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五节 靖难之役,乾坤已定

第五节 靖难之役,乾坤已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653 更新时间:2023/12/6 15:34:14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允炆密令张昺、谢贵动手削燕。同时密敕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朱棣

然而,朱允炆派先锋张信前去捉拿朱棣后,这边等了许久,迟迟没见张信行动,甚至连人影也没了,如同泥牛入海。为了安全起见,齐泰又派曾经打探过燕王朱棣的张昺和谢贵前往北平。这次出使,张昺和谢贵的身份大是不同,因为他们带上了皇帝朱允炆的诏书。他们有权率兵包围燕王府,甚至逮捕燕王朱棣的下属官员。

弄了这么大的排场,可见朱允炆削藩的决心很大。但是,朱允炆心慈仁厚,再三告诫张、谢二人,不可为难朱棣。想削弱能征善战的朱棣,如果不用强力,不会有好结果。朱允炆姑息养奸,无论从他的性格,还是行动上分析,消藩都是矛盾的,因而不会有好结果。

与朱允炆不同,朱棣却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张信告密后,朱棣当机立断,召集大军,命大将张玉和朱能为帅,严密保护燕王府。燕王府的保卫工作还没布置妥当,张昺和谢贵就捧着圣旨,优哉游哉地来了。府上的兵力太少,无法与中央大军抗衡,朱棣就摆空城计。经过细心安排,朱棣彬彬有礼,恭请张昺和谢贵进入燕王府。燕王府比地狱还可怕,张昺和谢贵死活都不去,坚持要求朱棣走出来,跪接圣旨。

在紧要关头,朱棣又使一计,他告诉张、谢二人,已经逮捕妄图造反的人,需要中央使者进府,验明造反者的身份。对方老奸巨猾,张昺和谢贵应付不过来,只得进入燕王府。他们是这么想的,圣旨没要求抓捕燕王。即使朱棣图谋不轨,也不会这么快就发难。

尽管燕王府很恐怖,作为朝廷的使者,张昺和谢贵认为,他们的命还是勉强可以保住的。

在大堂中央,朱棣坐着,一副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好像疯病还没好。

想到外面传说,朱棣是装疯的,张昺和谢贵不禁对望一眼,心扑通、扑通地跳,刚想转身跑出去,大堂上突然冒出一帮凶神恶煞的武夫,将他俩团团围住。

见张昺和谢贵连胆都给吓破了,朱棣有气无力地咳了一声,众武夫纷纷散开。朱棣说了几句话,都问中央对他装疯的看法。张昺和谢贵被吓傻了,说话结结巴巴,就像有口吃。

一小会儿后,侍仆端来瓜片。张昺和谢贵正想找个话题岔开这个关于装疯的痛苦的谈话,就伸手接瓜。

突然,朱棣直挺挺地跳起来,大嚷大闹。朱棣的意思是,虽然身为皇亲国戚,他每天都为生命担忧,简直生不如死。既然没有比生不如死更坏的了,他就什么都敢干。

接下来的事就很简单了,张昺和谢贵被捆绑起来。他们是生是死,全在朱棣的一念之间。

按理说,张昺和谢贵是带着军士来的。他们被捆绑,带来的军士应该站出来干预。但是,这两个人不仅轻信,还很迂腐。进门时,燕王府上的人告诉他们,其他军士级别不够,不能进入王府,张昺和谢贵竟然死守迂腐的规矩。

既然中央颁发了逮捕的诏书,已经被逼上梁山了,朱棣就要大干一场。在大堂正中央,当着府上诸人的面,张昺、谢贵和葛诚等几位中央使者,统统被朱棣斩首示众。

中央的使者被杀了,不管朱棣当初的意愿如何,结果只有一个:他走上了造反的路。造反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只可往前,不成功,就成寇。

张昺和谢贵等领头羊被杀害后,中央派来的其他军士顿时成了乌合之众,纷纷沦为朱棣的刀下鬼。之后,燕王府上就像喷发了火山一样,将整个北平城都给震惊了。因为,从燕王府上,冲出一支彪凶悍无比的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眨眼间就占领了北平的九道城门。

占领北平的九道城门,就意味着掌握北平城的控制权。尽管朱允炆之前花费了无数心思,苦苦安插忠臣良将守卫,北平城最终还是落入朱棣的掌握。因为朱棣不仅老谋深算,还有几位厉害的大将。在占领北平城的战斗中,朱棣的大将张玉,就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相比而言,朱允炆安插的将领,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真的不堪一击。

那时,朱允炆安插的将宋忠驻扎在北平城外,还没等宋忠反应过来,不到三天,朱棣就控制了北平城。叛军虎视眈眈,就像一群发疯的恶狼。为了保全实力,宋忠只得退守怀来。

俗语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对朱棣而言,起兵造反事小,找一个正当的理由最难。在道衍的帮助下,朱棣找到一个勉强可以说得出口的理由:“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明史》)

以这几句祖训为根据,打着“靖难”的旗号,朱棣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南方的都城进发。

