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十四章 明朝为何无外戚

第十四章 明朝为何无外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644 更新时间:2024/1/6 12:08:31

明朝是在元代“法纪荡然”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各项制度“立纲陈纪,法体汉、唐,略加增减,亦参与宋朝之典”,后妃制度自不例外。

明代后妃制度在洪武初年由太祖朱元璋钦定,其相关条款被写进《皇明祖训》,要求子孙世世遵守。后世皇帝虽然在妃嫔名号、编制、葬制等方面作过调整、改变,但对其主要内容都予以严格的执行。

朱元璋起自田亩,对元未政治腐败、法纪荡然导致政权覆亡的教训深有体会,故而十分重视对历代王朝治乱兴衰经验教训的总结,以此作为自己治国行事的根据。他经常挑灯夜读《汉书》、《宋史》等史书,和廷臣讲经说史,并且命近侍收集夏、商纣、秦皇、隋炀帝所行之事以进,时时警醒自己:“往古人君所为善恶皆可以为龟鉴,吾所以观此者,欲知其丧乱之由,以为戒耳”(《典故纪闻》卷一)。他说:“小人无忌,不早惩治之,他日或生隙;岂不为其所累?如治病,当急去其根,若隐忍姑息,终为身害”。在与侍臣论古之女宠、宦官、外戚、藩镇夷狄之祸时,他指出:“汉无外戚阉宦之权,唐元藩镇夷狄之祸,国何能灭?朕观往古,深用为戒。然制之有道,若不惑于声色,严宫闱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不牵于私爱,惟贤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祸,何由而作?”因此,他对后妃采取了镌铁牌、立祖训、严教育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就是为了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朱元璋称帝后,立马氏为皇后,马氏勤于内治,史书记载宋朝的皇后大都比较贤良,马氏就将宋代的家法汇编成册,让后妃们朝夕攻读。正是由于马皇后的这一措施,使得明朝的皇后贤惠的占了大多数,也很少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可以说马氏为明政权的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与前朝相比,明朝的后妃制度直接遏止了外戚专权出现的苗头,其独特之处有:

(1)后妃选自民间,不重门第重品行,而且通过选秀女产生,不准大臣推荐;

(2)妃嫔没有品级,女官的品级也较前代大大降低,到了中叶以后,女官逐渐淡出,其职责大都转由宦官承担;

(3)对妃嫔实行殉葬,其野蛮程度为历朝历代所罕见;

(4)对后妃的教育、管理以及对外戚的防范、抑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前所未有,尤其是外戚,在历史上势力最为孱弱。对此,《明史外戚传》评论道:“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其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

此外,明朝为防外戚专权,还制定出了“公主俱选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许文武大臣子弟干预”的律法。规定驸马须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家庭中选取,而且子弟被选中的人家,近亲中便不能再出仕为官,即使已经做着官的也得退休回家,驸马终生只拿俸禄而不能为官。

个性解放和恣意妄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人为明武宗翻案,认为武宗想打破加在他身上的某些禁锢,想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办事,即使这违背了历朝祖训、社会习惯,也在所不惜。他甚至给自己封王,这样一个荒唐糊涂的皇帝,很难说有什么个性解放的意识,不过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为了让自己过得更舒服,武宗生活无节制,拿出大笔的银子为自己兴建别墅,宫里的美女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就扮成采花大盗四处强抢民女,并将其安置于自己的行宫宣府。这样的家伙,如果没有权力依托,早就被判死刑十回八回了。明武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欲望与他的豹房、宣府有怎样的故事?他的胡闹究竟给明朝带来哪些灾难性的后果呢?且容慢慢道来。

细品文化

感悟千年智慧

也许常人很难想象,武宗一点也不留恋象征权力和地位的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明武宗继位时,刚刚十四岁,正属于青春叛逆期,需要有人好好管束。奈何生为独生子的他是货真价实的小皇帝,少年天子武宗登临龙廷宝座,凭借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然不用装样子给别人看,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贪玩好动的本性不久就暴露了出来。首先,他废除了会限制自己出游和胡闹的尚寝官及文书房侍从皇帝的内官。逃学更是家常便饭,为皇帝而设的经筵日讲,他更是以各种借口逃脱,根本就没听几次。发展到后来连早朝也不愿上了,为后来世宗、神宗的长期罢朝开了先河。反正不用依靠上朝养家糊口,少年天子心里,只有享乐最重要,工作、责任、义务什么的,不值一文。

