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光绪与翁同龢亲密到什么地步呢 他们什么时候出现裂痕的

光绪与翁同龢亲密到什么地步呢 他们什么时候出现裂痕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783 更新时间:2023/12/31 11:47:57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八十):一日为师(上)

光绪的生命里,有一个对他而言非常重要的男人。

同治帝驾崩后,刚满4岁的载湉入嗣皇统,成为大清第11个皇帝。从这一天起,曾经血浓于水的父母兄弟,都成了光绪的臣子。且在慈禧的干预下,光绪的生母被禁止入宫探视,生父醇亲王奕譞虽被批准辅导光绪学业,但也不得逾越身份,做出任何越轨的行为。这一切,都导致光绪与家人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慈禧对小时候的光绪非常严厉,稍有不如意,便大声呵斥。这让本性敏感柔弱的光绪变得更加内敛和孤单。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那位在毓庆宫给光绪传道授业解惑,又颇为和善的翁同龢师傅,便不出意外地成为小皇帝最为亲近和依赖的人了。

光绪与翁同龢亲密到什么地步呢?

《崇陵传信录》中记载,光绪小时候很害怕打雷,“上幼畏雷声,虽在书房,必投身翁师傅怀中。”两人在毓庆宫中,在学习之余,也经常有亲昵的玩耍举动,“(光绪)或捋其髯,或以手入怀抚其乳”,“故常熟在书房二十五年,最为上所亲”。

当然,其时光绪还是一个小孩子,上面这些,都是出于本能的童真之举,我们亦无需过度解读。

到后来,光绪甚至到了一日都离不开翁同龢的地步。有一次,翁同龢向光绪请假,想回江苏常熟老家扫墓,小光绪坚决不同意他离开。但是回乡祭祖,人之常情,翁同龢这个休假的权利,皇帝也不能剥夺。无奈之下,光绪只好答应让他休一个月假。但翁师傅临走前,光绪还耍小孩子脾性,要他立誓。

“下月今日,朕与师傅相见于此矣。”

或许在那时候,光绪也只能从这位老师身上,寻找些许缺失的父爱。对小光绪而言,翁同龢已经成为了亦父亦师的存在。

然而,这位曾经陪伴着光绪走过了孤独的童年和青年,在其心目中占据重要分量的翁师傅,为何最终却被光绪视为仇雠,即便过世后,也得不到光绪的原谅呢?

实在是有几件事,翁同龢不够靠谱,把光绪坑得太惨了。

第一件事情,是翁同龢在甲午年间对日本坚决主战的态度。

在大战之前,掌管北洋水师和淮军的李鸿章心知大清的军队有几斤几两,因此一直建议皇帝不要轻战端,而寄希望于用外交手段平息纷争。

但在当时,主战派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说辞。

第一个原因,是太过高估自己。这一点其实李鸿章也有责任,他长年一手把持北洋军务,不让别人插手,导致朝中许多大臣并不清楚北洋的真实实力。加上老李以前整天向别人吹嘘他的水师什么“东亚第一,世界第九”,大家更以为大清的军队真的非常厉害。所以翁同龢也说,“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

第二个原因,则是太低估对手。一些未办实务的大臣如徐桐等人,看不到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为日本还是过去那个落后的小岛国。张謇更直言称,“以日本蕞尔小国,何足以抗天兵,非大创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

那么到底打不打?当时慈禧忙着过她的六十大寿,没心思理这档子事,决定权落在了光绪手上。任凭李鸿章苦口婆心地哀求,但翁同龢是光绪的师傅,有和皇上“独对”的权利。当时光绪还年轻,被翁同龢慷慨激昂的耳旁风吹多了,一腔热血上头,咬咬牙就决定打了。结果大清惨败,赔了许多银两不说,还割掉了台湾、澎湖和辽东。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的时候,光绪把肠子都悔青了。

若说翁同龢是公事公办,这仗打输了其实也主要不是他的责任。但有资料表明,翁同龢之所以一力主战,或是出于私心。

在甲午战端开启前,翁同龢的学生王伯恭曾入京拜见老师。王伯恭是了解北洋水师实力的,向翁同龢建言不可开战,反被翁嘲笑胆小。王伯恭进一步劝谏道,“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可放胆尝试。且器械阵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尔从事”,“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

