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夫之和王守仁谁影响力更大

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夫之和王守仁谁影响力更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25 更新时间:2023/12/6 20:55:12

王夫之王守仁都是明代的着名人物,王守仁是明朝后期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上影响极大。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极大的影响力,是知名的大儒。

王夫之的影响体现在他的思想上,他是着名的哲学家,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想进行纠正和批判。他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了很多人,也让人们对于传统思想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提出的很多开创性的观点是现在人还在研究的重点。

而王守仁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他的成就非常高,甚至可以说到了开宗立派的地步。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红药的思想流派,甚至足以影响到当时社会的变化,因为受到他的影响,形成了着名的东林党,在当时的社会中,很多知名的人物或者朝中大臣都是他的信徒。

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更加成熟和系统,他开创的心学对后世的影响更为巨大。同时他还是一位着名的军事家,曾经自己组织过义军打败了叛乱的藩王,在剿匪作战中也十分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甚至到了土匪听到他的名声就自动出来投降的地步。

两个人都是成就非凡,但是如果相比较的话,还是王守仁先生的成就更大,因为王守仁是位全才,并且还是开宗立派的圣人,可以后古代先贤媲美的人物,相比之下王夫之先生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晚明时期伟大的思想教育家王夫之,在教育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当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阐述的就是学习和人性之间的关系。在封建时代,从秦朝到明朝,人们对于人性的论断总是在善恶这两方面纠缠,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总是在争论之中。

王夫之对于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先天之性就是人的眼耳口鼻这些器官,而后天之性就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和观念。所以在人的教育上,先天之性我们未能为力,但是在后天之性上是可以改变的。

其次,是在学与思的教育思想上的转变,王夫之认为人“生而知之”这种论述是十分错误的,没有人能天生就知道所有。同时在学和思上他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学习并不影响思考,人学习得越多,思考的疆界就会越广泛;而思能够保证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深度,两者并不冲突。所以,学和思是相互促进的,想要思虑深渊就要博学。

还有就是,理与欲的教育论断。王夫之是非常反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教育论断的。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在扼杀人性,因为天理在于人性之中的,没有人性就没有天理,所以传统理学教育中的灭人欲是非常错误的,在教育中应该更加充分的重视人性,而不是对人性采取压制的态度。

解读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是受禅宗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强调直接美感,这是因为他受到了佛教禅宗的影响。王夫之出身于儒家,但是对于儒家的思想有些是不认同的,于是他吸收百家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王夫之出生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那时候连年征战,清朝入关以后,王夫之一直认为明朝才是正统,所以组织了抗清斗争。但是他们的力量薄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也因此他一生不问世事,专注着述。

而在抗清失败后,王夫之交往很多人都是佛教中人,他经常和这些佛教中人参禅论道,对他的思想起到了极大的补充。后来王夫之自称“南岳王夫之”,这就是把佛教圣地南岳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同时,他的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的论述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王夫之认为先天之性是眼、耳、鼻、舌,这些都是在佛教经典中有论述的。

王夫之强调的美感的直接性,是因为他认为人的情感是最为真实和重要的,美感是通过人的眼、耳、鼻接收到的,文章和诗词只是人的情感载体。这些思想都是受到了佛教禅宗的影响,佛教表示人的眼、耳、鼻是感受世界的重要媒介,内心的情感表达必须是直接的,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王夫之正是受到了这些的影响才形成了自己的论断。

王夫之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学习中,借鉴了百家的思想,才形成了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而佛教思想正是这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蒙思想家。

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他的学问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读书,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考中秀才。

但是在中举的道路上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两次虽然人们都佩服他的学问,但是他却没有考中举人,直到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才与他的兄长同时考中举人。

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是崇祯年间,当时的时局比较混乱,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清朝军队也在关外虎视眈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以后曾将招王夫之和他的兄长一起前往为谋士,但是他们两个没有去,而是躲避了。

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以后,王夫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痛,甚至到了好几天不吃饭的地步。之后清朝军队进入中原,王夫之投身到了抗击清朝军队的事业中,但是最终还是被清朝军队消灭了。

之后王夫之回到家乡隐居,在这里他发誓不剃发,终其一生也没有剃发。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着述,将自己的学问和思想进行总结,写出了诸多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巨作,他的思想从此影响社会,最终在七十九岁那年完成了自己最后一部着作之后去世,时年七十九岁。

