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末期四大奇案“刺马案”,两江总督马新贻为什么会被刺杀?

清朝末期四大奇案“刺马案”,两江总督马新贻为什么会被刺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839 更新时间:2023/12/11 11:24:20

相比较清朝末期的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张之洞等这些个知名的封疆大吏,对于马新贻想必大家都不是很了解。当然要是了解马新贻,十之八九都是从清朝末期四大奇案中的“刺马案”中了解到他的。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马新贻之所以被刺杀,是因为他因为他干了很多的天怒人怨的事情。但是恰恰相反,其实马新贻被刺杀跟他在两江任上干什么事情,几乎无任何关系,实际上并非如此相反马新贻在任上颇有政绩。

比如他曾以浙西三府被战争蹂躏亦深的理由向清廷申请减收浙江各属的漕粮,而清廷也最终批准了这个请求。后马新贻在减漕的同时,又乘机主张裁减漕粮浮收,并在清廷同意后将两江各州县的征收漕南旧规全部废除,改用新法。而通过新法少征收的粮食足以救活两江数以千万的百姓,而这等功德马新贻足以名留青史,所以说他的被杀几乎就跟在两江干什么无任何的关系,那么两江总督马新贻为何会被刺杀呢?

首先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刺马案”的经过:1870年7月26日,马新贻在去检阅士兵操练射箭的回途中,在府衙的门口被一个叫张汶祥的人刺中腋下,最终伤重而亡。后此事被上报于慈禧,慈禧可谓是惶恐不安,举朝更是震惊无比,因为在当时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的关系,两江总督向来都是被曾国藩的湘军长期霸占着,再加上曾国藩和湘军势力极其的庞大,坊间早有传闻曾国藩想要造反,而慈禧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还是将曾国藩调离了江宁,两江总督就改有马新贻接任。

而要知道马新贻刚接任两江总督不到二年就被人刺杀,你说这叫慈禧和清廷怎能不怀疑呢?于是后慈禧为了测试曾国藩的态度,遂将他从天津调回到京师来负责审理此案,此后又因担心曾国藩会隐瞒什么,又让人协助一同审理此案。最后在数日的审理下,清廷给出了张汶祥为何要刺杀马新贻的理由,那就是“暗通海盗图谋报复”,后并将张汶祥凌迟处死。而此案也随着张汶祥的死变得不了了之,最终堂堂一位封疆大吏被人刺杀,就以凌迟处死一个首犯和诛杀首犯的儿子而告终,这不得不让人诧异。

而也正是因为此案被草草结案,所以后世之人对其都多有猜测,那么马新贻到底是因何而死的,张汶祥又为何要去刺杀一个堂堂的两江总督呢?到底是谁让他这么干的,难道真的是因为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捕杀南田海盗之时让张汶祥的妻子都被人所掳,然后张汶祥怀恨在心才会去刺杀他的吗?亦或者真的是如坊间传闻张汶祥是受湘军曾国藩的指使而去刺杀马新贻的吗?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说法一:刺马案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谋杀。现在很多人猜测马新贻会被刺杀,原因就在于他是慈禧安插在湘军内部的一根钉子,而湘军自然不会允许这么一个钉子插在自己的胸口上,再加上当时慈禧正让马新贻彻底查清湘军的财政问题,并弄清楚太平天国的那些巨额财富到底去了哪里。此外,马新贻平时对这帮湘军的散兵游勇们都颇为严厉,一旦抓到他们为害百姓,欺压善良的时候就立即就地正法,所以那帮湘军自然对他是恨之入骨。

所以最终才安排了张汶祥刺杀马新贻这么一处,不然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很难想象张汶祥这么一个人平民百姓为何能那么轻易的来到防卫甚严的两江总督身边,甚至还有时间可以拿出刀子刺向马新贻。而如果这是湘军,亦或是曾国藩安排的,那么这一切问题自然而然就能迎刃而解了,因为在当时护卫马新贻的军士中几乎都曾为湘军。

而且在当时刺马案发生不到数日,在清朝的一些地方就上演以“刺马案”为背景的戏文,戏文里对马新贻这个人可谓是极度的抹黑,甚至把他演成了一个贪财好色巨贪。甚至在不久后还传闻有湘军将领为张汶祥立碑写传,而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马新贻的死真的跟湘军有关,而他的死似乎就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政治谋杀,从刺杀的过程,再到后面的舆论导向,似乎都在表明着这一切。但事实到底如何那就不得而知,因为到后面作为湘军的曾国藩并未被牵连,所以真相是否真的被掩盖了。

说法二:奸占兄弟妻室导致被寻仇而死。现在除了马新贻是被湘军密谋刺杀的,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张汶祥会刺杀马新贻,是因为原本马新贻是张汶祥的兄弟,而在当年张汶祥和其他兄弟一起去投奔马新贻的时候,他非但没有接受他们,反而是将他们诱杀,更是侮辱了自己的那些嫂嫂和弟妹们,于是命好逃出来的张汶祥就谋划了刺杀马新贻一事。但是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靠谱,首先这个说法全国各地都演变出了数种版本,比如在“妻遭马占”这个妻子的丈夫的名字就多有多变化,所以这个说法基本上不足为信。

