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施琅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施琅一生的故事

施琅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施琅一生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329 更新时间:2024/1/10 1:25:05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原名郎,字尊侯,号琢公,中国福建晋江人。原系郑成功部将,后投诚清朝,任福建水师提督。他坚决主张以军事手段为主,平定台湾,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在年逾花甲之时,统率清军,渡海东征,一战而定战局,完成了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并力主驻军台湾,保卫海疆,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是一位颇有卓识远见的杰出军事将领。

郑成功的部将

施琅在与清军及地方武装集团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如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十月攻云霄时,曾率部阵斩清守将张国柱,为攻克该城建立了第一功;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略取广东潮州地区时,独立攻占溪头寨,有力地配合了主力对和平寨的进攻;在与潮州郝尚久部作战时,大败敌军,并指挥亲随,强攻敌重兵把守的浮桥,将其焚毁,切断潮、漳间的唯一通路,稳定了战局等。因而郑成功与施琅“相得甚、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当时海上抗清武装力量,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郑成功兵力不过万人,仅以鼓浪屿小岛为根据地,虽然南征北战,频频出击,但只能以游击方式袭扰各处,尚无力与清军主力进行大的战役。郑芝龙旧部中兵力最大,装备最好的为占据厦门的郑彩、郑联两部。郑成功在潮州受挫退至潮阳时,深感兵力不足。当时正值郑彩率军南下广东,郑成功欲取厦门为根据地,兼并郑联所部,以扩大实力。但又考虑“彼船只倍多,部将老练”,唯恐“取之不得,反结为仇”,定不下决心。施琅认为单纯靠武力攻取,难有把握,“当设计图之”。他建议说:“联乃酒色狂徒,无谋之辈。藩主可领四只巨舰,扬帆回师,寄泊鼓浪屿。彼见船少,必无猜疑。其余者陆续假为商船,或寄泊岛美、浯屿,或寄大担、白石头,或从鼓浪屿转入崎尾,或直入寄碇厦门港水仙宫前。藩王登岸拜谒,悉从谦恭,然后相机而动。此吕蒙赚荆州之计也”。郑成功用施琅计,于八月间杀郑联收其众;郑彩亦主动退隐,将兵权全部交郑成功。郑成功的军事实力,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郑成功主力南进后,清福建泉中路总兵马得功,乘厦门空虚之机,渡海袭击厦门,守将郑芝鹏怯战逃走,厦门被清军占领。施琅随郑鸿逵军反击,率亲随百余人突击马得功指挥部,大败清军,几乎将其俘获。马得功在郑鸿逵庇护下逃回大陆。郑成功返厦门后,仅因功赏施琅银二百两,并未恢复其兵权,仍“令其闲住”。施琅心怀不满,要求为僧,郑成功令其“再募兵,许授前锋镇”,施琅拒不接受,二人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当年四月间,施琅亲兵曾德犯法,郑成功意欲袒护,施琅却将其杀死。郑成功遂下令逮捕施琅及其弟显、父大宣和其家属。施琅被捕后逃走,郑成功竟下令杀死其父、弟及家属。施琅与郑成功在政治上彻底决裂,投诚了清朝。

平台的清军主帅

施琅投清后,改原名郎为琅。一度曾去广东尚可喜部与南明军作战,不久又返泉州闲住。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人闽时,因施琅“习海上情形,命为前部”,进攻厦门。这次进攻虽被郑成功击败,但施琅却为闽浙总督李率泰所赏识,被任为同安副将,并利用他在郑军中的旧日影响,招降郑军近万人,不久升为同安总兵。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郑成功由南京败归后,清安南将军达素再次组织进攻厦门,施琅率水军主力随达素由同安港进攻。由于他了解厦门岛周围的水文地理情况,多用小型战船,选浅水处为登陆点,并先与郑军右虎卫镇将陈鹏联系,令其在岛上策应。因而战斗开始时进展较为顺利,郑军大舰无法阻止,曾有一部兵力登陆厦门。但在郑成功水陆军的顽强抗击下,最终仍然失败。通过两次海上作战。清统治集团对施琅熟悉敌情及善于海战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施琅升为福建水师提督,成为福建水军的最高军事长官。