皇帝如此,诸位大臣不敢怠慢,轮番上奏,甚至以请辞相威胁,请求皇帝以国家社稷为重,好好念书。小皇帝玩兴正高,哪能听进去这些?不过口头上还要敷衍一下,只说“知道了”,实际上依旧我行我素,大臣们也无可奈何,可见少年武宗之顽劣。

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宫中元宵节放烟花,不慎失火,殃及宫中重地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三殿之首,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和尊贵的地位。武宗见火起,非但没有下令扑救,反而跑到了豹房观看,谈笑风生,回头对左右说:“好一棚大烟火啊。”这样的皇帝,真是世间少有。

俗话说学好不容易,学坏快着呢。如果武宗身边都是些正人君子,又有人能够及时限制他,也许这孩子还有得救,只可惜武宗身边的“八虎”不教他勤政爱民,而是顺着他顽劣的性格,引诱他走向歧途。“八虎”是指八个人,确切地说是指八个太监,包括刘瑾、马永成、高凤等人,其中以刘瑾为首。刘瑾为人阴险狡猾,想方设法鼓动武宗玩乐,每天进奉鹰犬狐兔,还偷偷带武宗出去逛,哄着武宗高兴,因此很受武宗的宠信,并逐渐掌握了大权,人称“立地皇帝”。

“立地皇帝”刘瑾刘瑾,今陕西兴平县人。本姓谈,后依靠刘姓太监进了宫,便改用刘姓。在朱厚照做太子的时候,刘瑾就在身边侍奉。刘瑾深知只要照顾好太子,自己就会成为新皇帝身边的功臣,权力、富贵会接踵而至。武宗即位后,深得武宗的信任,被提升为内官监,掌握北京的军队,权力很大。

刘瑾担心其他七虎受到武宗的宠信而导致自己失势,所以常在武宗面前讲七人的坏话。一次,武宗想调张永到南京闲住,圣旨还没下达,刘瑾就要驱逐张永出宫。张永知道自己是被刘瑾陷害的,跑到武宗面前申诉。刘瑾与之对质时,张永气愤得要挥拳打刘瑾,被谷大用等人费力拉开。武宗令二人摆酒和解,但嫌隙渐深。此次,杨一清就是利用张、刘的矛盾,游说张永除去刘瑾。八月,张永、杨一清班师回朝。献俘礼毕,武宗置酒慰劳张永,刘瑾、谷大用等人皆在座。夜深时,刘瑾起身回府。张永见时机成熟,从袖中取出弹劾刘瑾的奏章,奏明刘瑾违法犯纪17事,指出安化王造反皆因刘瑾,更说刘瑾有反叛之心,欲图谋不轨。武宗已有醉意,俯下身子问道:“刘瑾果真负我?”此时,周围的马永成等人也都历数刘瑾不法之事。武宗遂下定决心,当机立断派人前去刘宅,自己则紧随其后。刘瑾听见喧哗声,披青蟒衣出,随即被缚。抄没家产时,得到私刻玉玺一枚,穿宫牌五百以及盔甲、弓箭等违禁物品,又发现他平时所用的折扇里面竟然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武宗看到此物,更加生气,他一想起平时自己的身后就有两把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武器,不由胆战心惊。

标签: 外戚明朝

更多文章

  •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如此“密切联系群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密切联系群众

    中央朝廷大官大贪,地方小官也在想着法子利用手中的资源优势拼命地“捞钱”。徐州丰县县丞姜礼就是这么一个拼命“捞钱”的高手。县丞的工作主要是辅佐县令,做好税粮征收、徭役签派等。姜礼就利用这样的工作机会,到辖区内的老百姓家去坐坐、聊聊,“密切联系

