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最大清官:从乡试未过到两江总督,死后几万人相送二十里

清朝最大清官:从乡试未过到两江总督,死后几万人相送二十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201 更新时间:2023/12/14 17:22:46

清朝初年,政治上还是比较清明的,其中诞生了不少廉洁奉公的好官员。今天要说的这位,是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清廉是他的标签,但是清廉并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龙生于明朝末年,在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在乡试前,他亲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贿赂,年轻气盛的于成龙在试卷上直抒胸臆、痛陈时弊,结果自然是名落孙山。到了清朝之后,他又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都未能通过乡试这一关,更不用说进京赶考了。后来由于长兄过世、父亲染病、生儿育女等实际问题,他暂时放弃了科举之路,安心养家糊口,为了生计而奔波。

等到父亲过世之后,他踏入国子监之门,成为一名高龄学生。最后,清廷分配他去广西罗城担任为县令。当时他已经44岁了,再加上并非科举正途入仕的,前途非常渺茫。可是,事实证明,僵化的科举制度并不能选出最为优秀的人才,于成龙也并非为了前途为发财而背井离乡,他决定要为当地老百姓做一番事业。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劝阻,离妻别子,来到了遥远的广西罗城。

别看此时已经是顺治十八年,但广西由于长期在南明的手中,清政府统治还不到两年。于成龙刚去的时候,也被恶劣的条件吓一跳。罗城饱经战火,时时还有匪盗,城里的居民只有六家,前两任县令跑了一个,死了一个。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的县衙都是三间茅屋,最开始的时候,于成龙只能带着仆人住在关帝庙中。在这里,于成龙一干就是三年,他带来的六位仆人要么去世,要么逃离,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他采取重典治乱世的方法,先写下《欠债诬陷之妙判》、《土豪缠讼之妙批》、《胥吏作奸之妙批》等规程,他连小案都不放过,关心百姓疾苦。他在罗城时实行保甲制度,誓死抵御盗匪,甚至连枕头底下都放着刀枪。他又招募流民定居以恢复生产,经常就是呆在田间地头,对于新入驻的农家,他亲自上门欢迎。离开罗城时,百姓惜别十里,呼号送行:“清官于成龙,青天第一人!”

两广总督金光祖慧眼识珠,将他的考评定为“卓异”,这是广西唯一的一个,并将其升任为任四川合州知州。由于工作出色,合州人口迅速增加,他又先后湖北黄州府的同知、知府。在这期间,他再次被考评为“卓异”,这就是湖北的独一份。从此,他开始进入康熙的视线之中,仕途也进入了快车道。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连功名都没有的书生,大器晚成,最后官居两江总督。那么于成龙到底德何能,可以让顶头上司都这么欣赏他,还让康熙能够重用他呢?首先要承认,当时清朝新立不久,官场的风气相对纯朴,康熙也是难得的明君,这也成就了于成龙。

但于成龙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最为重要的。前面所说在罗城的政绩,到了别的地方后,尤其是从湖北开始,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大大改善,完全没有以前那么凄惨,但于成龙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作为地方大员,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如果不是有人亲见,简直难以想象。作为两江总督,他一身清廉,连肉食都吃不上,终日只能吃青菜,江南百姓就送他“于青菜”的外号。由于他本身以身作则,家仆们也没有办法营私,没有地方找菜吃,将衙门后面的槐树叶子都吃光了(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针对吏治,专门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并且一一想法设法革除。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了《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在对待案件上,他一方面铁面无私,另一方面主张慎刑,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在他手上许多冤案得以昭雪,被老百姓亲切称呼为“于青天”。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专门有一节《于中丞》的两个故事。他自从别离家之后,宦海二十年,孑然一身,不带家眷,最后几年才与发妻团圆。他死于两江总督任上,当时南京城的百姓,不管是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他归葬,百姓几万人相送二十里,伏地痛哭声让长江流水声都听不见了。(士民数万人步二十里外,

伏地哭,江干江水声如不闻)。

标签: 乡试二十清官

更多文章

  • 揭秘"三百年来第一流"的龚自珍被毒死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amp,三百年,之谜