清军占领沿海岛屿后,施琅以功升右都督,挂靖海将军印,统领原郑军投诚各将领,向台湾进攻。当年十一月,康熙四年(公兀1665年)三月和五月,施琅三次进军,皆因途遇飓风退回厦门。清统治集团怀疑施琅等与郑经集团有勾结,唯恐双方联合起来危害其在东南沿海的统治,另方面又考虑不用施琅及原郑军将领,清军本身缺乏有海战经验的将兵,于是以“风涛莫测,难必制胜”的理由,决定暂时放弃对台湾的军事进攻,裁撤福建水军,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调施琅人京改援内大臣。施琅官阶虽高,但实为闲职,他身居北京,对东南沿海情况及郑氏政权动向仍极为关注,并用心研究“风潮信候,生崖断港”等海洋的天文、地理学知识,以便将来一旦被起用时,能迅速掌握情况、指挥作战。

根据施琅掌握的情况,郑军总兵力约两万人,半数屯垦,缺乏训练。精锐部队,尽为刘国轩统领防守澎湖。当时清军有精兵两万余人,绝大部分又是投诚的原郑军官兵,有丰富的海战经验,也熟悉郑军惯用战法,新造战舰,较郑舰坚固轻便,所以施琅认为,在兵力对比上,不论质量、数量,清军都占优势。

施琅考虑到台湾本岛防御严密,港口多在炮火控制之下,易守难攻;澎湖为台湾门户,岛多而分散,海岸坡度较小,地形低平,易攻难守。如能将刘国轩部歼灭于澎湖地区,则台湾有可能不战而下。因而他决心,首先集中兵力消灭刘国轩部郑军,占领澎湖,然后再以大舰由正面牵制台湾郑军,而以小船迂回至打狗港(高雄)和蚊港(台南县西)登陆,由陆上攻击郑军侧背,以期全歼郑军于承天(台南)地区。

施琅认为,十月以后北季节风,风力剧烈,起风后短期不停,如万一不能一战而胜,则易被大风吹散。海上行动,全靠风信,船只一旦吹散,很难迅速集中,将处于不利地位。五月开始的南季节风,风轻浪平,特别是夏至前后二十多天,风力微弱,夜间尤静,可在海面集中停泊,寻找敌人弱点进攻。因而,他决定在六月间发动进攻。

过去由大陆去澎湖,均由厦门出发。施琅为利用南风,以便在海战时占据上风上流,处于有利地位,决定违反惯例,改由铜山出发,准备进至八罩后,再转北进攻澎湖。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舰队由铜山开航。临出发前,召集将领,用沙盘显示地形,进行部署,指示诸将:“如此入港,如此泊船,如此进战”等,规定“不用命者无赦”。十五日到达八罩水道停泊,十六日进攻受挫,又经数日整顿,二十二日再度发起攻击,激战竟日,郑军全军覆没。刘国轩仅率少数残部逃回台湾。清军完全占领了澎湖三十六岛。

施琅一生在军事上的最大成就,是胜利地完成了玄烨赋予他的任务;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平定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十六世纪,正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一些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相继向东南亚扩张的时代,它们不断向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侵扰,并相互争夺其领土台湾,以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前进基地。郑成功击败荷军,收复台湾,瞥给予这些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但并未完全解除它们的侵略威胁,台湾孤悬海外,势单力弱,假如不与祖国大陆结合则很难单独抵御外国殖民势力的侵略。施琅一战定局,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形成一个整体,既保障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又捍卫了祖国的东南海疆。从郑氏割据政权消灭,到鸦片战争的一百多年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没有再受到外国殖民势力的大规模入侵,就军事方面而言,主要原因是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施琅一生对军事的重要贡献,是他第一个从战略角度提出台湾在中国国防上的地位与作用。这比明代将重点完全置于沿海大陆及少数近海岛屿的海防思想,又前进了一步。这是针对当时酉方殖民主义者的炮舰扩张政策而提出的。不仅对当时的国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如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发生了日本侵略军在琅峤登陆事件时,腐朽的清王朝虽然对日本侵略台湾,采取了妥协投降的方针,但许多有识之士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官员们,就曾研究了施琅的《靖海纪事》,认识到台湾对中国国防的重要意义,在谈判中坚持了整个台湾都是中国领土的正确立场,要求日军撤走。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它和祖国大陆的关系,是“团结则安,分裂则危”。如果说郑成功是台湾与祖国大陆重新统一事业的开者,而施琅则是这一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完成者,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的成就与贡献,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标签: 名将施琅评价

