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一如既往地以妥协方针对付蛮横敌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一如既往地以妥协方针对付蛮横敌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372 更新时间:2023/12/31 6:28:21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丧师失地,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严酷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醒悟。如魏源,在复仇雪耻的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搜集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对强国御侮的道路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着名命题。但他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被大多数国人所理解,在炮声初息、惊魂甫定之后,绝大多数国人仍浑浑噩噩,而朝廷官员还是以天朝大国自居,对帝国主义毫无戒备。1856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中国又一次在外国的侵略面前不知所措,导致最终的失败,国家遭受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前一次。

英、法、美等国为了攫取比《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更多的特权,于1854年初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他们故意歪曲《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关于通商"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动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的条文,要把"稍有变动"一语扩充为将鸦片贸易合法化以及外国公使驻北京等一系列特权。这理所当然地遭到清朝政府的拒绝。于是英法便借口所谓"亚罗号事件"和"马嘉理事件",于1856年10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火依然从广东燃起。虽然上次战争已经过去了10余年,但是清政府在外来的侵略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愚昧、无知却与上一次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856年10月,英军进攻广州,一度攻入城内,最后因兵力不足,骚扰劫掠后退出,其后仍不时炮轰广州,劫夺船只,焚毁村庄。两广总督叶名琛却以"两获胜仗,夷匪伤亡四百余名"奏报。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又一次攻城,叶名琛却以为敌人虚张声势,因而"以渊默镇静为主,毫无布置,惟日事扶鸾降乩,冀得神佑"。结果,广州失陷,叶名琛被俘,后被解往印度加尔各答,最终死于囚所。叶名琛是完全按传统的道路培养出来的中国社会上层人物,26岁中进士,38岁任巡抚,43岁任总督,仕途亨通,也应该饶有政治经验,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官员,面对外来的侵略,却表现得如此虚怯、愚昧。战争再一次暴露了清政府衰弱腐朽的本质和中国社会的落后。

1858年5月,英法舰队攻打天津,清政府认为"中原未靖,不得不思柔远之方,为羁縻之计",又一如既往地以妥协方针对付蛮横强大的敌人。清政府同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次年,战事因换约再起。1859年6月,侵略军再次发动了对大沽的进攻。清军以落后、陈旧的武器还击,虽侥幸击败了敌军,自身却也伤亡枕藉。1860年8月,英法联军再度进攻天津,清军反击,结果在敌人猛烈炮火轰击下,"精锐耗竭"。10月,侵略军进攻张家湾,中国军队在战斗中伤亡很大。在通州八里桥,清军"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贼,进如山倒",但并不能挽回败局。历史是残酷无情的,落后就得挨打。可惜的是,中国落后遭到了惩罚,人们的反应却竟如此的迟钝和麻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一路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坐落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其中珍藏着中国历代图书典籍、文物书画和金银珠宝,是一座荟萃中西建筑艺术的皇家园林,但经过侵略军10余天的抢掠和焚烧,最后只剩下一片败瓦颓垣。清政府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恫吓挟制下,又同三国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中国又被迫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渗入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赔款银达1600万两。西方列强还取得了在北京派驻公使的权利,把清政府置于自己监视之下。通过这次战争,大好领土大片丧失。九龙被割让给英国;沙皇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所谓勘界条约,侵占了我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获利者。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仅仅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这场战争则使殖民者的势力伸入到了中国的内陆。咸丰帝"车驾北狩"和英法联军入京的噩梦在中国人心中很久不能消除,人们开始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逐步清醒过来。

由于这次战争强烈的冲击,革新思潮在中国大地上开始萌动,出现了一批要求革新政治的议论文章和着作,如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郑观应的《救时揭要》。在战争中,位居要津的奕、文祥、桂良为了谈判而同侵略者交往,握东南军政重权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则通过镇压太平军对洋枪洋炮的作用有了切身体会。他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这样便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洋务派。它表明中国地主阶级在时势的逼迫之下开始分化。可以说,中国人面对西方的挑战作出积极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和行动,并且波及各个阶层,主要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标签: 既往蛮横鸦片战争

更多文章

  • 于同治帝驾崩之后,嘉顺皇后追随到地下,究竟是伉俪情深、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伉俪情深,同治,隐情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历史事迹让人们疑惑重重。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清朝时期的一则历史。于同治帝驾崩之后,嘉顺皇后追随到地下,究竟是伉俪情深、还是另有隐情?嘉顺皇后,也就是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清朝最后一位蒙古族皇后,父亲崇绮是一位状元公,阿鲁特氏出身科举世家,中规中矩,做事情一丝不苟

  • 清王朝的繁荣与忧患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忧患意识,清王朝,繁荣

    我们后人寻找清王朝灭亡的原因时,通常不离口的都是那个王朝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等等。无疑,这属于正确无比的话语。问题在于,自大、锁国之类也要讲资格,不是谁想自大就自大,谁愿锁国便锁国。比如夜郎国自大,至今遭人耻笑,而清朝自傲、自大是有基础的。满族人在周朝时以“楛矢石弩”向中原王朝

  • 解密:于成龙是如何成为“第一廉吏”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于成龙

    中国文化向来推崇少年天才,官场亦是如此。不过,封建官场升迁有着严格的制度,宋人形象地将其称作“磨勘”,即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升迁。制度设计的益处在于,官员能够经历各种职务、不同环境的历练,进而逐渐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并锤炼出真正的人才。但弊端则在于,每一级职位对于年龄的要

  • 清代最能瞎折腾的皇上:顽劣成性,弄得朝野大乱,多亏死得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朝野,皇上,顽劣

    清代对皇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视,以严苛出名,“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然已隐约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儿入隆宗门,则皇上进小书房也”。百官还没有早朝,,皇上早已刚开始每天的学了。在这样的事情下,清代出现了这种独特状况,“清代君王多勤政”。

  • 清朝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被称为,青菜

    于成龙简介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着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画像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

  • 捻军起义: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

  • 索尼去世前布了一个局,让康熙顺利地扳倒鳌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索尼,顺利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索尼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索尼算得上是清朝的政治体制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转移到“皇权制度”的重要人物。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利用自己柔中带刚的行事作风,先后度过了多尔衮时代和鳌拜时代,顺利地把皇权交到康熙的手里,让康熙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索尼)那么,索尼是怎么打击

  • 清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尔衮当真是被孝庄皇后母子所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史上,母子,汗马功劳

    多尔乃是清朝初期的摄政王,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个大功臣。身为当时清朝时期的统治者,多尔衮的死因是简单不过了,那就是出去游玩狩猎的时候不小心因坠马而伤势很严重最后不治而亡,去世的时候才39岁。在那时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孝庄和顺治帝母子用阴谋陷害而死。那么下面我就来说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尔衮是顺治帝时期

  • 雍正都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什么选择放过张廷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年羹尧,张廷,雍正

    年羹尧是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他的妹妹是雍正的侧福晋,所以他是雍正的大舅哥。隆科多是九门提督,相当于卫戍区司令,是康熙的旧臣,雍正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的,而孝懿仁皇后,正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雍正应该管隆科多叫舅舅。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拥立雍正当上皇帝,年羹尧保证雍正坐稳皇位。可以

  • 于成龙贵为清朝一品大员 为什么从来不带妻儿老小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不带,大员,妻儿老小

    此前《于成龙》热播,此剧得到很多观众的热评,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于成龙从知县做到一品大员,都不曾带上自己的妻儿老小?于成龙虽说是一代廉吏,难道在他的心目中就这么不在意亲情吗?让我们先来历数一下于成龙的生平:于成龙(公元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是雍正、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