    龚自珍简介记载他是清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1792年8月22日出生,龚自珍自幼好学,从小研读《经史》和《大学》。他喜欢写作,13岁的时候就写了《知觉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集。27考中举人,龚自珍考了6次终于在38岁时当上进士。曾经在内阁、宗人府、礼部任过职。48岁辞职回乡,一生写过300多

  •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刽子手,大明,江山

    自古忠良不善终,前有岳武穆北伐中原,只为匡扶北国,复我汉人河山;后有袁崇焕凭一己之力力挫满清八旗,怎奈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最终为奸人所害,凌迟处死。不仅此二人,漫漫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功臣良将为了家国天下而身死人灭。今天我们要说的,却是一介书生,就是这位书生,让大明王朝能够延续200多年,可就是这样

  • 1894年甲午之战爆发:投降主义招致北洋海军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洋,投降主义,甲午

    甲午战争“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1894年9月17日(清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下午,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巨浪翻滚,炮声震天,一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战正在进行。交战双方是被迫应战的中国北洋水师和早有虎狼之心的日本海军。在这场战斗中,双方共投入了二十二艘战舰,五千六

  • 揭秘:清末小官员刘光第为什么会参与戊戌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官员,戊戌变法,清末

    导读:从“戊戌六君子”的身世背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已居高位的杨深秀,官二代谭嗣同、林旭,张之洞的嫡系杨锐,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刘光第既非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他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变法呢?并无显赫的家世背景1898年9月28日,京城的菜市口人头攒动,这里是清朝的刑场,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康广仁

  • 洋人也当官——清初自然科学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洋人,清初,自然科学

    16世纪末叶,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向资本主义迈步,而古老的中国,却仍在封建社会里蹒跚。中国自然科学的某些部门,逐渐落在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后面,因此,西方的一些传教士,便开始以数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学、医学等为媒介,力图在中国打入传教的楔子。带着西方先进科学来传教的第一个人,是明神宗时的意大利的耶稣

  • 清朝龚自珍与龚半伦父子为何对清廷恨之入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恨之入骨,清廷,清朝

    晚近史上,龚自珍及其子龚半伦都是名人,但在官场上,又都混得不是很如意。如冒鹤亭在《孽海花闲话》中讲的小段子:英法联军之役时,龚半伦作为英使威妥玛秘书亦参与谈判,期间对中方百般刁难,“恭亲王奕?大不堪,曰:龚橙世受国恩,奈何为虎像翼耶?龚厉声说:吾父不得官翰林,吾贫至糊口于外人,吾家何受恩之有?恭亲王

  • 沈葆桢去世前后:沈葆桢的失败与福建水师的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水师,沈葆桢,福建

    多年来,我们苛刻地评价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近代化的努力,对于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洋务派人士缺乏一种“理解的同情”。我们一味地指责他们的失败,这种轻率的指责无助于我们从历史中获取思想的资源。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洋务运动的关键时期,此时艰难拓展的福州海军船厂,则是洋务运动的标志性事业。其间,作为洋务

  • 雍正为什么要杀他的舅舅隆科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他的,舅舅,雍正

    胤禛刚登基,对隆科多非常信任,在许多事情上都咨询他的意见,一派君臣和睦相协、同舟共济的景象。但到1725年下半年,雍正已经对他有所责难,并开始有步骤地打击隆科多。为什么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雍正的态度就转了一个大弯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隆科多居功自傲,擅权结党,已对雍正的皇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比如,自比

  • 两支海军,上演了荡气回肠的一幕北洋水师,中国人的强国之梦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洋,水师,甲午

    甲午战争有陆地和海上两个战场。其中海上两支舰队——清朝的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交锋更具代表性和决定性。它们之间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通过对它们各自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在海战中表现的分析,或许我们能获得一些启迪与思考。从珠江口岸英国舰队那一声炮响开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基本都是从海上而

  • 谢庄之战:冯三保和冯婉贞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之战,冯三,故事

    北京近郊,有一座美丽的小村庄,周围是茂密的森林,连绵的群山。村民们在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猎、种田自得其乐。这个“桃花源”式的小山村便是后来名噪一时的谢庄。村里有户姓冯的猎户,是早年间自山东迁移来的。户主冯三保,练得一身好功夫,为人豪爽仗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