更多文章

  • 3岁的溥仪被特定为帝位继承者,祖母得知此消息为什么大骂慈禧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帝位,祖母,继承者

    1908年11月,在光绪皇帝临终前的几日,一样得了病危的慈禧太后忽然决策,将载沣的长子县溥仪列入大清国帝位的继承者,载沣被任命为为大清国监国摄政王。当宦官将此通告传超过醇亲王府的那时候,一家子来来回回莫不觉得喜从天降。最高兴的莫过溥仪的妈妈瓜尔佳·幼兰,大儿子幸运地被老佛爷特定为帝位继

  • 甲午之战:第一章 风声起,战云密布_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云,武士道,甲午

    日本的武士精神由来已久。7世纪的“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上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武士阶层逐渐形成。11世纪末,日本封建领主源义家担任陆奥守时,曾平定当地一次内乱,源义家向朝廷请功,遭到拒绝。源义家便自行对家臣论功行赏。这个举动赢得了人心,关东(今东京一带)武士纷纷投靠他,与其结成

  • 古时十大最奇葩名字 竟然有人叫索尼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十大,奇葩,索尼

    其实,古时像这样搞笑的名字数不胜数,小编今天也为大家盘点了一下古时十大最奇葩名字,以供各位客官茶余饭后消遣消遣。另外,这些人你都认识吗?9、屠隆屠隆(1543年—1605年)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郎中等官职,后罢官回乡。屠隆是

  • 甲午之战:第七章 辽东乱,血战威海卫_三、覆灭,悲壮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威海卫,甲午,辽东

    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4天,没受到清军任何阻击;威海南帮炮台半天内陷敌,威海卫城的清军在日军进攻前弃城而逃,北帮炮台的士兵哗溃,没放一炮即拱手让敌;北洋舰队驻守威海半个月,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提督丁汝昌、管带刘步蟾、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代理管带杨用霖等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无论是日军的狼子

  • 历史上的李光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雍正仅用了四个字评价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是一个,的人,雍正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李光地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王朝》是部久映不衰的电视剧。不管过去多少年,还经常能在电视上看见它。里面的李光地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还记得他怎么当官的吗?被绑着进京的,照死不肯当官,太子劝了也没用,最后一批格格把他骂醒了,这才回来当官。电视剧拍得好看,但你要真信了

  • 大龄女青年进宫后被宠上了天,她去世后皇帝也不想活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上了,活了,进宫

    从古至今,“英雄难过美人关”好像是1个众人皆知的客观事实。在历史上的很多大事件通常也都和英雄人物漂亮美女的坎坷感情故事密切相关,例如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但是,和平常人对比,做为封建王朝最大君主的皇上在情感层面就看起来甚为冷酷了,因而民俗也总有了

  • 爱逛青楼的龚自珍 古代文人为什么爱逛青楼?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文人,青楼

    龚自珍是清朝时期的诗人,当时文人大多有两面,在诗歌方面有着良好形象的龚自珍除了不抽鸦片,其余的四毒,龚自珍可谓一体均沾。在此节篇中先说到的是逛青楼。龚自珍喜欢逛青楼,这在其友人的笔下,屡屡可见。可想而知,龚自珍逛青楼的频率,大概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那个年代,文人们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文人为什

  • 附:甲午战争大事记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事记,甲午,甲午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4月2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为首的农民起义。6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朝鲜派兵。6月7日,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6月22日,日本外相向中国公使递交第一次绝交书。7月23日,日本军队占领朝鲜王宫,扶植大院君执政。7月25日,日本海军在黄海丰岛海面偷袭中国

  • 变法维新都知道康梁:去留肝胆两昆仑确是谭嗣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去留,变法维新,肝胆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乍看此诗,诸位一定觉得既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然也,此正是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义前所作的那首[狱中题壁诗]的原诗。而那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一百多年来被中国人反复吟颂、激励了无数人为理想而献身的“狱中题壁诗”却是被篡改过的伪作。篡改者正是谭嗣同

  • 礼部尚书张伯行为官清正被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官,清正,礼部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