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文的最后辉煌:“新民体”

古文的最后辉煌:“新民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27 更新时间:2024/1/15 18:04:04

虽然,清帝国经历了前期和晚清不同的变局,但清代的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虽不及前代,却也人才辈出,不乏精品力作。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是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的一段描述,他不仅写出了日出的全过程,而且从颜色和气象两个方面,生动地描述了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桐城派发展到姚鼐时期,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新的总结和发挥,影响也更为扩大。

桐城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等均系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桐城派的奠基者为方苞。他的理论核心是“义法”。他主张维护理学道统,所以受到朝野的崇奉与欢迎,“义法”也就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方苞的文章大多为崇道明经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应用文字,道学气味很浓,但选材精当,以凝练雅洁见长,最易见其“义法”。

对桐城派理论作出新的总结和发挥,使之影响更为扩大的是姚鼐(17321815年,字姬传,世称惜抱先生,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姚鼐进一步概括文章的风格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他认为这两种风格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这一看法已触及到豪放与婉约、壮美与优美等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文学理论上有着重要的开拓。同时,他还指出阳刚与阴柔由于程度不同的相互配合,可以产生各种变化,虽有偏胜但不可极其一端,不能是绝对的阳刚或绝对的阴柔。这方面的论述涉及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风格美学问题,归纳简明而切实,对于后来的文学艺术风格的分析有很大影响。

姚鼐既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又是桐城派的核心人物,桐城派至此才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姚鼐主讲江宁、扬州等地书院40多年,门下弟子甚多,由此桐城派发展到全国的范围。姚门中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其中梅曾亮严守桐城“家法”,又汲取柳宗元、归有光古文的长处,成为继姚鼐之后的桐城派领袖;方东树在理论上多有阐发,并把古文理论推衍到诗歌和书画艺术领域,进一步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嘉庆年间,正当桐城派极盛之际,江苏阳湖人恽敬与武进人张惠言接受桐城派的影响,又对桐城派文论做了一些新的修改;因武进原属于阳湖,故称之阳湖派。恽敬是桐城派的后裔,但他不愿完全拘束于桐城派的范围,又认为桐城派内容单薄,故对它进行了完善。他合骈散为一体,使行文更有气势,而且兼学子史百家。但是这一派的活动也仅限于阳湖一隅,并未形成很大的影响。

桐城派古文推向中兴局面的,是曾国藩。曾国藩早年就倾慕桐城文。为适应时势的需要,他对桐城派古文之弊提出了个人的见地,使古文适应时代要求,以纠正桐城派空谈义理、脱离实际的倾向;又进一步调和汉学和宋学之争,以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并扩大古文的传统,由八家上推至先秦两汉,扩大了桐城派古文的学习范围。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票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摘自《湘乡昭忠词记》)

在当时,曾国藩的文风可以说是造就了一代风气。这也和曾国藩的观点、视野较为开阔有关。他在不少地方克服了前人的偏狭,有较多的合理性。这些从理论和创作上对桐城派的改造,使桐城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人称之为“湘乡派”。曾国藩还喜欢招揽人才,一时文人学者,不少投奔到他的门下,其中不少人负有文名,尤着者为张裕钊、吴汝伦、薛福成、黎庶昌,世称“曾门四弟子”,而吴汝伦更被视为桐城派的最后一位宗师。他们一些反映新思想的议论文和海外游记,给桐城派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而同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新体散文,开始出现在文坛上。这实际上是经世文的进一步发展。冯桂芬思想属于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文章却不为桐城派所笼罩。他也主张“文以载道”,但将“道”的内涵由传统儒家、程朱理学等扩展到举凡典章、制度、名物、象数等,几乎都可以进入“道”的范畴。而王韬长期居住香港,曾多年漫游、生活在海外,思想更为开放。他针对时务,直抒己见,担任报纸主笔,许多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实首开报章文体。这一类文字,可视为从旧式散文到梁启超新式“报章体”文字的过渡。稍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继续承袭了这一发展趋势。

许多近代启蒙思想家们为了宣传自己的社会改革理想,扩大社会影响,开启民智,他们需要创建一种更加通俗、人人可懂的新文体。这种新文体经过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尝试,终于在梁启超笔下正式形成。

康有为的散文,特别是前期的散文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时散时骈,一扫传统古文程式,成为梁启超新体散文的先导。谭嗣同思想激进,喜欢“沉博绝丽”的魏晋文,行文能糅合骈散为一体。他的散文议论纵横,笔墨泼辣,锋芒逼人,正如他的思想一样,能冲决一切罗网。他颂扬过“报章文体”,还曾用白话体编写《南学会讲义》,对于促进散文通俗化有一定的贡献。

戊戌变法前后的梁启超,大张“文界革命”之旗,痛斥桐城派古文和八股文的僵化腐朽,积极倡导文体改良。梁启超新体散文,文白夹杂,打破了各种文体的界限,将议论与叙述、抒情相结合。而且打破了各派文章家法,采用一切能用的、有用的古文、骈文、辞赋,甚至八股文、西学译文,形成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的写作方法。

