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后期汉族居住风俗研究

清代后期汉族居住风俗研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499 更新时间:2023/12/15 9:04:43

1.传统居舍习俗的传承

清代后期,汉族社会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民不聊生,盗匪横行。反应在居住风俗上,就是许多大宅院多建碉楼、炮楼,以及避难楼等设施;东南沿海村镇亦建有碉楼,或在楼房民居外墙增设炮眼以防盗;闽粤客家人则发展集居式的大土楼。这些居处建筑的出现,都是基于防卫的要求而采取的习俗措施。

清代后期,汉族在造屋时有一整套的传统仪式,近人钟毓龙《说杭州》写清末杭州造屋习俗曰:“造屋时之习俗有三:一曰定门。有门向不正者,杭人谓之歪墙门,大都因风水之故。又开门大都在左首,谓之龙首,以右为白虎不吉也。一曰上梁。上梁后必以红布悬于正中之梁上,又须用馒头一盘抛掷之,使过于梁,谓之上梁馒头。一曰打灶,其方向地位,必须以风水定之,杭人最重视。又灶内必以米与茶叶贮于小瓶中,并加和顺钱各一枚共埋之。和顺钱者,为宋微宗之宣和钱或政和钱,及清代之顺治钱,取和顺之义。”

清代汉族在宅居上向来“安土重迁”,所以在新居落成迁居时也颇有讲究。迁居,南方俗谓之搬房子。《说杭州》又写清时杭州迁居风俗曰:

“迁居之时,首先移入者为发篮,以两小篓,彩纸糊之,中贮头发等物,悬于厅事或内室庭柱之顶角。发发同音,取发达之义。又有梯子及晒衣之节节高、步步高等,皆取上达之义。节节高即竹竿之多枝者。步步高以木为之而有座。又有万年青、吉祥草各二盆,柴米各一担,皆取其名之美与富裕之义。其次则移神堂及祖先堂。

神堂祖先堂既移,即移箱笼杂物等等,随即择时进屋。主人坐轿,以朱漆盘恭奉神牌栗主,手持安息香三枝,虽在白昼,亦请人以灯烛火把为前导,以鬼神系幽阴也。亦有以彩亭者。全家齐到新宅后,有亲友预在其中迎接,以灯烛导之登楼,彼此不交一语,取俗谚“闷声大发财”之义。饮糖茶一盅,下楼后,亲友始齐声道贺焉。

奉安神牌栗主之后,当日或次日,即治馔祀神作享,兼作地主享。

亲友馈礼,普通以粉制之元宝两盘,名曰发宝;送现金于主人,曰乔迁之喜。醵金具酒以公贺之,名曰暖屋。更有送戏法、摊簧等等者。新屋落成,更有送器用及陈设品等等者。

2.城镇宅居有变

晚清民居风俗的发展和演变有两个特点:一是散落在广大乡间集镇以及偏远地区的县城,除了极少数地方建有欧式教堂建筑以外,绝大多数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延续,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客家的土堡房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这些民居建筑与清朝前期无大变化,体现出传统性特征,一是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的新式民居,体现出西化的特征。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上海兴仁里一带出现三间两厢二层联立式建筑里弄房屋。从这种居室建筑布局来看,里弄房屋每个居住单位仍按中国传统的设计:主房居中,左右对称两个厢房,房前设置天井。而它的外观则完全是外来的建筑风格:楼房式样,一楼一底,单调平直。外国人称这种房屋为“联排房屋”。受上海的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到后来,这类民居形式变化较大,开始向多层、大进深发展,其外观和内部结构也更接近西方公寓建筑,和中国传统低层院落式民居风格愈发泾渭分明了。

在南方城市民居由三合院向里弄房屋发展的同时,北方城市四合院却朝着居住大院形式发展。在近代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由于人口密集,原有的一家一户独居变成了十几户,几十户聚居的居住大院。此类建筑从风格到结构与过去相比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反而由于建筑密度大,卫生条件差而明显地退化了。

晚清民居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外观,更重要是其建筑结构带有突破性的变化。

此前,中国建筑一直采取木骨泥墙,其主体是木构架。木构架取材方便,建筑容易,翻修时基本不影响主结构。但是,木构架建筑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如易燃,承重力低,很难加盖高层等,在近代城市人口密集的情况下,很难适应人多地少、建筑向高层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19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这种建筑克服了木构架无法向更高发展的缺点。它采用砖石承重墙、木架楼板、人字木屋架等手法,技术简单,取材方便,适合于晚清60~70年代新建厂房、学校、商店、住宅等等需要。砖木混合结构在晚清建筑主体上实现了革命,并推出了一系列建筑代表,如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江海关(3~5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饭店(5层)等等。这一时期的高级公寓、花园洋房等民居也大都采用了砖木混合结构。

2.西式洋房出现

在鸦片战争以前,葡萄牙人已在澳门建筑西式住宅,在中国人眼里,“夷人好治宅,重楼叠居,多至三层,绣绿窗,望如金碧”。《林则徐集?日记》。战后西人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亦是“楼阁峥嵘,缥缈云外,飞甍画栋,碧槛珠帘”韬:《漫游随录》,第59页,《走向世界丛书》合印本。在西人高楼大厦的影响下,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方或半西式住宅,出现“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中国风俗史》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当,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汉口,“屋舍亦极壮丽,且高楼大厦亦甚多”徐焕斗:《汉口小志?商业志》,第13页,1915年。。还出现了一种民居建设的新形式里弄,许多里弄一色二层楼房,中间留出笔直宽敞的通道,其整齐划一的景观与旧式小巷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奉天通志》卷九七《礼俗三?居室》。;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72页。;在杭州,“西湖多别墅,且大率为西式建筑”徐珂:《可言》卷一,第10页。。

