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年轻的皇帝比老太后早死一天,内情原来这么可怕

年轻的皇帝比老太后早死一天,内情原来这么可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18 更新时间:2023/12/10 22:20:52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帝**于北京中南海。第二天,73岁的慈禧太后魂归西天。皇帝和太后一前一后死亡,相隔不到20小时,轰动天下,震动百姓,于是,光绪皇帝的死引起许多猜测,也成了待解谜团。

随着咸丰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独子同治皇帝的去世,年仅四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光绪。但是,谁也说不清楚,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慈禧太后,对那时的小光绪帝是否有过真正的母子之情。而光绪帝只比慈禧早起一天,让人不得不怀疑是慈禧的阴谋诡计。

有人猜测,慈禧知道自己将命归西天,她不愿意光绪皇帝重新掌权,于是派人毒死了光绪帝。

案发当晚可能是这样的:光绪皇帝在中毒当晚,向内务府发出了两道紧急召医的手谕,但是内务府带来的医生当晚被阻拦在中南海宫门外,未能进入瀛台为光绪帝诊治。

次日早晨西医屈桂庭(后有回忆录)进入瀛台,发现光绪帝腹痛难忍在床上打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

再看光绪帝“面黑,舌黄黑”,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但是屈桂庭也未对此时中毒垂危的光绪帝进行任何救治,仅仅进言“以暖水熨敷腹部”便匆匆退出。

此后,虽有其他御医进入瀛台为光绪帝诊治,但是所开方药无一味对症。

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晚6时33分左右,光绪帝去世。在光绪帝喝下毒药,尚未发作时,慈禧太后已经命人将皇帝梓宫停在乾清宫,预备发丧(慈禧太后估算光绪帝当晚即死,没有想到光绪帝在中毒后仍然坚持了四天)。由此可以判定,下毒之人必为慈禧太后,因为其他人没有调动皇帝梓宫的权力。

由此可见,光绪是被毒死的,而最大的嫌疑人是慈禧太后。

但是,档案记载,光绪自幼就是一个病秧子、药罐子。成年之后体质未见好转,而病情却不断加重。进入壮年时,已是病入五脏,气血双亏,到临终前半年脏腑功能全部失调,虽从全国各地延请名医,然已无对症之药可用,医生只好在脉案上记下:“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了。光绪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七日傍晚。

现代医学专家研究了医后认为,光长期患有肺越核、肝病、心病、风湿病,抵抗力下降,成多系统疾病。直接的死因可能是心肺功能,合并急性感染。纵观光绪脉案,其病属渐进性化,并无暴亡迹象,当属正常死亡。

1980年清西陵文管处清理光堵遗体时,并未发现有外来器物造成的损仿,骨头经化验也没有中毒现象,从而验证了医学专家的结论。

清光绪帝的死因,100多年来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后来,有人从光绪的头发里发现了大量砷,又让光绪帝之死变得扑朔迷离。

也正是因为这样,也有说法,说是光绪帝是被“窃国贼”袁世凯害死的。这个说法的依据是,袁世凯眼见慈禧一病难起,非常光绪在慈禧死后而掌握实权,从而报复自已在戊戌变法出卖皇帝的行为,于是散尽千金,贿赂宫廷宦官,毒杀了光绪帝。

而支持这个说法的有力证据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曾经说过的话:“我亲耳听到一个侍候光绪帝的老太监讲:‘光绪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剂药,才变坏的。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送的。”

但是,“慈禧毒死说”观点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分析慈禧要毒死光绪的缘由可知,主要原因有,光绪并无政治才能,且性格喜怒无常。倘若光绪掌权,以其急躁性格,势必大肆开除官员包括实力派鹿传霖、袁世凯等人。此等人手握兵权,若被逼急,起兵造反的可能性也并不是不存在;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重用的官员都属激进的改革派,这些人想法过于激进,有些做法不切实际。如康有为等人。

在那样的历史背景,像康有为如此激进之人比比皆是。若按光绪所为,极有可能激起手掌军权的满汉官员联合推翻光绪,另立新主。加之国外势力的搀和,大清朝恐怕难保。势必会造成时局动荡,天下反。

加之罢黜鹿传霖等人,如若闹起农民起义,则朝廷基本上都没人能够镇压。另一方面,慈禧临终前让隆裕皇后以及醇亲王载沣掌权,其有很大意向是想让自己的娘家叶赫那拉氏掌权。

如果光绪上台,她的心计则就会被打破。更糟糕的是,大清的二百多年基业可能也会因此而消亡。

所以,为了时局稳定,为了叶赫那拉家族,为了大清基业,为了实现时局的一时稳定,只有光绪不掌权才能实现。这样看来,则只有一种可能,光绪不在人世。站在慈禧的角度来看,光绪帝的死看来变得是那么的自然。