“吾国其果绝望乎,则待死以外诚无他策。吾国其非绝望乎?则吾人之日月方长,吾人之心愿正大,旭日方东,曙光熊熊。吾其叱咤羲轮,放大光明以赫耀寰宇乎,河出伏流,牵涛怒吼。吾其乘风扬帆,破万里浪以横绝五洲乎,穆王八骏,今方发轫。吾其扬鞭绝尘,与骅骝竟进乎,四百余州,河山重重。四亿万人,泱泱大风。任我飞跃,海阔天空。美哉前途,郁郁葱葱。谁为人豪,谁为国雄,我国民其有希望乎,”(《说希望》)这样的文字感情充沛,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确乎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同时,他的文章“笔锋充满感情”,往往用铺排的笔墨以加强文章的煽动力、感染力,使文章形成一泻千里、不可阻遏的气势,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影响了几乎整整一代人。代表作便是我们中学时学过的名篇《少年中国说》等。因为其文多发表在维新派主办的《时务报》上,后人甚至称之为“时务体”。

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是由古文向白话文过渡的一个中介。由于新名词的大量采用和不加约束的文风,它比当时的白话文更为切近“五四”文学革命的方向。

梁启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就连他创造的“新民体”也成为了当时青年竞相模仿的样本,那时的海外华侨、留学生,国内的教师、学生,尤其是报馆里的记者,都好读他的文章,好作他这派文章,如邵飘萍、范长江、邹韬奋等。甚至于与其主张相反的革命派,也仿照其文风,如邹容的《革命军》,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标签: 古文新民辉煌

更多文章

  • 雍正乾隆时期大清的贪污腐败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大清,雍正

    当一个社会的腐败程度非常严重时,世人便常用“贪腐遍地”、“无官不贪”等字词来形容。这类概括性极强的词句,常常被指责为以偏概全,没有科学区分主流和支流。实际上,这类字词,不在于严谨判断,而在于发泄不满情绪。哪一个社会都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政治制度完全一样的

  • 揭秘:大清朝史上的劝降辅臣周培公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史上,清朝,而死

    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帝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派出署兵部事的东阁大学士黄锡衮。与周培公一道毫不迟缓地调遣大军,从江西、

  • 大清文化科技的辉煌:市民文化的时代强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清,强音,文化

    经历了明清鼎革的阵痛后,随着旧派学者的逝世,也随着清康雍乾盛世的来临,新的文化因素从酝酿中慢慢地成长起来。从康熙朝开始,政治清明,商品经济发达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文化上的复苏趋势日益明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昆曲的兴迭。接续明末的风尚,昆曲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与此同时,昆曲本身也日益僵化。清初的昆曲演

  • 于成龙为什么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于成龙,康熙,清官

    清朝初年,政治上还是比较清明的,其中诞生了不少廉洁奉公的好官员。今天要说的这位,是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清廉是他的标签,但是清廉并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龙生于明朝末年,在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在乡试前,他亲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贿赂,年轻气盛的于成龙在试卷上直抒胸臆、痛陈时弊,结

  • 着名将军爱新觉罗·尼堪短暂的一生有哪些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将军,战功,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尼堪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他除了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军人之外还是一位贝勒爷,他出生在皇室家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是清太祖的孙子,他出生在1610年,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短暂的,因为他在一六五三年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只有四十三岁。爱新觉罗·

  • 明代史上最没争议的忠臣于谦 明英宗却为何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史上,忠臣,明代

    明代历史上有一位最没争议的忠臣,却因为卷入两兄弟争夺皇位的阴谋之中,而被残害致死,他就是于谦。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失去皇位,后历经曲折返回大明后,却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软禁在南宫,过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生活。应该说哥俩的矛盾,至此已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哥哥犯了误国害民的大错,弟弟领导于谦等大臣力

  • 同治皇帝怎么死的?同治帝死因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同治,死因,皇帝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亲政后不到两年的同治帝(载淳)一命归天了!关于这位小皇帝的死因,过去有的说是死于天花,有的说是死于梅毒,也有说是死于疥疮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来,我们在清代档案中发现了《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一份,属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以下简称“脉案&rdq

  • 第一节 乾隆登基,宽严相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宽严相济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82岁,廓尔喀国王拉特纳巴都尔请求停战,愿向清朝臣服。这年,十月初三日,他亲撰《御制十全记》,用满、汉、蒙、藏四种民族文字书写,刻碑建亭,用以宣扬他的武功成就,以垂久远。按高宗的说法,其十大武功计有:两次平定准噶尔、一次平“回部”、两次扫荡金川、

  • 太平天国后期猛将,揭秘陈玉成传奇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后期,太平天国,猛将

    陈玉成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陈玉成是天平天国自己培养的一员猛将,他的一身本领几乎是在太平天国中练就的。在陈玉成年仅14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金田起义运动,所以说哪怕陈玉成当时尚且年幼,但他绝对算得上是太平天国的元老级人物。而陈玉成的叔叔陈承瑢则是天平天国的第一批将领,这么看来,

  • 雍正皇陵到底有什么秘密?竟让已开始挖掘的专家,差人赶忙封死墓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有什么,皇陵,雍正

    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清朝,虽说其最终的下场很惨淡,但在此之前也曾辉煌过。在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统治时,清朝的实力是很强大的,在此后的日子里,更让这个国家达到了盛世繁荣的局面。可在整个大清王朝之中,也并不只是这两位皇帝,有着卓着的功勋。除了他们以外,还有最初建立起大清王朝的皇太极,以及为清朝更加强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