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武宗荒淫无度死时年仅三十一岁也没有任何子嗣,而他的父亲孝宗则是一生钟情于张皇后,只有武宗单传一个儿子,所以孝宗一脉随着武宗的驾崩也就断了香火,于是大臣们决定从最近的皇族旁支中中选出皇位继承。于是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兴王朱佑沅被认定为最近支的皇室,此时时兴王也已经去世,所以理应由他的独子朱厚骢继承皇位,这就是明世宗,年号嘉靖,明代第11位皇帝。
从外藩来即位的嘉靖皇帝心情是复杂的,很快在即位之初就与群臣之间爆发了“议礼之争”,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独一无二的政治事件。嘉靖皇帝是对朝中的大臣缺乏信任,十分排斥。而且在名义上,他对以过继给孝宗做养子的身份来继承大统的方式也不认可,所以他想要追封自己亲生父亲兴王为皇帝。早在朱厚骢离开藩邸进京之前,未即位的世宗皇帝和朝臣们双方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激烈争执,由于朝中不可一日无主,朝臣们迫于形势,最后终于妥协让步,随后,世宗皇帝的生母能否以太后身份进京的问题,又引发了类似的争议,为了稳定局势,大臣们再次让步。
经过这两件事之后,议礼之争的愈演愈烈,当时程朱理学在明朝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颠峰,世宗的做法,在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看来是无父无君,数典忘祖的,他们无法同意。大臣们的意见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像雪片一样向嘉靖皇帝压来。这让世宗皇帝一度准备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书生,看准时机站了出来,开始为嘉靖皇帝立父为君的做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
张璁为世宗追封自己的父母的做法寻找儒家理论中的合理解释,同时引儒家经典批判了大臣的观点,与朝廷的反对派大臣们展开激烈论战。尽管他的文章也站不住脚,经不起商榷。但是深得嘉靖皇帝之心,于是张璁也得一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嘉靖皇帝也加大了力度,扶植了一批附和自己观点的人进入朝中议政。于是朝廷官员们就逐渐分了两派,赞成派大臣被称为议礼派,反对派大臣们被称为护礼派。
议礼派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护礼派大多是朝中老臣,根深蒂固。双方的斗争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双方你来我往,斗争终于趋向了白热化,最终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由于张璁等人为首的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旧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示威,其中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来到了左顺门外,他们长跪不起,一时间哭声,喊声一片。
嘉靖皇帝并没有被大臣们的阵式吓倒,立即将为首的几个大臣打入监狱,没想到却激起众怒大臣们群情激愤,在左顺门前出现骚动,场面渐渐无法控制。世宗皇帝一见杀心顿起,决定乘此机会铲除护礼派势力。于是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开始了血腥镇压,左顺门前血迹斑斑,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件流血惨案。左顺门事件以世宗皇帝的大获全胜告终,护礼大臣的势力遭到清洗,通过这一事件,嘉靖皇帝既实现了追封先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威信,扶植了自己可以依靠的力量,稳固了帝位。
在局面稳定,统治得力的前提下,明世宗刚也着手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他吸取前朝的教训,限制宦官权力,整顿税收。但很快开始迷信道教,在宫内设坛求仙,渐渐不大过问朝政。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许多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高官,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凡是迎合他信道的,就得到重用,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一代奸臣严嵩。严嵩其人并无治国之才但是特别擅长诗文书法,《明史》也不得不承认他“为诗古文辞,颇着清誉”,并以擅写“青词”。由于他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的地位。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历代奸臣大多以擅长书法而闻名,蔡京、秦桧、严嵩,都是其中的圣手,只是他们的书法盛名都被他们的奸恶之名淹没了。
严嵩当上首辅后,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他的儿子严世蕃更是飞扬跋扈,坏事做尽。严氏父子权倾朝野,许多阿谀奉承的小人都来投靠,一时候间严嵩的干儿子竟达三十多人。有了这些爪牙,严嵩更加可以随意操纵朝政了。
嘉靖皇帝时期边防是有喜有忧,北面鞑靼部(分裂的蒙古四部中的一支)强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经常侵扰明朝边境。与此相反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涌现了像戚继光、俞大猷等着名抗倭将领。而严嵩本人是儒生出身,丝毫不关心军事备战。反而借着国家南北边防战事的不断的机会,大肆贪污军饷,让兵士们受饥挨饿。
在国家军备空虚的情况下,鞑靼首领俺答汗几次打进内地,朝廷都没有力量组织抵抗。公元1550年,俺答汗带着骑兵,一路打到了北京近郊。明世宗听从了严嵩的建议,指派他的门生仇鸾为大将军,统率各地援军保卫京城。严嵩怕一旦打了败仗,引起世人的指责。就指使仇鸾不要出城抵抗,只要固守京城即可。结果几万鞑靼兵在北京附近烧杀掳掠,抢夺了大批人口、牲畜、财物。而京城集结的十几万明军却按兵不动,一箭未发。
一年之后,严嵩和仇鸾又暗中勾结鞑靼,准备以进贡和割地为条件同蒙古讲和。严嵩、仇鸾一伙丧权辱国的行为激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愤慨,特别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
杨继盛为人正直,认为堂堂天朝大国不能损其国威。他多次向明世宗上奏,反对议和,只要朝廷上下能够发奋图强,富国强兵,驱逐鞑靼便指日可待。明世宗虽然也有心与鞑靼一战,但又性格软弱,经不起严嵩,仇鸾等人的夸大其词,最后杨继盛遭到排挤,降职到狄道(今甘肃临洮)做典史。
杨继盛虽被贬到狄道,但他的心志丝毫没有因这点挫折所动摇。狄道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当地人大多不识汉字。杨继盛到了那里勤政爱民,兴办学堂。变卖了家产帮助家境贫寒的青少年读书。当地百姓都爱戴杨继盛,呼他为“杨父”。
正当杨继盛把狄道治理得井井有条之时,鞑靼却屡屡破坏和议,多次进攻边境。仇鸾怕皇帝降罪,在惊恐中病发身亡。此时,明世宗意识到到杨继盛的意见是对的,让他复职调回京城。此时仇鸾身死,严嵩也想拉拢杨继盛以便继续对控制军权,哪知杨继盛对严嵩更是深恶痛绝,认定他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杨继盛回到京城不到一个月就揭发严嵩十大罪状,上奏章给明世宗,而且条条都证据确凿。他在奏章中还尖锐地指出,严嵩之所以犯下了十大罪,还轻松可以蒙蔽皇上,是因为还有“五奸”在暗中帮他,世宗身边已经布满了严嵩的间谍、爪牙、亲戚、奴才、心腹,这“五奸”,所以圣聪蒙蔽,让小人可以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