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为什么没能坐稳天下?背后原因是什么?

李自成为什么没能坐稳天下?背后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407 更新时间:2023/12/14 12:36:21

《甲申三百年祭》:祸生懈惰 逸豫亡身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其重大进步意义,这一点必须肯定,同时其失败的教训也发人深醒。明末李自成揭竿而起、严明军纪、剿兵安民,起义军席卷神州、所向披靡、攻占北京。然而,好景不长,起义军进城后骄傲自满,庞大人马在京城里沉迷享乐、军纪松弛。清兵入关后,起义军仓促应战,人心涣散、一击则溃,短短几个月就土崩瓦解。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甲申三百年祭(节选)

郭沫若

然而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廷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260余年。这无论怎样说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

自成善骑射,既百发百中,他自己在十多年的实地经验中也获得了相当优秀的战术。《明史》称赞他“善攻”,当然不会是阿谀了。他的军法也很严。例如:“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单布幕绵。……军止,即出校骑射。日站队,夜四鼓蓐食以听令。”甚至“马腾入田苗者斩之”(《明史·李自成传》)。真可以说是极端的纪律之师。别的书上也说:“军令有犯淫劫者立时枭碟,或割掌,或割势”(《甲申传信录》),严格的程度的确是很可观的。自成自己更很能够身体力行。他不好色,不饮酒,不贪财利,而且十分朴素。当他进北京的时候,是“毡笠缥衣,乘乌驳马”(《李自成传》);在京殿上朝见百官的时候,“戴尖顶白毡帽,蓝布上马衣,蹑皮靴”(《北略》卷二十)。他亲自领兵去抵御吴三桂和满洲兵的时候,是“绒帽蓝布箭衣”(《甲申传信录》);而在他已经称帝,退出北京的时候,“仍穿箭衣,但多一黄盖”(《北略》)。

十七年二月出兵山西,不到两个月便打到北京,没三天工夫便把北京城打下了。这军事,真如有摧枯拉朽的急风暴雨的力量。

自然,假如从整个的运动历史来看,经历了十六七年才达到这最后的阶段,要说难也未尝不是难。但在达到这最后阶段的突变上,有类于河堤决裂,系由积年累月的浸渐而溃迸,要说容易也实在显得太容易了。

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极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

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积在京城里面享乐。

尽管平时的军令是怎样严,在大家都陶醉了的时候,竟弄得刘将军“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甲申传信录》)了。而且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绑了来,追求三桂的爱姬陈圆圆,“不得,拷掠酷甚”;虽然得到了陈圆圆,而终于把吴三桂逼反了的,却也就是这位刘将军。这关系实在是并非浅鲜。

……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连载4天。

顾名思义,《甲申三百年祭》记述了发生在三百年前的甲申年(1644年)的一段历史。在这篇约两万字的史论文章中,郭沫若一方面深刻分析了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已腐败不堪”,指出“无论是饥荒或盗贼,事实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另一方面,回顾和反思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军事胜利,却在进入北京取得政权40余天后,仓皇逃遁、一败涂地的过程和原因。

在《甲申三百年祭》里,郭沫若用较多笔墨刻画了李自成。在他看来,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李自成,能揭竿而起、得人拥护、吸纳众才,历经多年征战直至攻占北京终结明王朝,绝非偶然:“自成善骑射,既百发百中,他自己在十多年的实地经验中也获得了相当优秀的战术”“他不好色,不饮酒,不贪财利,而且十分朴素。当他进北京的时候,是‘毡笠缥衣,乘乌驳马’(《李自成传》);在京殿上朝见百官的时候,‘戴尖顶白毡帽,蓝布上马衣,蹑皮靴’(《北略》卷二十)。他亲自领兵去抵御吴三桂和满洲兵的时候,是‘绒帽蓝布箭衣’(《甲申传信录》);而在他已经称帝,退出北京的时候,‘仍穿箭衣,但多一黄盖’'(《北略》)。”他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的决策都和部下讨论决定。

李自成不仅自己骁勇善战,还特别注意农民军的纪律约束。他规定:“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单布幕绵”,甚至“马腾入田苗者斩之”,可谓是“极端的纪律之师”。

起兵时,李自成为争取民心,提出“均田免粮”的主张。他们每到一处,都是砸官府、开粮仓,把粮食和财物分给劳动人民。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进北京时,李自成军几乎未遇抵抗,明朝官员和军队纷纷迎降。

这样一位身先士卒、深受爱戴的闯王,这样一支纪律严格的军队,为什么打了天下却没有坐稳天下,仅仅四十来天就败退出北京了呢?

郭沫若把李自成的悲剧主要归结为有胆识但缺乏远虑,进城后骄傲自满,政权缺乏监督,对手下将士中出现的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现象没有加以控制,也没有办法控制。“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想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

清兵入关后,起义军仓促应战。据史书记载,士兵们纷纷将“追赃”所得细软裹在腰间,有些目不识丁的造反者还四处托“先生”写信,想把手镯、戒指之类夹在信中寄回老家。身携重金之卒,上战场也必然不能舍身奋战,一旦失利又必然会携财逃走。李自成部在山海关附近遇吴三桂部和清军,一交战便大败,八旗骑兵的马蹄在大顺官兵尸体上踏过时还传来一阵阵金属撞击之声,战后也发现战死的大顺官兵身上多带有金银。