标签: 和文思想家更大

更多文章

  • 甲午之战:第十章 义军起,宝岛风云_四、黑旗歃血,浴血台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台南,宝岛,甲午

    台北失陷,唐景崧逃回大陆,台湾不可一日无领袖。于是台南绅士们集会商议,决定推选一人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刘永福以其战功和威望成为了唯一人选,但是他坚决不受。即使是散会后台湾绅士集资铸造了一颗台湾民主国总统印送来,刘永福还是执意不收印,他对台湾绅民说:“送印没有必要,也不重要,你们的心意我心领了。但是现在

  •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真相:带路党并非龚自珍之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之子,圆明园,火烧

    《清史演义》中在描写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写道:“圆明园中火光烛天,一个穿洋装的中国人在导引放火,恒祺问他是谁,他大声道:‘谁人不晓得我龚孝拱,还劳你来细问!’”这里说火烧圆明园给英法联军领路的人是龚孝拱。《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记载,“初有奸人龚孝拱者,游海上,以诈通于夷,闻圆明园多藏三代鼎彝,龚故嗜

  • 清朝法律内容及司法体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体系,司法,清朝

    清朝法律在“参汉酌金”的立法思想指导下,在前朝法律的基础上,根据满足自身的特点及现代社会的现实,制定出的法律内容和司法体系。既体现了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又保障了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从而维护了清朝统治者进行封建统治的需要。清朝仍沿用隋唐以来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

  • 张伯行 曾经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清官,皇帝

    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

  • 蜘蛛侠离开漫威宇宙意味着什么?蜘蛛侠、漫威、索尼之间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意味着什么,索尼,蜘蛛侠

    蜘蛛侠离开漫威宇宙意味着什么?蜘蛛侠、漫威、索尼之间什么关系?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据悉,由于索尼和漫威在新的协议方面产生巨大分歧,漫威影业总裁凯文·费奇将不再参与制作未来的蜘蛛侠电影,蜘蛛侠可能要退出漫威宇宙。之前的状况是索尼出资,漫威获得蜘蛛侠电影票房收益的5%,但是漫威方面现在提出了同

  • 清朝廷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大兴,文字狱,朝廷

    满清贵族统治全国以后,一方面重视、笼络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对不利于其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严加禁锢,进行思想统治。他们既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又对当时文人的诗词文章特别注意。只要从中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就指斥作品影射朝廷,因此大兴冤狱有时还株连九族。就连那些刻书、买书、卖书的人,也都会牵连受罚。人们把

  • 雍正舅舅隆科多的另一面:抢岳父小妾 逼死正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岳父,舅舅,雍正

    前几天,野史君写清朝唯一被皇帝在公开场合叫舅舅的大臣——隆科多。隆科多是一个很有故事性的人物,值得从很多方面去了解他,他的经历,他的家庭,他的受宠历程。隆科多有个妾室很出名,颇为传奇,隆科多对她宠爱到极致,而这个妾室很嚣张,隆科多最后的结局和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关系。隆科多是一等公佟国维的次子,更是康熙

  • 龚自珍因何不得志?名士气太重 爱挑“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因何,士气,太重

    清代诗人龚自珍是个典型的官宦子弟,祖父做过京官,父亲当过江苏按察使。那个时代的女子,一般是没有资格入学的,龚自珍的母亲段驯却有文化,还写得一手好诗,着有《绿华吟谢诗草》。他的外祖父段玉裁是训诂学家、经学家,写有《说文解字注》、《毛诗故训传定本》等名着。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一切龚自珍都得到了。龚自珍也非

  • 阿桂简介:乾隆朝名臣阿桂生平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故事,简介

    阿桂阿桂(1717-1797),字广廷,号云岩,章佳氏,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的独生子。曾在沈彤门下读书。凭借其父的功劳,于乾隆元年(1736)以荫生任大理寺丞,但他仍是努力进取,于乾隆三年中举,一年后任兵部主事。乾隆八年升户部郎中,三年后降为吏部员外郎。乾隆十三年初被派往四川边界地区任职,在征讨金川

  • 作为清朝的开国元勋,为何对范文程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褒贬,评价

    范文程是清朝的主要开国元勋之一,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几朝,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更是权盛一时,为奠定清朝社会政治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范文程,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褒扬者称赞范文程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康熙朝盛世的开启与范文程离不开关系,贬低者将范文程描述为“汉奸与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