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恭亲王临死前为什么劝光绪不能重用翁同龢?

恭亲王临死前为什么劝光绪不能重用翁同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573 更新时间:2023/12/20 16:54:22

为何恭亲王临死前劝光绪不能重用翁同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898年初,正当晚清时局内外交困之际,恭亲王奕?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据太医所述,恭亲王病势沉重,从五月起就基本处于卧床不起状态。

这也难怪,古今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没能逃脱自然规律,恭亲王当然也不例外。然而自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他内心依然惦念着大清帝国的未来命运,壮志未酬的奕?希望中国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可又担心没有良臣辅佐,皇帝独木难支,于是,在慈禧和光绪多次前往探病的过程中,恭亲王也抓住时机向两宫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尤其是在一次与光绪帝的谈话中,奕?更是对一班朝臣的才智品行表达了明确的意见。

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病重之际,光绪曾亲自前往探视,并在病床前向恭亲王请教朝中大臣谁堪重用。恭亲王以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裕禄可任艰危回奏,可是当光绪帝问到一个他最为关心的人时,恭亲王的反应却十分令人惊讶。

在光绪帝所询问的朝臣名单里,有一个人,无疑是他最希望从恭亲王口中听到评价的,此人便是曾先后担任过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

作为光绪的老师,同时也是帝党核心人物的翁同龢,当时在朝中已然很有威望,更何况时任户部尚书的他还管着大清的国库,照理说恭亲王所列的“可堪重用”人物名单里必须有他才对,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光绪刚一提到翁同龢的名字之时,奕?忽然瞪大了眼睛,连连摇头,同时颤颤巍巍地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居心叵测,并及怙权”。

写完了对翁同龢的评价之后,上气不接下气的奕?好半天才缓过来,声泪俱下地对光绪道:“皇上若重用翁同龢,便是聚九州之铁,亦不能铸此大错!”

自己敬重多年的师傅居然遭恭亲王如此贬斥,惊骇之余,光绪帝的内心也异常愤怒。可接下来,奕?所讲述的原因,却令光绪帝不得不陷入深思。

据恭亲王所说,翁同龢虽然属于帝党一派,然而他与康有为等人素来推崇的所谓“从内政根本”进行改革的构想,以及在内廷设立制度局的规划,本质上都是为了脱离原有国家权力机构,另起炉灶。

他们的构想一旦实施,军机处就形同虚设,皇权也被架空了,到那时,以光绪的政治智慧和阅历,势必沦为权臣手中的傀儡,那对满洲皇族,乃至于整个大清的统治都是十分不利的!况且翁同龢此人城府颇深,极擅权谋之术,因与李鸿章不和,身为大清财务总管的他居然六年不给北洋水师拨款更新装备,致使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支世界顶尖水准的海军,非亡于兵员素质,竟是亡于朝廷党争!这样的悲剧,任谁都无法坦然面对!

恭亲王的声声控诉,听在光绪耳中,不亚于冬日惊雷,令其幡然醒悟。于是,奕?去世后仅仅半个月,光绪便在慈禧的支持下断然罢黜翁同龢一切职务,将他逐出京城,而后积极推动变法,开展了大规模的内政改革。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只持续了一百天便宣告结束。

随着光绪帝被慈禧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他的满腔政治抱负至死也没再得到施展的机会。

标签: 光绪恭亲王

更多文章

  • 康熙的一众小儿子们最终的结局还不错,有些比乾隆还要小的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小儿子,还不错

    康熙八岁登基,六十八岁去世,是历史中执政较久的皇帝。这就会出现以下两个必然的结果:1.于前朝,政绩无数。2.于后宫,嫔妃亦无数,且遍布在各年龄段。康熙生命里,第一个孩子是生于1667年的爱新觉罗承瑞,母亲为荣妃马佳氏,而最后一个孩子,却要等到康熙五十五年,这似乎也证明了第二点。爱新觉罗·

  • 揭秘一代廉吏于成龙最后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于成龙,原因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经四十五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任命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后任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到兵部尚书等职,在20

  • 和珅富可敌国,同为乾隆朝的孙嘉淦为何这么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同为,富可敌国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嘉淦。贪污腐败这是一个千百年来都令统治者头疼的问题,古代的贪官简直是数不胜数,基本上每一个官员都或多或少的会贪一些,其中最有名的当为和珅。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古代的清官也不少,雍正乾隆时期便有一位。此人便是孙嘉淦,乃是康熙五十二年的进士,历经了康熙乾隆雍正三朝,是当之无

  • 清朝最大清官:从乡试未过到两江总督,死后几万人相送二十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乡试,二十,清官

    清朝初年,政治上还是比较清明的,其中诞生了不少廉洁奉公的好官员。今天要说的这位,是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清廉是他的标签,但是清廉并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龙生于明朝末年,在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在乡试前,他亲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贿赂,年轻气盛的于成龙在试卷上直抒胸臆、痛陈时弊,结

  • 揭秘"三百年来第一流"的龚自珍被毒死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amp,三百年,之谜

    龚自珍简介记载他是清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1792年8月22日出生,龚自珍自幼好学,从小研读《经史》和《大学》。他喜欢写作,13岁的时候就写了《知觉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集。27考中举人,龚自珍考了6次终于在38岁时当上进士。曾经在内阁、宗人府、礼部任过职。48岁辞职回乡,一生写过300多

  •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刽子手,大明,江山

    自古忠良不善终,前有岳武穆北伐中原,只为匡扶北国,复我汉人河山;后有袁崇焕凭一己之力力挫满清八旗,怎奈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最终为奸人所害,凌迟处死。不仅此二人,漫漫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功臣良将为了家国天下而身死人灭。今天我们要说的,却是一介书生,就是这位书生,让大明王朝能够延续200多年,可就是这样

  • 1894年甲午之战爆发:投降主义招致北洋海军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洋,投降主义,甲午

    甲午战争“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1894年9月17日(清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下午,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巨浪翻滚,炮声震天,一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战正在进行。交战双方是被迫应战的中国北洋水师和早有虎狼之心的日本海军。在这场战斗中,双方共投入了二十二艘战舰,五千六

  • 揭秘:清末小官员刘光第为什么会参与戊戌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官员,戊戌变法,清末

    导读:从“戊戌六君子”的身世背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已居高位的杨深秀,官二代谭嗣同、林旭,张之洞的嫡系杨锐,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刘光第既非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他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变法呢?并无显赫的家世背景1898年9月28日,京城的菜市口人头攒动,这里是清朝的刑场,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康广仁

  • 洋人也当官——清初自然科学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洋人,清初,自然科学

    16世纪末叶,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向资本主义迈步,而古老的中国,却仍在封建社会里蹒跚。中国自然科学的某些部门,逐渐落在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后面,因此,西方的一些传教士,便开始以数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学、医学等为媒介,力图在中国打入传教的楔子。带着西方先进科学来传教的第一个人,是明神宗时的意大利的耶稣

  • 清朝龚自珍与龚半伦父子为何对清廷恨之入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恨之入骨,清廷,清朝

    晚近史上,龚自珍及其子龚半伦都是名人,但在官场上,又都混得不是很如意。如冒鹤亭在《孽海花闲话》中讲的小段子:英法联军之役时,龚半伦作为英使威妥玛秘书亦参与谈判,期间对中方百般刁难,“恭亲王奕?大不堪,曰:龚橙世受国恩,奈何为虎像翼耶?龚厉声说:吾父不得官翰林,吾贫至糊口于外人,吾家何受恩之有?恭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