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甘心的袖手人:漫谈陈三立父子的两首诗

不甘心的袖手人:漫谈陈三立父子的两首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919 更新时间:2023/12/24 1:16:23

义宁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不过第一代做官,第二代作诗,第三代做学问。虽如此,三代人身上浓烈的士大夫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历史给第一代提供了从政的舞台,他部分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尽管戊戌变法失败后黯然去职。第二代、第三代只能做袖手旁观的闲谈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围观群众。围观,当然改变不了中国。

读陈三立和陈寅恪父子俩的两首诗,颇能感受到旁观却心犹不甘的复杂情感。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生于1553年。1882年(光绪八年)乡试中举,主考官是晚清着名的诗人陈宝琛,1886年(光绪十二年)会试中式后,返长沙,与王闿运等人结碧湖诗社。1889年(光绪十五年)参加殿试,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授吏部主事。这位性格傲岸的公子不乐部曹的案牍生涯,不久弃职,南下侍候正担任湖北布政使的父亲。

1894、1895年,清朝和日本在海、陆大战中先后惨败,订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奉旨去东瀛签约的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成为慈禧太后、光绪帝母子的背锅侠,遭天下人唾骂,陈三立亦然。他曾致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

陈三立的《高观亭春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作(此诗写作年代有两说,一主乙未年即1895,一主癸巳年即1893,若亦后说,尚无甲午之败,但散原老人彼时的忧患苍凉之心境则是一样的),诗云:

脚底花明江汉春,楼船去尽水鳞鳞。

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汉水汇入长江,登上高楼,极目楚天,看波光粼粼,百舸远去。历代诗人睹此景,不由得幽思逸发,或念天地悠悠,或叹时光无情,而陈三立想到的是国事。天高地迥,风云变幻,国事孔殷,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袖手旁观。他当然是大大的不甘心呀。

当时激愤的士民多把战败与乞和归罪于李鸿章,到了世人皆欲杀的地步,但陈三立的恩师陈宝琛作为大臣和清流派的领袖,身在局中,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对翁同龢公报私仇、以帝师之尊激发“浪战”很有看法,在1895年写《感春四首》,其一云:

一春谁道是芳时?未及飞红已暗悲。

雨甚犹思吹笛验,风来始悔树旛迟。

蜂衙撩乱声无准,鸟使逡巡事可知。

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

陈衍《石遗室诗话》曾为此诗作笺释:

沧趣有《感春》四律,作于乙未(1895)中日和议成时,其一云:……三、四略言冒昧主战,一败涂地,实毫无把握也;五言台谏及各衙门争和议,亦空言而已;六言初派张荫桓、邵友濂议和,日人不接待,改派李鸿章以全权大臣赴马关媾和,迟迟不行;七、八则赔款二百兆,德宗与主战枢臣坐视此局全输耳。

不甘心的陈三立一有机会,必然不会袖手,而是积极地插手。其父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推行新政,他成为父亲最倚重的智囊人物,襄与擘划。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朱德裳在《三十年闻见录》中说:

戊戌春,湖南长沙称为德星所聚。盖陈右铭(宝箴)为巡抚,黄公度(遵宪)为臬司,徐研甫(仁铸)为学政,谭复生(嗣同)、唐拂尘(才常)、熊希龄之流为奔走百执事。于是时务学堂、湘报馆、南学会后先出焉。然暗中主持者,伯严公子也。

变法失败后,陈三立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永不叙用,他又回到了“袖手人”的状态,不得不在山水与诗赋中打发余生。

1938年,陈寅恪任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当时文学院在云南蒙自,暮春时节,他写下一首《残春》: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雨里苦愁花事尽,窗前犹噪雀声啾。

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

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

“家亡国破”是实指。南、北二京和天津、上海先后陷落。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欲招致困在北平的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为免纠缠,散原老人绝食而死,享年85岁。陈寅恪料理丧事后即南下。在山城蒙自,虽然时令到了暮春,但却有萧瑟秋意,这当然是诗人的心境。

“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从清末开始,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战争中离乱,而此番日寇大举入侵,东南沿海大城市已落入日寇之手,中华腹地武汉危急,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抗战,确实是孤注一掷来博生死呀。

诗的最后两句为陈寅恪沉重的叹息:“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作为一介书生,对于中日大战,能做什么呢?只能袖手等待着老天的安排,只哪堪头发已半百呀!