王伯恭此言,颇有过去郭嵩焘“循理而战”的意味。但面对学生的凿凿之语,翁同龢却回答道,“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这一则对话,记录在王伯恭撰写的《蜷庐随笔》中。从中可见,翁同龢主战的初衷,乃是为了“陷李”而整顿之,而不是以大局为重。这不论是因党争(帝后两党)还是私仇(翁同书被流放之仇),都绝非是出于公心。

当光绪得知自己从小敬爱的翁师傅,竟是如此心胸狭隘之人时,想必是十分失望。从那时起,翁同龢在光绪心目中的美好光辉形象,开始出现了裂痕。

标签: 什么时候光绪裂痕

更多文章

  •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一如既往地以妥协方针对付蛮横敌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既往,蛮横,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丧师失地,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严酷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醒悟。如魏源,在复仇雪耻的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搜集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对强国御侮的道路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着名命题。但他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被大多数国人所理解,在炮声初息、惊魂甫定之后,绝大多数

  • 于同治帝驾崩之后,嘉顺皇后追随到地下,究竟是伉俪情深、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伉俪情深,同治,隐情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历史事迹让人们疑惑重重。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清朝时期的一则历史。于同治帝驾崩之后,嘉顺皇后追随到地下,究竟是伉俪情深、还是另有隐情?嘉顺皇后,也就是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清朝最后一位蒙古族皇后,父亲崇绮是一位状元公,阿鲁特氏出身科举世家,中规中矩,做事情一丝不苟

  • 清王朝的繁荣与忧患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忧患意识,清王朝,繁荣

    我们后人寻找清王朝灭亡的原因时,通常不离口的都是那个王朝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等等。无疑,这属于正确无比的话语。问题在于,自大、锁国之类也要讲资格,不是谁想自大就自大,谁愿锁国便锁国。比如夜郎国自大,至今遭人耻笑,而清朝自傲、自大是有基础的。满族人在周朝时以“楛矢石弩”向中原王朝

  • 解密:于成龙是如何成为“第一廉吏”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于成龙

    中国文化向来推崇少年天才,官场亦是如此。不过,封建官场升迁有着严格的制度,宋人形象地将其称作“磨勘”,即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升迁。制度设计的益处在于,官员能够经历各种职务、不同环境的历练,进而逐渐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并锤炼出真正的人才。但弊端则在于,每一级职位对于年龄的要

  • 清代最能瞎折腾的皇上:顽劣成性,弄得朝野大乱,多亏死得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朝野,皇上,顽劣

    清代对皇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视,以严苛出名,“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然已隐约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儿入隆宗门,则皇上进小书房也”。百官还没有早朝,,皇上早已刚开始每天的学了。在这样的事情下,清代出现了这种独特状况,“清代君王多勤政”。

  • 清朝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被称为,青菜

    于成龙简介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着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画像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

  • 捻军起义: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

  • 索尼去世前布了一个局,让康熙顺利地扳倒鳌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索尼,顺利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索尼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索尼算得上是清朝的政治体制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转移到“皇权制度”的重要人物。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利用自己柔中带刚的行事作风,先后度过了多尔衮时代和鳌拜时代,顺利地把皇权交到康熙的手里,让康熙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索尼)那么,索尼是怎么打击

  • 清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尔衮当真是被孝庄皇后母子所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史上,母子,汗马功劳

    多尔乃是清朝初期的摄政王,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个大功臣。身为当时清朝时期的统治者,多尔衮的死因是简单不过了,那就是出去游玩狩猎的时候不小心因坠马而伤势很严重最后不治而亡,去世的时候才39岁。在那时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孝庄和顺治帝母子用阴谋陷害而死。那么下面我就来说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尔衮是顺治帝时期

  • 雍正都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什么选择放过张廷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年羹尧,张廷,雍正

    年羹尧是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他的妹妹是雍正的侧福晋,所以他是雍正的大舅哥。隆科多是九门提督,相当于卫戍区司令,是康熙的旧臣,雍正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的,而孝懿仁皇后,正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雍正应该管隆科多叫舅舅。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拥立雍正当上皇帝,年羹尧保证雍正坐稳皇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