  • 第四节 怒斩恩师,大义灭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义灭亲,恩师,第四节

    明宣宗在位期间,为明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其中一方面,就是革除积弊,积极纳谏,这是很值得称赞的。但是,任何人都有两重性,明宣宗也是一样。他一方面让臣民进谏,但另一方面,也对违背自己意愿的臣下,给予打击、报复。例如对旧朝元老戴纶、林长懋的处分,就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戴纶是高密县

  • 明清最有名的美食家–张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最有名,美食家

    张岱(公元1597~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为着名散文家、史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所处时期为明末清初时期。明中叶以后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不但货物种类繁多,且谷布丝棉、盐糖茶酒酒等日用消费品的比重上升,以致交换的领域,从地方市场走向跨区域市场,甚至远达海外。在

  • 雍正皇帝登基后是怎样搞臭“八贤王”允禩名声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名声,是怎样,雍正皇帝

    允禩(雍正即位后,诸兄弟名字中的胤字一律避讳改为允)身上似乎有种魔力,让接触到他的人都喜欢自己,当时朝野上下都称他为“八贤王”,大学士李光地就表示过“目下诸王,八王最贤”,他还有个称呼叫“八佛”,等他被雍正关起来的时候,民间就流传说“八佛受难”。允禩在兄弟里的人缘最好,依附他的皇子也最多,这里头自有

  • 明代秘史:刘基运筹帷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代,秘史,运筹帷幄

    二十年官场沉浮后,刘伯温归隐老家。朱元璋的红巾军打到处州后尊重有识之士,每到一地总要求访当地名士,召请他们出来。占据处州以后,朱元璋听说浙东名士刘基正隐居青田老家,便派人携带重币聘请刘基出来。虽然久闻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而且刘基也流露过对朱元璋的钦佩之意,但他饱尝仕途坎坷,又对群雄割据的乱世存有戒备,

  • 红颜多薄命:古代美女战俘的三种悲惨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种,战俘,薄命

    战争,是整个人类的灾难,但参与其中的主角总是男人,女人呢?作为战败方,只能活活地充当受害者与牺牲品;作为战胜方,男人都去论功行赏,封侯拜相,就没有女人什么事儿了。战俘,男性“有死而已”,赶上老天爷睁眼,还能苟延残喘,为敌人做爪牙、当鹰犬。女人就不行了——她们生来就是无辜的受害者,胜败双方,都会把她们

  • 推行教化与法治相结合——宽严相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宽严相济,法治

    ◎推行教化与法治相结合宽严相济在大明帝国法制建设中朱元璋的礼法结合思想还有一个体现,就是推行教化与法治相结合。在这个方面,朱元璋最大的“贡献”就是利用乡社里间社会力量建立“第一审级机构”。大明初年,朱元璋就下令,在里长之外设置“年高为众所服

  • 关于王琼的评价如何 王琼的作品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作品,有哪些,评价

    人物评价总评王琼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历官“三孤”、“三辅”,他主治漕河,增强边备,又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立有殊勋。在他提督陕西三边军务时,亦被时人比作前辈名臣杨一清。后世甚至将其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但王琼与同僚彭泽互相中伤,仕途中你进我退,几番更迭,因此得到了“险忮”的评价,为舆论所不许

  • 渔税押运专业户与财政部副部长勾结,想私分渔税,没想到中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专业户,副部长,财政部

    按照明初的税收规制,地方财税一旦收缴完成后就得派遣专人送往南京,交由户部收入国库;户部则出具收讫文书,然后这个地方专员拿了户部的收讫文书回去入账。这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一般人都不怎么懂这里边的规矩,“业内人”要是有个什么想法和做了什么手脚,问题还真不容易被发现。安庆府望江县

  • 朱元璋发布“三项最高指示”,构建“政治绿色通道”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项,朱元璋,绿色通道

    来自社会底层的朱元璋可能比其他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知道,哪个朝代开国时候所确立的规章制度不是好的?可执行了一个阶段以后,就不对劲了。王朝的制度明明说官吏不准贪污、不准敲诈勒索、不准欺男霸女……可是官场上的人有几个照此执行的?尤其是在天高皇帝远的广大农村地区,那些口含天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