战败回京的李自成,首先匆忙入宫举行登基大典,同时声言“富贵必归故乡”。他拘集北京几千铁工把金银打成饼状装车运陕,结果这支运载大量财宝而行动迟缓的部队一再遭吴三桂部和清军追打,每仗都是一败涂地。在无心迎敌而只顾奔逃时,原想追逐富贵的许多人又动了异心,面对清朝提出归降就保官位、保财的诱惑,大顺朝的宰相牛金星和头号谋士宋献策都带头投降。大顺军攻打北京之前十几年征战的锐气,短短几个月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甲申》最后部分,郭沫若感慨:

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为对种族之间的战争。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

李自成用自己的快速胜利、快速失败,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做了注解,警惕后人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立即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特别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1月21日,毛泽东亲笔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1949年春,党中央从西柏坡前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路上又提起了《甲申三百年祭》:“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使自身始终过硬,我们党自革命胜利之日起,就向领导干部提出3点要求:一是时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二是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始终艰苦奋斗,三是时刻防范糖衣炮弹、永葆政治本色。这3点要求一以贯之,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从未改变。

标签: 李自成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允炆削藩有五个藩王束手就擒,朱棣是怎么做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明朝,历史解密

    要说建文帝朱允炆上位的时候也不过只有21岁罢了,按理说,朱允炆此时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是放在别的朝代或者别的时候,朱允炆还行,他偏偏要面对的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我们都知道,朱允炆之所以登上皇位,直接原因在于朱元璋身上,本来朱元璋早就定下了嫡长子朱标为继承人谁知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非常痛心,无奈一

  • 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益,唐朝,历史解密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这词细细读来便可知,李益曾是真心爱着霍小玉的。当年一对爱人生生被拆散,霍小玉知自己身处青楼,地位低贱,不愿拖累李益,他配得上更好地高门淑女,她愿为他远离世俗,从此青灯古佛了却余生。李益也不愿负她,发誓安顿好了便来接她,无论她身份如何,都会给她幸福。此时,他定是真爱霍

  • 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的作品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时敏,清朝,历史解密

    王时敏,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卒,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出身世宦之家,祖父王锡爵为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家本富于收藏,对宋、元名迹,无不精研。王时敏少时即聪慧伶俐,《国朝画征录》中就有记载:"姿性颖异

  • “笞杖”是什么刑罚?古代女子为何宁死也不愿受笞杖之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笞杖”是什么刑罚?古代女子为何宁死也不愿受笞杖之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时候的统治者为了让底下的人能够听他的话,于是就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惩罚,在我国长久的历史中也记载了不少的刑罚。在古代,有一个刑罚,对男子而言还没什么,但是对女子来说,那就是奇耻大辱了,就是笞杖。她们选择宁愿死也不

  • 古代皇帝知晓贪官为什么还纵容他们 其中涉及的利益太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皇帝,贪官,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知晓贪官为什么还纵容他们,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贪官横行朝野,坑害了不知多少人民百姓,有的大贪官甚至世人皆知。但是,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皇帝也并不加以管制,仿佛毫不知情一样,那么,古代皇帝真的是不知晓内情吗? 应该不是,能

  • 如果汉武帝让刘据做皇帝,那么结局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武帝,汉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汉武帝刘彻年轻时候是非常喜欢卫子夫的,再加上卫子夫是一个有谋略的女子,所以才能一步步从平凡的歌姬走上皇后的宝座,并且自己的儿子刘据也顺利成为太子。历史上刘据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太子,为人也十分宽厚,据说每次汉武帝刘彻出巡的时候,都会将政事交由太子刘据处理,作为太子的刘据也是深得人心。但是后来却因

  • 关羽为何招降不了庞德?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庞德,三国,历史解密

    说起来这庞德,相信大家对于他在演义当中抬着棺材死战关羽都十分的印象深刻。要说起来这关羽也可以说是纵横三国几十年,前前后后死在他手上的武将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单单是名气比较大的就有着颜良,文丑,华雄等人。没什么名气的二三流武将更是不计其数。那么就是这样英勇的关羽,在面对庞德的时候竟然险些阴沟里翻船,被

  • 先胜而后求战:宋庄公为何投资郑国公子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庄公,春秋,历史解密

    《孙子兵法》载:“先胜而后求战。”郑庄公当年与宋国开战占尽优势,但其作为一代明主,对郑国所处的地理格局和政治形势心知肚明,郑国虽在中原取得阶段性胜果,但若要称霸诸侯,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战略投资,都需要更加小心翼翼,所谓方向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贵族子弟中,若非天子诸侯之间,成为国家诸侯的成功率可说为

  • 李世民都想封弟媳杨氏为皇后了,为何终其一生,都没有娶杨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掉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收纳了李元吉的正妻杨氏。后来,当李世民皇后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打算封杨氏为皇后。不过后来又放弃了。那么,他究竟为什么又放弃了呢?《新唐书》记载,当时魏征提出了反对意见,魏征说:“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魏征说了这句话后,李世民就打消了这个想法。(魏征

  • 赵武的一生是幸还是不幸?他的后代终成一代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武,周朝,历史解密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权臣屠岸贾残杀赵盾子赵朔全家,赵盾全家三百多人遇害,并搜捕婴儿赵武,程婴与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定换婴之计,杵臼献身,保住了赵家唯一的后代,程婴抱赵武俱匿山中15年,一直到后来平反昭雪。相传当年程婴带赵武在此昼藏山洞,夜宿古刹,在当地百姓的掩护和帮助下,