那么刺马案到底是谁所为呢?在小编看来事实的真相只有慈禧众人才知道吧,到底因何被杀,这注定都只能是奇案了,因为现今谁也无法得知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过刺马案所产生的影响确是世人皆知的,随着马新贻的被杀慈禧对湘军和湘系官员的打压日益的残酷,而随着湘军的被打压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些依靠湘军所建立的东南海防日益废弛,也正是因为东南海防的废弛才最终让清朝末年的中国遭受到了被列强肆无忌惮欺辱的磨难。

小编认为如果没有刺马案的发生,朝廷对于湘军的裁减就不会那么的鲁莽和盲目,而湘军若不被裁则东南海防就不会被废弃,最终也就不会让列强如此嚣张跋扈,只能这一切似乎都是天定。

关注小编,让你随时随地掌握历史资讯。感谢大家阅读本站的文章,祝大家生活愉快!

标签: 总督清朝被刺

更多文章

  • 解密北洋水师经费被裁撤:罪魁祸首竟是翁同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洋,水师,罪魁祸首

    晚晴名臣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度游走于最高决策圈,康有为被重任,便是他推荐的结果,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翁同龢被人们误认为是“维新派”,而他后来被罢黜,亦被误读成“后党”迫害的结果。但事实上,翁同龢的政治面相颇为复杂,他能总揽大权,并非因政绩过人,而是靠其帝王师的身份,光绪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资

  • 张之洞简介:衰落的满清王朝仅存的着名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仅存,满清,王朝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壶公、无竞居士、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曾祖父张怡(yí)叫熊,官浙江知县,祖父张廷深(shēn),官福建知县,父亲为贵州道员。张之洞受过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咸丰二年(1852)直隶乡试以第一名中举。同治二年(1863)应礼

  • 着名画家王原祁受到哪位皇帝的赏识?王原祁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作品,皇帝,著名画家

    王原祁是清初的一位着名画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王原祁简介。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又号石师道人。出生于公元1642年,江苏太仓人,是明末清初着名画家王时敏的孙子。康熙九年,王原祁高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王原祁继承了董其昌和其爷爷王时敏的画风,当时王原祁在官场上十分受宠,因此王原祁所作的山水

  • 一代名相李光地:妙着家训 惠泽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后世,家训,惠泽

    以身作则订立家规民约李光地故居地处泉州安溪县湖头镇中山街附近,由住宅、祠堂等若干部分组成,包括旧衙、新衙、贤良祠和问房大厝。其中,问房大厝是李光地二伯父李日燝的居所。2013年,李光地宅与祠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李光地相关历史和文化的实物资料。在新衙大厝里,李光地亲自撰写的家训《家

  • 清朝官员被革除职务后,竟向皇帝“行贿”!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官员,清朝,职务

    有句话说得好:“人在官场走,哪能不挨刀”。尤其对于清朝时期的官员们而言,被革除职务,这真的是再常见不过。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清朝官员被革除职务后,竟向皇帝“行贿”的故事!雍正时期的名将岳钟琪,在率部与噶尔丹作战时,连遭失利,被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鄂尔

  • 李渔的传说故事:李渔笠翁的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说,李渔,来历

    李渔(1611约1680),取名仙侣,后改为渔,号无徒,字笠鸿、号谪凡,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他的着作有《闲情偶寄》,包括戏剧理论、表演艺术及饮食、园艺等内容,在戏剧理论上有所丰富和发展。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合称《签翁十种曲》,现在均广为流传。李渔笠翁的来历有一

  • 根据梁启超的查正,“戊戌六君子”被捕各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各有,君子,根据

    上排左起:谭嗣同,杨锐,林旭,下排左起: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少时博览群书,好读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算

  • 第一节 三藩专制,剿抚并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ldquo,三藩,毛文龙

    康熙亲政后。将处置“三藩”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所谓“三藩”,即顺治年间清廷派驻云南、广东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后由其子精忠袭爵)。当时他们率清军南下,对于击败农民军及南明政权,作出过不小的贡献。但他们的权势也随之恶

  • 第四节 手工发达,文化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手工,第四节,繁荣

    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经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业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整体而言,清代丝织业已落后于明代丝织业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虽然清朝统治者在江宁、苏、杭设有织造衙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

  • 范文程生名哀荣,无一缺憾,他为清朝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他为,哀荣,缺憾

    有人说他是可耻可恨的大汉奸,有人说他是爱护百姓的大能臣,他自己说自己是“大明骨,大清肉”,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就是清初文臣范文程。后世之人何以对他有这样云泥之别的评判?我们应该先看看范文程的所作所为,再来审视对他的评价究竟是否恰当。范文程(1597-1666),清朝开国重臣,字宪斗,号辉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