戊戌初夏敬书

陈寅恪对抗战的前景持悲观的态度,当时中日国力对比太悬殊了,普遍的看法是不要说能光复全部沦陷的河山,即使能守住西南半壁就不错了。陈寅恪在同时期还写了一首《蒙自南湖

》:

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头鬓影还明灭,楼外笙歌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湖中盛开中荷花,怎么能不让诗人想起清华园、颐和园等旧京的风景呢?尤其是那初夏的荷花。可是,他忧心忡忡认为,“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总算“天意”尚好,抗战胜利了,甲午战争以来沦陷于日本之手的河山——包括台湾,全部光复,陈寅恪也回到了清华园度过短暂的一段时光,旋即南下。可他盼望的太平来到了没有?对陈寅恪这种旧式士大夫而言,想做“神州袖手人”而不可得呀,必须表态。

这大概是“袖手沉吟待天意”的结局吧。

标签: 不甘心父子袖手

更多文章

  • 他母亲的地位比甄嬛还高,因和八叔亲近,雍正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和他,父子,雍正

    雍正皇帝有木有毒杀亲生父母大儿子弘时?雍正皇帝即位后,由于活过成年人的大儿子只能两位,皇上争储并不是像康熙皇帝后半生那么显着,但还是存有的,仅仅王位之战范畴不大,只是在皇三子弘时和皇四子弘历中间。雍正皇帝由于感觉皇三子弘时在对某些事情的解决上见解与自个不相同,特别是在是在胤禩这事上,雍正皇帝对弘时也

  • 王聪儿是谁?貌美如花的女英雄王聪儿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女英雄,如花,貌美

    王聪儿(公元1777年-1798年):湖北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江湖艺人出身,参加白莲教起义后,她曾任义军总指挥,也就是八路义军统帅,是一个貌美如花,德行高尚,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的女英雄。白莲教起义清朝乾隆年间,官僚地主大量侵占农民的土地。农民无法谋生,只得流落江湖,卖艺糊口。王聪儿幼年丧父,跟着母

  • 清朝最神秘的格格,也就是多尔衮唯一的骨肉,至今下落不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下落不明,清朝,骨肉

    《孝庄秘史》,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着作,这部剧中的女主角便是孝庄太后,提起男性角色,除了皇太极以外,更出彩的角色是由马景涛饰演的多尔衮一角,她和宁静饰演的孝庄一角,两人的情愫可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但关于多尔衮,人们似乎很少提及他的后代,那么他到底有没有亲生骨肉?据史料记载,多尔衮一共有十位妻妾,嫡福晋

  • 康熙皇帝朝的重臣周培公绘制过清朝全图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清朝,重臣

    周培公,他的原名叫周昌,培公是他的表字。他的出生日期是1632年,他生活于清朝中期,是清朝康熙皇帝的重要臣子之一,他的家乡在湖北荆门,死于1701年。那么周培公简介是怎么介绍他的呢?从周培公简介中可以得知,周培公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很坚韧的人,他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从小就历经坎坷。周培公出生的

  • 清末时期最貌美的格格,恋上溥仪,一辈子没嫁人,晚年时期分外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时期,晚年,清末

    提及清朝末期的女人,从照片来看,很多人会觉得她们的长相都十分一般,但却有一个格格被多数人所忽略了,这个格格与其他女子皆不同,她气质极佳,皮肤白皙,容貌秀美,绝对算得上是晚清末期的一个大美女。就连现在很多人对她都充满了好奇,而且这个女子一生都没有嫁,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女子叫做完颜立童记,也叫做王敏彤,

  • 恭亲王临死前为什么劝光绪不能重用翁同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光绪,恭亲王

    为何恭亲王临死前劝光绪不能重用翁同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1898年初,正当晚清时局内外交困之际,恭亲王奕?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据太医所述,恭亲王病势沉重,从五月起就基本处于卧床不起状态。这也难怪,古今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没能逃脱自然规律,恭亲王当然也不例外。然而

  • 康熙的一众小儿子们最终的结局还不错,有些比乾隆还要小的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小儿子,还不错

    康熙八岁登基,六十八岁去世,是历史中执政较久的皇帝。这就会出现以下两个必然的结果:1.于前朝,政绩无数。2.于后宫,嫔妃亦无数,且遍布在各年龄段。康熙生命里,第一个孩子是生于1667年的爱新觉罗承瑞,母亲为荣妃马佳氏,而最后一个孩子,却要等到康熙五十五年,这似乎也证明了第二点。爱新觉罗·

  • 揭秘一代廉吏于成龙最后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于成龙,原因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经四十五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任命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后任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到兵部尚书等职,在20

  • 和珅富可敌国,同为乾隆朝的孙嘉淦为何这么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同为,富可敌国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嘉淦。贪污腐败这是一个千百年来都令统治者头疼的问题,古代的贪官简直是数不胜数,基本上每一个官员都或多或少的会贪一些,其中最有名的当为和珅。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古代的清官也不少,雍正乾隆时期便有一位。此人便是孙嘉淦,乃是康熙五十二年的进士,历经了康熙乾隆雍正三朝,是当之无

  • 清朝最大清官:从乡试未过到两江总督,死后几万人相送二十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乡试,二十,清官

    清朝初年,政治上还是比较清明的,其中诞生了不少廉洁奉公的好官员。今天要说的这位,是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清廉是他的标签,但是清廉并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龙生于明朝末年,在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在乡试前,他亲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贿赂,年轻气盛的于成龙在试卷上直抒胸臆、痛陈时弊,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