更令朱允炆感到措手不及的是,朱棣竟然先修书一封,告诉皇帝,说他身边有奸谗小人,朱棣出兵,只为清除这等小人。

历史是多么的相似,在大汉历史上,吴王刘濞觊觎皇位,也借削藩之机,以“清君侧”、为幌子,起兵造反。朱棣此举,不过是想实现吴王刘濞没能实现的梦想。

尽管叛军笔直挺向宋忠驻扎的怀来,北平城附近的南方军队还是很忠义,纷纷涌向怀来,誓与叛军决一死战。为补救没能制止朱棣占领北平城的过失,宋忠表现得十分勇敢,以非凡的镇定收编前来投奔的军队,并以莫大的勇敢鼓励军士直面凶神恶煞的叛军。

两军相遇,朱棣果然老奸巨猾,特意安排与宋忠的士兵是亲属的军队打先锋。

原来,为了激发军士的斗志,宋忠告诉他们,他们在北平城的家属都被朱棣杀害了。军士们听了宋忠的话后,义愤填膺,恨不能生吃朱棣的肉,活剥朱棣的皮。但是,当宋忠的士兵看到自己的亲人站在朱棣的前线时,都很恨宋忠。他们之中,有的逃亡,有的临阵倒戈。

军队发生哗变,结果可想而知,宋忠只得披挂上阵,最终被活捉。

朱棣很爱惜宋忠的忠心,以卑辞厚礼招降,宋忠一口拒绝。在朱棣眼里,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既然是敌人,朱棣就不会放过宋忠。

北平城被占领,居庸关被攻破,怀来被攻陷,大将宋忠被杀。朱允炆万万料想不到朱棣的速度如此之快,万分惊恐。

叛军首战告捷,势如破竹,气势大增,不到20天,就聚集了好几万人。

标签: 之役乾坤第五节

更多文章

  • 村妇变皇后生出了千古一帝王娡是怎么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帝王,是怎么,村妇

    由村妇变皇后,还生出了千古一帝,这样的女人恐怕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了,她就是汉景帝刘启的皇后王娡。王娡的家乡是今天陕西扶风县槐里镇,母亲叫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燕王臧荼是秦末汉初,群雄并起时候项羽册封的诸侯王,后被汉高祖刘邦击败杀死。可见王娡也曾是名门之后,但那都是以前的事了,到王娡的时候,她基

  • 第七节 仁孝之君,盛世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君主,盛世,第七节

    明宣宗作为明朝初期的一位守成的皇帝,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君主。他在朝的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取得了很显着的成绩。宣宗的政治功绩中凝结了他母亲的心血,他从皇太孙到当上皇帝,一直受到母亲的指导教育。他的母亲诚孝皇后勤于操持内政、外政,教子有方。宣宗从小就十分孝敬母亲,常常细心听取母亲的教育,这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高炽、朱瞻基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事儿,明朝,朱瞻基篇

    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太子党,把他当成了中间派,经常向他询问太子的情况,而在永乐十年(1412)的风波之后,朱棣对太子也产生了怀疑,便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表现如何。这看上去是个很简

  • 明朝一人实现岳飞理想,发明新兵器,却无人知晓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一人,兵器,明朝

    岳飞的《满江红》传唱千古,其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更让人慷慨拔剑长叹息!明朝就有一位人物,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平朔方勒石贺兰山》:“尽道将军意气豪,朔方战罢解征袍。功成自古皆天幸,却笑人间说六韬。”在贺兰山上立了块石碑:老夫我功成身退,但求痛快,杀伐已尽,千里不留名。这人是谁?他叫叶梦熊,少年

  • 一、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一只眼,天下,石人

    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在中国前后只有89年的时间,虽然蒙古的铁蹄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族在他们的统治中存在很多弊端,其中严重的民族歧视导致他们末期的统治动荡不安,同时宫廷内部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难以维持生计。特别是末代皇帝元顺帝(史称元惠宗)妥懽帖

  • 搅动时局的绝“代”美女布喜娅玛拉神秘面纱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揭秘,时局,面纱

    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在出生的时候,大萨满就预言说,这个女人可以兴天下,也可以亡天下。果不其然,长大后,她成为了绝世美人,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因为外貌,她一生注定被拿来当做政治筹码。她曾被哥哥许配给努尔哈赤,后来反悔,于是叶赫那拉布喜娅玛就十八年没有嫁出去,在当时的年代里,成为了"叶赫老女",后来她远嫁蒙

  • 第二章 家庭教育不马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家庭教育,第二章,马虎

    有《皇明祖训》的规矩管着,作为“第一家庭”的皇子,生活中要遵守的规矩自然颇多,而其中最重要的规矩,当属教育的规矩。朱元璋出身穷人,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但显然他很明白“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道理,明朝宫廷教育的规矩,基本都是他设立的。这其中又分为两个环节:1,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由校篇 有声MP3在线读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在线,明朝,读物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熹政治腐败。努尔哈赤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第01讲点击朗读:第02讲点击朗读:第03讲点击朗读:第04讲点击朗读:第05讲点击朗读:第06讲点

  • 明代土豪的日常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土豪,日常生活,明代

    有明一代,商业高度发展,嘉靖以来,工商业勃兴,许多人因此发财致富。当时的徽商以鱼盐为业,家中白银有上百万两,家产二三十万的不过是中小商人。而明初崇尚俭朴的风气逐渐消退,富豪们开始享受、炫耀生活。顾炎武评论说:“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rdquo

  • 第十章 厂卫的酷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第十章,酷刑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都包括其内。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杖刑”,特务对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