标签: 内情太后皇帝

更多文章

  • 清代后期汉族居住风俗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族,清代,风俗

    1.传统居舍习俗的传承清代后期,汉族社会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民不聊生,盗匪横行。反应在居住风俗上,就是许多大宅院多建碉楼、炮楼,以及避难楼等设施;东南沿海村镇亦建有碉楼,或在楼房民居外墙增设炮眼以防盗;闽粤客家人则发展集居式的大土楼。这些居处建筑的出现,都是基于防卫的要求而采取的习俗措施。清代后期,

  • 1901年的紫禁城,难以想象的荒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紫禁城,荒凉,难以想象

    紫禁城保和殿1901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际,日本摄影师小川一真来到北京,拍摄了紫禁城的建筑照片。太和门小川一真不仅来到了外廷,还经过乾清门,进入了内廷(皇帝召见臣下、处理政务之所),甚至深入后宫拍摄。太和殿金水桥小川一真拍摄时,处于非常时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皇室成员早已出逃,宫中混乱不堪,日常

  • “四大徽班”铸就“国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国粹

    虽然有“南洪北孔”拯救了昆曲,但是由于它阳春白雪般的艺术风格,最终导致昆曲让位于京剧。而谈起京剧,就不能不提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正是由于徽班在北京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最终导致京剧这一剧种的正式确立。如果没有徽班进京,我们今天恐怕很难欣赏到如

  • 清朝周培公的传奇经历,为什么能从普通百姓升到一品大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一品,大官,清朝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想要做官都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有的人一生拼命苦读也只能做个九品芝麻官,还有的人考了一生也没谋得一官半职。清朝却有一位不出色平民百姓,一路从普通百姓到幕僚再到一品大员,是不是感到不可思议呢?周培公这个人就是周培公,他早年只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儿子,但在一次战乱中,父亲被杀了,而母亲为了

  • 清代后期汉族秋时节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时节,汉族,清代

    1七夕衍生出牛生日七月七日,在山东一带又演变出贺牛生日的习俗。由于牛郎织女婚配得助于老黄牛,因此,民间以七月七日为牛生日。咸丰《武宣府志》载曰:“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谓之贺牛生日。”这一日要以酒食款待耕牛,以示恭敬。初七日清晨,俗谓&l

  • 趣闻:于成龙这个故事证明他不愧为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官,趣闻,这个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吏名叫于成龙。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着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赢得了“天下廉吏第一”的美誉。然而,盛名之下,难免有人猜疑嫉妒。话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期间,有一年恰逢大旱,于成龙含泪杀宝马让百姓充饥,康熙念其耿耿忠心,赐诗赠银准他回乡葬

  • 慈禧斩决戊戌七君子为何留下一个徐致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七君子,徐致靖,慈禧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顺天宛平人,祖籍江苏宜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徐致靖和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

  • 中国真正的武林高手:慈禧将其封为大内飞鹰,将霍元甲一拳打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内,将其,飞鹰

    在历史上有很多武林高手,有的有名有姓,有的不为人知。谈起清代后期的江湖少侠,大家一般会想起霍元甲、陈真这种人。可事实上还有一个人,他比霍元甲还厉害。霍元甲的形象我们在电视和电影等里面了解比较多,但实际上他的武功也就那么回事。而今天这位,他曾经在慈禧太后的身边当侍卫,被慈禧太后称为大内飞鹰。下面就让小

  • 三元里之战:英军遭遇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之战,英军

    三元里之战英军攻占虎门之后,溯流而上,沿途的防守要塞在琦善的卖国投降政策下丢失殆尽。英军遂长驱直入,于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24日直逼广州城下。守卫广州外围的清军不战而退,纷纷撤至城内,又使英军从容占据了广州城外的几处重要炮台。英军以其中的四方炮台为据点,公然在城外高地上架炮轰城。一时间,

  • 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 其母和隆科多真有私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私情,隆科多,雍正

    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雍正是清朝一个充满争议的皇帝,九龙夺嫡的故事大家在熟悉不过了,雍正登上皇位是充满陈琦色彩的,不过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讨论的是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这个隆科多可是雍正的舅舅,为何雍正会通下痛下杀心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雍正母亲和隆科多在电视剧《甄嬛传》中,雍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