会有什么怀疑和不愉快的,弄得不能自安,那就不好了。

朱元璋的信写得滴水不漏,哪个人看了都会动心。但江西方面本来丞相胡廷瑞就与平章祝宗意见就不一,枢密同佥、胡廷瑞的外甥康泰也没有完全认同舅舅胡廷瑞的投诚主张,所以接到信后他们的反应并不是一致看好。换言之,龙兴府归降是个未熟透的果子,谁吃了就会肚子不舒服。可对于这一切,当时还在江州的朱元璋并不知道。至正二十二年(1362)正月,胡廷瑞派了外甥康泰从龙兴赶往江州,向朱元璋表达投诚的决心。朱元璋连忙出发前往龙兴,当见到胡廷瑞率领江西的文武百官早早地在龙兴府城门外列队欢迎时,他已激动得无法言语了。随后在城北搭了台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高度地表扬了胡廷瑞弃暗投明的“英雄远见”,并宣布改龙兴府为洪都府,以叶琛为洪都知府,邓愈为江西省参政留守,胡廷瑞跟随朱元璋回应天去。至此,江西全境和湖广大部分地区归入了朱元璋的管辖范围。

标签: 得失江西湖广

更多文章

  • 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兵权三立”君操军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立,兵权,都督

    最初朱元璋政权的最高军事机构不叫大都督府,而是叫行枢密院。行枢密院的设立是在1356年,也就是朱元璋军队攻下南京时,但大都督府地点却不在南京,而在安徽太平即今当涂,以总管花云为院判。当年七月,朱元璋在南京城里称吴国公,以元御史台为公府,置江南行中书省,任命李善长、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和陶安等人出任

  • 张献忠智取襄阳 崇祯景山自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崇祯,景山,襄阳

    1637年,由于明军的猛烈围攻,张献忠当初在湖北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他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东山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不轨图谋,便准备派兵镇压。张献忠先发制人,于公元1639年5月,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他先杀掉在谷城的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打起了起义的旗号。不久,罗汝才也起

  • 揭秘有命又有运的女人——汉武帝之母王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母,又有,汉武帝

    今天我们来讲讲大汉朝一个很幸运的女人,王娡。《美人心计》里这个角色是素颜一级美的王丽坤扮演的。然而,今天我们并不讲电视情节,只讲历史上真的王娡。王娡的母亲是臧儿,臧儿祖上是刘邦亲封的燕王,所以臧儿从小生活还是很富贵的,后来家道中落,臧儿嫁给了一个普通人,王仲,生一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长女王娡,

  • 朱元璋:“我取天下,正要读书人!”浙东“四先生”出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浙东,读书人

    不过在投奔朱元璋集团的知识分子中,真正对朱氏统一事业有着重大影响的除了同来自淮右地区的李善长等人外,还有就是浙东文人圈或言浙东“四先生”,尤其是浙东四先生中刘基的出山则赋予更多的传奇色彩。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人,从小聪明绝伦,读书过目不忘,且有勤学的好习惯,因此小小年纪就成

  • 孙承宗传:戍边功臣 戎马帝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功臣,孙承宗传,戎马

    孙承宗(15631638年),保定高阳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刚刚入朝,正赶上清兵犯境,从此就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除了被罢官在家闲居七年以外,他把一生都献给明朝的边防事业。他冷静机智,老成持重,帮朋友妥善处理了“梃击&rdquo

  • 南京常府(街)主人常遇春爱美女但不能碰——“性骚扰”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京,性骚扰,悲剧

    〇南京常府(街)主人常遇春爱美女但不能碰“性骚扰”悲剧常遇春是大明帝国开国功臣中仅次于徐达的军界第二号人物,他参加朱元璋的起义军要比徐达晚一点,但在渡江战役中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常遇春与徐达相比,各有千秋。徐达以稳出名,常遇春以猛和快为人所熟知,有人甚至说常遇春的部队是快速反

  • 为何古人热衷于“冯玉瑛”字画而非“马士英”?竟是因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人,字画,而非

    明朝宰相马士英为何不如秦淮八艳的妓女?相传马士英的画画得好。应该是真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江南人家多百般搜求马士英的画,非常喜爱。喜爱是喜爱,将马士英的画买回来,或用别的字画、古董换回来,请高手将落款的名字改掉:马字添两点变冯字、士添笔划改为玉、英字给加个偏旁变瑛字,如此,马士英变成冯玉瑛,这样

  • 谈迁撰《国榷》——明朝的编年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编年史,谈迁撰

    研读明朝历史的人,大都以《明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为主要参考书。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明朝编年史谈迁着《国榷》,由于1958年前尚无印本,流传极少,所以很少有人看到和使用。然而这部书的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明史者不可不读之书。谈迁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

  • 明清时期的商业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商业,时期,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明清时期的商业是向上发展的,主要表现于这么一些方面:1.商品经济程度高。明初在历经了多年的反元及统一战争之后,虽巩固了新生地主阶级政权,但此时已是国力空虚,民生凋蔽,恢复经济是摆在统治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明初统治者与其前代统治者一样,制定并施行了一些与民

  • 参酌唐宋、构建新体,为洪武时期“使厚民生”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宋,时期,民生

    在洪武初年的立纲陈纪或言建章立制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中书省、御史台和都督府三大府新体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说朱元璋自建国起没多久就对中书省产生了反感、甚至恶感,并最终在洪武十三年宣布废除丞相制,但不可否认,明初的立纲陈纪、关注民生的许多举措,都是通过中书省贯彻实施下去的;而御史台和各省按察司在这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