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午之战:第一章 风声起,战云密布_三、短兵相接,中日的和与战

甲午之战:第一章 风声起,战云密布_三、短兵相接,中日的和与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960 更新时间:2023/12/14 15:32:31

战前冲突

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个侵略的对象就是中国台湾。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竟称琉球是日本属邦,并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但是日本侵略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下,1879年日本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随后,日本又按照其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两国军备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日本军界要人山县有朋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故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清政府结合自己一直以来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断定,西方人并不是想占有我们的土地,而只是想在贸易上多占点便宜、谋些钱财,有了这种心思,根本就没有意识应该在军事上多防备虎视眈眈的敌人。

这种轻敌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立之后,就再也没有扩充实力,没有添加任何船舰。而军舰都有一定的服役年限,没有新的军舰加入,老的军舰慢慢老化,战斗力自然不如日本新制造的军舰。因此,相对于日军船舰,清政府的战舰就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年人,火力弱、射速慢、航行速度慢。北洋海军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家基地加起来才只有舰艇25艘,官兵4000多人。而且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就连北洋水师用来购买枪炮弹药的军费都被慈禧太后用来修建颐和园,这与明治天皇大幅扩大军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爆发

战争的导火索终于来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朝出兵朝鲜。

清朝没有识破这是日本的阴谋,于是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左右在朝鲜牙山登陆,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

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在朝鲜仁川登陆;另一方面,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东学军领袖鉴于继续对抗会引起外国武装干涉,便于6月11日,和朝鲜政府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朝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清朝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

当然,清朝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企图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绪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后党)。

李鸿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却并未认真备战,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但由于各方的利益牵扯,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调停均告失败。

日本唆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在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标签: 战云甲午短兵相接

更多文章

  • 黄宗羲:“文章本于经史之学”——提倡根柢之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之学,之文,文章

    黄宗羲文论的另一重要思想,是主张“文章本于经史之学”,学者作文,不要单纯追求辞藻华丽,格式工整,而应当立足经史,学有根柢,他在《沈昭子耿岩草序》一文中称赞沈昭子“先生之文章,本之经以穷其原,参之史以究其委,不欲如今人刻画于篇章字句之间,求其形似而已”,

  • 怎样看待乾嘉之际的盛衰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之变,怎样看待,盛衰

    学者们认为,乾嘉之际清朝的盛衰之变,不但对19-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兴衰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彻底终结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繁荣,使康乾之世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辉煌时代。对康乾盛世衰落的原因,史学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清朝统治者在治国思想上的不思进取、传统社会发展

  • 第三节 六下江南,盛世初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江南,盛世,第三节

    为了在顺治身后留下的一片狼藉中建立起一个足矣令世人所臣服的王朝,康熙帝采取了前文提到过的各种手段与措施,甚至亲自六下江南,开启清代帝王巡游江南的序幕。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导致了朱明王朝的最后覆亡。清军入关,康熙继位之后,大清的天下基本已经初定,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由于两个朝代的变更时间离康熙成长时

  • 清朝时期,见皇帝时不用下跪的是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的是,皇帝

    在封建的古代时期,从秦汉到明清,可以说这是一个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大臣权力不断被矮化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见皇帝时不用下跪的是哪些人?秦汉时期,大臣与皇帝讨论国事时,还能平起平坐;到了两宋,大臣屁股下的椅子就被抽走了,不得不站了起来;明朝时,大臣见了皇帝下跪行礼,随后站

  • 清朝一大户公子不顾世俗和妹妹成亲,生下一儿子遗臭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户,清朝,生下

    近亲结婚,这在现代社会是万万不能的。但在遥远的古代、日本,日本王室为确保血缘的纯正,会选择近亲结婚。而在久远的古代,为了亲上加亲,提倡的是近亲结婚。但是,从科学及遗传学来看,近亲结婚对后代有着很大的危害、影响,一些孩子会有一系列病症,或是生下来便早夭了,因此现今是禁止近亲结婚的。但是在清朝的时候,有

  • 甲午之战:第九章 丧国权,马关之约_一、马关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国权,马关,马关条约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人物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主持总理衙门。奕?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可是命运没有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清朝注

  •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龚自珍:赌博与逛青楼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上,真实,青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这一名句,在苦难时代里,曾激励了无数的中国志士。可这么一个龚自珍,其实也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所谓的“五毒俱全”,除了不抽鸦片,和林则徐一样,坚决反对鸦片外,其余的“四毒”,龚自珍可谓“一体均沾”。所谓的“五毒俱全”,除了不抽鸦片,和林则徐一样,坚决反对鸦

  •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湖湘文化宗师王夫之有啥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宗师,湘军,统帅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

  • 英王陈玉成很厉害吗 为何曾国藩要这样评价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他呢,很厉害,曾国藩

    还不知道:英王陈玉成很厉害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众所周知,英王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他和李秀成组成了双子星座,缓解了天京事变后岌岌可危的局势,力挽太平天国于既倒,湘军统帅胡林翼评价他“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耶!”陈玉成原名陈丕成,广西藤县新旺村人

  • 此人为装大款拉了一车砖头,皇上知道后:给他换成黄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款,砖头,给他

    在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无官不贪”几乎成了共识,而且古代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俗语。注意啊,这里的“清”可不是清朝啊,而是清廉的意思,意思是古代比较清廉的知府,一年下来也能有10万两白银的收入,更何况是贪官了。所以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且,有时候,皇帝还直接给钱。如下面这位,堂堂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