当时洋房建筑的室内陈设也以样式为考究,不仅旅馆广告标榜“一切器具均仿欧美式样”,百姓居室也用上了西式家具。上海“从前家中陈设不过榆树器具及瓷瓶铜盆,已觉十分体面。今上海人红木房间,觉得寻常之极,一定要铁床、皮榻、电灯、风扇,才觉适意”。《申报》1912年8月9日第9版。北京“国人用西式家具者日益增多”,以致在民国后各地开设了不少西式木器家具厂。有的富户设有西式客厅,一应西式家具,专门接待洋人或新派人物。

随着世界各国建筑技术的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种更先进的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传入中国。初时,因为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造价较高,除去高级公寓之外,主要用于银行、办公楼等坚固建筑。其代表性建筑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俄华道胜银行大楼、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青岛提督公署等等。从此,木构架在城市主体建筑中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成了多层建筑中经常采用的主体结构方式。

新结构的出现还带动了建筑材料的革命。晚清以后,钢铁、水泥、机制砖瓦、玻璃陶瓷、建筑五金都成了新兴的极有前途的行业。同时,注重建筑的装饰也是晚清公共建筑与民居的重要特点。晚清不少建筑施以砖雕、石刻、木装修、油漆饰面、水磨石、马赛克、青铜饰件、石膏花饰、铝合金饰件等,为城市建筑增添了色彩,晚清民居也就是在这些方面一变而从新了。

标签: 汉族清代风俗

更多文章

  • 1901年的紫禁城,难以想象的荒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紫禁城,荒凉,难以想象

    紫禁城保和殿1901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际,日本摄影师小川一真来到北京,拍摄了紫禁城的建筑照片。太和门小川一真不仅来到了外廷,还经过乾清门,进入了内廷(皇帝召见臣下、处理政务之所),甚至深入后宫拍摄。太和殿金水桥小川一真拍摄时,处于非常时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皇室成员早已出逃,宫中混乱不堪,日常

  • “四大徽班”铸就“国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国粹

    虽然有“南洪北孔”拯救了昆曲,但是由于它阳春白雪般的艺术风格,最终导致昆曲让位于京剧。而谈起京剧,就不能不提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正是由于徽班在北京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最终导致京剧这一剧种的正式确立。如果没有徽班进京,我们今天恐怕很难欣赏到如

  • 清朝周培公的传奇经历,为什么能从普通百姓升到一品大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一品,大官,清朝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想要做官都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有的人一生拼命苦读也只能做个九品芝麻官,还有的人考了一生也没谋得一官半职。清朝却有一位不出色平民百姓,一路从普通百姓到幕僚再到一品大员,是不是感到不可思议呢?周培公这个人就是周培公,他早年只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儿子,但在一次战乱中,父亲被杀了,而母亲为了

  • 清代后期汉族秋时节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时节,汉族,清代

    1七夕衍生出牛生日七月七日,在山东一带又演变出贺牛生日的习俗。由于牛郎织女婚配得助于老黄牛,因此,民间以七月七日为牛生日。咸丰《武宣府志》载曰:“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谓之贺牛生日。”这一日要以酒食款待耕牛,以示恭敬。初七日清晨,俗谓&l

  • 趣闻:于成龙这个故事证明他不愧为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官,趣闻,这个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吏名叫于成龙。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着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赢得了“天下廉吏第一”的美誉。然而,盛名之下,难免有人猜疑嫉妒。话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期间,有一年恰逢大旱,于成龙含泪杀宝马让百姓充饥,康熙念其耿耿忠心,赐诗赠银准他回乡葬

  • 慈禧斩决戊戌七君子为何留下一个徐致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七君子,徐致靖,慈禧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顺天宛平人,祖籍江苏宜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徐致靖和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

  • 中国真正的武林高手:慈禧将其封为大内飞鹰,将霍元甲一拳打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内,将其,飞鹰

    在历史上有很多武林高手,有的有名有姓,有的不为人知。谈起清代后期的江湖少侠,大家一般会想起霍元甲、陈真这种人。可事实上还有一个人,他比霍元甲还厉害。霍元甲的形象我们在电视和电影等里面了解比较多,但实际上他的武功也就那么回事。而今天这位,他曾经在慈禧太后的身边当侍卫,被慈禧太后称为大内飞鹰。下面就让小

  • 三元里之战:英军遭遇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之战,英军

    三元里之战英军攻占虎门之后,溯流而上,沿途的防守要塞在琦善的卖国投降政策下丢失殆尽。英军遂长驱直入,于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24日直逼广州城下。守卫广州外围的清军不战而退,纷纷撤至城内,又使英军从容占据了广州城外的几处重要炮台。英军以其中的四方炮台为据点,公然在城外高地上架炮轰城。一时间,

  • 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 其母和隆科多真有私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私情,隆科多,雍正

    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雍正是清朝一个充满争议的皇帝,九龙夺嫡的故事大家在熟悉不过了,雍正登上皇位是充满陈琦色彩的,不过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讨论的是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这个隆科多可是雍正的舅舅,为何雍正会通下痛下杀心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雍正母亲和隆科多在电视剧《甄嬛传》中,雍正的

  • 抚顺――努尔哈赤在这里起家,溥仪在这里被囚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努尔哈赤,在这里,抚顺

    万历十五年(1587),附近的图伦、玛尔墩、界范、哲陈、萨尔浒、安图瓜尔佳、贝欢、瓮郭落、播一混、托漠河、鹅尔浑等屯寨部落,相继被努尔哈赤征服。一个人的身份和他所处的环境是要想符合的,当初,努尔哈赤可以住蒙古包,可现在,如果没有象征他地位的城池,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于是,努尔哈赤于虎拦哈达东南加哈河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